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7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韩融循声望去,只见一个面色微黑,身材精壮的中年人,正站在一艘快船的船头,举手招呼。他仔细看了看,有些眼熟,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是谁。
  钟繇看了一眼,却一下子认了出来,大声叫道:“足下可是新任泉陵令魏陶魏元伟?在下颍川钟繇,曾与足下在渤海见过一面。”
  魏陶也是意外,连忙让人将船摇了过来,上了船,他又看到了司空周忠,上前行礼。
  “一日而见三贤,真是意外收获。”魏陶笑嘻嘻地说道:“三位来得正巧,今天有灯会,天子驻跸一年的成果都将绘在灯上,可一览无余。”


第一千二百四十四章 泉陵新貌
  钟繇和魏陶聊了好一会儿,约好改日去拜访,这才拱手道别。
  魏陶跳回自己的船上,大声吆喝着,向别处去了。
  周忠、韩融面面相觑。
  韩融问道:“此人真是泉陵令?”
  钟繇哈哈一笑。“韩公,他的确是泉陵令魏陶,不过说起他的事来,可有些复杂,容我细细道来。”
  韩融连声催促。
  刚才如果不是钟繇叫破魏陶的身份,他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这是泉陵令,说是县寺的掾吏都有些勉强。堂堂一县之令,穿得和普通百姓差不多,身边也没几个随从,就不怕有什么意外?
  听了魏陶的故事之后,韩融的惊讶有增无减。
  一个曾经强烈反对度田的被贬官员还能重新出仕,并且在天子眼皮底下就任,魏陶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奇遇?
  这一点,钟繇也说不清楚。
  他在渤海的时候,只听说魏陶重新出仕了,就在泉陵做县令,多少有些不信。这次到行在见驾,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想验证一下这个传闻。
  没想到还没下船就见到了魏陶本人,真是巧得不能再巧。
  这也让他对未来充满了信息。
  魏陶能重新出仕,我只要努力,自然也可以。
  三人一边说,一边上了岸,在等周忠的掾吏搬运行李、档案的时候,收到消息的高柔匆匆赶来。
  “见过周公、韩公。”
  “文惠,律学堂筹办得如何?”
  “还算顺利,只是严重缺乏教师,正准备向周公求援。”高柔笑道,随即又转向韩融。“韩公若有得意门生,也欢迎到律学堂来就职。”
  韩融放声大笑。
  当初周忠就希望他能推荐弟子到司空府任职,现在高柔一见面又要他推荐弟子到律学堂就职,看来天子要依法治国的信念非常坚定。
  他的弟子中虽然没有精通律学的,但颍川绝不缺少这样的人才。在经学的重要性下降,大量读书人找不到出路的时候,颍川人又迎来了另一个选择。
  这是天赐颍川良机,不可错过。
  周忠拉着高柔聊了起来,高柔非常热情,谈笑风生,一边走,一边向周忠介绍这一年来的发展情况,充满激情。
  周忠大感欣慰。
  这才是他想看到的高柔,也是他冒着惹怒天子的危险推荐高柔的原因。
  高柔没有辜负他,天子更没有辜负他。
  钟繇、韩融在一旁看着,也是笑逐颜开。
  他们都清楚高柔的身份,学术背景也与高柔相当,以偏向法家为主。高柔能得到天子信任和重用,意味着颍川人在这方面大有用武之地。
  一行人进了城,只见街道两侧都是店铺,店铺门口都挂起了灯笼。买东西的不多,看灯笼的倒是随处都是,不少人还在比较哪一家的灯笼更好看,上面的字画更精美。
  “元常,你来晚了。”韩融打趣道。
  钟繇抚着胡须,笑容满面。
  他擅长书法、绘画,颍川人人皆知。这几年在渤海,公务不算繁忙,有更多的时间研究,艺业更加精进。
  当然,他是不会在这样的场合一展身手的,太掉价了。
  “文惠,这泉陵的上元节很热闹啊。”
  高柔说道:“的确如此,不过今年这么热闹也是有原因的。一是天子驻跸在此,泉陵人与有荣焉,都说是舜帝之后,泉陵又一次迎来了圣君,理应庆贺。你看那些灯笼上,有不少画的就是舜帝南巡的故事。二是交州平定,零陵、桂阳转输有功,天子下诏,减免两郡租赋一年,百姓手里有钱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去年推行新政,成果斐然,百姓的生活宽裕了,才有心情忙这些。”
  “去年推行新政,赋税涨了几成?度田有没有遇到麻烦?”
  “度田倒是没遇到什么麻烦,泉陵耕地本就不多,大族也少,兼并情况并不严重。大族占得多的是矿山。”高柔笑了笑。“他们假扮山贼,围攻泉陵,冒犯乘舆,都被收拾了。朝廷接管矿山后,派人进行整理,如今不管是技术还是产量都有大幅提升,带着整个零陵郡的赋税也涨了七成。”
  周忠为之咂舌。
  短短一年就涨了七成,看来这些矿山的产出真的惊人,怪不得天子屡次三番的提出要重视工商,这可比种地强太多了。
  “耕地这么少,粮食够么?”韩融指指四周。“天子驻跸在此,粮食消耗也要增加不少吧?”
  “韩公不愧是老臣。前面就有一家米店,我们不妨去问问价格。”
  韩融欣然答应,与高柔一起走进了附近的一家米店。
  米店老板正指挥伙计挂灯笼,见高柔身着官服,韩融须发近乎全白,也不像是来买米的,便大声招呼道:“二位随便看吧,我挂好了灯笼就来。”自顾自的忙个不停。
  韩融在米柜前站定,伸手抄起一把米看了看,又看看价格,多少有些惊讶。
  米的质量不错,价格稍微有点高,有百钱左右一石的,也有两百出头的,却不算离谱。
  韩融想了想,问道:“这是哪儿的米?”
  “老丈说的是哪一种?”一个扎着小辫的小姑娘从后面走了过来,手里抱着一卷书,好奇的打量着韩融。
  韩融随手一指最贵的那种。
  小姑娘眼睛一瞥,直接说道:“交州日南的,路途远,所以稍微贵一些。如果老丈是待客,可以少买一些,够用就行。如果是自己吃,不妨再等一等。最多再过三个月就能降价了。”
  韩融大为惊讶。“为何?”
  “交州平定了,日南的米会大量北运啊。”小姑娘歪着头,好奇的打理着韩融。“老丈是第一次来泉陵吧?泉陵人都知道,都等着夏天吃日南米呢。等我们这里也种上日南的稻子,秋天的米价会更便宜。”
  韩融打量着小姑娘,从心眼里高兴。“你读的是什么书?”
  “《释名》,印坊刚出的新书。”
  小姑娘将怀里的书递了过来,韩融接在手中,翻了一下,惊讶的发现这部书居然是老朋友刘熙的新书。
  “刘成国来泉陵了?”
  高柔摇摇头。“没听说,应该是他派人将书稿送到泉陵来印的。泉陵的印坊建起来之后,有一大半业务来自交州。”
  “刘先生来泉陵了,前天刚到的。”小姑娘说道:“听说他要在泉陵开设学堂,正在选址呢。”
  高柔也吃了一惊。“他住在哪里?”
  小姑娘走到门口,伸手一指。“天竺客栈。”


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其命维新
  韩融与刘熙多年未见,听说刘熙就在城中,按捺不住,立刻就要去找刘熙。
  周忠也认识刘熙,只是关系没那么近,加上有公务在身,就没有陪韩融一起去,只是托韩融问个好,约个时间再去拜访。
  三人沿着街道,一边走一边说。
  说起天子在泉陵一年带来的改变,高柔滔滔不绝,感慨不已。
  他这一年也很忙,筹建律学堂,为各县培训官吏,还在整理之前的法条律令,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但他忙得有劲,一点也不觉得累,反倒觉得之前荒废的时间太多,如今更应该加倍努力,把时间补回来。
  他说得真诚,丝毫没有意识到周忠、钟繇的眼神有些古怪。
  高柔才三十出头,搞得像年过半百似的,让他们这两个真的年过半百的人情何以堪?
  说话间,来到充当天子行在的大院前,高柔拱手说道:“天子见到二公,肯定有很多话要说,我就不打扰了。等二位见过天子,我再设宴招待二位。”
  周忠摆摆手。“你去忙吧,等有空,我自然会去找你。”
  钟繇也拱手称谢。
  高柔转身走了。周忠看着他的背景,心潮起伏。“元常,我真的羡慕他们啊,年轻真好,转身快,也有大把的时间。不像我们,习气既重,体力也大不如前,想改都难。”
  话音未落,身后传来响亮的声音。“是司空周公么?”
  周忠回头一看,见一个年轻人大步流星的走过来,上长下短,一双碧眼,颌下几根略带紫色的软须,正是孙坚次子,孙策之弟孙权,不禁笑了。
  “仲谋,好久不见?”
  孙权上前行礼,又与钟繇打了招呼,随即引周忠、钟繇进门。
  院子里也在挂灯笼,一群年轻的郎官进进出出,有说有笑。有人认识周忠,有人认识钟繇,纷纷过来打招呼。
  进了中庭,周忠一眼就看到了天子。
  天子站在阶前,正看着手里的一个灯笼,小桥贵人站在他身边,手里拿着一枝笔,嘴里叽叽喳喳地说着什么。大桥贵人坐在堂上,正在往灯笼上写字。
  “陛下。”周忠、钟繇上前行礼。
  刘协转过头,刚要说话,小桥先欢呼起来。“大书家来了,不用担心书法被人笑话了。”
  刘协咂了咂嘴,斥道:“什么大输家,大过年的,听得多不入耳。”
  小桥一怔,自知失言,尴尬地笑了两声。“陛下,臣妾说是可是书道之书,不是输赢之输,你这可是欲加之罪,臣妾担不起的。”
  钟繇爽朗一笑,卷起袖子。“书道之书也好,输赢之输也罢,都没错。陛下,臣正好手痒,且容臣挥洒一番,再来回陛下话。”
  刘协挥挥手,示意小桥引钟繇上堂。
  周忠看在眼里,忍不住为钟繇高兴。看天子这态度,想来钟繇这一趟不会白跑。
  “陛下,还是江南的水土养人啊。桥蕤这一对孪生女儿真是越长越出色了,秀外而慧中,令人解颐,正与陛下相配。”
  刘协莞尔一笑。“周公不担心她们是红颜祸水?”
  周忠摆摆手。“那都是些迂腐之辞,不足取信。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就算是红颜祸水,只要天子圣明,她们也不能为祸。桀纣自为桀纣,与红颜何干?”
  刘协大笑,走上台阶,挽着周忠的手臂。“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人亦如此。周公能不为旧习所缚,与时俱进,当为天下楷模。”
  周忠红了脸,连忙说道:“陛下谬赞,臣不敢当。每每回想昔日之事,臣都愧不能当,彻夜难眠。”
  刘协拉着周忠来到院中,一边欣赏挂好的灯笼,一边问起周忠一路上的见闻。对周忠的本职任务,他倒是没问几句。相关的情况,周忠在奏疏中已经提到,真正的会审,还要等贾诩、张济一起来商量。
  说了半晌,刘协才想起韩融。得知韩融中途去见老朋友刘熙,他也有些意外。
  刘熙不是什么名臣,却是个大学者。他所著的《释名》等书,刘协前世也曾略翻过几次,知道这是一个博学之人。在此之前,他也从交州来的消息中听过刘熙的名字,却不知道刘熙已经到了泉陵,还要在泉陵建学堂。
  周忠多少有些意外。“陛下一点消息也不知道?”
  刘协更意外。“我应该知道吗?刘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