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6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只有四千步骑,实力并不算强,如果当地的部落向罗马人求援,罗马人出城的可能性非常大。等他们出了城,你不就有机会了吗?
  罗马人以步卒为主,擅长结阵而战。他们也有骑兵,但是对骑兵重视不够,大多是当地的蛮族,作为附属力量,负责打探消息、侧翼骚扰等任务。真正的主力还是罗马人的步卒方阵。
  罗马人步卒方阵的战斗力的确很强,但他们早就不是当年,缺编严重,武器装备也不全。加上常年对付的都是当地蛮族,没有遇到过真正的对手,轻敌思想也很严重。你只要抓住机会,出奇不意,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取胜的可能性很大。
  沈友说得很详细,哈代听得很认真,只是觉得有些刺耳。
  沈友左一个蛮族,右一个部落,似乎忘了在他面前的鲜卑人也是蛮族,也是部落。
  被沈友再三刺激后,哈代忍不住了,以开玩笑的口吻说道:“沈长史,你别忘了,我们鲜卑人也是游牧为生,和这片草原上的蛮族没什么区别。既然罗马人面对当地的蛮族有足够的优势,我又有什么把握能击败他们呢?”
  沈友思索了片刻,问道:“你知道你和这片草原上的蛮族有什么区别吗?”
  “不知道。”
  “从匈奴人开始,大汉北疆的游牧民族就和大汉交战,前前后后打了三四百年。虽然你们都败了,但是你们从战争中学到的经验却一点也不少,绝非本地的蛮族可比。想想匈奴人吧。他们被我大汉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几乎灭族,可是到了这里,他们与本地的蛮族作战,依然胜多败少。如果不是当年损失太大,户口还没恢复过来,恐怕等不到你们鲜卑人进攻罗马人,他们就要动手了。”


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长远规划
  哈代终于有了信心。
  罗马人的实力究竟如何,他不太清楚。可是匈奴人的实力,他还是了解的。
  在西进的途中,他们多次和匈奴人接触。虽然战斗的规模不大,却能体现出多方的战斗力水平。
  总体而言,匈奴人不如鲜卑人,但是比起当地蛮族来,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简而言之,沈友之前的游历没有虚度,他的确打听到了不少消息,对双方实力的分析是可信的。
  哈代随即又向沈友请教,如何才能调罗马人出城?
  沈友又介绍了大草原上蛮族的概况。
  这片草原条件不错,面积也大,因此吸引了很多部落。有从东方来的,比如匈奴人,也有从东南方向来的,比如萨尔马提亚人,还有从北方来的,比如哥特人。
  包括这片大草原曾经的主人——斯基泰人,也是从外地迁来的。
  部落很多,但总的趋势是向南。
  来得早些的斯基泰人现在的地方就在南部,与罗马人混居。罗马人也是通过他们,与其他的蛮族进行交易。
  你如果进攻斯基泰人的地盘,罗马人绝不会无动于衷。
  至于其他蛮族,可能会来骚扰,可能会协助罗马人作战,但是都不重要。等他们看到你的战斗力,发现你的目标只是罗马人和斯基泰人,而不是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全力以赴了。
  除非你被罗马人击败。
  真到了那一步,当地蛮族会毫不犹豫的扑上来,将你吞掉。
  沈友话锋一转,表示并不建议哈代直接与罗马人交战。
  从稳妥的角度来考虑,哈代更应该与罗马人结盟,进攻被称为萨尔马提亚人的当地蛮族。萨尔马提亚人与斯基泰人相似,也是从东南来,已经在这片大草原上称霸三百年了,最近也陷入了困境,实力受损。东方来的匈奴人,北方来的哥特人都准备对他们下手。
  击败萨尔马提亚人,控制这片大草原,然后和罗马人做交易,显然要比直接和罗马人交手来得容易一些。
  当然,收获也小一些。
  萨尔马提亚人终究是蛮族,拥有的财富远远不及罗马人和斯基泰人。
  哈代左思右想,还是想立个大功,决定进攻斯基泰人,诱罗马人出城,以攻取包律司忒涅斯城为最高目标。
  进了城,才算文明人。
  住在帐篷里,永远都逃不掉野蛮人的称呼。
  沈友再三相劝,最后还建议哈代请示轲比能,不要自作主张。
  与罗马人开战的收益固然大,但风险也不可不觑。哈代第一次统兵,还是应该以稳妥为主,不要冒险。
  哈代同意沈友的看法,但他的心气已经被沈友勾起来了,又岂能轻易放弃。
  他一面敷衍沈友,说是会向轲比能汇报,一面集结诸将,部署进攻斯基泰人的相关战术。
  唐苏合也劝了几句。
  她不劝还好,劝了哈代更坚决,非要打一场硬仗,证明自己不可。
  见哈代心意已决,沈友不动声色的提醒唐苏合,让她向轲比能汇报,最好是能让轲比能派兵增援,以免哈代一时冲动,造成重大损失。
  ——
  接到唐苏合送来的消息,轲比能大为光火。
  哈代的冲动超出了他的想象,不仅沈友劝不住,连唐苏合都压制不住他。
  沈友说得对,最稳妥的方案不是进攻斯基泰人,诱罗马人出城,而是进攻萨尔马亚人,取代他们,成为大草原的霸主,然后和罗马人做生意。
  这既符合他的利益,也符合大汉的期望。
  哈代简直是昏了头,竟然想一口吞下罗马人。
  这和他一惯的谨慎作风格格不入。
  大怒之下,轲比能与荀恽商量,他打算亲率主力西进。
  哈代立功心切,除了他之外,没人还能压制得住他。
  荀恽再三权衡之后,同意了轲比能的计划,并自请留守。他对轲比能说,论教化将士,我可能比沈友更胜一筹。但是论辅助大帅作战,沈友比我更适合。
  我留守大本营,保持与西域都护府的联络,由沈友充任行军长史,为大帅出谋划策。
  轲比能接受了这个方案。
  除此之外,他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为了确保安全,他留下了儿子轲武,并当着荀恽的面,对轲武说,你要听荀长史的话,不可违拗。如果你敢像哈代一样乱来,我一定不会饶你。
  轲武唯唯诺诺。
  轲比能随即聚集议事,准备出兵。
  已经是二月,虽然天气还是很冷,但春天很快就来了,到时候春地消融,牲畜就有新鲜的牧草可以食用。轲比能带上了牲畜,并让人赶去哈代营中,让哈代不要轻举妄动,等他到了再进攻。
  按照他的计划,他赶到包律司忒涅斯河的时候,估计都要四五月份了,足以让哈代冷静下来。
  除非哈代连他本人的命令都不听了,直接发起进攻。
  ——
  送走轲比能后,荀恽松了一口气。
  虽然轲比能带走了主力,只留下一些老弱,但他也因此获得了全部权力,终于可以做一直想做的事了。
  他一方面安排人伐木造舟,一方面亲自去踏勘地形,准备在伏尔加河和顿河之间挖一道动河。
  沈友之前带回消息,说流入里海的伏尔加河和流入黑海的顿河之间有一段距离比较近,不足两百里。如果能挖一条运河,以后从大汉来的货物就可在里海上船,先溯伏尔加河而上,再经运河转入顿河,最后进入黑海,再驶入地中海。
  如此一来,至少可以节省五六百里的陆路,节省大量的运费,还可以避免被沿途的蛮族打劫、收过路费。
  将来如果能在咸海和里海之间再挖一条运河,那就更方便了,可以从天山脚下起运,经药杀水,直入咸海。
  荀恽深知船运的优势,他觉得挖运河是值得的。
  他之前就和轲比能提过这个建议,只是轲比能一听说要挖两百里的运河,当时就摇头拒绝了。他无法想象凭人力挖一条这么长的河是一种什么样的想法,反正在他看来,这和疯了没什么区别。
  但荀恽坚信可行。
  大禹治水,通天下江河,也不过用了十三年时间。他不敢和大禹相比,只是想挖一条两百里长的运河,有何不可?
  这样的工程在鲜卑人看来不可思议,在汉人看来,不过是小菜一碟。


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他乡故知
  虽然信心满满,荀恽在被轲比能否决之后,却没有向别人提过。
  一来他清楚轲比能提防他,不愿意他与其他人接触太多,二来他希望准备得充分一些再说。挖一条两百里长的运河绝非易事,也不能仅凭沈友的粗略印象就做决定。
  从这一点来说,轲比能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
  荀恽先造船。
  有了船,他就可以溯伏尔加河而上,将来运送挖掘运河需要的物资也方便得多。
  一开始,荀恽就遇到了困难。
  轲比能的部落中工匠数量有限,能造船的更是屈指可数,而且他们能造的船也只是一些独木舟之类的,根本造不出荀恽想要的船。
  无奈之下,荀恽只有退而求其次,先造一些大型木筏。
  这个倒不难,听了荀恽的讲解后,工匠们就开始忙碌起来。
  只是他们的工作效率实在不敢恭维,一天也干不了多少活。一方面是因为人少,技术也粗糙,另一方面是因为工具的质量、数量都有限,无法满足要求。
  看到这一切,荀恽多少有些感慨。
  他在轲比能的部落里好几年了,也算是平易近人,和普通部众的联系也不少,却还是第一次知道他们的技术水平这么差,和中原汉人差距之大超出想象。
  简而言之,他对鲜卑人的了解依然流于表面,并不像他以为的那样深入。
  意识到这一点,荀恽静下心来,一边教导工匠们造筏,一边派人去贵霜,向西域都护府求援,希望他们能安排一些工匠过来,并带一些工具。
  正好沈友也要派人去西域都护府要一些甲胄武器,可以一起送来。
  一个多月后,一个车队来到了荀恽的面前。
  车队由西域都护府的骑兵护送,除了荀恽、沈友要的物资后,还有一些跟着来的商人。在沙漠中行走,难免会遇到强盗、马贼,有西域都护府的骑兵随行,连雇佣护卫的钱都省了。
  商队从中原来,带着大量的丝绸、瓷器、书籍等高价值的商品。
  商队中还有一对年轻的汉人男女,男的刚刚弱冠,气质沉稳。女的年方豆寇,容貌出众。他们和商队里的胡商相处融洽,希腊语、罗马语说得都很流利,深得胡商们的尊重。
  荀恽也看他们顺眼,自然而然的多问了几句。
  男子自称章敦,是中原汉人,携妻子到西域游历,增长见闻。
  荀恽稍微问了几句,发现这个章敦对中原的情况颇为熟悉,见多识广,不像是第一次出门的士子,不禁多了几分好奇。
  他问章敦,以足下的学识,为什么不去考散骑?
  以如今的大汉形势,考散骑才是最有前途的选择。天子英明,大汉蓄势待发,将来必能一飞冲天。散骑追随天子左右,有的是立功的机会。
  章敦笑笑,谦虚了几句,表示自己生性懒散,就喜欢到处游历,适应不了散骑那种自律到近乎自苦的规矩。他家里小有资产,足以供他四处游历,增涨见闻。等哪一天不想逛了,去参加考试,做一个普通的小吏也绰绰有余,没必要一定去考散骑。
  荀恽倒也能理解。
  人各有志,不可强求。散骑的前程是好,但要求也高,的确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的。
  他随即又动起了心思,对章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