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7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这样的家庭来说,少量投入,就能产生极大的收益,应该成为重点扶助的对象。
  温饱能够满足的家庭最理想,不仅有一定的基础,而且有足够的动力,不需要额外的投入,只要朝廷有合适的政策,提供足够的上升空间,他们就会付出足够的热情和努力。
  衣食无忧的富户最难出人才。
  虽然条件最好,但动力却最弱。因为衣食无忧,有的人更是不愁仕途,读不读书,读得好不好,都不重要。除非有更高的信念,并且有极强的自律,否则在他们身上投入多少资源都是浪费。
  因此,朝廷应该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前两类家族,适当压制条件最好的家族,才能取得最大的收益。
  适当压制条件最好的家族,并不是为了打压而打压,而是给他们一定压力,才能促进他们修身养心,进而成才。
  这也应了孟子那句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点压力也没有的人,是很难成才的,大概率会成为纨绔或者败家子。
  因为有具体的数据支持,这个原本是老生常谈的结论也变得丰满起来,让人很难不信服,也很难反对。
  毕竟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家族花了大量钱粮,最后却养出一堆废物。
  寄希望于人的自律,等于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未免太理想化。除了那些满脑子只有圣贤、经典,不知人间疾苦的儒生,没有人会相信。
  看完文章,刘协沉默了片刻。“谁写的?”
  周不疑、曹冲互相看了一眼,笑嘻嘻地说道:“陛下不妨猜猜。”
  刘协咂了咂嘴。
  他觉得文风很熟悉,名字就在嘴边上,却一时想不起来。
  主要是这种以数据支撑论点的社会调查第一次见,而有条件写出这样文章的人更不多。
  “我有几个备选名字。”
  “陛下说来听听。”
  “尊兄苍梧太守曹昂。”刘协看向曹冲,先提到了曹昂的名字。
  在他看来,曹昂是有机会,也有这个见识的。
  曹冲笑着摇摇头。“多谢陛下谬赞,臣会转告家兄。但是很可惜,不是他。”
  “常山太守杜畿。”
  “近了,但不是他。”
  刘协笑了。“那就是赵相诸葛亮。”
  曹冲、周不疑抚掌而笑。“陛下可谓知人。”
  刘协看了看手里的文章,哑然失笑。
  诸葛亮写《宽严皆误论》,这还真是宿命啊。


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 不忘初心
  刘协很欣慰。
  诸葛亮的智商一如既往的在线,并没有被他耽误,反而在他的引导下提前开悟了。
  沿着这条路发展下去,二十年后,大汉将迎来第一位真正符合他期望的司徒。
  诸葛亮也许无法在军事上一展天赋,可是将精力集中到民政上之后,他会爆发出更强大的战斗力,将大汉的生产力水平快速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有了强大的生产力,还用得着担心军事不强?
  不存在的。
  真正的军事实力靠的从来不是灵机一动的奇谋妙计,而是经济、文化等软硬实力形成的综合实力,除非遇到旗鼓相当的对手,否则根本用不着什么奇谋妙计,直接用实力堆死你。
  某种程度上,诸葛亮就是这样的硬核军事家,而不是演义中那种靠锦囊妙计克敌制胜的军事家。
  可惜的是,蜀汉的基本盘太小,撑不起他的梦想。
  但凡蜀汉的实力再强一些,他真有可能改历史,逆转乾坤。
  现在,他给了诸葛亮一个更大的舞台,就看他能有什么样的表现了。如果大汉真有一统天下的那一天,诸葛亮就算不在前线统兵,也必然是最大功臣之一。
  谁说只有战场上斩将杀敌的才是功臣?
  比起开悟,诸葛亮的做法更让刘协欣慰。
  他没有直接发表在邸报上,还是先送到行在来,请他过目,这既是身为臣子的谨慎,更是一种难得的谦逊。即使他很聪明,领悟了天子施政的原则,并付诸实践,依然保持低调,先向天子请示,而不是迫不及待的发表,享受人们的欢呼。
  “你们都看过了?”
  周不疑和曹冲相视而笑。“看过了。”
  “感觉如何?”刘协端起茶杯,呷了一口,又补充了一句。“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好在何处?”
  “务实,透彻。”周不疑有些迫不及待的说道:“虽然这篇文章没有高妙的字句,讲的道理看起来也不过中庸的窠臼,但结合实际,立论坚实,令人信服。”
  曹冲补充道:“也正因为用字平实,全篇无一僻典,但凡读过半年书的人都能明白,没读过书的人也能听明白,毋须刻意讲解,是以受众极广。一旦发行,必然风行。不仅如此,还能常读常新,时有发现。如果能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简直就是对圣人之道最好的践行。”
  刘协忍俊不禁,心中的喜悦又添了一成。
  与其说这是周不疑、曹冲对诸葛亮文章的认可,不如说是自己这些年来的努力终于在年轻人身上开花结果。等他们走上舞台,他们将和诸葛亮一样,成为有强大行动能力的理想主义者。
  大汉将在他们这一代人的建设下,走向辉煌。
  未来将至。
  刘协感慨了一番,忽然意识到自己比周不疑、曹冲不过年长十余岁。如果自己活得够久,完全可以亲眼看到他们的成就,看到自己种下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甚至是茂密丛林。
  想到这一点,他不禁兴奋起来。
  “取笔墨来,我要写几句案语。”
  ——
  一直以来,刘协都保持着克制,尽可能避免在公开场开评价哪位大臣的言论,以免有人为了迎合他而发违心之论。
  这一次,他要为诸葛亮的文章写按语,除了如曹冲、周不疑所说,诸葛亮的文章极为平实,如果不加以提醒,极易为人忽视之外,还有借此机会转变政策的用意。
  交州平定,天下重归太平,不仅之前的一些战时政策需要调整,急于西征的冒进思想也要适当的泼一泼冷水,免得臣民的头脑过热。
  当务之急,还是休养生息,恢复元气,并将大汉士人的风气引导到位,并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为下一步的发展打好基础。
  只在基础坚实,将来才能飞得更高更稳。
  社会发展自有其规律,不是一腔热血就能实现的。
  以中兴英主的威望引导民风士气,将一些积弊痼疾解决掉,深化改革,为后继之君排除障碍,比匆匆西征更有价值。
  有些事,只能他来做。
  刘协用了一夜时间,写了一篇长达两千字的按语,篇幅和诸葛亮的文章接近。一开始,他自己还没想到这一点,等曹冲一边读一边惊呼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表达欲太强,喧宾夺主了。
  但是反复读了几遍后,他决定还是全文发表。
  算是这十年以来的总结,以及接下来十年的展望吧。
  曹冲赞同这个观点,只是建议单独发表。
  毕竟作为按语,篇幅太长,不仅喧宾夺主,而且头重脚轻,会压住诸葛亮的文章。
  刘协想了想,接受了曹冲的建议,让诸葛亮的文章先发。
  他这篇按语则改为评论,算是对诸葛亮的呼应。这样既能体现对诸葛亮文章的重视,又不至于夺了他的风头。
  很快,诸葛亮的文章就发表了。
  不出刘协所料,因为平实的文风,这篇文章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重视,尤其是那些读书人,甚至有人觉得这篇文章很平庸,刀笔吏的味道太重,不够高大上。
  反倒是一些读过书,但儒学造诣有限的人,觉得这篇文章有点意思,值得一看。
  几天后,刘协的文章发表了,而且点名道姓,是对诸葛亮文章的评论,一下子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很多人将之前扔在一边的文章拿起来重读,细细品味其中的妙处,对照着刘协的文章,揣摩圣意。
  熟悉官场的人大多知道,诸葛亮虽然和天子同年,却是由天子一手调教出来的。别说杨彪、周忠等老臣,就算是荀彧、刘巴这些中生代,也不如诸葛亮得天子信任。
  不出意外的话,二三十年后,诸葛亮一定会官至司徒,成为大汉民生的掌舵人。
  某种意义上,他的态度就是天子的态度。
  更何况天子亲自写了文章,如此明显的表示,如果还看不明白,还是别在官场上混了。
  有动作快的人,拿到文章的第一时间赶到司空府,向周忠表示祝贺。
  诸葛亮是周忠推荐给天子的。诸葛亮得到天子的器重,周忠这个举主自然与有荣焉。
  而且可以预见的是,周忠即使现在致仕,也是荣宠无忧,绝不可能落到张喜那种田地,甚至会超过司徒杨彪。
  周忠欢喜得合不拢嘴,拿着文章读了又读。
  仔细研读之后,他上书天子,表示对天子改变政策的支持,并提议改元。
  天下已安,太平已至,不宜再用旧年号,当改元以示百姓。
  刘协读了之后,对周忠的支持表示赞许,却不同意改元。
  天下初安,太平已至,但中兴的历程远远没有结束,百姓的生活也远远没有恢复大乱以前的光景,甚至度田都尚未全部完成。君臣当继续努力,以破釜沉舟的精神,推进改革,争取二十年后,将人口、经济恢复到最盛之时,才算是达成初步目标。
  收到回复后,周忠有点尴尬,但他很快就把这点尴尬放在一边,大赞天子不忘初心,身为司空,他愿意紧跟天子步伐,加紧推动新法,为接下来的发展立纲纪。
  周忠表态,其他的公卿大臣不甘落后,纷纷上书表态。就连一向淡泊,没什么存在感的太尉贾诩都发了言,体现了君臣一心的和谐局面。
  除此之外,太尉府还向都护府、州郡驻军发出通报。
  即日起,战争状态结束,各地驻军当牢记保境安民的责任,除了必要的训练、演习之外,严禁扰民,以配合朝廷休养生息的政策。


第一千二百六十八章 尾声
  建安十年春三月,好客之海东岸。
  周瑜、蒋干并肩站在岸边,谈笑风生,不时往远处的海面看一眼。
  “公瑾,收到新年诏书了吗?”蒋干笑道:“司空大人可以衣锦还乡了。”
  周瑜微怔。“我叔祖致仕了?”
  “还没有。”蒋干凑了过来,低声说道:“但是天子已经许了他,他不用担心身后名了。百年之世,也不会像张喜一样,连个谥号都没有。”
  周瑜眼神闪烁。“这新年诏书里还说了什么?”
  蒋干转身,让人取过一份诏书抄本,塞到周瑜手中。周瑜也不多说,展开细看,一会儿就看完了。只是看完之后,他的表情并没有因此更清楚,反而有些凝重起来。
  “这么说,天子十年内西征的可能微乎其微?”
  蒋干点点头。“有些遗憾,不过这也是好事。中原是大汉根本,大战之后,百废待兴,的确需要天子坐镇,才能将新政推行到底。十年、二十年后,等诸葛孔明辈成为二千石,新政才算真正落地。现在嘛,只是播下了种子,生出了嫩芽,能不能收获还不清楚。”
  他说着,伸手指了指远处的山川。
  周瑜没有回头,但他清楚蒋干在说什么。
  他从北疆赶来,用了大半年时间,在两海之间找到了一条通路,并开辟了土地,撒下了种子。可是秋天能不能收获,现在还不清楚。四周的山民对他的到来并不完全是欢迎,不少人觉得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