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6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差距太大。
  费了好大劲,又承诺自己愿意担任轲比能的亲卫骑将,唐苏合才将这些军械收入囊中,然后兴冲冲的去试穿了。
  沈友随即向轲比能汇报了前线的情况。
  随哈代行军数月后,他对这片草原的了解更加细致,将各部落的分布及实力强弱绘制在一张地图上,摊在轲比能面前。
  看着这张详略得当的地图,轲比能庆幸自己这次的选择做对了。
  留下荀恽守大营,以沈友为行军长史是对的。论作战能力,沈友远超荀恽。有了这样的地图,有沈友协助参谋军事,他拿下这片大草原的机率大增。
  如果运气好,甚至可以夺取斯基泰人的地盘,接手与罗马人的生意,实现当初西进时所有的目标。
  唯一的问题是,西域都护府一直驻扎在贵霜,两河之间的牧场也成了西域都护府的辖区,他对日律推演的承诺怕是无法兑现了。
  就在轲比能对日律推演和哈代心生愧疚的时候,斯基泰人的使者赶到了他的大营。
  哈代攻击了我们的城镇,杀了几十个人,更重要的是,他违背了我们的习俗,污辱了我们的尊严。如果你们不进行道歉,并给予足够的赔偿,并承诺永远不再伤害斯基泰人,我们将集合所有的盟友,对你们发起攻击,直到将你们赶出这片草原,或者全部杀死。
  面对斯基泰使者的愤怒,轲比能的回答简单而粗暴,直接拔出环首刀,砍下了使者的首级,并让使者的随从带回一句话。
  我,大汉皇帝陛下麾下鲜卑大帅轲比能,奉大汉皇帝陛下诏书西征。尔等蛮夷,不降则死,毋须多言。
  赶走斯基泰人的使者后,轲比能随即传令哈代。
  事情是你惹出来的,你就要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在我赶到之前,你可以与任何人交战,前提是不能战败,不能有重大损失,丢我的脸。
  大草原上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
  建安九年,五月,江陵。
  刘协站在江边的高坡上,看着浑浊的滔滔江水,一时感慨万千。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半个南郡变成了泽国,也让他以江陵为都的想法付之东流。
  正月,两府联席会议期间,提到了定都的问题。
  天下已定,交州的战事也非常顺利,孙策长驱直入,连战连捷,士燮兄弟根本不是对手,上表称臣是迟早的事,的确也该考虑定都的问题了。
  但刘协对长安、洛阳都不满意。
  华夏应该在哪里定都,是一个争论了上千年的问题。
  事实证明,作为地理中心,长安最佳,但关中平原养活不了太多的人口,汉唐盛时都饱受漕运之苦,唐朝甚至要到洛阳就食。
  洛阳看起来好一些,漕运更通畅,无缺粮之虞,但洛阳无险可守。
  至于现在的蓟县——后来的北京,偏居一隅,更不适合。
  左思右想之间,决定先到江陵看看。
  后世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大江南北是经济重心,两湖平原也比关中平原面积更大,长江又是天然的黄金水道。以江陵为都,似乎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司徒府的左长史张松就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只是一提出来就被人否了。理由是江陵虽然曾是楚国都城,但基础太差,远远不及长安和洛阳。如果要定都江陵,少不了要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与当下发展经济的宗旨不符。
  但荆益扬三州士人却对此颇有热衷,张松找了个机会,直接向刘协汇报了这个方案。
  刘协也有些心动,但他更谨慎一些,知道江陵在后世的确没有作为都城的历史,其中必然有其现实原因,所以也没给出意见,只是提出来看一看。
  这一看,他大致清楚了江陵的局限性。
  地利太低,水患太严重。
  就算后世有了三峡大坝那样的超级工程调节水量,这一带还是时常面临洪涝灾害的威胁。就眼下的工程技术而言,在这里立都,要有随时做渔民的心理准备。
  当然,江陵还有一个天然缺陷:离北疆太远。
  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依然是华夏最主要的威胁。都城离北疆太远,会严重影响边疆政策。
  从长安迁到洛阳,已经让朝廷对待胡人的政策偏向安抚,到了江陵,只怕更缺乏迫切感。
  江陵最多只能充当偏都,不能做首都。
  “骠骑将军,太尉,对定都的事,你们有何高见?”
  张济张了张嘴,嗯嗯啊啊了几句,也没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来,索性闭上了嘴巴。
  反正他也知道,自己就是个摆设。天子真正要问的人是贾诩。带上他,只是给他面子而已。
  没有其他大臣在场,贾诩也不客气。
  “陛下何不试试两京分治?”


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陈年旧事
  “东西两京分治?”刘协沉吟道。
  的确有人提过这样的方案,既然长安、洛阳各有利弊,不如兼而有之。甚至有人提出了更详细的方案,以天子守长安,太子监国洛阳。
  也有提出相反意见的,天子守洛阳,太子守长安。
  这么做有一个好处,太子掌握兵权,既能熟悉边疆事务,又不用担心被废,有利于帝位传承的稳定。
  当然,这个方案对皇帝明显不利,所以没人敢明着提,只是隐晦的提出,仅供参考。
  支持这个建议的人不少,但贾诩一直没有发表过意见。他现在提出这一点,莫不是也心动了?
  贾诩摇摇头。“两京何必是东西两京,也可以分动静、虚实嘛。”
  刘协有点糊涂了,示意贾诩细说。
  贾诩也打开了话匣子。
  自从有人提议定都以来,各种方案都有支持者,但他觉得这些方案都有一个共同点:目光局限在中原地区,不够开阔。
  别说已经纳入征伐目标的西域,就连大汉现有疆域之内的各州都无法顾及。
  不管是长安还是洛阳,真正能控制的区域其实还只是长城以内,五岭以北。天子重点关注的幽燕都护府、燕然都护府以及重建的中山国都不在其中。将来孙策出海征伐,大概率也会成为鞭长莫及的属国,游离于朝廷的有效控制之外。
  这显然不能适应当前形势,也无法满足将来的需要。
  因为,贾诩建议维持巡狩制度,建动静二都。
  静都负责日常政务的处理,动都则巡视天下,尤其是对各地军事力量的巡视,并兼负监察的职能。
  至于是天子巡视,太子守国,还是天子守国,太子巡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许。比如太子年幼的时候,应该守国,随三公学习政务,年富力强的天子则巡视天下。等太子年岁稍长,有了一定阅历,再去各地见习,而年岁渐高的天子则守国,顺便教导皇太孙,培养继承者。
  有皇太孙这个因素在,皇太子也不敢对天子过份,可以维持相应的体面。
  如果此计可用,那长安、洛阳都可以做为都城,或者兼而有之。动都则不必拘泥,天子或太子所经之处都是都城。
  刘协没有立刻评价,而是认真思考了一番。
  贾诩的办法有其可取之处,但具体执行起来,问题也不少。
  天子巡视天下,开销很大,对地方来说,也是难以承受的负担。
  贾诩说,开销肯定有,但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首先,之前天子巡狩天下的开支之所以大,是因为各种礼仪制度约束,随行人员多,动辄万人,甚至数万人,还有公卿大臣随行,每个人都要有合乎他们官爵的待遇。如果只是例行巡视,大可不必搞得那么隆重,千余人即可,也不必让公卿大臣都跟着,派一个负责监察的卿臣官员就足够了。
  其次,虽说治国当以静,不能过多的干扰地方。但治兵则相反,如果长时间不巡视,镇守地方的将士难免懈怠。经常性的刺激一下,进行校阅,有助于督促他们训练,保持战斗力。
  最后,天子、太子巡视天下,有助于地方维护道路畅通,也能刺激车马、船只等交通工具的研制,对发展商业有利。陛下若能开放驰道,供百姓使用,能带来的效益足以抵销一部分开支。
  刘协听懂了贾诩的意思。
  贾诩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强调对军队的控制权,二是逼迫士大夫进行礼制改革,简化制度,节省开支。
  巡视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各地的驻军,天子、太子制度性巡视各地,与当地将士保持联络,可以更好的掌控军队。
  巡视的开销大,和礼仪有很大关系。简化礼仪,就能缩减开支,更加务实。
  这两点,显然都有利于维护关西人,对关东士大夫不利。
  刘协决定先在身边的小圈子里进行讨论,考虑成熟了,再向司徒、司空府提出建议。
  但是他对贾诩的支持还是表示满意的。
  大体上,贾诩这个方案很对他的胃口。
  贾诩也不反对,但是他更建议刘协趁此机会,走得更远一些,就当是试行。
  “交州尚未平定,陛下何不渡江,就近看看丁冲的部署,激励将士,顺便给士燮一些压力,逼他早日自缚请罪?”
  刘协笑了。“你觉得士燮会自缚请罪吗?”
  “会。臣与士燮曾有数面之缘,当时他在洛阳,师从刘陶读书,本非争霸之人。不过是见中原大乱,无力节制岭南,这才心生野望,效仿赵佗、吕嘉,想割据一方。如今陛下平定天下,士孙瑞、孙策两路并进,连战连捷,他们只怕已经破胆,只是担心孙策好杀,不敢投降。只要陛下一封诏书到,他必然袒衣自缚、束手来朝。”
  “你和士燮还是旧相识?”
  贾诩笑笑,带着几分自嘲。“臣在洛阳为郎十余年,认识的人可不少。只不过臣出自边鄙,没人愿意与臣结交罢了。臣若是关东人,或者像士燮那样,拜刘陶那样的中原中士为师,或许会走得顺利一些。”
  “刘陶是哪里人?”
  “颍川郡颍阴县。”
  刘协心中一动。
  原来士燮的老师刘陶和荀彧是同县,怪不得士燮以一介边郡书生,升迁却这么快,不到四十岁就出任交阯太守,一做就是三十多年。
  比起士燮,贾诩当年真是望尘莫及,不得不回西凉,自谋出路。
  董卓之乱,本质上是山东士大夫对凉州武人系统性压制带来的反抗。
  他们太自以为是了,真以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不把凉州人放在眼里。不管是皇甫规、张奂以读书治学示好,还是董卓以强迫手段招揽,都无法得到他们的认可。
  作为凉州人的一员,作为董卓曾经的亲信,贾诩对此刻骨铭心,不失时机的给他们上了一次眼药。
  士燮既然是颍川人刘陶的弟子,就算是汝颍士大夫圈子中的一员。他割据交州这么久,进行甚至已经派大军征讨,汝颍人却始终无动于衷,没有一点表示。要说他们没又保留,实在解释不通。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走一趟,去看看九嶷山。”


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忠言逆耳
  司徒、司空二府还在商量新法的事,南阳也必须有人坐镇,所以杨彪、周忠都留在了南阳,刘协只带着张济、贾诩来到江陵,就连四将军都只带了段煨一人。
  所以他起意去江南看一看,也不用和谁商量,只是给司徒、司空二府发了一道消息,然后就传诏留守长沙的黄祖,让他派船来接。
  数千人马要过江,只能乘坐荆州水师的战船。
  天子巡视江陵,黄祖就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