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6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随即讨论起了具体的细节。
  桓阶拿出了几个规模不等的方案,供众人一起讨论。
  其实长沙、武陵诸郡本来就有船官,只不过这些船官的规模太小,只负责官船的管理、修缮,或者造一些小船,没有造大船的能力。这次他们在建的船官更强调造船,而且是造大船,以便于长途运输通商。
  天子重工商,又派遣精兵强将开拓海外。荆州、益州的商船沿着长江出海,直抵辽东、中山,获利颇丰。长沙人看在眼里,自然不会无动于衷。他们也想造大船出海,去做大生意,赚取丰厚的利润。
  一开始,他们的想法是仿造海船,规模不算大,投资也有限。如果能以太守府的名义,可以无偿得到豫章船官的技术,大概投二三万金就够了。如果得不到太守府的名义,只能去买一艘船来仿造,开支就要大得多,他们未必承担得起。
  现在天子愿意与他们合作,而且是以司徒府的名义,规模自然可以大一些,而他们的投资也相应的扩大一些,超出了他们之前的计划。
  长沙虽然不穷,却也没有巨富,能拿出五六千万现钱的都算有钱人,很多人只能出几百万钱。要想筹集五六万金,需要在座的所有人全力以赴。
  “有天子的承诺,你们还犹豫什么?”桓阶振臂高呼。“这是长沙建郡以来,等了几百年的机会,能不能在十年内一跃成为天下大郡,就在今日。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少年有为
  刘协很快就收到了桓阶的回复。
  临湘本地的大户愿意出资,与朝廷共建船官,但是他们想多投一些,手头的现钱又不太够,就想拉更多的人入股,想联络周边各县,需要一些时间。
  具体到参股的数额,桓阶给了一个大概的数字,十万金。
  这是刘协几个方案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如果长沙本地人能筹集十万金入股,加上司徒府能提供的技术和资金,再加上刘协以皇后伏寿身份出资,总共可以筹集二十万金左右,可以建一个与豫章船官差不多规模的大船官,包括一个三百人规模的船政学堂。
  刘协听完,笑了一声。“伯绪振臂一呼,响者云集啊。”
  他很清楚,仅从资金规模而言,长沙民间出资接近一半,显然是要占据相当话语权。如果不是桓阶出面,取得长沙人的信任,他们是不可能冒这么大风险的。
  桓阶有些不安。
  天子这话听着,怎么有点像是功高震主的味道?
  刘协瞅了他一眼,笑得更加灿烂。“伯绪不必紧张。你有如此影响力,正说明我用对了人。开发江南意义深远,困难也不小,正需要像你这样的才智之士为朝廷效力。说到底,天下安与不安,还在人心嘛。”
  桓阶躬身受教。
  虽然他的理解未必与天子说的完全一致——天子嘛,不可能什么话都说得那么直白,总会有点言外之意——但他相信天子的态度是真诚的。
  至少眼下,江南诸郡还没有威胁朝廷的实力,他这样的人还需要朝廷的支持,才能与中原实力雄厚的世家抗衡,才能在朝堂上立足。
  在此之前,中原世家占据了朝堂,中原以外的士子如果得不到他们的赏识,仕途往往很艰难。
  他的祖父桓超、父亲桓胜都是才智之士,可是仕途一直不顺,总在千石以下徘徊,无法跨过二千石那个关键性的门槛。
  相比之下,苍梧人士燮因为师从颍川人刘陶,进入了中原士林的圈子,年纪轻轻就成为交阯太守。苍梧士家从家一跃成为当地的大族,兄弟并列州郡,甚至得以割据交州,偏安一隅。
  当然,这么做也是有代价的,士燮从此就成了刘陶的门生,也就成了汝颍人的附庸。
  他痛恨这种风气,不肯走这条路,拒绝了刘表的辟除,却一直找不到更好的选择。
  如今天子来到他的面门,他自然要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哪怕有相当的风险。
  伴君如伴虎,富贵险中求。
  见桓阶不安,刘协没有继续,转而讨论起了具体的计划安排。
  有些话,点到为止,不宜过于深入。
  就目前而言,长沙人还不是朝廷要担心的问题,桓阶也是可用之人。要与中原世家打持久战,不仅要获得普通百姓的支持,也要将这些所谓的寒门、庶族纳入统一战线之内。
  只是要谨慎一些,不要养虎为患。
  历史上,曹操、孙权走的都是这条路,只是他们没能坚持到底,也没有办法打破世家大族对教育的垄断,最后还是被世家大族夺取了权力。
  他作为穿越者,一开始就抓住兵权不放,然后又推行教化、度田,并一步步将科举制度落到实处,正是要与世家大族争夺教育权。
  争夺教育权,说到底就是争取人才。
  历史上的九品中正制出台,就是世家对曹操唯才是举的反击,就是对人才的争夺。
  桓阶这样的寒门、庶族就是现成的人才,没有道理不用。
  仔细斟酌后,刘协让桓阶执笔,起草了一份诏书,派人送往南阳,命司徒府具体负责长沙船官的筹建事宜,最好能派一个长史级的官员来长沙操办此事。
  船官的事暂时告一段落,刘协问桓阶,下一步该做什么?
  桓阶不假思索。“岭南隔绝,久不闻汉家消息。陛下宜去前线军中,鼓舞士气,迫降士燮,使岭南士庶知汉家威严,非士燮兄弟可以篡夺也。”
  刘协深以为然。“善。”
  ——
  司徒、司空接连收到天子诏书。数日之内,杨彪、周忠连续会面,商量奉诏履职之事。
  周忠大为头痛。
  天子说是将政务交还给了司徒、司空,可是他并没有闲着。每到一地,但有所见,便颁布诏书,命司徒、司空两府操办,他们还不能不办。
  这么一搞,比天子还政之前还要忙。
  至少天子还政之前很少外出,见不到那么多事。
  现在倒好,他有的是时间。
  “文先,真要如贾文和所说,天子常年巡狩四方,这司徒、司空府的员吏怕是远远不够,至少要再增加一倍。”周忠举起手,晃了晃,有气无力的说道。
  杨彪倒是很淡定。“难不成你也想无为而治?”
  周忠吓了一跳,连连摇手。“文先,你不要乱说,我可没有那个意思。我只是觉得,天子太年轻,精力过剩,我们这些老臣实在有些跟不上啊。”
  “你不妨也学我司徒府,多设几个长史。”杨彪咧嘴一笑。“不瞒你说,自从设了留府长史以及东南西北四长史后,我轻松多了,平日里不仅能午休,还能隔三岔五的品品茶。不仅是两府,几个卿寺的茶我都品过了,就你司空府的茶最好。”
  周忠瞪了杨彪一眼。“你不要乱说,我还说你司徒府的茶最好呢。”
  杨彪哈哈大笑。
  周忠想了想,又道:“我不是说天子多事,也不敢。只是这么扩张下去,俸禄也会成倍增长,朝廷开支越来越大,负担得起吗?施政还是以清静为要,不能太多事,否则人浮于事,难免臃肿,朝廷迟早会不堪重负。现在增加人手容易,将来再裁撤可就难了。”
  杨彪赞同地点点头,他也有这样的担心,只是没像周忠这么强烈而已。
  如今经济发展迅速,朝廷的财政收入在未来翻上一两番也不意外,公府卿寺增加一点人手也是应该的,只是要控制好分寸。
  “嘉谋,你对桓阶此人可有印象?”
  周忠哼了一声。“略知一二。他是孙坚所举孝廉,入宫为尚书郎,为人果断有才,就是脾气小戆,非纯良之辈,也就是……”
  杨彪咳嗽了一声,打断了周忠。“他刚被天子任命为侍中,颇为器重。”
  周忠一怔,讪讪地闭上了嘴巴。
  他对桓阶印象不好,接到的文书里又说是桓阶领头闹事,在接驾时告了张济御状,搞得他这个司空要亲自前往长沙查案,难免有些怨气,要吐槽桓阶两句。
  可是天子器重桓阶,他就不能乱说了,否则岂不成了说天子无识人之明?
  那是要被人骂的。


第一千二百零三章 自生自灭
  得知桓阶被拜为侍中,周忠忍不住多问了几句。
  作为一直追随天子左右的老臣,他清楚天子对提拔近臣的谨慎。这几年间,他提拔的几个侍中都不是普通人。这桓阶怎么就入了天子的眼,居然一见面就被拜为侍中?
  要说天子是被迫为之,周忠可不敢信。
  杨彪也有些奇怪,所以才问周忠对桓阶的印象。他与桓阶没什么交集,并不清楚此人的能力、品德。周忠曾在初平元年前后担任卫尉,对宫里的尚书郎比较熟悉。
  不过他不像周忠那么惊讶,他相信天子的眼力。
  既然天子这么做,桓阶就值得。
  听了周忠对桓阶的简略介绍,杨彪有点明白了。
  桓阶骤贵,不仅是他值得,更是天子想借此机会提携江南士子,以分中原士族之权。说得简单点,就和重用虞翻等江东人一样,都是为了制衡中原士族。
  看来扬州系、益州系之外,又要出现一个荆州系。
  准确的来说,是荆南系,或者统一称作江南系。
  杨彪没有对周忠说这样的话。
  周忠对此很关注,也很焦虑,他很快就会体会到这一点,用不着刻意提醒。
  周忠想起一件事。“文先,你上次说给刘陶之子写信,让他去劝降士燮的事,进展如何?”
  杨彪摇摇头。“还没有回复,找不到人。刘陶在世时便对仕途不太用心,他那几个儿子有样学样,又受他枉死影响,弄不好绝了尘世之念,入山修道去了。”
  周忠叹了一口气。
  刘陶德才兼备,忠贞敢言,最后却被人诬告为反贼,闭气而死,实在令人扼腕。
  更让人扼腕的是,诬告刘陶的人中就有张喜的兄长——故司空张济。
  这也是他们为张喜求谥时底气不足的原因之一。
  张济、张喜兄弟在私德上的确有污点。
  “刘陶的后人找不到,找他的弟子也行啊。刘陶那么多弟子,总不会一个也找不到?”
  “不是找不到,是没什么用。”杨彪沉吟道:“我在想,是不是算了,让士燮自生自灭也许更好。他读了那么多书,如今还不识时务,负隅顽抗,死固其然。”
  周忠瞅了杨彪一眼,欲言又止。
  话是说得不错,只是听起来很刺耳。
  天下士人不该相互守望吗,怎么能说出让士燮自生自灭这样的话来?
  可是事已至此,真想救士燮的确很难,弄不好人没救下来,还惹火烧身。
  杨彪、周忠四目相对,不约而同的叹了一口气。
  只是两人叹气的原因却未必相同。
  ——
  刘协乘战船,溯湘水而上。
  过了酃县,丘陵就渐渐多了起来,雨水似乎也更多了,淅淅沥沥,总也下不完,难得看到日头。不时还会下一阵大雨,山洪暴涨,水面迅速升高,浊流滚滚,即使是庞大的战船也不得不靠岸暂避。
  南方人还好,像张济这样的凉州人看到这样的情景,难免变了脸色。
  他私下里对贾诩说,幸好天子没让他负责对交州的战事,否则他晚节难保。
  这种地形,骑兵的威力无从发挥,西凉军的优势根本派不上用场。
  贾诩半开玩笑的说,你有这样的想法,将来会福泽绵长。
  张济哈哈一笑,不以为忤。
  事到如今,他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