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一百七十一章 荀攸
  郭图连夜赶路。
  有宣播提供的路传,他走得还算顺利,没有受到太多的刁难。
  只是进入前将军段煨的警戒范围后,西凉军将士看他的眼神不太友善,让他心惊胆战,不敢放肆。
  认识到这一点,让郭图比挨了几天刑讯还要受伤。
  袁绍拥兵十余万,却不敢与西凉兵一战。
  天子却凭数千疲卒,大破李傕,并且亲手砍下了李傕的首级。
  莫非真是大汉火德不灭?
  如果真是这样,那袁绍将面临什么结局,可想而知。
  郭图病了,额头烧得烫手,还说胡话。
  侍从吓得半死,更不敢怠慢,心急火燎的赶路。
  郭图昏昏沉沉,耳边蹄声隆隆,仿佛有千军万马迎面奔来,让他恐惧莫名,尖声惨叫。
  当他恢复神智的时候,已经身处弘农城外的驿舍,眼前有一张熟悉的面庞。
  郭图费了好大的力气,才认出是谁。
  “公达,你怎么……在这里?”他看看四周。“这是……哪里?”
  荀攸俯身看着郭图,眼神中带着一丝怜悯。“曹阳亭。”
  “曹阳亭?”郭图愣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他已经赶了三百多里,很快就可以渡过黄河,离开弘农郡了,心里稍微安稳了些,如释重负的吁了一口气,躺了回去。
  “公则,何以至此?”
  郭图长叹一声,不答反问。“公达,你这是去哪儿?”
  荀攸坐了回去。“见驾。”
  “见驾?”郭图盯着荀攸看了又看,试探道:“你的族人都在邺城,何不随我去邺城见本初?”
  荀攸笑而不语。
  郭图也没有太放在心上。
  荀攸幼年失怙,由其祖父抚育,养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与绝大多数人都没什么往来。郭图也不熟悉他,只是听荀彧提过一次,并不觉得荀攸有什么过人之处。
  况且他也清楚荀攸对袁绍没什么兴趣,提议只是出于客套。
  此时此刻,他也没什么兴趣和精力与荀攸攀谈,只想吃点东西,补充体力。
  荀攸见此情景,说了几句客套话,主动告辞。
  命人送荀攸离开,郭图问侍从有没有和荀攸说什么。侍从连连摇头。他们都是跟随郭图多年的人,口风很紧,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郭图面见天子的经过,他们只字未提。
  但侍从也提醒郭图,荀攸是去见驾,迟早会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郭图更加烦躁,命侍从立刻准备吃食,准备继续赶路。
  ——
  荀攸站在廊下,看着郭图的车马驶出了驿舍,绝尘而去。
  他轻轻哼了一声,举步出了门。
  “主君,天子不是正在赶来么,我们为何不在这里等,却要西行?”两鬓花白的苍头提起行李,赶上荀攸,忍不住问道。
  “我们已经迟了一步,不能再错过机会。”
  苍头扭头看了一眼荀攸,神色讶然。
  他跟了荀攸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看到荀攸这么急迫。
  荀攸没有解释。他从苍头手中接过一件包袱,看了看天色。
  “今天辛苦一点,赶到弘农喝酒吃肉,再借一辆车。”
  苍头笑了,应了一声,加快了脚步。
  两人一路急行,终于赶在夕阳落山之前进了弘农城。荀攸没有去驿舍,而是直接去了左将军杨奉的军营,报名请见。
  “蜀郡太守,颍川荀攸求见。”
  守门的卫士看了荀攸一眼,不敢怠慢。“左将军在城外练军,还没回府。请荀君进来稍坐,待左将军回府,立刻通报。”
  荀攸点头致谢,顺口说了一句。“左将军练兵有道,我早有耳闻。”
  卫士咧着嘴笑了,掩饰不住心中的得意。“左将军的练兵之道可是天子亲授,真的好。若非如此,左将军也不能击败李傕,立功封侯。”
  “原来如此。”荀攸说道:“怪不得军纪如此之好,甚得百姓称赞。”
  “那是。”卫士心中欢喜,更加热情,一边让人准备茶水点心,引荀攸到前庭就坐,一边拍着胸脯说道:“天子说了,左将军麾下将士与众不同,都是穷苦人出身。从军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吃粮,更是为天下穷苦人争一条活路,这打劫百姓的事啊,是万万做不得……”
  苍头忍不住说道:“天子竟会这么说?”
  卫士转头看看苍头,神色不郁。“老人家,我可是左将军麾下将士,和天子一起并肩作战过的,怎么会骗你呢。”一边说着,一边帮着苍头卸下行李,放在一旁。
  苍头感激不尽,连声致谢。
  卫士摆摆手。“不妨事,举手之劳。不瞒你说,我也是穷人出身,先父就是做奴仆的。因为一件小事,活活被主人打死了。”
  卫士说着,眼圈红了,眼中露出凶狠之色,扶刀的手也握得紧紧的,青筋暴露。
  苍头很窘迫。
  荀攸不紧不慢地说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足下有仁心,不愧是左将军麾下。”
  卫士不好意思地笑笑,抬起手臂,拭去眼泪,转身走了。
  有人送来了茶水点心,苍头接过,前后张罗着,服侍荀攸喝水吃东西。
  “主君,早就听说天子虽然年幼,却是仁义明君,看来果然不差。主君没去蜀郡就职真是对了。”
  荀攸点点头,喝了一口水,不时的瞥一眼院中来来往往的士卒。
  虽然这些士卒大多面色黝黑,衣甲破旧,一看就知道是穷苦人出身,但精气神不错。
  “君子德风,小人德草。能将黄巾旧部调教成这般模样,天子有过人之处。”
  “是呢,是呢。”苍头笑得额头的皱纹都浅了些。“老主君常说否极泰来。大汉遭此大难,却也得了一位少年英主,或许便是否极泰来了吧。”
  两人说了一阵,刚刚接待他们的卫士按着刀,快步走了过来。
  “荀君,左将军回来了。请随我来。”
  荀攸刚刚起身,还没来得及穿鞋,杨奉便大步流星地赶了过来,一见荀攸,立刻放慢了脚步,拱起手,露出灿烂的笑容。
  “足下便是颍川荀君?在下杨奉,幸会幸会。”
  荀攸拱手还礼。“左将军,攸不请自来,叨扰了。”
  “哈哈哈……”杨奉笑得合不拢嘴。
  他不认识荀攸,但是蜀郡太守和颍川荀氏的名头,足以让他兴奋异常。
  从军这么久了,还是第一次有名士主动拜访。
  果然跟了天子就是不一样。


第一百七十二章 平平无奇
  杨奉将荀攸请入中庭,分宾主落座,询问荀攸来意。
  荀攸直言,因道路堵塞,赴蜀郡上任不成,不得不回朝廷复命,途经此地。
  杨奉也没多想,感慨了几句,殷勤的邀请荀攸留在这里,等天子来。在被荀攸婉拒后,他又退而求其次,请荀攸在府中留宿一夜。明天一早,派车马送荀攸西行。
  荀攸欣然接受。
  杨奉大喜,命人准备酒宴,款待荀攸。
  为了表示隆重,他不仅命人屠牛宰羊,还召来了几个亲信将领作陪。
  这些人全部出自白波军。家境稍好的不过是小有资产,温饱有余,粗识得几个字而已,谈不上读书习经。在荀攸面前,他们显得局促不安,频频出错,越发紧张。
  荀攸看在眼里,心中不免疑惑。
  这样一群人,真能击败李傕?
  好奇之下,荀攸问起了战事经过。
  一说到战事,杨奉等人立刻来了精神。
  杨奉抢先说起了天子对他的器重,尤其是勉励他自立家门的事。想起那一幕,杨奉不禁唏嘘,心里的激动一如当初。
  诸将深有同感,说起当初天子与将士同吃同住,一起讨论如何改进战术,调整阵地,为后来击败张绣、李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杨奉一时怯懦,未敢主动出击,错失战机的事,他们默契的闭口不谈。
  对杨奉与郭武出击,临阵斩杀李维的事,他们大谈特谈,还有意无意的模糊了斩杀李维的人选,让人一不小心会以为是杨奉所为。
  荀攸听得很认真,时不时地还问几句,激发杨奉等人的谈兴,将气氛推向高潮。
  杨奉兴致勃勃,高谈阔论,直至酩酊大醉。
  宾主尽欢。
  第二天一早,荀攸起程,坐着杨奉提供的车马,一路西行。
  ——
  潼关。
  刘协负手站在塬上,看着远处的大河,以及大河对岸的山脉,感慨不已。
  此时的潼关还只是一个要塞,规模并不大,但地势极为险要。
  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绝不为过。
  潼关为人所知,要归功于马超。
  在演义里,潼关一战,马超打得曹操割须断袍,狼狈之极。
  历史上,这一战却是曹操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精彩一战。
  只不过历史不如演义精彩,而且大多数人更喜欢小鲜肉锦马超,所以割须断袍的故事流传更广。
  “潼关建于何时?”刘协问道。
  据说潼关是曹操所建,现在看来,这个说法绝对不靠谱。
  兰台令史蔡琰抱着一卷木简,想了想,伸手撩起鬓边的一缕头发。
  “具体何时立关,臣未见诸史书。但晋时有桃林塞,想来有些关系。”
  “桃林塞又是啥?”董宛探过头来,好奇地看着蔡琰。“这儿也没桃啊。”
  “贵人,那一片就是古桃林。春天时桃花满谷,美不胜收。”蔡琰伸手指了指东面。“据说当初夸父追日,追至此地。因干渴难忍,先喝干了河水。依然不足,又去喝渭水,未及而死。掷其杖,化为桃林。”
  董宛惊得睁大了眼睛,发出惊呼。“好厉害。真有这样的人吗?”
  蔡琰忍不住笑了。“夸父是神仙,真假却不好说。他的故事不见于正史,唯有《山海经》、《列子》有载,不排除有后人附会的可能。”
  董宛有些失望,没有再问。
  刘协却多了几分兴趣。“《山海经》、《列子》的来历可疑?”
  蔡琰点点头。“这两部古籍早有提及,但见过的人屈指可数。以太史公之博学,也觉得《山海经》不可理喻,未曾详言。正式提及这两部古籍,乃是刘向、刘歆父子。刘歆为助王莽篡汉,借校书之际,编造了不少伪书,不排除这两部书也是编造的可能。”
  说起学术,蔡琰神采奕奕,侃侃而谈。
  刘协听得津津有味,董宛却觉得无趣,转身去一旁玩耍。
  王越见状,命史阿跟着。这儿垒高沟深,万一摔下去,可能就直接摔死了。
  蔡琰说了一会儿,突然话题一转。“陛下,臣这两日重读《太史公书》,忽有感悟。”
  刘协转头看看蔡琰,笑了笑。
  蔡琰抿了抿嘴唇。“陛下还记得王司徒曾说《太史公书》为谤书吗?”
  “记得。”
  “其实《太史公书》为谤书之说由来已久,最早甚至可以追述到孝武。太史公大概也清楚这一点,所以从未想过公布于世,而是藏诸名山。”
  “莫非这就是《孝武本纪》缺失的原因?”
  “是的,但又不完全是。”
  “何解?”
  “《孝武本纪》,也就是太史公书中的《今上本纪》已非太史公所著,如何非议孝武,无从考究。但保留下来的其他篇目中,依然有迹可循。”
  蔡琰顿了顿,不动声色的转头看看四周,轻声说道:“比如《儒林列传》与《酷吏列传》。”
  刘协看着蔡琰,静候下文。
  他读过《史记》,但粗略知道大概,不清楚这些细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