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有贾诩面色如常,一动不动,如老僧入定。


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义在我
  杨修迟疑了片刻,振衣欲起。
  形势复杂,有的避嫌自守,有人明哲保身,有人幸灾乐祸,只有他出面为天子解围。
  天子再聪明,毕竟年幼,又常年挣扎在生死之间,经学的造诣有限。面对周忠这样的老臣,一言不当,不仅不能解围,反而会落人话柄。
  想来想去,也只有他出面,打个圆场。
  刘协摆摆手,示意杨修稍安勿躁。
  杨修愣了片刻,看了天子一眼,确认天子的意思。
  刘协嘴角轻挑,笑容不变。“杨侍郎,光禄大夫是责备朕举措不当,当由朕自答。”
  杨修拱手施礼,恢复了坐姿。
  刘协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打量着地图。
  周忠身材高大。他坐着,周忠站着,压迫感很强。
  身后传来几声叹息。
  借着看地图的机会,避开周忠的眼神,虽然巧妙,终究是示弱。
  刘协听得清楚,却没有做出回应。他抬起手,轻轻点了点地图上的五原郡。“光禄大夫备顾问,朕有数事不解,想请光禄大夫解惑。”
  周忠拱手致意。“请陛下发问。”
  “五原郡何时入我大汉版图?”
  “五原本秦之九原,孝武时所改。”
  “典籍中有吗?”
  周忠张口欲言,想了想,却又闭上了嘴巴。
  《尚书》有《禹贡》一篇,分天下为九州,为地理之书。但《禹贡》中并无并州,如今之并州之地属冀州,而且只包括一部分,绝不会包括五原等地。
  刘协转身,歪着头,打量着周忠。
  “没有?”
  周忠咬咬牙。“没有。”
  “那是否应该将五原抛弃,任由胡人牧马?”
  周忠闭口不言。
  刘协转身,背着双手,来回踱了几步,又道:“光禄大夫曾任太尉,敢问太尉之官从何时起?出于何典?光禄大夫,又出自何典,礼有何据?”
  周忠的脸色红了又白,白了又红,额头沁出一层细汗。
  刘协淡淡地说道:“光禄大夫还有疑问吗?若是没有,请归座。”
  周忠拱手施礼,一声不吭的坐下。
  众人如释重负。
  刘协的目光扫过众人,将他们的神色尽收眼底。
  周忠的问题并不是什么高深问题,需要博学鸿儒才能回答,否则他也答不上来。
  说到底,学术只是幌子,态度才是重点。
  有人不想成为众矢之的,有人想借周忠发声,有人想看看他这个天子的态度。
  既然如此,那就让你们看看朕的态度。
  刘协转向蔡琰等人。“朕还有几句话,你们记好了。”
  “唯!”蔡琰六人齐声答应。
  刘协转身,举手轻点地图。“今天召集诸君,是商量并州为胡人侵占之事。如果有人觉得并州本非华夏之土,弃之亦不可惜,现在就可以告退,从此相忘于江湖。”
  众人面面相觑。
  都以为天子让周忠归座,这件事就算过去了,没想到天子并无此意,反而打击范围更广,力量也更加决绝,竟似要将其人赶出朝堂。
  刘协接着又道:“朕登基以来,多危少安,没读过多少书。诸君愿赐教,朕随时恭候。将来中兴,天下太平,再开一次石渠阁、白虎观大会亦无妨。”
  刘协停了停,一字一句地说道:“救危存亡之际,还请诸君多做些实事,少谈些空言。有时间吹毛求疵,不如去教几个幼童读书识字,也算没浪费朝廷的粮食。”
  周忠的脸顿时火辣辣的,像是挨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他腾地站了起来。“陛下,臣上不能匡主,下不能益民,请免臣职,放臣归故里,闭门自省。”
  刘协笑笑。“不知光禄大夫故里何郡?”
  “扬州庐江。”
  “庐江。”刘协点点头,若有所思。“孙策奉袁术之命,攻杀庐江太守陆康,你可知晓?”
  周忠气息粗重。“臣之乡里事,自然清楚。”
  “以光禄大夫之见,此战是孙策当攻,还是陆康当守?”
  周忠语塞,半晌才道:“陆康身为庐江太守,守土有责,自然当守。”
  刘协点点头。“朕听闻,你族人依附袁术,为丹阳太守,你从子周瑜亦从孙策征战。大夫若还乡里,是随波逐流,依附袁术,还是以大义讨之?”
  周忠迟疑片刻,慷慨道:“臣身为汉臣,自然当以大义讨之。”
  “甚善。”刘协转身看向司徒赵温、司空张喜。“朕欲以大夫为丹阳太守,讨伐孙策,可乎?”
  赵温、张喜面面相觑。
  这是什么神仙安排,让周忠为丹阳太守,去讨伐他的族人?
  “不行?”刘协一本正经地说道:“你们要相信大夫。他虽与朕有些分歧,却是忠义之臣,必不负朝廷所望。”
  赵温、张喜哭笑不得。
  这是我们不相信周忠吗?
  你想赶周忠走就赶周忠走,何必搞这一出?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个安排的确比直接赶周忠走好看一些,显得朝廷有度量,能容人。即使周忠有挑刺之嫌,朝廷还是相信他的忠义。
  至于周忠怎么做,那就是周忠的事了。
  忠于朝廷,与族人相斗,那就是两败俱伤。
  虚以委蛇,他就是大言不惭,欺名盗世。
  有此例在前,以后有人想辞职就要掂量掂量了。
  毕竟关东人像庐江周氏这样两面下注,一边在朝廷为官,一边依附袁氏的不少。要是都像周忠一样,被天子封个官,回去和自家人做战,这可有点麻烦。
  无数同情的目光看向周忠。
  相比之下,以士孙瑞、魏杰为代表的关西人则心中舒爽。
  关东人两面逢源,今天总算是一头撞在墙上了。
  周忠面红耳赤,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他看向赵温、赵喜,目光中带着恳求,希望两位老朋友帮帮忙,千万不能支持天子的决定。
  被天子逐出朝廷,他还可以混个直臣的名声。被天子委任为丹阳太守,与族人相斗,这可就是鸡飞蛋打,还平白惹了一身腥。
  张喜咳嗽了一声。“陛下,周忠虽曾任太尉,但他是文臣,统兵作战,非其所长。且兄弟相争,亦不合亲亲贤贤之义。请陛下三思,别委他任。”
  刘协看了张喜一眼。“别委他任?”
  “请陛下别委他任。”
  刘协沉吟片刻。“那就换个任务,请大夫持节使江东,拜孙策为会稽太守,征周瑜入朝。”


第一百六十五章 杀人诛心
  这一次,刘协不是商量的语气,而是直接下诏。
  让你统兵作战,你不行,让你出使总没问题吧。
  如果这么简单的任务都无法承担,那你还是自免吧,别浪费朝廷粮食。
  对朝廷而言,这也是一个有利大于弊的妙计。
  拜孙策为会稽太守,是朝廷既往不咎,主动给孙策一个名份。
  孙策如果拒绝——虽然可能性极低——那就是摆明了与朝廷为敌,朝廷也没什么损失。
  反正会稽远在江东,朝廷也管不着。
  如果接受,那就表明与袁术决裂。袁术不得不防着身后,无力西进。
  至于周瑜,朝廷不计前嫌,征周瑜入朝为官,还不够仁义至尽吗?
  周瑜当然可以拒绝应征——名士经常这么干——但是按照惯例,周瑜可以拒绝征辟,却无法拒绝天子的知遇之恩,将来必须有所回报。
  有了这么一个关系,孙策还能无保留地相信周瑜吗?
  不管最后结果如何,反正刘协没什么损失。
  张喜无力反驳,只得附议。
  刘协随即命人拟诏,并将刚才所言全文记录,并将相关的内容由周忠签字。将来周忠若有不臣之举,这些记录就是证据。
  无奈之下,周忠签完字,扔下笔,以身体不适为由,退出了大帐。
  刘协看着周忠离开,叹了一口气。
  “诸君,治国有道,但是首先要有国。若是国亡,何道之有?以德以刑,以经以权,都可以慢慢讨论。救危存亡却迫在眉睫,容不得瞻前顾后。还望诸君暂息门户之见,意气之争,同心同德,再建太平。然后剑归武库,马放南山,开石渠之阁,白虎之观,从容探讨治道,岂不胜于此时?”
  正在奋笔急书的杨修心中微动,想起了上次君前问对,不由得看了一眼贾诩。
  贾诩依然是一副坐禅样,面无表情。
  司徒赵温叹了一口气,起身行礼。“陛下所言甚是,臣等谨遵。”
  张喜的心情更加复杂。
  在周忠愤而离席之后,天子对着众臣如此表白,不仅表明了他的期许,更展现了他的气度。
  年幼的天子并不回避学术之争,只是先着眼于解决眼前问题,有何不妥?
  相比之下,斤斤计较于礼法、祖制则显得不合时宜,甚至有故意捣乱之嫌。
  这样的人很多,周忠不期而然地成了典型,还被记入了史册。
  不管他用心如何,将来是否还以汉臣自居,这个污点算是洗不掉了。
  这是杀人诛心。
  这绝非天子一时起意,而是有意为之。
  毕竟庐江周氏与汝南袁氏的渊源并不是什么秘密,天子以前不知道,现在肯定也知道了。
  虽然心里各种不情愿,张喜也只能跟着司徒赵温表态,支持天子的决定,暂时搁置学术之争,以务实的态度,先解决问题。
  司徒、司空表了态,其他诸臣也跟着表态。
  会议回到正轨,刘协宣布继续。在其他人发言之前,他又宣布了一项规定。
  会议记录仅供参考,不以对错罪人,所有人都可以各抒已见,畅所欲言,不要有心理负担。如果觉得这些话不适合载入史册,可以在会后签名时予以声明,将来著史,可以隐去姓名。
  众臣听了,如释重负,不约而同的松了一口气。
  一想到说错话就可能遗臭万年,谁还敢说话?
  刘协看向宋果。“你之前做过并州刺史,不如就由你来说说并州的情况吧。”
  周忠被赶走了,最开心的就是宋果。闻得天子点将,宋果挺身而起,大步来到地图前,向刘协躬身施礼。
  “臣冒昧,敢为陛下解说并州形势。”
  刘协微微欠身。“有劳宋卿。”
  宋果转身众臣,和士孙瑞、魏杰交换了一个眼神,会心而笑。
  不管是天子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之举,在赶走了关东大臣的代表之一周忠后,又钦点身为关中人的宋果来解说形势,这本身就是一个态度。
  关西人——尤其是关中人——的机会来了。
  ——
  并州与幽州、凉州类似,与羌胡相接,是名符期实的边境。
  但并州又有其独特之处。
  论历史,并州是三代龙兴之地,远比幽州、凉州久远。
  论地理,幽州与冀州接壤,离中原很远。凉州与关中接壤,可以突入关中,却离洛阳有相当远的距离。唯独并州,东西窄而南北长,顺着汾水河谷,可以长驱直入,直抵蒲津。或取道上党,越天井关,饮马孟津。
  因为经常受到胡人骚扰,并州民风剽悍,并州骑兵与凉州骑兵并称精锐。
  从中原的安全角度而言,并州的威胁绝非幽州、凉州可比。
  也正因为如此,朝廷对并州的压制也是一以贯之。
  并州上一次出三公级的名臣,可能还是秦朝的王翦。
  随着匈奴人内迁,并州的情况更加恶劣。
  匈奴人享受着朝廷的优惠,却不用承担赋税,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