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7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钟元常都已经入职律学堂了,友若他们还用担心吗?他们要考虑的,只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用武之地,不要再浪费时光。”荀彧一声叹息。“盛世将至,时不我待。”
  陈群连连点头,喜形于色。
  荀彧看了陈群两眼,又道:“长文,你年纪也不小了,赶紧成亲吧。”
  “喏。一旦有合适的,我立刻求亲。”
  “曹孟德的女儿怎么样?”
  “谁?”陈群一愣,怀疑自己听错了。
  “曹孟德的女儿,上次去长安,你不是见过了吗?丁夫人对你印象颇好,还特地写了信来,问你的情况。”
  “她啊……”陈群有些为难。“她……好武事,一心想考羽林,怕是不合适吧?”
  荀彧摇摇头。“都什么时候了,你还看不起武人?我跟你说,你这辈子想封侯是不太可能的,相比之下,她倒是机会更多一些。将来成了亲,生了孩子,继承的很可能她的爵位,不是你的。”
  陈群神情尴尬,一时无语。
  不过他也清楚,荀彧说的是实情。天子重武事,他就算做到三公,也不太可能封侯。相比之下,曹操的女儿曹英好武事,与天子身边的马贵人、吕贵人关系都极好,再加上曹操身为都护,将来从征立功的可能性极大。
  “怎么样?你要是不反对的话,我就做主了。”
  陈群有些扭捏。“府君,我倒是没什么,只是……我怕将来闺门不安啊。我可听说,她那脾气急得很,一言不合就动武,有时候还拔刀呢。”
  荀彧险些将嘴里的茶水喷出来。“你一个男子,还怕一个女子动武?真要怕,就花点时间练习武艺吧。以后可没人喜欢文弱书生,文武双全才叫真丈夫。若你不是独子,我真想推荐你从军。”
  “好……吧。”陈群无奈地点点头。
  “那你准备一下,先回一趟老家,禀告你的母亲,然后去泉陵。”
  “去泉陵?”
  “北军班师,很快就要进行征讨交州的封赏,丁冲这次一定能加官进爵。趁此机会,也许能同意你的求亲。曹英的婚事不仅要曹操同意,也要丁冲同意,丁夫人对丁冲可是言听计从。此外,曹昂也在交州,这件事,也要他点头才行。”
  荀彧笑笑。“你可能不清楚,曹丕、曹彰、曹植、曹冲都在行在,曹彰是最年轻的散骑,将来必是猛将,曹冲则是天子用心栽培的神童,期望之高,不亚于诸葛亮。”
  陈群吃了一惊,这才意识到曹氏与天子走得有多近,荀彧又为什么会建议他迎娶曹操的女儿。
  有这么多兄弟做后盾,曹英将来封侯还真不是什么难事。
  “谢府君。”陈群再拜,这一次是发自肺腑的感激。
  荀彧这是真的为了他好。没有荀彧出面,就算丁夫人看中了他,其他人也未必肯接受。
  荀彧松了一口气,抚着胡须,看着陈群退下。
  为了弥补心中对陈群,对陈氏的愧疚,他着实花了不少心思,如今总算达成心愿。
  他原本还担心陈群会拒绝,现在看来,是他多虑了。
  在家族前程的压力下,陈群已经完成了心态转变,不再是那个自恃家世,目无余子的少年名士,学会了面对现实。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荀彧也说不清楚。


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 循序渐进
  刘协合上习题集,抬手用尾指挠了挠眉心,突然有些庆幸。
  亏得诸葛亮对政治的兴趣大于学术,要不然早就漏馅了。
  数学这东西真是很依赖天赋,不是努力就能解决的。自己靠着穿越者的优势,装了几年高手,如今面对两个天才少年,有点装不下去了。
  其实这也不能怪他。工作之后,高等数学之类的就没怎么用过,除了一些概念,大部分都已经忘光了。他印象最深的还是中学数学,但那些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并没有太明显的代差,只用了三五年时间,一批高手就赶上了他。
  论思想,他还有点余额。
  论技术,他已经被掏空。
  再过一段时间,他在算学上就没什么好教周不疑、曹冲了,还是让他们跟着赵爽等人去做研究比较好。再跟着自己,怕是会被耽误了。
  “你们的进步很快,明天起,就去讲武堂,随赵祭酒学习吧。朕最近太忙,恐怕没时间指导你们了。”
  周不疑和曹冲交换了一个眼神,一起拱手施礼。
  “唯。”
  曹冲又问道:“陛下,臣冒昧,敢问是立法的事,还是封赏的事?”
  刘协瞥了曹冲一眼,有些意外。
  曹冲虽然年少,情商却高得离谱,甚至比智商还要出色。他怎么会问这种一看就知道不太适合的问题?
  “你有什么想法?”
  “臣有一事不解,关于立法的,想请陛下指教。”
  “说来听听。”刘协十指交叉,抱有腹前,来了兴趣。
  讨论数学,他怕露怯。讨论这些,他可就不困了。
  事实上,他已经在考虑以后将主要精力用来启蒙他们的政治、经济,从一开始就给他们打下实事求是的基础,免得被经学带歪了之后改不过来。
  曹冲拱手再拜。“臣最近经常听人讨论立法之事,关于内外朝,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取消内朝,政由三公,天子垂拱而治。一种是强化内朝,天子决策,三公施行。支持前者的理由是人非对贤,孰能无过,天子虽贤明,毕竟一人而已,难以遍及所有政事。有权而不能用,必被左右所趁,不如授权三公,天子行监督之责。支持后者的理由是三公各有专长,事务繁多,又牵涉切身利益,难免顾此失彼,反不如天子高瞻远瞩,旁观者清,可以决策。”
  刘协听完,会心一笑。“你自己怎么看?”
  “臣觉得都有道理,无从抉择,所以才想请陛下指点。”
  “元直,你呢?”刘协又看向周不疑。
  周不疑也说道:“臣与苍舒讨过多次,未有定论。”
  刘协点了点头。“没有定论就对了,这种事,本来就不可能有定论。”
  周不疑与曹冲互相看看,更加疑惑。
  “你们都读过荀子的文章,当知学与思的关系。施政与学习近似,同样有思和行的关系。思而不行,只是空想。行而不思,必落下乘。前者是道,后者是法。儒则介于两者之前,而近道。从这个角度来看,内朝决策,三公施行,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案。”
  周不疑想了想,说道:“陛下所言有理,天子垂拱而治,近乎无为,未免被动。”
  “没错。天子垂拱,无为而治,是上古之政。有人说是空想,有人说是史实,孰是孰非,且不去论他。但是有一点不可忽略。”
  刘协欠了欠身子,让自己坐得更舒服一些。“上古蒙昧未开,君主掌祭祀之权,沟通天命,才能垂拱而治。自夫子立学以来,民智渐开,岂能恢复上古之政,全凭天意行事?有了问题,不集思广益,却去殉人祭天?”
  周不疑、曹冲不约而同的打了个寒颤,连连摇头。
  以人祭天这种事,想想都觉得野蛮。
  秦穆公行人殉,秦人哀之,作《黄鸟》之诗,一直被人当作秦人野蛮落后的象征。相比之下,中原很早就废除了人殉。
  现在别说恢复人殉,想想都觉得荒唐。
  “但天子决策,三公施行,也有其难行之处。”刘协接着说道。
  曹冲提到的这两种意见,他都知道,大臣们之间已经讨论过多次。甚至可以说,曹冲有此问,就是大臣们想借曹冲之口来试探他的态度。
  毕竟所谓的内外朝只是由头,真正的关键在于皇权。
  要不要限制皇权,如何限制,才是这场争论的核心。
  既然涉及到皇权,当然要说得委婉一些。就算是再坚持限制皇权的大臣,也无法否认他这个中兴英主的影响力。没有他,大汉不可能有今天。现在说限制皇权,不就是过河拆桥,甚至还没过河就想拆桥?
  之所以还有人敢提,只是因为一个原因:他之前就放过风,他将来要西征,由太子监国。
  既然要西征,那限制皇权对他个人的影响就有限了。趁此机会,形成制度,对后继之君加以限制,才是很多大臣的目标。
  就他个人来说,他也是赞成限制皇权的,毕竟这是历史大趋势,也是现实要求。
  随着管理的精细化,天子大权独揽是维持不下去的。要么勤政累死,要么躺平摆烂,两者都不可取。
  所以,他支持限制皇权,但是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
  “一是决策绝非凭空而定,需要了解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只能由三公而来。若是三公提供的信息有误,决策自然也无从落实。二是三公施行,是否符合决策之意,有无偏颇,同样是个问题。若事有不谐,是决策有误,还是施行有误?不管将责任推给哪一方,都有失公平。”
  曹冲皱起了眉头。“依陛下之见,又当如何?”
  “总体上,内朝、外朝应该有所分工,但又不能分得太清,太绝对。”刘协沉吟道:“具体怎么分工,才能兼顾效率与公平,可能还需要斟酌。有一点,应该是明确的。权力不仅要和能力匹配,更要和责任挂钩。任何人,包括天子、太子在内,都不能只享受权力的好处,不承担责任。当然,三公更不能例外。”
  周不疑沉吟片刻。“陛下,人力有时而空,事则永无止境。当我大汉铁骑踏遍天下,四海皆行华夏衣冠,天子一人,又如何能治天下?所以这内朝还是必须要有的。不仅要有,还要集天下之英俊,以为国之元首。”
  刘协点头赞同。“不仅要有人,更要有技术。这也是我建议你们去研习实学的原因。政治不能脱离经济基础,而科学技术则是第一生产力,技术进步决定着经济基础,进而决定政治形态。”


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 人心所向
  “陛下是这么说的?”周忠喜出望外。
  周不疑笑道:“周公,我们可没有矫诏的胆子。这都是陛下亲口所言,每一个字都记在起居注上。周公若不放心,不妨到太史处申请借阅。”
  周忠哈哈一笑,转头看了一眼高柔、钟繇等人。
  他们是负责修订法律的小组,为了是否限制皇权、如何限制皇权的争执不下,如今终于得到了天子的口信,可以向前推进了。
  他当然要去太史署申请借阅起居注。这么大的事,必须看到白纸黑字,才能最终确定,免得理解有误。
  为这了件事,他不仅头发白了,胡须都被捻断了无数根。
  有时候急了,他就大骂杨彪、贾诩,说好的三公议政,一个躲在南阳,一个虽然在天子身边,却天天装神弄鬼的修道,就是不参与讨论,只有他一个人劳心费力。
  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接任司空。
  当然,这只是一时气话。
  最后还是钟繇想了个主意,让曹冲、周不疑借着讨论学问的机会,探一下天子的口风。
  他们是天子最器重的天才少年,就算有什么冒犯之处,天子也不会计较他们。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很聪明的选择,而且物超所值。
  天子不仅传达了他的态度,而且做了进一步阐述。
  天子反对取消内朝,并不是舍不得权力,而是认为现实不允许。三公有太多的政务需要操心,未必能余力考虑决策的事,这个任务只能由天子来承担。
  “行,那就这样,多谢你们两位小友了。”周忠起身,客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