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道天下-第7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在刘协没兴趣和钟繇争论这些事,蒙先帝的血脉传承,他的书法丹青也不差,只是比起钟繇来,还是落后一个身位。
他的心思也不在这方面,没有和钟繇比高下的想法。
他看重的是钟繇从书道中悟出的施政理念。
汉代的读书人大多也有经世济民的信仰,钟繇也不例外。他年轻的时候为郡县吏,中年以后举孝廉为郎,后来就被委任为上党太守。
可是实事求是的说,钟繇的施政经验有限,并不足以担任上党太守的重任。
这一点,他当时没有意识到,钟繇本人也没意识到。他还是按照之前的习惯,太守卧治,将大部分具体的事务交给掾吏去办。
一开始,这还看不出问题。等到各郡开始推行度田,钟繇就跟不上思路,最后走向了对立面,为此不惜放弃上党太守的高位,甘愿就任渤海郡阳信令。
应该说,钟繇这么做并非出于私利,而是坚持心中的信仰。
然后,他被现实教育了。
再伟大的信仰,最后还是敌不过残酷的现实。就算是崇尚道德的士大夫也是要穿衣吃饭的,更要命的是,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能够自食其力的少之又少,所谓的悠闲是以佃户的辛苦劳作为基础的。
当佃户们要去度田的临郡落户,不愿再侍候他们的时候,他们的德政就摔得粉碎,一地鸡毛。
经历了这一场惨败,钟繇才算是真正清醒,意识到空谈道德的危害,愿意踏实做事。
他愿意改正,刘协求之不得,也愿意给他一个机会。
“其他人呢?”刘协也不遮掩,开门见山。“他们也愿意面对现实?”
钟繇有些尴尬,却还是选择了承认。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错过了可能又要耽误几年。别人还好说,他已经五十出头,耽误不起。
“当然。”
“我没意见。”刘协先给了钟繇一颗定心丸。“但是郡县官员的调整是由司徒府主持的,我不会直接干预。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原郡县刚刚进行过一次调整,大部分人的任期未满,调整的可能性不大。你们愿意去边郡吗?”
不等钟繇回答,刘协又道:“边郡机会更多。如果交州刚刚平定,太守、县令几乎都要换一遍。”
钟繇虽然有些惋惜,却也没有推辞。“能得陛下宽恕,臣等感激不尽。”
“其实也不是不能留在渤海。只要推行度田,渤海很快会和其他郡一样。况且渤海靠海,将来海上贸易也会成为重要财源,经济不会太差。”
“陛下所言甚是,只是渤海士人太多了,无法人尽其才,况且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为治民。”
刘协笑了。“不是渤海人才太多,是汝颍人才太多。”
钟繇笑笑,没有反驳。
目前在渤海的士人中,的确有很大一部分是汝颍人,急着找出路的也是他们。
准确的说,他们并非没有出路,汝颍人在朝的很多,安排他们出仕并不难,唯一的障碍就是天子。荀彧、荀攸都不想引起天子的反感,所以才不敢轻易接受他们。
“可是我却觉得,人才从来不怕多。只要应用得当,人才是最大的财富。近的有农学堂的孟建、石韬,远的有西域都护府的荀恽……”
刘协不紧不慢,如数家珍地说起了汝颍人才。
不管他是否接受,汝颍人都是这个时代无法忽视的人才团体,他不可能无视他们,也不可能真正的压制他们,只能尽力引导他们。
事实上,这个引导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难。
汝颍地区——尤其是颍川——因为地狭人众,天然就有主动求变的基因。
用后世的术语,颍川是天然卷的摇篮。
战国时代,法家先从韩国兴起,就是这种趋势的体现。
所以刘协稍微一引导,汝颍人就跟着调整了方向,在军事、外交、农学、工学等各行各业全面开花,并且结出了累累硕果。
现在,刘协要将钟繇等人引向交州,引向海外。
孙策之前已经透露出相关的意向,希望将来出征海外的时候,还能由张昭为相。没有一个施政治民的国相坐镇后方,他在前线的作战也不可能顺利。
经过渤海德政试验的锤打,张昭更成熟了,应该比当初治理吴郡时更胜利。
刘协同意孙策的请求,并且更进一步,希望将与张昭一起试行德政的人推向海外。
钟繇是个聪明人,很快就听懂了刘协的意思,也明白这是大势所趋,并非刘协刻意针对汝颍人。
“愿如陛下所愿。”
“具体到你本人,朕倒是有个想法。”
“请陛下明示。”
“司空周公对你非常赏识,希望你能转为监察职,到交州任刺史。律学堂新建,高柔忙得很,况且他施政经验也不如你丰富。如果你愿意加入律学堂,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具体怎么选,由你自己决定。”
钟繇略作思索。“臣选律学堂。”
“不想做官了?”刘协笑道:“周公还希望你能接任司空呢。”
钟繇笑笑。“臣年过半百,怕是来不及做司空,不如花点心思,为朝廷培养几个将来可以做司空的年轻才俊。再者,臣漂泊半生,老来得子,也希望能多花点时间陪伴家人,教育子弟。”
第一千二百五十章 一朝顿悟
刘协哑然失笑,却也能理解钟繇的心情。
纵使封万户侯,如果没有人继承,终究是场空。
即使有医学进步,在这个时代,长途跋涉、水土不服对人的威胁还是无法忽视。钟繇年过半百,好容易有了儿子,当然还是以保儿子为先。
况且儿子不是生了就行,还要教。养而不教,不如不生。
这一点,刘协知道,钟繇当然更清楚。
钟毓已经四五岁,很快就要启蒙,长期不在身边肯定是不行的。
入职律学堂,至少还能离天子近一些,将来儿子考散骑之类的也方便,说不定还能和太子做玩伴。
两人一拍即合,这事就算定了。
钟繇愿意入职律学堂,就不用司徒府负责了,可以直接申请,甚至人都不用回渤海,立刻入职。
解决了自己的前程问题,钟繇放松了许多。告退之后,先去找了高柔,通知即将入职之事,随后又去找周忠。
周忠忙了几天,难得有空,正准备去拜访刘熙,看到钟繇来,便邀钟繇同行。
两人并肩则行,再次穿过那条热闹的街道。
上元节已经过去,百姓的生活渐渐恢复了正常,但大街两侧的店铺门口还有不少灯笼,上面写着各种吉祥语,绘着各种美好的生活图景。
“听说两位桥貴人很喜欢你的书道丹青?”周忠慢悠悠的说道。
“那只是意外。”钟繇淡淡地说道:“天子在书道丹青上的造诣远胜于我,只是他不在意罢了。”
“是么?”
“有些事,到了一定的境界,一通百通。”钟繇笑道:“我就像一个爬山的人,费了千辛万苦,走了很多弯路,终于爬到了山顶,却发现天子早就在那里看风景了。”
周忠转头看看钟繇,沉默片刻。“你这句话,让我想起一个人,他还在爬山。”
“谁?”
“荀悦。”
钟繇恍然,又不禁好奇。“周公也知道他的行踪?”
“他去过南阳,与我见过两面,情况很不好。”周忠咂咂嘴。“怎么说呢,就像疯了一样,不仅将之前读的书都丢了,辛苦写成的文章也烧了。说是之前都是坐井观天,如今见了大海,才知道自己的浅薄。要游历天下,回炉重炼。”
钟繇吃了一惊。
荀悦比他还大三岁,现在推倒一切,回炉重炼,还来得及吗?
再者,半生心血付之一炬,这得多大的决心?
“他在哪里?”
“不知道。”见钟繇担心,周忠又道:“你也不用担心,他虽然有点疯,身体却好得很,天天爬山,感觉倒是强壮了不少。”
“那就好。”钟繇松了一口气,又补充道:“怪不得荀文若只字不提。”
周忠忍不住笑了两声。“元常,你相信一朝顿悟吗?”
钟繇想了想。“不信。”
“那你说,怎么解释天子在华阴之战前后的表现?你我都是伴驾之人,天子的表现可是一直都看在眼里的。”
“周公的意思是说,天子经历了那几年的苦难,突然顿悟了?”
“西方圣人能睹明星而悟道,我东方天子为什么不可以?”
钟繇无言以对。
周忠叹了一口气。“元长,你虽然不肯来司空府,我却还是为你高兴。能追随天子左右,你将来的成就未必不如三公。三公只是一时尊贵,将来能不能在青史留名尚未可知。若能在学术上有一番成就,那可是光照千秋的事。周武王有乱臣十人,遂克殷纣。天子中兴大汉,将来还要将华夏衣冠推广到四夷,身边也少不了一些俊杰名臣。唉,我老了,跟不上了,你还有机会。”
钟繇沉默不语,眼中却露出炙热的光来。
名垂青史,可是读书人的最高理想之一。
——
来到天竺客栈,刘熙却不在,说是去看选好的学堂地址了。
周忠问明了位置,转身出了客栈,仰头看了一会儿客栈门口挂着灯笼,突然笑了一声,说道:“我悟了。”
钟繇不解地看着他。
周忠伸手指了指。钟繇抬头一看,只见头顶的灯笼上画着一幅画,一个人盘腿坐在树下,正是浮屠道里的悟道故事。
“周公悟到了什么?”
周忠收回目光,笑嘻嘻地说道:“我悟到了天子为什么严禁浮屠道传播。”
“为什么?”
“因为这是亡国之道。”周忠伸手指了指。“身为一国太子,不为国,不为民,却跑去荒郊野岭悟道。就算这道是正道,那也不是人间之道。天竺这么多年还是小国林立,和这种风气必然有关。”
他想了想,又道:“清谈误国啊,唯有实干,才能民富国强,才有太平盛世。”
钟繇看看周忠,又抬头看看那灯笼,一时不知是该信周忠,还是一笑了之。
这怎么像是借天竺之酒,浇大汉之块垒?
不过,这几句话听起来又似乎有些道理。天子的确是严禁传播浮屠道的,曹昂任甘陵相,严格招待天子命令,甚至被人传言逼死了甘陵王。
两人说了一阵闲话,沿着大街往回走。
看着大道两侧来来往往的人群,钟繇突然心中一动。“周公,我也悟了。”
周忠哈哈一笑。“你又悟到了什么?”
钟繇伸手一指。“你看,这些百姓过得都很辛苦,西方的圣人告诉他们,你们要看破,这些苦难都是假的。只要你积德行善,信奉浮屠,来世就不用受苦了。可要是真信了浮屠,有没有来生不知道,子孙肯定是没有了,哪来的强盛。”
周忠一愣,忍不住放声大笑。
他伸手指指钟繇。“你啊,真损。”笑了一阵,他又说道:“不过细说起来,这可能也是天子严禁浮屠的原因之一。不婚不娶,不敬父母,不生儿育女,可不就是亡国之道。别的事,我也许和天子意见不一,这件事,我是坚决支持天子的。将来出师天竺,我也坚决赞成。”
“出师天竺?”钟繇一惊。“谁说的?”
“迟早的事。”周忠挥挥手,随即又压低了声音。“你知道士孙瑞将王凌、皇甫坚寿留在了益州南部么?”
钟繇更是不解。“王凌是并州人,皇甫坚寿是凉州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