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第一闲王-第2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计划不错,够踏实,但想的还是不够全面!”李元景看了下这份计划,然后将其递给了李世首发
李世民看完计划后微微皱着眉头,有些不解的看向李元景,这特么的都叫不够全面?那你告诉朕,什么叫做全面?
李元景明白李世民的意思,缓缓开口道:“你所说的保留部分府兵制度,其实可以看作是一个预备兵制度,让这些退役的士兵在一定年龄内,每年抽出一定时间回到军营去训练,这个制度是可行的,没有问题的。
但是需要考虑到另外一个问题,军改过后,大唐的兵力太多了,长久以往,对朝廷财政而言也是一个负担,所以在军改稳定之后,还需要对军队进行二次瘦身。
虽然目前还不需要去考虑这一点,但作为规划者,你必须要事先将这一点考虑进去,五年后军队将会完成第一个循环,到那时军改也会彻底的完成。
所以按照我的设想,五年后便是开启第二阶段瘦身计划的最佳时机!”
“还要裁军?”李世民愣了下,虽然明面上部队是增多了,但实际上并没有增加多少,反倒是缩减了一些。
因为在此之前,戍边军是没算在军队里面的,真正算的军队也只有府兵,六十多万府兵分散在大唐各地,也正是因为这些府兵的存在,才保证了各地的稳定。
“不是要裁军,现在所做的无非就是逐渐的进行军政分离,将全力分散,这样有利于朝廷的掌控,但只是如此还是不够的,军队内部也需要再一次进行分权。
我将其列为野战,内卫和后勤三大部队。
顾名思义,野战即为大唐将来的主力一线部队,他们不需要进行城池防守,他们的任务便是驻扎边境地区和一些特定地区,内卫部队则是作为一线部队的补充,这些人不需要有太强的进攻能力,只需要在关键时刻能够守住城池十日即可。
将不同的城池划分为不同的等级,配备兵力人数不等,但是在每州设立一个内卫支援部队,人数在三千左右即可,一旦遇到情况,他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支援。
而朝廷可以在每一道布置一个军的一线部队,按照五千人一营的规模分散开,他们会作为第二梯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支援。
另外就是预备兵制度,各地都有预备兵营,紧急时刻,这些预备兵也会投入战斗,所以配合上现有的内卫部队,守住城池问题应该不大。
目前来说内部问题并不算大,只要将领不拥兵自重,没有和地方官员勾结串通,基本是不会出现问题的。
这些内卫部队可以单独招兵,也可以接纳从一线部队下来年龄稍大一些的士兵。
最后就是后勤,所有的辎重兵都归后勤管,这是个大计划,朝廷参照常平仓的模式在各地设立一些军仓,平日由后勤按照计划驻守各仓,对其进行补给,若是朝廷对某个方向有行动计划,则可从各仓进行调拨运输。
另外在战时,后勤部队会统一将辎重运输到某个地点,然后再由各部队自己的辎重队去运回去,这样可以随时保证各部所需。
除此之外,还需要设立兵器部,兵器装备也是需要不断革新的,若不然的话,怎么出现更先进的战舰?没有投入,怎么出现更先进的步兵武器?所以,我的建议是将每年军费的百分之一拿出来投入到兵器部,让他们去研究一些新的东西。”
“这个计划恐怕十年也完不成吧?朝廷倒是可能会有这么多钱,但是不敢用啊……”李承乾愁眉苦脸道,李元景只是在他的计划上又增加了一道保险,这个他倒是能接受,也的确是自己思虑不周,但是钱呢?
李元景微微一笑:“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计划了!”
第三百七十八章:搞基建啊
李元景为朝廷制定的计划其实并不难,后世随便一个人都能够想到。
细节方面有些还算是有一些,但有一些完全就是框架。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会帮他完善。
这些人完善的计划虽然可能会有些保守,但也更加贴切实际。
现在的大唐可谓是独领风骚,不论是周边还是西方国家,都没有跟大唐叫板的实力。
而只要李承乾能够成长起来,大唐后面的乱世还有没有都会是两码事,最起码武周时代是不大可能出现的。
有了几十上百年的经验积累,难道到那时候大唐还无法独自撑起这份重任吗?
“我将这份计划分为农业,工业,教育,经济,军事,科学这六大分类。”李元景缓缓的说道。
“科学?”李世民微微一愣,前面五个他都能懂,但最后一个科学是什么鬼?
“科学是一个总称,下面涉及到很多方面的东西,例如说医学就归属于科学范畴,不过这跟教育有些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归于科学名下的只是用于研究对付未能解决的病症,有了方法之后便要推广出去。
所以,这不仅需要朝廷大力的投入,还需要给予这些人员一定的待遇,甚至是官职,不然的话,人家研究出来的东西,凭什么教给外人?守财的思想要渐渐的转变,不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好东西逐渐的失传。
除了医学之外,还有乱七八糟很多的学科,比如说研究不同的水泥配方,可以使水泥达到不同的强度等等,这些事情一时半会儿可能不会出现结果,但只要持续不断的投入,始终对其保证信心,总有一天会出现井喷的,而到了那时候,大唐所到之处,将无人不臣!”李元景淡定的说着。
这个学科他并没有列的太详细,该把哪个列过来自然会有人操心,他只是提出一个概念以及总体框架而已。
当然,最为详细的除了先前说过的军事以外,便是经济了。
这方面李元景并不是什么专家,但也不是什么阿猫阿狗,多年的见识经历还是能让他做出比较前瞻性的决定的。
“最为重要的便是经济,唯一能与其抗衡的便是教育,只有不断的培养出新的人才,才能够保证其他各个项目的顺利进展,但若是没有钱去支撑,一切都只能是空谈。”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百姓已经渐渐的接受了金银作为货币的事实,现在也很少有人再去兑换了,除非是必要的时候。
所以,朝廷可以拿出更多的钱来发展经济了,这会使得朝廷在财政方面得到较大的缓解,从而有更多的钱来做事,同时还能让这些钱流落出去不至于导致通货膨胀。”李元景继续说道。
“没那么简单!”李世民这一次却是摇了摇头。
他自然知道要发展经济,这几年来他的重心也一直在这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距离预想中的情况还是相差太远。
而李世民也同样知道原因,百姓买不起!
说白了还是穷,不是真的很需要的商品,大多数人是能不买则不买。
所以说,目前开设的那些工坊其实已经差不多够用了,在岭南开设的工坊所产出的货物也不针对本土,那是特意为南海地区设立的。
否则的话,一旦那里的货物投入本土,市场会瞬间崩溃,商家更是会挤压大量的货物卖不出去。
“其实很简单,发展经济,除了要有足够多的商品以外,还需要百姓有足够的购买力,目前商品方面不需要太过担心,朝廷所需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提高百姓的购买力。
说白了就是想办法让百姓能赚到钱,不仅仅只是在依靠农业作为生存根基。
就目前而言,百姓只有几条路可走,通过劳动种粮食,然后来换钱,或者进入工坊去工作,但这部分工作大部分被伤兵给占据了,普通人很难进去,剩下的就是跟一些私人的商铺跑跑腿赚点钱。”李元景直接将大唐的现状说了出来。
“那你想怎么办?这可是整个大唐,不是针对一地那么简单!”李世民眉头紧皱,就算是在每个县都开一个工坊,也无法让所有人都能进去工作,而且这么做也没有任何意义,做出来的东西卖给谁?没人买就只能砸在自己手里,到时候损失更多。
“实在找不到什么项目就修路造桥啊!再不行的话,挖个运河,修个城墙什么的也可以!”李元景贱贱的一笑道。
“王叔,都这个时候了您就别说笑了,这么劳民伤财的事情,谁敢干啊?前隋的教训可就在眼前啊!”李承乾没好气的提醒道。
“不!”李元景很坚决的摇了摇头,否定了李承乾的这个看法。
接着道:“前隋的灭亡跟运河的关联并不大,虽然的确有些劳民伤财,可在这一点上面又不得不佩服隋炀帝的高瞻远瞩以及魄力,这条运河只要能够保持适当的修缮,是能够在未来上千年内给子孙后代带来福利的,不说远的,就是现在,这条运河也是长安与江南地区联络的主要通道。
修路造桥从来都不是什么劳民伤财的事情,而是惠及千万百姓的大事,错的不在这件事情本身,而在于上位者的目光短视。
以前干这些活的都是一些征招的劳役,每天吃最差的,干最苦最累的活,完不成任务还要受罚,时间久了自然民生沸怨。
但是现在不一样,咱们要吸取前人的教训,这不是有大量的金银无处可用吗?那就拿来修路造桥呗?
以前是征招劳役,现在咱们同样还是征招劳役,不过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自愿性的,来干活的人要接受我们的管理,我们不止管吃管住,还管给他们发工钱,以前是白干活,现在是来赚钱,你觉得他们还会觉得这是劳民伤财吗?他们巴不得你天天修路呢!”
说到这里李元景顿了顿,接着说道:“而且不要小看了这件事情,这只能算是一个引子,这些干活赚钱的人赚了钱,就算自己舍不得花,也会拿出一些给孩子花的,这是不是间接的刺激了各地市场?商铺货物卖的多了,自然要进货补充,这是不是又增加了工坊的出货量?
工坊的出货量大了,供不应求了,是不是要想办法扩充产能?是不是要增设人手?增加设备?同样的道理,制造设备的工坊是不是也要增设人手?就这么一环扣一环,若是大唐能够全面铺开修路计划,少说能够在未来三年内让上百万人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有工作就意味着有钱,有了钱就意味着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节省,而修路真的只是朝廷的单项投资吗?
并不是,路好了,商队的通行速度自然会提高,原本需要十天的路程,现在可能六七天就够了,节约的时间是不是可以干更多的事情?
最最重要的是,路好了,军队是不是也可以走的更快了?”
大唐第一闲王
大唐第一闲王
第三百七十九章:兴奋的李世民
基建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忽视的问题,美帝曾经用过这一招来解决了经济危机。
而新中国腾飞的第一步,也是大搞基建,而这一行为也让新中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获得了基建狂魔的称号,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提起基建这两个字,就不得不佩服他们。
因为基建规模太过庞大,牵扯到的人力和资源太多,所以才能够以点带面,由此带来的全面腾飞。
所以现在的大唐不需要考虑太多什么高科技不高科技的问题,安心的用几十年时间去搞基建就行了,等他们能把基建搞好了,其他的一切都不在话下了。
李世民和李承乾两个人此时嘴巴张的很大,差不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