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7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陶的门生想救士燮兄弟,但这是私谊,不是公义,根本不能拿到台面上,更不能发表在邸报上公开讨论,否则会被人批得体无完肤。
  有很多事,做得说不得。
  这就是其中一种。
  程秉试探地问道:“依韩公之见,我们可能发文章?”
  “当然可以发,但前提是要如实,不要为了救人而虚构,否则一旦被人戳破,就是弄巧成拙,反而不美。你们可以将士威彦兄弟这些年的功过如实说明,朝廷自然会根据他们的功过进行评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原士大夫不知道交州的事,如何为士威彦兄弟求情?就因为他们是读书人?”
  韩融嘿嘿一笑。“读圣贤书,本该做忠臣孝子。士威彦兄弟割据交州,不仅算不上忠臣,更为儒门不齿。这读书人的身份不仅不能成为掩护,反而是罪加一等的原因。你们千万不要搞错了。”
  刘熙沉吟半晌,缓缓点头。“元长不愧是做过太仆的人,拨云见日,一针见血。”
  ——
  韩融与刘熙师生盘桓了半天,直到周忠派人来问,才出了门。
  来到驿舍,周忠已经洗了澡,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正坐在有地暖的屋子里翻阅文书。从神情来看,还算轻松。
  “谈得这么尽兴?”周忠瞥了韩融一眼。“要不要先去试试?这里有热水,泡一泡,很解乏。”
  韩融也不推辞。“行,坐了这么久的船,身上都快馊了,正想洗个热水澡。你见过天子了?”
  “见过了,还享受了一顿御宴。”周忠咧嘴一笑,举起一只手。“四菜一汤。”
  韩融哑然失笑。
  他在天竺客栈与刘熙师生见面,吃饭都不止四菜一汤。
  “天子这么节俭?”
  “我也很意外。”周忠放下了书,咂了咂嘴。“吃完饭,我找了个理由,到尚食监去看了一下,才知道天子一向如此,对饮食并不在意。我现在才知道行在的开销为什么那么低,原来都是天子的影响。元长,你做过太仆,应该知道宫里的开销有多大。”
  韩融点点头。
  虽然他做太仆的时候,宫里并没有传说的那么夸张,但开销还是很大的。
  “如今宫里上自皇后,下至美人,都有自己的产业,足以养活自己。用天子的话说,真正吃闲饭的人就他一个。仅此一项,朝廷每年就能节省近二十亿的开支。”
  韩融坐了下来。“可是我在南阳的时候就听人说,皇后、贵人经营产业,不仅仅是凭她们的能力,还有朝廷的特殊照顾,是与民争利。”
  周忠目光一闪。“这样的话,我也听说过。”
  “那你赞同吗?”
  “赞同与否,仁者见仁,智者见仁,难以定论,不妨搁置一边。”周忠说道。“我先说一件事,你知道洞庭船官里有皇后的投资吗?”
  “没听你说过。”
  “当初筹建洞庭船官时,桓范等人资金有限,本不想建如此规模,更没有船学堂,只想从豫章船官要点图纸,仿制而已。是天子以皇后的名义投入资金,才有今天的洞庭船官。现在筹备蒸汽机,皇后、贵人们同样投入了不少钱,没有这些投入,仅靠个别人的兴趣,短时间内是很难有什么成果的。”
  韩融沉吟良久。“所以说,虽然皇后、贵人们的产业有朝廷的特殊照顾,但她们挣来的钱又大多投入了关系将来的产业中,就像甄贵人建桥一样?”
  周忠郑重其事的点点头。“你说,这是与争民利,还是为民谋利?”


第一千二百四十八章 志于道,游于艺
  韩融亲眼见过那座桥,自然清楚那座桥给百姓带来了多少便利。他也坐过洞庭船官的新船,知道这种用车轮推动的新船更快,更省力。
  这些技术都带来了重大利好,但开发这些技术的人却是朝廷供养的官吏,所有的开销也都是由朝廷支出。朝廷的钱也不是天上掉的,一部分来自税赋,一部分则来自皇后、贵人们控制的产业。
  相比之下,天子的开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四菜一汤,稍有资产的家族都不止这个标准吧。
  “我在河南,听荀文若说,农学堂试验的硝肥最初的技术是讲武堂的。”韩融入座,说起了自己的一个见闻。“这项技术如果能推广,粮食产量能提升近五成。”
  “不仅是硝肥,农学堂还在研究产量更高的种子。我们在米店听到了日南稻种就是其中之一,还是由天子提出了建议,由农学堂安排人试验的。我也是真没想到,你们汝颍人不仅精通谋略,擅长律学,农学的积累也这么深厚,农学堂近一半人是汝颍人。”
  韩融抚着胡须,露出得意的笑容。“你们庐江也不差,那个谢奇不就是庐江人?”
  周忠也笑了,一声叹息。“这些年轻人很幸运,遇到了好时候,有机会一展所长。”他想了想,随即又道:“你与刘熙见面,可曾说起士燮兄弟的事?”
  “天子的态度如何?”
  “天子么……”周忠咂了咂嘴,有些不安。
  虽然天子说他进步喜人,但他听得出,天子对他的处理意见并不满意,还是有意严惩士燮兄弟,不肯特赦。
  他急着见韩融,正是想和韩融谈谈这件事。
  他知道韩融的态度,不希望韩融成为论战的对手。
  韩融听完,也有些意外。
  天子不仅要严惩士燮,似乎还要严惩为士燮求情的官员,这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料。
  “这么说,会有一场论战?”
  “不出意外的话,应该如此。很显然,天子有意借此机会整顿一下士风,敲打一下中原士林。”
  周忠说着,意味深长地看了韩融一眼。
  韩融倒是很从容。“说来也巧,我也有此意,所以建议刘熙写文章,公开讨论。”
  周忠惊讶不已。“你也建议公开讨论?”
  “理不辩不明嘛。公开讨论,总比私下里议论好些。孝昭时,盐铁会议,数月不决,《盐铁论》看似贤良文学大胜,其实政策并没有多少改变。细想起来,无非是笔墨春秋罢了,没人知道当时究竟说了些什么。邸报则不然,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谁也别想抵赖,更别想指黑为白。”
  周忠沉吟了好一会儿。“你预计,最后是个什么结果?”
  “士燮兄弟的生死不好说,但儒门这言高行卑的恶习肯定是要改一改了。”
  周忠看了韩融一眼,又好气又好笑,伸手一指浴室的方向。“去洗洗吧,又酸又臭,令人作呕。”
  韩融大笑,起身而去。
  周忠坐了半晌,幽幽地叹了一口气,摇摇头。“这些汝颍人,还真是灵活啊。”
  ——
  “陛下,这是今天刚出的邸报。”大桥走了进来,将一份还散发着墨香的邸报摆在刘协的面前。“上面有北海刘熙的文章。”
  “是么?”刘协放下了手中的朱砂笔,接过了邸报。
  刘熙来到泉陵,要在泉陵建私人学堂的事,他早就听说了,也翻看过刘熙的《释名》,但刘熙在邸报上发文章却是第一次。大桥这么急着拿过来,这文章肯定有名堂。
  刘熙的文章在第二版,文章份量很重,大概有一千多字,相当于一篇传纪了。
  标题很中立,《交州十年记》,像是一篇个人散记。
  但提到交州二字,在这个时间点,就不可能无缘无故。
  刘协将文章读了一遍。内容倒也不复杂,无非是刘熙这些年的个人经历,但字里行间透出的意思却非常明显,为士燮兄弟表功而已。
  与战乱迭起的中原相比,交州这十年还算太平,因此士燮兄弟有功。
  逻辑就这么个逻辑,似乎也说得通。
  不出意外的话,有同感的人不会少。除了那些流落交州,得到士燮兄弟照顾的中原士子,所有背井离乡的中原人,以及接济过背井离乡者的人也会有共鸣。
  这样的人,南方有,北方也有,以南方居多。
  刘熙不愧是学者,很清楚如何打动人,也清楚舆论的主体是谁。
  “文笔不错,可惜道理不通。”刘协放下邸报,淡淡地点评了一句。“你留意一下有哪些人响应,又是什么样的观点。”
  “唯。”大桥将邸报收了起来,又问了一句。“陛下说道理不通,是说他以偏概全么?”
  “是本末倒置。”
  大桥微微侧头,想了想,不禁嫣然。“陛下一语中的,比臣妾想的更透彻,更准确。我听过类似的观点。”
  重新拿起笔的刘协一愣。“是么?谁啊?”
  “故太仆韩公。他说儒门最大的问题就是公私界限不清,经常以私代公,颠倒了主次。”
  “你听说谁的?”
  韩融来行在几天了,但一直没有请见,天天在泉陵城内城外跑,比年轻人还有精力。刘协也没有急着召见他,等他充分了解了泉陵的情况之后再说。
  按理说,大桥和韩融碰面的机会并不多。
  “钟繇。他和韩公一路同行,多次听韩公这样的观点。”
  刘协点了点头,没有再说韩融的事。
  他召韩融来行在,是在接到了杨彪、唐夫人的书信之后,对韩融的态度大致有点了解。韩融有这样的想法,他并不意外。
  “钟繇这两天一直在写文章?”
  “嗯,他为我们抄了一通《乐府诗集》,还配了图,极是精美,可为传家之宝。”大桥的脸上泛起了红晕,眼中露出无法抵制的喜悦。“还要谢过陛下。若非陛下,我们可没有这样的机会,见识真正大书家的书道丹青。”
  刘协嘿嘿一笑。“志于道,游于艺。钟繇书道大进,看来最近很闲啊。”
  “陛下,登过高山,见过大道的人,才能游于艺,否则只是雕虫小技尔。”大桥有些不服。“依臣妾看来,钟繇的书道大进,不仅仅是有时间磨炼技艺,更是眼界的开拓。”
  刘协瞥了大桥一眼,无声地笑了起来。
  能让一向谨慎的大桥如此说话,看来钟繇的书画是真入了她的眼,以至于她要为钟繇说话。
  该见钟繇了。


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改弦更张
  “书道丹青之妙,在乎心手合一。心能悟之,手能至之,自然精妙。心不能悟,徒有笔法技巧,自然流于炫技,满纸烟云,实则全无章法……”
  钟繇坐在刘协面前,侃侃而谈,纵论当世书家、画家。
  被他批判的人中有不少是当初鸿都门学的人,他也直言不讳,批评那些人只知道卖弄技艺,其实并没有领略书法丹青真正的美。
  鸿都门学是孝灵帝所创,后来被人称作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艺术学院,堪与后来宋徽宗的宣和画院媲美。都是艺术家皇帝,都是亡国之君,连带丰艺术也成了亡国之音。
  这其中的是非一言两语很难说得清楚,但钟繇的观点自有共道理。
  既然是皇家机构,难免会有功利心,很难全身心的投入。
  真正能在艺术上有成就的人,大多是功利心比较淡的人。要么是富贵闲人,不用为生活琐事操心。要么是隐士,耕种自食,不须为五斗米折腰。
  但钟繇的观点也有偏颇的成份。
  说到底,艺术也是要以技术为基础的,否则只会成为自欺欺人的抽象派。后世所谓文人画,大多就是走了这样的邪路,也只能搞些花花草草的小品,没有真正的传世大作。
  好在刘协没兴趣和钟繇争论这些事,蒙先帝的血脉传承,他的书法丹青也不差,只是比起钟繇来,还是落后一个身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