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7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想到几个后生竟有这么大的本事。”钟繇感慨道。
  “初生牛犊,无所畏惧,用在正事上,自然是好的。可是用不好,也会出问题。”荀彧叹了一口气。“比如孙策,战场上近乎无敌,但时常过火,杀戮太重,连累朝廷英名。”
  钟繇笑笑。“文若,朝廷更在乎的恐怕不是英名受到连累,而是负隅顽抗的士威彦兄弟哪来的底气,以及在山里待得太久,还以为天下是党人天下的刘元茂之流。”
  荀彧苦笑。“是啊,刘元茂太把我们汝颍人当回事了。如今之天下,岂是几个汝颍人振臂一呼,就能应者云集的当年。就算是我,进言之前也要掂量掂量,不能太自以为是。”
  钟繇听了,不免有同感,一声叹息。
  “想当年,颍川四长名满天下,何其壮观。”
  荀彧想了想,突然说道:“韩公元长最近身体不错,年近八十了,还能每天课徒。”
  钟繇诧异地看看荀彧。“文若,你的意思是……”
  “在世的颍川名士中,他年龄最长,官职最高。你说刘元茂会放过他?”
  钟繇也有点反应过来了。“但是刘元茂来找你,应该是被韩公拒了,不得来向你求援。”
  荀彧嘴角轻挑,露出一丝笑意。
  被这件事烦了这么久,终于听到一点好消息了。如果韩融能出面,这件事也许有解决的机会,至少他可以摆脱这种两难的局面。
  “长文,你回一趟颍川,越快越好。”
  “喏。”陈群躬身领命。
  钟繇哈哈一笑,轻松了许多。
  有韩融这样的前辈出面调停,刘杨等人就算有意见,也没那么强的底气。
  “文若啊,你说得对,这种事还是由前辈出面比较合适,你太年轻了,镇不住局面。”
  荀彧抚须而笑。解决了一个心头难题,他的心情也跟着轻松了不少。若不是钟繇那一句四长之后,他还真想不起来韩融。
  毕竟韩融因病致仕之后,已经有七八年没有露面。
  荀彧挥挥手,示意陈群、荀俣别跟着,他与钟繇拱着手,不紧不慢地沿着田垄向前走。
  “这次除了上计,还有什么想法?天子在江南,只是上计的话,你未必见得到他。”
  钟繇收起笑容。“我来找你,正是想问问你的意见。我已过半百,又曾有过一次错误,还能得到天子欢心吗?”
  荀彧笑了,转头看看钟繇,胸有成竹。“我大胆预测一下,天子看到你的名字,一定会有诏书给你。你不用担心太多,将这几年的得失梳理一下,如实向天子汇报就是。”
  “当真?”钟繇又惊又喜。
  “天子最喜欢的就是你们这种勇于证道的人。迷途知返,比一味顺从更珍贵。”


第一千二百三十章 离经合道
  钟繇不禁莞尔。“说起来,你也是迷途知返之人。”
  “诚然,论天子教诲,我可能是受益最多之人。”荀彧笑道:“我时常恍惚,觉得自己面对的不是一个少年天子,而是比我年长的智者。”
  钟繇想了想,说道:“有这种感觉的人应该不止你一个。”
  “你还听谁说过?”
  “没有人像你这般明确的提起过,但有类似感觉的人不少。仔细想来,应该是天子天资过人,能于不疑处生疑,而又不拘泥于圣人经义,道术相证,这才能高人一筹。”
  “天资固然重要,但仅有天资,没有阅历,终究还是难脱书生意气。”荀彧停住脚步,缓缓摇头。“自儒门创立以来,至今七百年,天资过人者不在少数,但能有所发明者,无不与时势相合。顺势则兴,逆势则亡,概莫能外。”
  钟繇也停住了,转身与荀彧对面,嘴角带笑。“你是想说令祖荀卿么?”
  荀彧再次摇头。“在你眼中,我竟是这等人?”
  “那就是想起了孝宣皇帝?”
  荀彧沉吟了片刻。“这么说,的确有几分近似,但还是不够。”
  “哪儿不够?”
  “天子的雄心壮志,以及眼界,皆远在孝宣之上。”
  钟繇伸手抚须,沉默不语。
  荀彧又道:“孝宣临天下前,曾有一段民间生活,这可能是他重视吏治的原因所在。但他在学术上并无创新,重视《谷梁传》也只是出于对戾太子的追忆,在现有的学术中挑选而已,与天子推陈出新、离经合道不可相提并论。”
  钟繇一声叹息。“推陈出新,离经合道,文若,终究还是你走得更快一些。”
  荀彧笑笑,却没说话。
  他知道钟繇、荀谌等人在渤海没闲着。渤海的德政试验失败,比当年王莽复古失败还要令人沮丧。王莽失败,还可以说是天灾、人祸,最后被赤眉、绿林这样的民变摧毁,渤海的德政试验却是在受到朝廷保护,几乎没有受外力影响下的失败。
  严格来说,渤海的德政没有失败,而是相比之下,远远不如天子推行的政治,对百姓没有吸引力,不仅没能出现百姓扶老携幼,襁负而至的盛况,反倒出现了百姓逃离渤海的情况。
  这对推崇德政的儒生来说,是一记重创。
  受挫之后,他们不可能不反思。
  儒学终究是一门与政治息息相关的学问,儒生可以隐居,不问政治,儒门却不能与朝廷脱离关系,埋头学问。
  但他们毕竟在渤海,在风暴边缘,远不如他在风暴中心受到的冲击大。
  想起年初与天子的几次深谈,荀彧记忆犹新,仿佛就在眼前。
  反思是有代价的,越是痛苦,领悟越深。
  相比之下,钟繇、荀湛他们还是太舒服了。
  ——
  钟繇在洛阳住了几天,详细了解了河南尹这两年的发展,还听荀彧讲述了之前几年在河东的施政经历,两相对比,体验更加清晰强烈。
  他自己也曾治理上党,深知施政不易。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绝不会相信荀彧能实现两年之后百姓收入翻倍的诺言。
  现实摆在面前,他大受震撼。
  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多么高深的问题,重点只有两条:一是度田,让百姓拥有自己的土地;二是重视实学,使原本只能清谈的读书人去研究看似简单,其实作用巨大的各种技术。
  但这两项,都是渤海做不到的。
  渤海既不能度田,又无法让读书人去从事贱业,所以坐而论道的多,起而行之的少。
  他们的证道,一直停留在嘴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失败势在必然。
  几天后,陈群从颍川返回。
  正如荀彧所料,刘杨等人没有放过韩融。韩融已经起程赶往行在,要面见天子。不出意外的话,他会先去宛城,与司徒杨彪见面。如果钟繇速度够快,或许能和他在宛城见面。
  钟繇听了,当即辞别荀彧,赶往宛城。
  ——
  杨彪提着衣摆,匆匆走出了司徒府大门。
  韩融刚下车,正抚着胡须,打量着司徒府进进出出的掾吏们,眼中充满感慨。
  “韩公,别来无恙?”杨彪快步上前,一把扶住了韩融,上下打量了韩融一番,不禁沉下了脸,有些不快。“久闻韩公老当益壮,今日一见,果不其然。既然韩公身体这么好,为何久不露面,你可知我与嘉谋有多辛苦?”
  韩融白了杨彪一眼。“你真好意思开口,要我一个近年八旬的老朽来担责任,让你们这些小子休息?”他又扬扬下巴。“看看这些后生,个个都是人才,你就算辛苦也辛苦不到哪儿去,少在我面前诉苦。”
  杨彪哈哈一笑,也不以为忤。
  韩融虽然入仕比他晚,官职也不如他高,但年龄比他大十五岁,且品德上佳,他一直很敬重韩融,当作前辈。
  两人进了府,杨彪扶着韩融的手臂。府中掾吏见此情况,大为震惊。他们绝大多数都没见过韩融,不知道这位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的老者是谁,居然能让司徒杨彪如此礼敬。
  杨彪来到庭中,登堂,让所有的掾吏都停下手中的事务,围了过来,隆重介绍韩融。
  当掾吏们得知这位老者就是颍川四长之一韩韶的儿子,故太仆韩融,不约而同的发出惊呼,纷纷上前见礼,报上姓名、官职。
  韩融一一见礼,言语之间,对这些司徒府的掾吏竟然并不陌生,能叫上不少人的名字和家世。
  “年轻人多,真好,真好,看着就让人舒心。”韩融赞道。
  杨彪笑道:“天子归政二府,事务日繁,如果没有这些年轻人,我是肯定应付不来的。”
  “理当如此。有经验的长者引路,有体力的少者赶车,老少结合,才能又快又稳。”
  杨彪微微一笑,低声说道:“韩公,理虽是这个理,却有些不合时宜。咱们那位天子可是刚刚弱冠的少年,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
  韩融抚着胡须,淡淡地说道:“学无才少,达者为先。天子虽年轻,但见识高远,不可以常理论。”
  杨彪微怔,随即大笑。“我倒忘了,韩公你是不好章句之学的通儒。”
  韩融也笑道:“那也不如你的《儒门再易论》振聋发聩,发人深思。”


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 须眉汗颜
  杨彪大为惊讶,连忙引韩融入座。“韩公也读过我那篇文章?”
  “如今郡郡有印坊,邸报更是行于天下,我岂能不知?”韩融笑道:“文先,不瞒你说,我家里有一间屋子,专门用来收藏邸报。每有闲暇,我就翻看这些文章,以作消遣。”
  “既然如此,为何不见韩公大作?”
  韩融摇摇手。“我老了,做学问只是自娱,不求闻达,发表文章则难免有卖老之嫌。”
  杨彪眼神闪烁。“那韩公这次远行,又是为了何等大事?”
  “也没什么大事,只是求个耳根清静。文先,你是不知道,刘子奇的那些弟子门生天天在我耳边鼓噪,让人不得安生。”
  杨彪轻轻的点了点头。
  得知韩融来访的时候,他就估计到了韩融的来意。作为颍川在世的名士中最年长,又曾随天子西巡,官至太仆的人,韩融俨然已经是在野的精神领袖,足以和荀彧抗衡。
  在荀彧不愿意为士燮兄弟求情的情况下,求韩融出面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但他清楚天子脾气,很担心韩融会在天子那里碰壁,搞得君臣之间尴尬。
  “韩公是准备上书,还是准备去见驾?”
  “我想先看看,然后在邸报上发一篇文章。”
  杨彪皱起了眉头,沉默不语。
  这是他最担心的选择,以韩融的身份,这篇文章一旦发表,影响不会小,甚至可能引起天下州郡的儒生响应,会对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
  “文先,你不用担心。我虽然老了,却不糊涂,知道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
  杨彪打量了韩融两眼,笑笑。“那好,我安排人……”
  “不用你安排,我随便走走就行。”
  杨彪想了想,答应了。
  他以方便为原,为韩融在司徒府安排了一个小院,派人侍候,然后写了一封奏疏,将韩融来访的消息通知天子,好让天子有所准备。
  ——
  宛城印坊。
  唐夫人坐在二楼的雅间里,隔着窗户,看下面庭中正在激辩的读书人。
  荀文倩坐在对面,正给孩子哺乳。
  几个月前,她生下了第二胎,又是个儿子,和刘泰一样健康、活泼。按照之前天子的想法,这个孩子将来会过续给弘农王刘辨,算是唐夫人的孩子。
  所以这段时间,她几乎住在印坊,让唐夫人与孩子有熟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