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6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贾诩半开玩笑的说,你有这样的想法,将来会福泽绵长。
  张济哈哈一笑,不以为忤。
  事到如今,他早就认命了。什么也不想,回去之后只剩下一个任务,趁着身体还行,抓紧时间多生几个孩子。
  盛世将至,不多生几个孩子,都对不起这个时代。
  刘协也收获良多。
  不亲自走一趟,他还真不知道江南的经济这么落后。后世的江南已经是经济发达地区,即使是湖南也通了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得很,一般人根本感觉不到旅途的艰难,更别说行军了。
  严格来说,他这还不算行军,只是几千人乘船而行罢了,辎重全部由沿途郡县提供,毋须自带。
  想着在这样的天气、这样的道路上,推着载满武器、粮草的车,一步一步地前行,刘协就觉得头皮发麻。
  如果可以选择,他宁愿在草原上受冻,也不愿意在这种环境里行军作战。
  到达零陵郡治泉陵后,刘协遇到了收到诏书,前来迎接的丁冲。
  丁冲面色黝黑,头上戴着斗笠,身上披着蓑衣,卷着裤腿,赤着脚,站在路边的泥水中。如果不是有人指点,刘协根本认不出他来。
  “你怎么这么狼狈?”刘协开玩笑的说道:“不会是想在朕面前表现一下吧?”
  丁冲苦笑。“陛下神目如电,岂是臣敢欺瞒的。来的路上遇到山洪,一不小心,马失前蹄,被卷进水里了。臣身手尚好,及时脱身,但随身带的官服、印绶都丢了,进不去城,只好赶了十几里路,在城外迎接陛下。”
  “没有印绶就进不了城?”刘协看看不远处的泉陵。
  “零陵已是前线,为防万一,臣自己定的规矩,也算是作茧自缚。”
  刘协忍俊不禁,将丁冲拉进船舱,又伸手去摘他身上的蓑衣。
  丁冲吓了一跳,连忙拜谢,自己解下了斗笠,脱了蓑衣,躬身施礼。
  刘协还礼,又命随驾的大桥取来热茶,让丁冲暖暖身子。
  丁冲感激不尽,捧茶在手,咬了咬嘴唇,欲言又止,却湿了眼眶。
  “陛下,臣治军不严,让长沙百姓受苦了,累及陛下英明。请陛下治罪。”
  刘协摆摆手,示意丁冲不必急着请罪,先喝茶。
  他到这里来,可不是要治丁冲的罪,而是想看看前线作战的将士。看到丁冲这副模样,他知道虽然士燮还没有投降,丁冲却已经很用心了,不必苛责。
  至于长沙的扰民案,说实话,他并不觉得意外。
  西凉兵是什么德行,他还是清楚的。别说一直游离在外的张济部,就算是他直接控制的诸部,像这种扰民的事也是难以避免的。
  想要将他们变成真正的子弟兵,没有一代人的努力是做不到的。
  “我问你一个人。”
  “请陛下垂询。”
  “窦武的孙子,窦辅。”
  丁冲愣了一下,露出一分迟疑。“陛下想问他的什么事?”
  “我就想知道他这些年在零陵是怎么过的,为人才能、品行又如何,当不当得起孝廉这个名声。”
  丁冲眨了眨眼睛。“陛下问得巧了,窦辅本人就在泉陵。陛下不妨亲自见一见。以陛下识人之明,一见便知。”
  “窦辅在泉陵?”
  “是的,他刚被臣任命为守泉陵令,主持泉陵事务。”
  “之前的泉陵令呢?”
  “半个月前,山贼袭城,泉陵令弃城而走,是窦辅挺身而出,指挥城中百姓守城,这才保住了臣的后路。”


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清谈误国
  刘协很惊讶。
  他一直以为窦辅已经回了中原,没想到窦辅不仅没回中原,而且就在泉陵。
  当然,他更惊讶的是丁冲率部征讨交州,大军就驻扎在附近的情况下,泉陵作为零陵郡治,居然会被一伙山贼袭破,泉陵令跑了,却被窦辅解了围。
  要说山贼人数不多,他们是怎么攻破泉陵的?
  要说山贼人数多,窦辅又是怎么解围的?
  刘协心中疑惑,脸上却没露出太多表情,只是深深地打量了丁冲一眼。
  丁冲露出一丝无奈。“陛下,当初骠骑将军坐镇长沙时,臣以为不为过尔尔。等到自负其责,才知道任重难负,竟然出了这么大的纰漏,进退狼狈。臣请陛下治罪,另择贤明。”
  刘协哼了一声,还没说话,一旁的贾诩淡淡的说道:“丁将军,泉陵城是半个月前被袭的?”
  丁冲躬身施礼。“回太尉,是的。”
  “既然是半个月前的事,为何没有通报行在?”
  丁冲叹了一口气,向刘协再拜。“是臣失职,请陛下治罪,以正典刑。”
  刘协摆了摆手,打断了丁冲。“你还是先去洗洗,换身衣服吧,别受凉了。”
  丁冲微怔,随即鼻子一酸,行了一礼,退了出去。
  刘协看向贾诩。“先生怎么看?”
  贾诩抚着胡须,淡淡地说道:“毕竟是书生,初掌大任,难免会有些疏漏。好在敢任事,不推脱,加以历练,将来还是可以大用的。”
  刘协微微颌首。
  贾诩当着丁冲的面指出他的失职,却又在丁冲不在的时候维护丁冲,自己做恶人,把施恩的机会留给了他这个皇帝,也算是用心良苦。
  他也觉得丁冲不至于在背后搞东搞西——虽然他也是豫州人,却和那些名士清流格格不入,又和骠骑将军张济共事多年,名声早就坏了——但泉陵出了这样的事,还是不能大意。
  他身边只有虎贲、羽林,地形、气候又不适合骑兵作战,真要发生冲突,他也会很狼狈。
  当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异变,有人铤而走险的可能性并不大。
  充其量,也就是刷一下存在感而已。
  “该如何处置?”
  “做好警戒,以静制动。”贾诩不紧不慢地说道,抬起头,看向远方的泉陵城。“我很想看看窦辅经历了这么多事,比起其祖窦大将军有没有长进。说起来,臣虽然未能亲历当年那场政变,却也听了不少消息,着实有些感慨。”
  “感慨什么?”
  “清谈误国。”
  刘协有些不解。
  他对当年窦武、陈蕃政变未遂的事并不太清楚,毕竟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很多当事人都不在了,身边也没几个了解情况的人。因为编撰党锢史事的缘故,他收集了一些信息,关于这件事的叙述也不多,而且互相矛盾的不在少数,可信度都不高。
  窦辅是窦武的孙子,算是亲身经历过那件事的人,再加上窦武当年的门生胡腾、故吏张敞,或许能了解一些当然的真相。
  但窦辅是否愿意和他谈这些,却是一个问题。
  正如陈蕃的儿子陈逸,至今不奉征召,连面都不露,摆明了就是不想合作。
  但贾诩将这事定性为清谈误国,他是有些不理解的。
  “陛下,能读书的人大多有些自负的资本,要么是家境优沃,要么是天资聪颍,难免如丁冲一般,觉得天下事不过尔尔。等他们真的治理一方,才知道把事情想简单了。有人能从此沉下心来,不断积累。有人则心生退意,从此安心读书。这本来就是一个筛选的过程,只有那些勇于任事,又有足够能力的人,才有机会一步步升迁,直到公卿。”
  刘协恍然,随即表示赞同。
  这也是他一直强调公卿大臣要有地方任职经验的原因。
  哪怕是走个过场,也比完全没有这个经历好。
  不知地方治理之难,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公卿,掌天下大政的。现任司徒杨彪、司空周忠等人都缺少地方历练的积累,所以很多政策都不接地气,推行新政的时候往往理解不到位,需要他不断的鞭打、逼迫。
  他之所以对荀彧寄予厚望,又强迫他在河东、河南施政,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至于杨修、诸葛亮等人,把他们安排到地方去任职,就是要给他们充分的锻炼机会。
  只有如此,他们将来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大臣。
  像窦武那样,由经术、门阀入仕,平步青云,怎么可能治理国家。
  手握南北军,却连几个宦官都斗不过,学问再好又能如何,还是一个废物。
  “窦辅这件事背后,会有什么样的谋划?”
  “纵有谋划,也不过是一些自以为是的小伎俩罢了,不值一提。”贾诩不以为然。“陛下且稍候,不出三日,窦辅必来觐见,届时自然水落石出。”
  他看着眼前浑浊的河水,轻笑一声:“再大的洪水,也有消退的时候。”
  刘协会意,不禁哈哈一笑。
  果然在真正的实力面前,所有的计谋都是笑话。
  天下归心,几个心有不甘的流亡者又能掀起什么样的风浪呢。
  丁冲随身携带的衣服、印绶都被马匹带到水里冲走了,无奈之下,只得向人借了一套常服。换上常服的他多了几分儒雅,只是脸太黑,举手投足之间又有几分杀伐之气,军中烙印是洗不掉了。
  刘协根据和贾诩商量的安排,让丁冲派人回去,从灵渠附近的零陵县城调一些兵力回来,接管泉陵。泉陵是零陵郡治,更是大军补给线上的重要一环,是不能交给其他人的,必须掌握在丁冲自己手中。
  见刘协无意罢自己的职,丁冲既惭愧又感激,立刻照办。
  他随即向刘协汇报了当前的战事进展。
  孙策已经占据郁林郡治,但是离控制整个郁林却还有些距离。当地人被人蛊惑,对朝廷的误会很深,而士燮兄弟在当地的影响力又很大,叛乱此起彼伏,孙策也很头疼。
  他也曾想以柔克刚,想和当地大族交好,结果在酒宴上遇刺。
  大怒之下,他又想以武力镇压,亲自率部追击叛军,深入山区,结果遇伏,险些全军覆没。
  在战场上,孙策战无不胜,可是在治理地方上,孙策还很稚嫩。
  离开了张昭,孙策就像瘸了一条腿,再不复当年横扫江东的气势,有点焦头烂额。


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断尾求生
  听到丁冲提及张昭,刘协忍不住笑了一声。
  丁冲在军中多年,还是难脱书生习气,以为只能依赖张昭那样的文臣才能治理地方,殊不知张昭在渤海已经骑虎难下,进退两难。
  看来新政在江南的推行还远远不够,尤其是教化,人才奇缺,思想上更是落伍。
  除此之外,丁冲的分析还是有些道理的。
  孙策面对的已经不是真正的战斗,而是治安战。
  从这个角度来看,有没有张昭,区别还是很大的,说是瘸了一条腿也不为过。
  “我给你推荐一个人吧。”
  “请陛下吩咐。”
  “甘陵太守曹昂。”
  甘陵王刘忠不久前刚刚去世,甘陵国除,改为甘陵郡。对刘忠的去世,曹昂本人是有些自责的,觉得是他管制太严,致使刘忠心情郁结,这才刚刚五十出头就去世了。
  刘协一直记得这件事,在觉得曹昂过于敏感的同时,又觉得他难得的仁慈,简直不像曹操的儿子。也正因为这一点,他想对曹昂加以栽培,给他更多的机会。
  做内地做太守是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的,以他的天赋和出身,位至九卿就顶天了,三公根本不可能。既然如此,不如转到武职上来,说不定还有机会封侯。
  丁冲听了,心中大喜,连连称谢。
  他也觉得曹昂很适合,但他和曹昂有亲戚关系,无论如何也不能主动开口。
  现在天子推荐,他正中下怀。
  刘协随即和贾诩商量,由太尉府出面,向司徒府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