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7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泉陵建学堂。
  周忠多少有些意外。“陛下一点消息也不知道?”
  刘协更意外。“我应该知道吗?刘熙虽曾依附士燮兄弟,不过是求衣食而已,与政务无关,也没有为谁说过话。”
  周忠释然。
  他听人说起,天子身边有专门的消息渠道的,只是规模、人员不明,是真是假,也没有说得清楚。但他相信,天子不会只依赖大臣的奏疏,肯定有自己的消息来源。
  这多少有点让人不安。
  倒不是天子不能有自己的消息渠道,而是这种密探式机构天然让人不安。如果天子用他来监视大臣,那就更是灾难了。
  但是听天子这意思,他显然对刘熙这样的学者并不在意,甚至对整个交州的事也没太在意。
  “臣冒昧,敢问陛下打算处置士燮兄弟。”周忠顺势问道。
  刘协想了想。“这个还真没想好,司空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没想好?”
  “是啊,这又不什么特殊事件,以前有过,以后还可能有,有什么好惊讶的呢,按既定章程处理就是了。”刘协顿了顿,又道:“不过为士燮求情的倒是有不少,稍后我让人将相关的文书转给周公,周公一并处理了。”
  周忠心里咯噔一下。
  天子看似笑容满面,谈笑风生,对士燮兄弟不太在意,只是要求他按既定章程办。可是稍微一想,就知道这绝不是一个好消息。
  因为按照现有的条文,士燮兄弟算是谋反,而且不能按照之前处理董卓旧部、袁氏兄弟以及刘表等人的办法来。
  那可不是既定章程,而是特事特办,是朝廷实力不济时的妥协。
  换句话说,如今形势不同了,朝廷实力足够,天子要借此机会严惩士燮兄弟,明正典刑,重申朝廷法度。
  不仅如此,天子还要处理那些为士燮兄弟求情的人。
  为谋反的人求情,这可不是轻罪,弄不好会按同罪处理,那就是抄家灭族。


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 异乡旧知
  见周忠沉默,刘协有些诧异地问道:“周公觉得不妥?”
  周忠权衡了利弊,躬身说道:“陛下所言,自有道理。只是董卓残暴,滥杀无辜,陛下尚能记功忘过,录其旧部,为朝廷所用,才有今天之复兴。士燮兄弟虽割据交州,不听朝廷号令,却无虐民残生之暴行,如今又举城而降,处罚不宜过重,免使天下误解。”
  “误解?”刘协无声地笑了。“是觉得朝廷欺软怕硬吗?”
  周忠不敢正面回答,只能以沉默应对。
  刘协倒也不意外。经过这么多年的磨合,他已经知道这些老臣的通病了,不能做太高的要求。周忠为人倒也算不上坏,只是习气太重,很难彻底的改变。
  移风易俗,本来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急不来。
  “这件事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倒也不必急于一时。”刘协背着手,缓缓而行。“说起董卓及其旧部,我倒是有点想法,愿和周公商榷。”
  周忠跟了上去。“请陛下垂示。”
  “设有一人,不知诗书,唯知杀戮。又有一人,知书达礼,言必忠义。两人皆叛,谁人罪重?”
  周忠略作思索。“同罪。”
  “同罪?”
  “同罪。”周忠咬咬牙,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变。“论迹不论心,论心古来无圣贤。”
  刘协盯着周忠看了半晌,放声大笑。“周公,你最近的进步很大,令人欣慰。”
  周忠将信将疑,不知道天子说的是真话,还是调侃他,只好尴尬地笑着。
  说话间,钟繇已经帮大桥、小桥写好了灯笼,书画俱佳。不仅小桥惊喜连连,一向稳重的大桥见了,也是爱不释手,都有些舍不得挂出去了。
  见刘协与周忠说些闲话,小桥提着一盏灯笼过来,喜滋滋的说道:“陛下你看,钟令的书画堪称神品,当与蔡令史父女抗衡,比梁孟皇、师宜官辈强太多了。”
  刘协接过灯笼,仔细欣赏了一番,非常赞同小桥的观点。
  “周公觉得呢?”
  “臣对书道一知半解,只知道好,却不知道好在何处。”周忠抚着胡须,面带微笑。
  刘协将灯笼还给小桥。“你若喜欢,就请他多写几幅,留着把玩。”
  小桥又惊又喜。“真的可以吗?”
  “应该可以吧。”刘协问跟过来的钟繇。“你这两天有安排了吗?”
  钟繇笑道:“除了去拜访魏陶,尚无其他安排。陛下与贵人若是觉得臣之书画还过得去,臣求之不得。当初在陛下左右侍候笔墨,可是臣此生最怀念的时光。”
  刘协哈哈大笑。“你现在可不是当初的黄门、尚书,岂能以笔墨为事。这样也好,你就在这里住几天,说说这几年的经历得失。”
  “唯。”钟繇躬身领命。
  能留在行在,随时与天子见面,对他来说是最好不过的选择。
  周忠为钟繇高兴之余,又有些遗憾。看天子的态度,钟繇这次怕是要被重用,不可能再去司空府了。
  得到了钟繇的同意,刘协随即安排小桥去为钟繇准备住处,并通知尚食监多准备几个菜,他打算留周忠、钟繇吃饭。
  小桥很开心,蹦蹦跳跳地去了。
  周忠看在眼里,欲言又止。
  ——
  天竺客栈。
  韩融站在院子里,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眼中充满好奇。
  他是第一次来江南,对江南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卑湿、蛮荒等词语中,看到眼前这些与中原人相比明显矮一些,黑一些的南方人操着半生不熟的官话,引用着未必贴切的典故、诗文,他既想笑,又觉得欣慰。
  在他看来,这些南方人就像是刚刚进入学堂的孩子,虽然幼稚,却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成为温文尔雅的士人。
  当这样的人遍地都是的时候,零陵就不会再被人视作蛮夷之地,而是文明之乡。
  “元长,真的是你啊。”一个老者从里面快步走了出来,用力一拍大腿,又惊又喜。
  韩融定睛一看,认出是老朋友刘熙,只是比他记忆中的刘熙更苍老了,而且面皮也黑了很多。
  “成国,我们有多少年没见了?”韩融上前,托着刘熙的双臂,感慨万千。“你看看,我们俩都老了。”
  “世间富贵贫贱多不平,唯有岁月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刘熙哈哈一笑,指着身后的一群年轻人说道。“这都是我的弟子,有些你认识,有些从来没见过,待会儿让他们自己介绍。走,我们进去说话。”
  韩融欣然答应,与刘熙手把手,进了后院。
  刘熙住的是个独立的院子,很宽敞,让人很难相信是在客栈里。刘熙住在正堂旁边的室中,前面是书房兼讲堂,后面是卧室。
  书房里摆满了书稿,案上、地上都是,连走路都要小心。
  韩融笑道:“成国,你可这是坐拥书国,封地万里啊。”
  刘熙哈哈一笑。“说起来,这也是拜士威彦兄弟所赐。如果不是他们照顾,我也不可能十余年如一日,可以不问世事,潜心学问,积累下几篇小文。”
  他拉着韩融走到书架前,指着一堆堆用青囊包裹的文稿,如数家珍。“这是《孟子注》,这是《谥法》,都是刚整理好,准备付印的。这是……”
  “这是《释名》,我刚刚见过了。”韩融从书架上拿起一册带着墨香的新书,翻开看了起来。“我知道成国在此,也是因为这部书。你知道吗,一个米肆的小姑娘,居然拿着你的书读,着实让人大吃一惊,没想到一向被视为蛮夷之地的零陵还有这等好学的风气。”
  “中原人自大惯了,长江以南皆是蛮夷,燕山以北皆是伧夫。”
  “不是燕山以北,是大河以北,包括幽冀人在内。”韩融纠正了一下刘熙,两人相视大笑。
  这是一种中原士大夫之间才有的默契。
  两人说笑了一阵,刘熙感慨地说道:“我多年不问政事,但是还要为士威彦兄弟说句公道话。虽然他们割据交州,不肯向朝廷称臣着实不智,但这些年稳定地方,让那么多中原逃难来的人活下去,还是有功的。元长,你们汝颍人在朝在野的力量都很大,又是士威彦的师门所在,可不能置之不顾啊。”


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 一针见血
  韩融摆摆手。“这件事稍后再说,你还是先向我介绍一下这些年轻俊彦吧。要不然,我们两个老朽说得热闹,却让他们站着,多不合适。”
  刘熙打量了韩融一眼,有些失望。
  韩融故意岔开话题,显然是不赞成他的观点。
  他虽然学问好,门生多,但入仕的却没几个,能在朝廷说上话的更是一个也没有。得知韩融来访,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机会终于来了,没曾想韩融却是这样的态度。
  按捺着心中沮丧,刘熙请韩融入座,先介绍了韩融的身份,特地强调了韩融曾随天子西迁,经历了几年苦难,是德高望重的老臣。
  他的弟子们心领神会,一一上前见礼。
  刘熙的弟子也大多是中原人,包括汝南人程秉、沛郡人薛综、南阳人许慈等等。程秉与韩融十几年前就认识,不过当时韩融尚未出仕,而程秉也是刚刚求学,未窥门径,两人并没有直接交流。
  时隔十几年后再见,韩融已经是官至太仆的退隐官员,而程秉也是学问精熟的学者。
  趁着韩融夸奖程秉学问长进的机会,程秉再次提及士燮,希望韩融能为士燮说几句公道话。
  虽然不知道详情,但交州平定,士燮兄弟投降,正在被押解到行在的路上。如果没人为他们求情,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被明典正刑,甚至有可能被族诛。
  受人恩惠,当涌泉相报,他们不能坐视不理。
  韩融沉默了片刻,问刘熙道:“你到泉陵来办学堂,就是想找机会为士威彦兄弟求情吗?”
  刘熙叹了一口气。“我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办法?只能厚着一张老脸,请各位贤达出面了。”
  “你为什么不上书?或者写成文章,发在邸报上?”
  “邸报是由官府主办的,我一介布衣,又是这样的文章,能发表?”
  “你都没试过,怎么知道不行?”韩融苦笑。“邸报虽由官府主办,却不是一言堂。你是没见过当初因为度田的事,持不见政见者吵成什么样子。度田是关系到国本的事,都能讨论,士威彦兄弟的事为什么不能讨论?”
  刘熙和弟子们面面相觑。
  他们还真不知道这种情况,交州很少能看到邸报。
  “既然如此,那有人在邸报上为士威彦兄弟鸣不平吗?”程秉问道。
  韩融嘴角轻挑。“奇怪的事就在这里,邸报明明可以发表为士威彦兄弟鸣不平的文章,却至今没有看到一篇。你们说,这是为何?”
  程秉的脸色变得非常难看。“纵使其他人可以置身事处,刘公的子弟门生也不闻不问?”
  “那你倒是冤枉他们了。实际上,他们一直在为士威彦奔走,甚至我来这里,也是他们请求的结果。可是尽管他们很焦急,却没有在邸报上发文章,你们猜,是为什么?”
  刘熙师生互相看看,神情都有些尴尬。
  他们当然听得懂韩融的问题。
  刘陶的门生想救士燮兄弟,但这是私谊,不是公义,根本不能拿到台面上,更不能发表在邸报上公开讨论,否则会被人批得体无完肤。
  有很多事,做得说不得。
  这就是其中一种。
  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