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7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虞翻顿时语塞。
  坐在一旁的周不疑和曹冲互相看看,忍俊不禁。他们都见识过虞翻的狂傲,还是第一次看到他吃瘪。
  尽管如此,刘协还是同意了虞翻的请求,对讲武堂的军械专业进行扩招,并继续由他本人亲自授课,范围也由原本的算学扩展到物理、化学一类。
  从前一段的实践来看,魏伯阳、于吉等人炼丹说得头头是道,可是讲解其中的原理却不怎么行。说到底,他们还是术士,不是道士,精于术而疏于道,讲不明白背后的原理,更不知道怎么讲才能让人理解。
  在这方面,刘协的优势非常明显。
  “准备一套考题,能通过考试的再招进来。”刘协挠挠头。“免得有人又找门路,想将子弟塞进来旁听。孩子听不懂难受,我也难受。”
  虞翻深表赞同。“陛下放心,我亲自出题。”


第一千二百二十八章 目中无人
  刘协为讲武堂的学员讲解算学,本是为培养人才,加快军事技术的更新换代。可是在某些人眼里,这却成了亲近天子的捷径,或是所谓的殊荣,千方百计的要将子弟塞进来。
  尤其是那些想考散骑却没能如愿的。
  这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刘协传授的算学已经超出了《九章》的标准,脱离了实用范畴,对普通人来说有点难度。他们听不懂,压力非常大。刘协要照顾他们,不得不放慢进度,也很难受。
  而那些真正有能力从事军工技术研究的学员却因此牺牲了效率,没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刘协非常后悔,决心要改变这个局面,进行入学考试,将不够资格的人挡在门外。
  天赋、基础才是唯一的标准,进讲武堂不能成为权贵子弟的又一项特权。
  虞翻早就看不惯那些智商不够的学生,对刘协的决定求之不得。他答应得太爽快,反倒让刘协有些担心,嘱咐虞翻拟好试题后让他看一眼。
  虞翻哈哈大笑,一口答应,随即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是否接受更多的女学员。
  讲武堂几乎都是男子,仅有的几个女子都是研发军械的。孙尚香算是特例,但她是虞翻的入室弟子,与众不同。其他以统兵为目标的学员都是男子,无一例外。
  虞翻也不赞同女子进讲武堂,但研发军械的除外。
  就这几年的经验来看,女子除了体力上先天稍逊一筹外,在智力上并不差。加上她们没有统兵的野心,反而更能安心研究军械,更容易出成绩。
  甄宓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她在宛城建桥的帮手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女子。
  他还发现,有女子参与的项目,男子的积极性也更高。
  刘协同意了。他从一开始就没有对性别进行限制,只是人们的观念调整有过程,愿意将女子送入学堂的还是不多。目前进讲武堂的女子大多是将领的妻子、女儿,进武堂也是为了将来能与家人一起出征,不必两地分居。
  有女子愿意进讲武堂,他求之不得。
  他更希望有女子学习用兵之道,将来纵横战场,成为大汉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使马云路、吕小环的事迹不会成为绝唱。
  ——
  腊月初,交州送来捷报,孙策攻占苍梧郡治广信。
  美中不足的是,因为遭到了反抗,伤亡比较大,将士们使用了非常手段,有过激行为。
  简而言之,就是屠城了。
  尤其是士燮留在原籍的族人,被杀了个干净。
  看到战报的那一刻起,刘协就有些头疼。
  不管有什么样的原因,屠城都是一个不可接受的暴行。但他也不打算苛责孙策,这几个月孙策很憋屈,遇到激烈的抵抗,一时失控,是意料之中的事。
  军纪要整顿,正好配合即将结案的凉州驻军扰民案一起处理,以警告全军。
  这件事可以由太尉府、司空府负责。
  让他意外的倒是另一点:形势发展到这一步,广信居然还有人激烈反抗。
  联想到交州诸郡的反应,不由得刘协不生疑,士家在当地的影响力这么大?
  他与贾诩商量,派人去查一查,搞清楚情况。
  这个任务落在了刚刚入职的太尉府令史赖恭肩上。
  赖恭是零陵人,之前曾依附刘表,被刘表任命为交州刺史,却与同样接受刘表任命,出会苍梧太守的吴巨不合。两人相攻,赖恭不敌,弃官返乡,休息了几年。
  刘协到零陵后,赖恭再次入仕,在太尉府为令史。令史是卑官,赖恭人到中年,当然是不甘心的,但他之前的履历是在刘表麾下,在朝廷不算数,也只能如此。
  现在有机会立功,他当然求之不得,非常积极。
  ——
  赖恭出发后不久,刘协陆际续续就收到上书,大多是谴责孙策屠城暴行的。
  甚至有人说,就是因为孙策残暴,所以士燮兄弟才不敢投降,交州才迟迟不服。如果朝廷改用仁义之将,交州根本不用打,立刻称臣。
  对这样的奏疏,刘协一律留中不发,也不发表任何看法,就当这些奏疏没有出现过。
  他想看看,究竟是哪些人在为士燮兄弟鸣不平。
  ——
  洛阳。
  荀彧拱着手,站在田垄上,看着一望无际的麦田,眉头紧锁。
  今年的上计已经完成。经过一年的辛苦,今年河南尹的赋税增加了四成,基本达到预期。不出意外的话,明年的收成会比今年更好,新技术的推广将会带来更大的收益,两年翻一倍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他不应该如此忧心。
  他担心的是交州。
  孙策、士孙瑞两路并进,士燮兄弟抵挡不住,在郁林、苍梧、交阯先后失守之后,他们退往日南、九真,同时托人求援,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赦免,最好还能保住官职。
  赶到洛阳来找荀彧的是刘陶从子刘杨。
  刘杨曾随刘陶读书,与士燮算是同门。士燮兄弟每年派人到颍川送礼,他也在名单之列,收益颇丰。
  “府君打算沉默到什么时候?”见荀彧一直不说话,刘杨有些沉不住气了。“等到孙策屠番禺、胥浦、西卷吗?”
  荀彧转头看着刘杨,神情无奈。“元茂,要想避免广信屠城的惨剧再现,最好的办法是立刻投降,而不是与天子讨价还价。你以为他们现在还有讨价还价的机会?”
  刘杨沉下了脸。“府君此言,恕杨不敢苟同。就算你不在乎士燮兄弟,难道也不在乎那些避难交州的中原人士?你可知道,广信被杀的人中,有我汝颍才俊?”
  “我知道,但是……”
  “但是他们该死,是吗?”刘杨怒不可遏。“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府君这般有先见之明,早就看出天子的英明,及时投效。但这不代表他们就应该死,而且是被孙策那样的武夫像猪狗一样屠戮。身为君子,你就没有一点恻隐之心吗?”
  说完,不等荀彧回答,刘杨一甩袖子,转身就走。
  “道不同,不相为谋。府君不愿出手救人,我也不敢勉强,自去寻其他门路。但府君将来返乡,若是有什么不动听的,也怨不得别人。”
  荀彧举臂欲呼,想了想,又放下了。
  一旁侍候的荀俣走了过来,看了一眼刘杨的背影,很不高兴的说道:“阿翁,这些人怎么如此可恶?阿翁让那么多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他们视而不见。阿翁不愿救几个自己作死的读书人,他们就不远千里的赶来。”
  荀彧摸着荀俣的小脸蛋,一声叹息。“是啊,这些人的眼里只有他们自己,没有别人。”


第一千二百二十九章 迷途知返
  刘杨回到官道上,正准备上车,却见远处一辆马车急驰而来。车夫拉紧了马缰,口中发出长长的吁声,准备减速。
  拉车的是两匹高大神骏的西凉大马,步调一致的放慢脚步,马车正好在刘杨面前停住。只是烟尘滚滚,刘杨不得不举起袖子,挡住口鼻。
  车夫很不好意思,连忙拱手道歉。
  车门打开,一个年轻人钻了出来,无意间瞥了刘杨一眼,不禁一愣。
  “足下是颍川刘元茂么?”
  刘杨定睛一看,不禁笑道:“原来是陈太丘孙,幸会幸会。”
  “刘元茂?”车里又钻了一人,大叫一声。
  刘杨听得耳熟,却一时想不起是谁,走了过去看了一眼,不禁又惊又喜。“钟元常?你怎么……”他随即脸色一变。“怎么,你离开渤海了?”
  钟繇有些尴尬地摇摇头。“倒也不是,是上计,经过洛阳,来看看文若,没想到会这里碰到你。怎么,你也是来见文若?”
  刘杨冷笑一声。“乡里之人,哪里高攀得上荀府君那样的权贵。”说完,他拱拱手,转身上了车,大声催促车夫起程。
  钟繇、陈群面面相觑。
  陈群本想叫住刘杨,却被钟繇制止了。
  看着刘杨的马车驶远,钟繇、陈群下了官道,一前一后,向荀彧走去。
  陈群问道:“钟君莫非知道刘元茂的来意?”
  钟繇说道:“见他这般神情,我猜和交州的战事有关。”
  “交州的战事和他有什么关系?”
  “你不知道吧,士威彦(士燮)是刘元茂从父刘子奇的门生,与刘元茂算是同门。士威彦授交阯太守后,每年都会派人来送礼。”
  陈群恍然。
  作为陈太丘的孙子,陈群太清楚这种门生、故吏的做派了。
  “钟君在渤海也能收到交州的消息?”
  “商人往来,消息最为灵通不过。”钟繇笑道:“我还听说,孙策这次进军顺利,和曹昂调任郁林太守关系匪浅。长文,你有没有想去交州做个县令?天子重边陲,越是偏远之地,越是容易升迁。”
  陈群笑着摇摇头。“我还是想随荀君再学几年。”
  钟繇点点头。“这倒也是,能跟着文若学习为官之道,这样的机会可不是什么人都有的,理当珍惜。反正你还年轻,再过几年,等文若位列公卿,你再外放也不迟。”
  陈群不太好回答,只好笑而不语。
  不过他清楚钟繇的来意,倒也不觉得钟繇有什么理由嘲讽他。
  来到荀彧面前,与荀彧见礼。钟繇抢先开了口。“文若,你和刘元茂说了些什么,他那么生气?和交州的战事有关吗?”
  荀彧眼神微闪,看了一眼陈群。
  交州的最新情况,陈群是知道的,但是听钟繇这意思,他似乎并不清楚。
  陈群不动声色的摇摇头。
  荀彧会意,将刘杨的来意说了一遍,却没有提自己之前就已经知道的内情,给人一种是刘杨带来的消息,难辨真伪。
  钟繇听完,抚须不语。
  荀彧反问道:“你一个人来的?”
  “上计,顺道来看看你。”钟繇收回思绪,大致解释了一下原因。
  他收到了王粲的书信。王粲正在编撰党人的史书,要向钟繇求证一些事。钟繇借此机会,决定亲自上计,找机会与天子见一面。
  他当然清楚,王粲之所以向他发出邀请是受荀彧之托。这次赶到洛阳来,就是专程向荀彧致谢并问计的。只是大家都是成年人,他还比荀彧年龄十多数,当面说感谢的话未免尴尬。
  荀彧听了,很是满意,又问了一些渤海的情况。
  话题自然的转到了今年的收成上。
  钟繇已经从陈群口中听说了一些事,包括荀彧在天子面有的承诺,以及河南郡今年优异的表现,现在听荀彧本人解释,更为惊叹。
  “没想到几个后生竟有这么大的本事。”钟繇感慨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