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随着匈奴人内迁,并州的情况更加恶劣。
  匈奴人享受着朝廷的优惠,却不用承担赋税,人口增加很快,对并州本地人产生了极大的压力。为了生存,不少并州人开始与匈奴人做交易,甚至为了逃避租赋,主动成为匈奴人,进一步促进了匈奴人的势力膨胀。
  这也是并州的匈奴人来越来越多的原因。
  并州人口最多时,大概有十一万户,其中太原、上党两郡占一半左右。
  匈奴人最多迁入塞内的时候,不过五千余户,如今已经超过四万户。如果不加以控制,匈奴人口将超过汉人,并州就真的成了胡人之地。
  事实上,在太原、上党以外的各郡,匈奴人口已与汉人相当,甚至超过汉人。郡县名存实亡,纵使有太守、县长,政令也难出府治、县城。
  于扶罗部滞留河东或许是意外,可是照这个趋势下去,匈奴人正式进入河东不会太远。
  如何处置匈奴人,已经不仅仅是能否守住并州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守住华夏衣冠龙兴之地的问题。
  宋果说完,大帐内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对于这些官员来说,知道并州匈奴人多的很多,但真正了解并州有多少匈奴人的却有限,绝大多数人只有一种感觉,并不清楚情况究竟有多严重。
  听了宋果的解说,才知道并州已经大半沦为匈奴人的牧场,不仅起不到护卫中原的作用,反而成为中原的威胁。
  西凉人已经将中原杀得血流满地,一旦比西凉人更野蛮的匈奴人杀入中原,那将是何等惨状?
  无数人后背发凉,手脚发麻。


第一百六十六章 贾诩献计
  虽说夫子也曾因仕途不顺,有欲居九夷之心,毕竟只是嘴上说说,不可能真去。
  让这时的士大夫们与蛮夷为伍,甚至称臣,他们的自尊心也不允许。
  东汉养士百年,士大夫可不是元清时的读书人,心中满是华夏衣冠的傲气。他们还是习惯于写《封燕然山铭》那样的豪迈大赋,不屑为蛮夷解经。
  了解了并州的现状,要不要讨伐匈奴就不再是问题,问题变成了有没有实力讨伐,如何讨伐,以及最后如何安置匈奴这样的事上。
  朝廷现在要钱没钱,要粮没粮,这一战怎么打?
  汉武帝讨伐匈奴,那是有七十余的积蓄做后盾。
  窦宪破北匈奴,封燕然山,那也是以当时的强盛国力以基础的。
  如今的大汉有什么?
  众臣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一直闭目养神的贾诩睁开了眼睛,站起身来,不紧不慢的整理了一下衣服,拱手施礼。
  “陛下,臣有一言。”
  刘协心中暗笑,你终于肯开口了。
  “先生请讲。”
  众臣听了,面面相觑。
  天子居然称贾诩为先生?
  这可是三公都没有的殊荣。
  三公再尊贵,毕竟还是臣。
  先生却是师。
  为帝王师,不知道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
  一时间,不知道多少人气息粗重,愤愤不平。
  在座多少关东名臣,却被一个西凉人抢了先。
  一时间,就连士孙瑞、魏杰都有些意难平。
  贾诩也愣住了,不食人间烟火的从容淡泊瞬间破防。
  一半是感动,一半是感冻——感觉自己被冻住了。
  高处不胜寒,万箭穿心胆。
  私下里尊称是一回事,当着公卿大臣的面如此称呼,老练如贾诩也觉得有些承受不住。
  “陛下,臣愧不敢当。”
  “当得。”刘协含笑说道:“若无先生妙计,焉能大破李傕,重振朝廷威严,又得精兵数万。”
  “臣惭愧。”贾诩连忙打断了刘协。不能再让天子说了,天子越是捧他,他越是危险。“臣虽愚钝,愿为陛下陈破匈奴之计。”
  刘协欣然而笑。
  你识趣就好,要不然我会对你更客气。
  “数年前,臣随牛辅驻陕,曾与匈奴人交战。诚如诸臣所言,这一部匈奴人本是丧家之犬,不足为患。陛下亲征,击则必破。臣大胆臆测,少府至平阳,呼厨泉必奉诏请罪。”
  刘协不置可否。
  众臣有的点头附和,有的不以为然,有的等着看笑话。
  贾诩恢复了从容。“但匈奴人内乱却是一个大好机会。若能因隙进击,破之必矣。臣以为,匈奴之患不在战,而在难以根除。逐则去而复来,内迁则养虎为患。”
  赵温抚着胡须,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侍中可有根除之道?”
  贾诩转身,向赵温致意。
  赵温回过神来,神情有些尴尬,却还是向贾诩笑了笑。
  贾诩说道:“延熹中,张然明为使匈奴中郎将,文武并用,恩威并施,坐卧而定匈奴。故臣以为,欲根除匈奴之患,当效张然明故事,武力征讨之外,辅以教化。能为我用者,留为鹰犬,取其精锐以补北军,弱者牧牛马。不能为我用者,枭其首级,传首草原,以示国威。”
  刘协将信将疑。
  张奂是名将,但他招抚匈奴的政策也只能取一时之效,并未实现长治久安。
  贾诩此论,是不是有些言过其实?
  莫不是他又在考校我?
  刘协看向群臣,意外地发现大家的情绪都不错,不少人甚至点头附和贾诩所言。
  其中尤以赵温的反应最为强烈。
  他虽然没有像刚才一样出言询问,却和身边的张喜低语,颜色间看得出对贾诩的建议非常认可。
  片刻之后,刘协反应过来了。
  贾诩不是言过其实,而是引用了一个合适的例子,勾起了儒生的功业心。
  凉州三明中,皇甫规、张奂的形象相对较正面,不像段颎的名声那么差。一方面是皇甫规、张奂洁身自好,不依附阉竖,反而极力亲近儒生党人,近乎跪舔;另一方面,这两人的确是有点学问的,算不上大儒,算个读书人还是没问题的。
  贾诩夸张奂,又重点渲染张奂儒将的形象,很符合读书人的胃口。
  提倡教化,又迎合了读书人德育天下的伟大抱负。
  如果只是征伐,武人立功,读书人不能分肥,他们自然没什么兴趣,有事没事还可能鸡蛋里面挑骨头,找点毛病。
  如果强调教化,读书人有了用武之地,既能立功,又能扬名。
  同利同欲,才能同心同德。
  贾诩这是尽可能的争取文臣的支持,减小阻力。
  “先生的意思是教化?”刘协不太放心,又试探地问了一句。
  贾诩说道:“陛下所言甚是。自古圣王治天下,必兼用文武。以关中为例,自周平王东迁,秦非子居其地,周之故国沦为化外之地,向不为中原衣冠所接纳。汉兴天下,立都关中,又纳董仲舒之策,广兴太学。百年间,关中郁郁乎文哉,有周之遗泽。此乃教化之功也。”
  贾诩话音未落,士孙瑞便赞了一声:“然。侍中之言,颇合王道,庶几近乎帝道。”
  大长秋苗祀忍不住嗤了一声:“侍中言过其实矣。关中虽是周之故国,若论郁郁乎文哉,却非长安,今日之洛阳才是周公之城。可惜,如今又被董卓一把火烧为灰烬。”
  贾诩面不改色,佯若未闻。
  士孙瑞忍不住说道:“周公之城在洛阳,周公之政却在关中。夫子所从之周,乃是镐京之周,不是成周之周。大长秋痛惜洛阳,其心可悯,含糊其辞,则不可取矣。”
  苗祀大怒,长身而起。“卫尉欲与我论学乎?”
  刘协很无语。
  士孙瑞眉梢轻扬,抚须笑道:“大长秋欲论学,瑞敢不奉陪。只不过陛下有诏,今日只论政务,不论学术,还请大长秋不要轻忽。万一被御史斥以藐视诏书之罪,轰了出去,岂不可惜。”
  苗祀顿时语塞,心虚地看了一眼刘协,悻悻地坐下了。
  司空张喜咳嗽了一声,接过了话题。“侍中,教化虽是王道,却行之不易。李式还算是汉家臣民,已经顽劣不可教,令司徒头疼目眩。匈奴人近乎禽兽,也能教化吗?且教化非一日之功。吾恐东海之水浩瀚,难救涸辙之鲋。”
  刘协深以为然。
  教化的确势在必行,但那却不是说说就能行的。
  贾诩这一计太务虚了,难以落地。


第一百六十七章 更进一步
  贾诩沉默了片刻,转头看向张喜。
  “司空可还记得故太傅马翁叔(马日磾)?”
  张喜眼神一黯。“自然记得。只是……”他咂了咂嘴,欲言又止,神情极不自然。
  刘协眉梢轻颤,不禁赞了一声。
  贾诩就是贾诩,油滑得让人抓不住一点把柄,却总能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故太傅马日磾是扶风茂陵人,不仅出身高贵,学问道德都无可挑剔。初平三年出使关东,被袁术软禁,去年因忿发病而死,算是为国尽忠,以身殉职。
  任何人在这时候说马日磾的不是,都有悖于人情常理。
  但马日磾的名字却来源于武帝朝的大臣金日磾,一个匈奴人。
  张喜说匈奴人近于禽兽,置马日磾于何处?
  况且,金日磾的子孙还在,是关中大族,在朝为官的不乏其人。
  可以说,金日磾就是朝廷教化匈奴人的成功案例,谁也无法否认。如果说时移事迁,金日磾事不可再现,那就等于说儒家的教化之功退化了,还不如孝武时。
  这一点,以儒门自诩的官员是万万不肯承认的。
  理就是这么一个理,但贾诩不直接提金日磾,却拉出马日磾,直接堵死了所有想反驳他的人的嘴。
  你们可以看不起金日磾——毕竟在场没有金日磾的族人,关中人也未必会为金日磾出头——你们还敢看不起马日磾?
  拉虎皮做大旗这种官场常规手段,却在贾诩的手里玩出了花,玩出了境界。
  一群最擅长在打嘴炮的关东籍官员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直接哑火了。
  关东人最引以为豪的学问也没有用武之地,最富盛名的大儒郑玄是马融弟子,与马日磾师出同门。
  你骂马日磾,怕不是想被人喷死。
  最后悔的还是张喜。
  一言不慎,被贾诩抓住了破绽,出师不利。
  在无数目光的注视下,贾诩不急不躁。
  “所谓教化,并不是要每个人都成为博学之士,而是要让他们相信朝廷有接纳包容之意。入我大汉,为我臣民。只要忠君爱国,求学修身,便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如此,自然人人上进,欣然向慕。百年后,匈奴化为衣冠,草原尽为我大汉所有,又何来边患可言?”
  贾诩躬身再拜。“陛下富春秋,有壮志。若能集众臣智力,作百年大计,岂止中兴可期。孝武征讨四夷而不能抚,光武德抚四夷而不能化,更进一步者,唯待陛下。”
  刘协不置可否,将询问的目光投向群臣。
  群臣再一次沉默。
  他们都是聪明人,岂能听不出贾诩的言外之意。
  教化是表面文章,仕途机会才是根本。
  匈奴人是幌子,为凉州人争取权利才是贾诩真正的目的。
  连凉州人都无法接纳,还谈什么教化匈奴人?
  说一千,道一万,最后归于一途。
  分享权力。
  没人主动发言,刘协便点将。“司徒以为如何?”
  司徒赵温避无可避。“臣以为司空所虑极是,侍中之计虽好,只怕难解近渴。”
  刘协又看向司空张喜。
  张喜很郁闷,狠狠瞪了赵温一眼。陛下问你,你扯我干啥?
  “臣以为侍中所言有理,只是选举事关重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