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唐第一闲王-第2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拿到九贯多,再算上其他的,今年的支出已经突破百万贯了……”李道宗说道,海州军的情况他比较熟悉,虽然汇报过!
    “……”
    李元景突然间觉得自己周围的空气似乎都变冷了许多,大臣们不满的目光纷纷投来。
    五万人一年的开销就上了百万贯,那朝廷要是养一百万人,一年的开销岂不是要两千万贯?这还是基础的开销!
    要知道大唐一年的收入都没有两千万贯,除非无限制的去投入那些开采出来的金银。
    李元景也知道自己犯了众怒,虽然他也不想,但海州军在前,对大唐的军改的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阻力。
    想了想,这才试探着说道:“要不把海州军改为大唐海军?其他的部队全部改为大唐陆军?意味着海上的部队和陆地上的部队,海军为大唐开拓了这么多的新领土,而且要遭受那么多未知的危险,军饷给高点也就没什么了吧?”

第三百五十七章:军改
    “兵种不同,待遇自然也不同,就像普通府兵和禁军一样!”李元景有些不太好意思的说道。
    这个比喻当然不太恰当,但事实就是这样。
    让海州军降低军饷那是显然不可能的,规矩已经立起来了,再去改变那就会出问题,低调高没问题,高调低你试试?
    “也只能这样了!”房玄龄点了点头,道理他自然明白,而且接下来朝廷对海州军也有所依赖,不能做的太过份。
    再一个,海州军现在立下的功劳也不允许朝廷去降低他们的待遇。
    李世民和其他大臣也纷纷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这个办法。
    待遇问题算是初步解决了,接下来商量一些待遇的细节就没必要拿在这里讨论了,李世民也没这个时间去浪费。
    “先在军中统计,愿意留下来的则签署五年合约,欠缺的名额则从平民中招募!至于驻地……道内互调吧!”李世民想了想,决定道。
    “不妥!不妥!”这个办法虽然不错,但在李元景看来却有些问题。
    “有何不妥?”李世民问道。
    “唐军先在所欠缺的是远征综合能力,军改最大的目的就是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以至于让大唐更上一个台阶,道内互调虽然也属于异地驻扎,但距离还是太近了,有些人的影响可不只是一州两州的,甚至能影响到其他道!”李元景直接说道。
    虽然没有明说,但目标已经很明确了。
    说的就是那些世家门阀,这些家族的庞大远远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甚至能在三五个道内找到他们的宗族势力。
    当然,李元景所指的也不只是他们,毕竟世家已经看到了封王的希望,他们断然不会在这个时候去自毁前程。
    李世民也同样知道,李元景指的是岭南道的士家,这个先前李元景就跟他说过了,他要动岭南道,而且必须要动,朝廷没有拒绝的理由。
    “那你说该如何办?”李世民问道。
    “很简单,划片征兵!”李元景突然一笑,突然发现后世征兵体系的优点了,虽然依旧不能避免派系之分,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派系不会消失,但却能最大限度的避免风险。
    “划片征兵?”李世民愣了下,这是什么征兵法?
    不少人也纷纷投来疑惑的目光,他们意识到了李元景的用意不浅,但对于这个办法还是很陌生,仅能触摸到外面的一层。
    “很简单,朝廷用五年的时间来打造这套制度,五年之后,制度形成,军改完成,具体的划片由兵部负责,比如说今年的关内道有两万名额,兵部划分的征兵区域为岭南道,那么岭南道已经完成军改的两万人就会来到关内道服役,这两万人会被打散到各个部队。
    明年兵部给关内道划分的征兵区域为河南道,那么河南道完成军改的兵员就会来到关内道服役,若是觉得不保险,可以同时划分两个道甚至三个道。
    当然,本道的兵也是要有的,只需要保持一定数量就可以了,至于路程也不用多虑,船队半个月就能把岭南道的兵运到海州,一个月基本就能到长安了。”
    兵部尚书郭福善突然眼前一亮,猛然道:“这个办法好啊!”
    郭福善的名声并不显赫,他能坐在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上,是要狠狠的感谢一下李元景的。
    原本的历史中这个时期的兵部尚书应该是侯君集,但侯君集在新罗造反被诛,所以后面就没他什么事情了。
    郭福善是整个兵部资历最老的侍郎,贞观四年李靖卸任兵部尚书之后,侯君集曾经以右卫大将军检校兵部尚书,后来去了新罗,接着在叛乱之后被革职,由郭福善接任。
    事实上这些年兵部的事情一直都是郭福善在负责,虽然他的名声并不显赫,但这其实也是个牛人,不过他的后代比他还牛,虽然不是他亲生的,但也属于宗族后辈。
    郭福善的父亲是隋朝太仆卿,左光禄大夫,右侯卫大将军,蒲城郡公郭荣,郭福善是郭荣的次子。
    而郭荣有个堂弟叫郭履球,相比较两者的后代,郭荣的次子已经高居兵部尚书,而郭履球的儿子郭昶却只是凉州司法参军。
    郭履球这一脉在接下来这些年没少受到郭荣这一脉的提携,终于在几十年后出了个真正的人才,郭子仪。
    按照辈分来说的话,郭福善是郭子仪的伯曾祖!
    当然,郭子仪现在连个胚胎都还不是呢,但毕竟出身于军人世家,郭福善对军事方面的理解还是很透彻的,瞬间便看到了李元景此举的用意。
    “以往的造反叛乱多以乡朋为主,此举可最大限度避免乡朋聚集,而每一批兵的来源不同,自然会形成不同的派系,相互之间既是竞争,也是监督,朝廷只要把控好不出乱子,未来可期呀!”郭福善连忙解释道。
    府兵制度虽然也很稳定,但就是因为太稳定了,所以才搞成现在这个样子。
    而随着军改的提出,大唐势必要面临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要给百姓减负,这一点已经不需要再去考虑了,军改会诞生职业军人,有了职业军人也就意味着以后朝廷不会随意征招那些劳力去参军打仗。
    除此之外,干活什么的也需要改变一下策略了,以前是每个人都有役期,强制性的,不想去就拿钱来抵消,或者出钱让其他人去替自己服劳役。
    但现在大唐有钱了,需要帮助新的货币制度站稳脚跟,所以要尝试着给钱去让人干活,以此来刺激消费。
    这些都是李元景私下里提出的方法,李世民虽然有些疑虑,但也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岭南将会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承担着新的重任,朝廷很多工坊都要在那里布局,而且船队会驻扎那里,以此来缩减路途耗时,所以,臣弟觉得第一批进行改制的应该是岭南道。”李元景直接提议道。
    “嗯,兵部那边先准备一下,从周边各道抽调十五万人进驻岭南道,岭南道的则分散去调出各道!”李世民点了点头,心中暗暗的嘀咕道:‘士家,是时候动一动了!’

第三百五十八章:急流勇退
    大唐唯一的一座豪华别墅区,随着这两年李元景将目光逐渐的放在了海外,这里便渐渐的被冷淡了下来。
    甚至不少人都在骂李元景真是个大浪蹄子,投资了几百万贯的项目,结果从头到尾他就来过几次,一点也不上心。
    但外人的怒骂并不影响工程的进展,模块化的建造方式让工程速度极大的提高,快的简直让人耳目一新。
    位于正中央的中心一号别墅,虽然名义上是送给长孙皇后的,但李世民也总会隔三差五的过来住上几天,这里已经成为了长孙皇后待的时间最久的地方了。
    四面环水,风景宜人,周边都是一些王公大臣,素质什么的不用担心,住在这里也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
    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长孙皇后的身体比之之前又差了一些,御医对此且不说束手无策,但实际上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所以,这段时间李世民除了要操心国事以外,每天还在担心着长孙皇后的身体。
    李元景搞的医学院对此也没有什么办法,他们甚至找到了几个类似的病例来实验,结果在使用了青霉素之后,却发现病情更加严重了,这也就是用的量小,敢把一支打进去,估计人就直接不行了。
    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赔钱了事,然后就是给青霉素打上了一种不能治的病,以此警告后人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朕是真没想到,你竟然会想出这种办法来建房子!”坐在顶楼的凉亭下,李世民躺在摇椅上对着身旁的李元景说道。
    “其实没什么难的,只要方向对了,找到办法其实很容易!”李元景望着不远处的江面,并不算繁忙的桥梁,以及周边正在巡逻的禁军。
    这座人工小岛已经成为了比皇宫还要安全的地方,虽然没有高大的围墙,但是上百步宽的江面却将所有心怀不轨之人拒之门外,能够进入这里的只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走有禁军把守的桥梁,另一个是走同样有禁军把守的码头。
    岸边还建造了一些固定的凉棚,有不少人正坐在那里钓鱼休闲,日子过的很是快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阳,这个李元景早就忘掉的家伙,现如今在大唐桥梁建造方面可是老祖般的存在,在其他地方主持建造了两座大桥之后,便信心满满的上书请求建造一座大河大桥,也就是黄河桥。
    这个提议着实将不少人吓的浑身颤抖,这可是古往今来,从未有人做到的事情,大河上不是没有桥,但都是浮桥,固定桥根本没办法建造,也不是没人试过,但无一例外的都失败了。
    而建造这么一座桥对大唐来说的确意义非凡,可其难度也绝非一般人能理解的。
    “方向对了?”李世民若有所思的回味着这一句话,暗叹口气道:“是啊,只要方向对了,找到办法并不难,可难的是如何找到对的方向!”
    “其实也没那么难!”李元景突然想到后世的一句宣传标语,放在现在他也觉得挺合适的,于是说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李世民楞了一下,旋即心中恍悟,念头瞬间通达,隐隐兴奋道:“好一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初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不同位置的人,有不同的使命,只需要人人能够力争进步,完成自己的使命,那么这个国家必然会越来越强大。
    李世民的初心就是希望这个国家越来越强大,让大唐屹立在这历史的长河之中,要让大唐成为千古以来的最高点,这几年的经历告诉他,遵循旧规矩是不可能有所突破的,他必须要找到新的爆点,所以在李元景的影响下,李世民渐渐的接受了一些改革的思路。
    目前来看,效果的确不错,虽然在某些方面发展的还有些不如人意,但总归是在前进的,只要遵循自己的初心,不断的在各方面给各方面提供帮助,总有一天会达到自己理想中的高度。
    就比如说李阳,出身桥匠世家,在建造了面前这座桥之后,便在造桥方面有了新的心得,两年内建造了两座大桥,难度一座比一座还大。
    现如今他要挑战新的难度,在大河上造桥,这是他的初心,也是他的使命。
    一座桥的影响有多大?简单的说,能够让整个大唐就此提速半成是毫不夸张的,特别是南北之间的交流与控制。
    这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