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第一闲王-第1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不太适合住人。
所以李元景又一次回到了武德殿,这个曾经自己住过的地方。
当然,晚饭过后,李元景还是被李世民给喊了过去。
整整一天的时间李世民都没有露面,自己一个人坐在御书房内不断的批阅着奏章,不断的见到有官员进进出出的忙碌着。
而两兄弟至今也已经很久没有聊过天了,对于李元景,李世民其实也谈不上放心不放心。
这几年李元景的所作所为让李世民很放心,但是从前面传回来的消息来看,李世民又不是那么的放心。
当然,李元景这个尺度拿捏的很好,让李世民始终处于放心又不放心的临界值。
说担忧他手中的部队吧,可李元景偏偏将这部队直接扔给了李道宗和李绩这两个人,他自己则是当起了甩手掌柜,除了一些抉择之外,李元景基本什么事情也不管。
甚至李世民现在都在怀疑,若是这两个人从中作梗,李元景还能不能调动这支部队。
这些话李世民当然不会跟李元景去说,毕竟作为兄长,怀疑可以,但当着面说出来就太不给人面子了。
“耽罗的事情你怎么看?”李世民直接开口问起了正题,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李世民已经习惯了去询问李元景的建议,或许这是他制定的计划?
“房相不是已经有了计划了吗?”李元景扣了扣鼻屎,随意的弹在地上,看的李世民一阵蛋疼,暗道这货还真是随意啊。
“计划虽然有了,但若是按照这个计划的话,你所制定的桥头堡就没了,而大唐想要将其打造成桥头堡的话,就需要不断的运输粮食上去囤积起来才行,战略上虽然意义很大,但所花费的成本也是巨大的。”李世民直接说道。
根据实际情况来看,房玄龄制定的计划无疑是最合适的,但距离预想中的结果相差还是太远了。
李元景拿起了房玄龄制定的计划看了一遍,这份计划他只是听说过,并没有详细的看过。
其问题主要出现在可耕地面积上,根据耽罗的资料记载,以及房玄龄亲自派人去观察的结果显示,耽罗的可耕地面积仅仅只有百万亩左右,而按照均田制的要求,这个计划是根本行不通的,因为所有的耕地都算进去,也就够移民几千户人家的。
而且这还没有考虑到那些土著,就算耽罗成为了大唐的一个州,朝廷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土地都收过来,去让那些土著们自生自灭。
而考虑到这些因素之后,其实大唐移民吞并耽罗的计划已经不复存在了,因为根本不可能实施。
“现在登记的隐户有多少?”李元景问道。
“四十多万户了,这些人现在依旧租种着世家门阀的地,除了身份变了以外,其他的还是照旧,就等着新地给他们了。”李世民满是忧虑的说着。
人口多了,应当高兴才是,但现在李世民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许诺的分地,现在却无地可分,短时间内倒还好说,可日子久了呢?
朝廷的许诺久久得不到兑现,接下来就是人心散了,再然后就会爆发更严重的问题。
“耽罗先改为军屯吧,把那两万士兵的家属全部迁过去,大家共同耕种,统一发放粮食,在上面建立学校,让孩子们可以免费接受教育,以此来暂时平息不满,另外,可以考虑倭国那边了,根据现有情报来看,倭国南部的那座大岛上人并不多,而且耕地情况也要比耽罗好的多。
拿下之后可以考虑前期继续用军屯的模式来开发,然后制定一个规则,大家按照劳动来计算工分,三五年后按照工分的多少来确定分配多少亩地。
除此之外,我建议做好将均田制的分配数量降低的准备!”李元景简单的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耽罗那边毋庸置疑,移民肯定是要过去的,既然无法解决耕地的问题,那就只能先吃大锅饭了。
隐户洗白的移民不好安排,那些叛军的家属还不好安排吗?这些人根本没的选,朝廷能放他们一马就要烧高香去了,而且还保证他们有吃的,跟普通百姓一样能享受到各种待遇。
什么公平不公平的,李元景现在脑子里可没那些想法,大开发的年代,哪有公平可言?
或许现在在他们看来不公平,但几年后,几十年后呢?他们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降低分配数量,这是要让百姓活活饿死啊!”李世民叹了口气,他也知道人多地少的事实,但是有什么办法?
大唐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县是能够足授的,在这种情况下再去减少分配数量,这不是逼反是什么?
还有,真以为到手的二十亩地,按照亩产均数两石,一年就能收获四十石不成?
那只是理论收获,跟实际收获没有任何关系,耕地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养地,现在普遍的做法是种两年,休一年,就算有堆肥法推出也没能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原因无他,大家都去堆肥了,哪有那么多肥给你?
紧靠自家产出?一年的产出,充其量也就只够两三亩地用的,这还是操作的认真一些的结果,一些二百五选手甚至还不够两亩地用呢。
所以,亩产一石左右的地还有不少,但是用了堆肥的地,产出的确是增加了不少。
“种豆可以改善土地的肥力问题,另外这次我打算不计代价的让杜荷把肥料给搞出来,这样的话,操作空间就更大了。”李元景想了想,认真道。
如果将后世的各种肥料拿到现在来耕种,在确保照料以及水源充足的情况下,亩产能达到多少?
关于这个问题李元景认真的考虑了一下,然后给出了一个十分肯定,似乎又带着一丝不确定的答案,那就是三到五石之间。
也就是说,三百斤到五百斤之间,这还是外在条件都不错的前提下,若是照料的不好,产量可能会低于三百斤也说不准。
但最大的好处在于,这些肥料是可以帮助土地减少休耕期的,甚至是不用休耕,若是能保证亩产三百斤,也就是三石,所有土地都不用休耕,那么,大唐的粮食将会多到吃不完,甚至是吃两口吐出来一口都吃不完的地步。
别拿后世进口粮食来比较,后世十四亿人,现在连一亿人都不到,完全没得可比性。
。_手机版阅读网址:
第三百一十二章:难以抉择
豆,也称之为菽,在华夏种植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华夏本土的原产粮食之一。
豆所具有的营养价值自然不用多说,但到目前为止对豆的开发依旧很是缓慢,其更多的还是被作为饲料来使用,是喂养战马的必需品。
人也不是不吃,汉朝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但是呢,豆腐的口感很差,很难吃。
虽然经过上千年的技术改进,但现在依旧不算好吃。
一个不能作为主粮的粮食,百姓的种植热情并不高,加上没有科学系统的观察研究,以至于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种豆能够帮助土地恢复肥力。
除此之外,华夏的另一个问题就在于百姓口粮太过单一,夏季的时候还能有点蔬菜配着,但到了冬季,往往就是一碗主食,大米在北方是奢侈品,更多的是黍,以及很费功夫的麦。
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女人几乎每天一睁眼,第一件事就是去折腾吃的,这时候家中储备的粮食都是没有脱壳的,而在没有机械设备的帮助下,他们只能依靠人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基本就是当天吃,当天做,然后一整天就过去了。
生产力的全面落后,是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但对此李元景只能表示无奈,他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方法思路自己可以提,但是技术条件却根本达不到。
“还是那句话,我提议尽快在全国各县设立学堂,降低费用,吸引更多的寒门前来读书,其前途出路不仅仅只在于入朝为官,也可以是学习各种技术!”李元景再一次建议道。
这个问题他已经建议了不下三次,但每一次不是被直接打回来,就是无疾而终,作为一个王爷,他能怎么办?
“这事没那么容易!”李世民摇了摇头。
“不做,永远也不可能,只有做了才有希望!”李元景表示很无语的叹了口气,接着道:“等到船队建好以后,我就打算出海寻找封地了,基本可以预见,三五年内,必然会有第一批离开大唐本土的世家门阀,遗留下来的这些空缺怎么办?就算朝廷能够勉强将这个坑填上,但离开的那些人才怎么办?
这些人的底蕴并不比朝廷差,而一旦有了自己的封国,他们必将更加疯狂的去壮大自身,若朝廷不采取新的措施来反制,也许百年之后,以朝廷的实力就无法继续保持现状了。”
“那你说朕该怎么办?设立学堂所遇到的阻力根本不是你能想象的,不仅仅只是那些世家门阀,几乎全天下的文人都会成为这股阻力,朝廷不动则已,动了,则可能引起更大的隐患!”李世民有些纠结的说道。
知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样有利于他们对未来的规划。
虽然天下文人也分为无数个派系,但是在面对一些大问题的时候,他们又是同一个派系,设立学堂,大力培养寒门子弟,对天下而言是一件大好事,但对于朝廷而言,可就未必了。
这些寒门子弟将来必然会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在这个本就竞争激烈的官场,再一次将战场搅的更混乱,没有人愿意来增加自己的难度,没有人想自己一辈子只做一个小县令。
在这些方面,哪怕你做到了宰相,在这个圈子里,你也是遭受排挤的那一位,这是阶级的对立。
再一个,朝廷拿什么去教他们?教会了他们又会不会心生歹意?
普通百姓谋反什么的,朝廷镇压起来并不算难,可若是大家都有文化,都懂策略,到时候谁镇压谁可就不一定了。
愚民政策其实是一直都存在的,即便是后世各国,也是同样存在的,只不过经历了时代的洗礼,这种政策已经进化到了30时代。
李元景努了努嘴,没有继续在说下去,而是选择了妥协:“我只是提个建议,采纳与否,是皇兄才能决定的!这段时间臣弟的精力会放在肥料上面,先解决这个问题在说。”
家大业大,其实某些时候也不是什么好事,没有破釜沉舟的魄力,是不太可能获得更好的结果的。
当了几年的皇帝,李世民身上的锐气已经在渐渐的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妥协,是稳重,换个更激进一些的说法,就是瞻前顾后。
当然,考虑的方面多了,有这样的改变也不足为奇,毕竟皇帝不是其他人,他的一个决定,影响的将会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你说,海外真的有那么多领土来安置他们吗?”李世民也不再去较真这个问题。
“有!我甚至可以保证,在两年内找出所有能安置世家的地方,所以皇兄在这方面还是要做好准备的。”李元景很确定的点头回应道。
这个时期海外的领土大多数都属于未开发阶段,远的不说,鬼子国的九州岛,也就是倭国南部藏着不少倭寇的岛屿,虽然被发现了,但就是没有进行开发。
一是倭国内部正在进行战争,而是人口不足,本岛都开发不完,哪有精力去其他地方?
而北海道就更恐怖了,倭国人直接放弃了那里,压根就没有登陆的意思,实在是冬天太冷了,人上去会受不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