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7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天子亲自关照,又涉及政务,众人都表示接受。
  张松随即展开了工作,先对江南四郡的上计进行梳理、分析。
  ——
  政务交给了张松等人,刘协重新将重心调整到军事上。
  他给讲武堂安排了一个重要的任务:重绘地图。
  地理对军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江南这种多山多水的地形,没有地图寸步难行。讲武堂有制图课,所有的学员都要有识图、读图的能力,还有专门从事制图的。
  借此机会,对已经老旧的江南地图进行更新,也是对讲武堂学员的一次考核。
  西汉早期,延袭秦朝的作风,朝廷对江南的地图绘制就已经开始,长沙马王堆里中就出土过防务图。到了东汉之后,随着儒学日盛,重文轻武的风气蔓延,地图绘制也日渐荒疏,好多地图依据还是两百年的旧图。加上董卓迁都,导致大量图籍损失,如今朝廷手中也没有一套完整的地图。
  不管从哪方面说,都有必要重新绘制一套新图。
  这项工程很浩大,虞翻估计要花几年时间才能完成,他建议将任务分解,由各地驻军配合,以减轻讲武堂的负担。
  毕竟讲武堂的任务还是培训将领,不能全安排去制图。
  因此,对各地驻军进行部署成为首当其冲的任务。
  天下将定,各地驻军的方案可以进入实施阶段了。在西征之前,先运行几年,有问题还来得及调整,以免留下结构性的问题。
  这件事不用通过司徒、司空,刘协自己就可以处理。
  太尉贾诩接到诏书后,很快就上了一道奏疏,并附上了各地驻军的草案。
  在调整驻军之前,他建议先调整州境,然后以州为单位驻军,兵权与监督权合而为一,让军队成为刺史行使行监权的武力后盾。
  为了实现这一点,十三州的划分显然太粗率了。
  有些州实在太大,有必要细分。
  比如凉州,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州、益州、交州都可以划分为两到三个州。
  这个想法并不是今天才有,早有刘协巡狩凉州时,就有这样的计划。甚至早在初平元年,朝廷就曾将凉州的一部分与关中合并,划为雍州。
  只是那时候形势太乱,政变迭起,政令也是朝令夕改,这个调整也没引起多大的反响,很多人甚至没这概念。
  如今天下太平,这件事终于可以认真的考虑了。
  刘协与贾诩、杨阜讨论之后,进了一次扩大会议,随驾的散骑、侍中、尚书等官员全部参加,讨论州境的调整,驻军的安排,以及将领的选调。


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 上善若水
  调整州境是一个很大的事,涉及到很多问题,以及很多利益。
  好在太尉府已经做了充分准备,由贾诩主持,长史杨阜亲自执笔的草案写得很详细,而且为所有的调整注明了理由,一目了然。
  与会众人虽然有不同意见,却对这份草案给予了高度评价。
  太尉府费心了,杨阜的能力也很出众,凉州人在军事上的确有天赋,代不乏人。
  经过反复讨论,最后将天下分为二十四州,对几个大州进行了分割,小州则进行了合并。
  比如凉州最终被分为四州,金城、陇西、武都、汉阳以及武威的东部分为一州,安定、北地再加上并州的西河为一州,武威、张掖,再加上浚稽山以南的沙漠、牧场为一州,酒泉、敦煌为一州。
  州境的划分主要着眼于防务,而不是经济,所以驻军人数和当地经济并不完全匹配,不同州之间的物资调配在所难免,这也需要从朝廷层面予以协调,具体负责的就是太尉府。
  相应的,各州驻军的数量也是从军事出发为主,并不局限于当地的人口和经济。
  相比之下,户口多、经济好的中原腹地驻军反而不多,将节省的物资外运,供应边疆,也就成了必须考虑的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如何解决运输问题,就成了众人讨论的焦点之一。
  千里运粮,消耗极大。如何在保证驻军物资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少运输的压力,关系到这个方案能否落地,并且维持下去。
  有人提出了挖运河。
  就目前来看,水运的成本无疑是最低的。
  但很快就人表示反对。水运的成本是低,但挖运河的成本高啊。再说了,很多边疆地区严重缺水,挖什么运河?
  话音刚落,立刻又有人反对,没有水的地方还有必要驻军吗?驻军不要水?
  看着众人的讨论,刘协沉吟不语。
  他想到了一个问题:水运的确成本低,所以他才会让周瑜去北疆寻找大河,但水运严重依赖于天然河流,局限性太大。运河固然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成本太高,太长了也不实。
  况且运河只能解决河道,解决不了水源的问题。
  没有充足的水源,运河无从谈起。
  在内陆实现运输便利的最好办法,还是铁路,这才是能够克服不同地形的长途运输手段。
  大国崛起,通常都以大建铁路为基础,铁路里程甚至成为国家强弱的标志之一。
  美国如此,沙俄也是如此。
  要想实现铁路,就必须有蒸汽机。
  严格来说,蒸汽机的原理并不复杂,加工要求也不算高。这东西一开始就是一个纯粹的工业品,与科学的关系并不大,也不需要精密的加工工艺,目前的技术、工艺完全可以实现。
  至于将来怎么发展,他并不担心。
  即使是最粗糙的蒸汽机,也有着人力、畜力等自然动力无法比拟的优势,足以引起更多的兴趣。只要投入、产出的循环能够维持下去,技术迭代就会进入其应有的轨道,最终带来足以改变时代的进步。
  就像在合适的土壤中埋下种子,再浇点水,种子就会发芽,然后长成参天大树。
  一切都很自然。
  一次会后,刘协提出了这个猜想。
  他把灵感的来源归功于一次偶然的发现,并做了一个简单的演示。
  当沸腾的蒸汽顶起密闭的壶盖,甚至连最强壮的郎官也无法摁住的时候,众人面面相觑,随即又露出狂喜,以及无法抑制的崇拜。
  天子就是天子,总能从最平常的事物中发现真正的道。
  当初由水滴中发现了千里眼的秘密,极大的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如今又从烧水的壶中发现了蒸汽蕴含的强大力量,为将来提供了无限可能。
  如果真能发现一种车,不用马,只要烧开水,就能不眠不休的急驰,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就算是再保守的人也会为之惊叹。
  看着众人的惊讶、议论,再听到熟悉的“烧开水”,刘协不禁感慨。
  果然,烧开水才是人类科技进步的驱动力。
  相比于陆路运输可能从中得到的收益,水运的前景更为光明。原因也很简单,船可以携带大量的煤,越大的船,使用蒸汽机的收益越大,这也解决了一个目前最为头疼的难题——楼船动力困境。
  楼船越造越大,仅凭人力已经无法驾驭,急需更强大的动力。
  最近对造船最为关注的桓阶立刻意识到了其中的机遇,主动建议成立一个小组,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专项开发,争取尽快实现突破。
  刘协知道桓阶想简单了,蒸汽机可不是千里眼,只要投入人力、物力,短时间内就能看到实际利益。但他并不反对这个建议,相反,他需要从更高的层次来部署这件事。
  真正的科技大爆发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能实现的,而是国家的力量。
  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能搓出两弹一星,我搓个蒸汽机有什么难度?
  刘协随时调即了讨论方向,先讨论一下如何组建团队,完成这个可能是革命性的技术革新。
  在座的大多是少壮派,对创新举双手赞成。即使是像贾诩一样老臣,听完刘协这个想法之后,也赞了一句“上善若水”,表示支持,并且应该优先考虑。
  如果能解决劝力难题,真的建成了那种只靠烧开水就能长途奔驰的机器,对凉州的意义极为重大。解决了交通问题之后,凉州与腹地的沟通更为顺利,地域带来的隔阂自然大大减弱。
  经过一番讨论,有三类人才被纳入了优先考虑的范围。
  一是铁匠,打造机器需要他们的技艺。
  二是机械高手,要由他们来设计精巧的机器。
  三是炼丹家,如何将烧开水的能量转换为推动机器的力量,需要大量的实验和计算,这正是炼丹家们最擅长的事。
  这一点,讲武堂的人最有感触,火药的出现就是炼丹家们的功劳。
  火已经玩得很高明了,现在可以尝试一下水火并济。
  甚至有人已经在畅想用火药代替煤,玩一把爆炸式驱动。
  他们当然不知道,这样的想法虽然疯狂,却并非不能实现。而且一旦实现,就不仅仅是在地面、水面行驶的问题,还可以上天。
  看着讨论得热火朝天的臣子们,刘协嘴角挑起一丝欣慰的笑意。
  这才是汉家好儿郎。


第一千二百二十四章 曹氏兄弟
  曹丕踮起脚尖,手搭在眉上,向远处看了一会儿,嘟囔了一句。“怎么还没来?”
  曹植捧着书,一边看一边说道:“着什么急啊,再等一会儿,反正还早呢。”
  曹丕回头瞅了曹植一眼,笑了一声:“人家是心静自然凉,你是心静自然暖。这么大的风,你还看书,不怕冻着?看看你,鼻涕都快出来了。”
  说着,从怀里掏出手绢,准备为曹植擦一擦。
  没等他动手,曹植一吸,鼻涕不见了。
  曹丕一愣,瞪大了眼睛。“你不会是咽下去了吧?”
  “没有,你看……”曹植笑着,鼻涕又慢慢流了出来。
  曹丕哭笑不得,伸手要去擦,曹植却推开了他,将书卷起,擦在怀中,手指摁着鼻孔,用力一擤,然后下了台阶,到水边洗手。
  曹丕收起手绢,吸了吸牙。“你在这蛮荒之地待得太久了。”
  “既然是蛮荒之地,你为什么要来?”身后传来曹彰的声音。
  曹丕回头看了一眼,笑道:“你怎么也来了?”
  “我今天休沐,来迎迎仓舒,然后带他去见天子。”曹彰咧嘴一笑。“仓舒到这蛮荒之地来,可不是玩的,他是要做天子身边的童子郎的。”
  曹丕的脸色顿时阴了下来,站直了身子,再也不说一句。
  曹彰也不理他,走到曹植身边蹲下,掬水洗手。曹植悄声说道:“你这是干嘛,阿母知道了,又要难过了。”
  “我就是看不惯他。”曹彰也低声说道:“动不动就这儿蛮荒,那儿蛮荒的。既然嫌弃,干嘛还要来?”
  曹植小大人似的叹了一口气,很是无奈。
  曹丕本随曹昂就任。这次曹昂改任郁林太守,曹丕跟着来,留在了行在。原本母子重逢、兄弟相聚是好事,可是曹丕和曹彰却格格不入,一见面就吵。
  曹丕年长三岁,已经算是成年人,这几年习文练武,身手着实不错。可惜遇到曹彰,他却是一点胜算也没有,很难撑过两三合。他想考散骑,又被曹彰冷嘲热讽,说他一点机会也没有,为此耿耿于怀。
  虽是一母所生,他们却像是天生的仇人一样。
  “看的什么书?”曹彰看到了曹植怀里的书卷,提醒道:“小心点,别掉水里。”
  曹植站了起来。“讲武堂的算学讲义。”
  曹彰一听,就翻了个白眼。“你这么喜欢啊,我一看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