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第一闲王-第2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这也是一种提升,但李元景还是想明白了其中的关键。
造那么大的船有个卵用啊?
这个时代大唐的这些木船就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船了,鬼子国和百济勉强算是世界第二海上强国。
但他们是什么船?
连大唐这些拿来运货的船都不如。
所以,自己造那些数千吨级的战舰干啥呢?闲得无聊跑出去装逼?
虽然很不错,很有效果,看着岸上那些正在训练的士兵时不时的瞅向这艘战舰还挺爽的。
但除了自己爽以外,完全没有任何卵用啊。
也就是说,李元景随便造一艘,哪怕是铁包木头的战舰,都能撞沉目前世界上的任意一艘战舰。
至于所谓的欧洲,大航海时代,想想还是算了吧,据说老麦同志的船连装十个人都费劲,还拿什么跟自己比?
所以,新的战舰规格就这么被李元景给确定了下来。
舰长五十米,宽度七米。
大唐皇帝号因为自重太重的原因,所以吃水有些深。
既然已经知道的原因,那么在接下来的建造计划中自然就要做出改变了,而按照李元景的计划,直龙骨的规格缩减三分之一,横龙骨以及其余部件统统减小一首发
按照大唐皇帝号的例子看看,这艘战舰造成的话,大概会在一千五百吨至两千吨左右。
至于锅炉,李元景这次选择了一座锅炉。
并不是说锅炉数量越多动力就越大的,大唐皇帝号上由于大家经验都不多,所以也出现了比较多的问题。
随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李元景对于这艘船也是越来越不满意。
所以才有了送给李世民拿去装逼的想法。
而这艘船给他带来了无数宝贵的经验,例如说李元景提出的将两座锅炉进行联动处理。
这个思路就给了蒸汽机坊一个新的想法,于是这帮人就开始捣鼓了起来。
既然两台锅炉能够联动带动一台蒸汽机,那么一台锅炉是不是又能联动带动两台蒸汽机呢?
而蒸汽机和锅炉完全就是两个东西,一个是提供蒸汽的,一个是将蒸汽进行压缩,进行动力转换的。
于是,这帮人的实验就这么成功了,他们发现这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在动力输出方面,甚至还有一些改进。
这就妈卖批了,试验了很多方式,蒸汽机坊最终拿出了一套动力输出最大的方案。
即一台锅炉带动两台蒸汽机,而两台蒸汽机分别带动两个螺旋桨。
就算这样需要将一台锅炉的规格造的大一些,但也比两台锅炉要好,总重量上还是减轻了三分之一的。
但节约的淡水和燃煤可就不是三分之一了,这能够保证这艘船的续航力。
第三百九十九章:来自李世民的感触
新船的建造在李元景的授意下很快开始。
由于前面已经有了经验,加上这艘船的规格要小很多,很多地方处理起来也更加容易一些。
所以这艘船的建造速度很快,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龙骨便铺设焊接完成,比之前快了一倍不止。
而李元景似乎也不想耽误太多的功夫,所以计划在四个月内让这艘船下水试航。
是的,四个月!
听起来就挺吓人的!
但事实上真的很难吗?
并不难!
现在造船跟后世造船有很大的区别,虽然很多技术都没有后世那么先进,但很多东西也没后世那么复杂。
为了造这一艘船,单单只是船工,李元景就召集了三千人,一千有经验的带着两千没经验的,一个人带着两个人,老手负责上手操作,两个新人负责配合学习。
整个船坞,只要你能看到的地方,几乎全部都是人。
安装外部装甲的场面才是最为壮观的,船工将船围了整整一圈,大家并排往上铺。
而一块钢板的规格是长两米,高一米,外面两组负责外部焊接,里面两组则负责内部焊接,就算费时费工,半天的时间也能接好这一块钢板。
而这也就意味着,半天的时间他们就能铺设好一层,一天铺两层。
同样也意味着,一天时间能铺设两米高度的外部甲板,而这艘船才多高?满打满算,船身高度不过七米左右,而整体高度不过十来米,最高处二十多米,不过这个可以忽略不计,那是瞭望兵的位置。
也就是说,时间算的紧张一些,三天半就能铺完外部装甲,算的宽裕一些,五天也足够了。
当然,时间短并不意味着质量不行。
如果放在后世,在不考虑铺设电缆等电子设备的前提下,调派三千人来建造一艘五千吨级的战舰,这个指的是最终的总装,恐怕要不了两个月就能让他下水。
若是在极限一些,采用分段建造模式,所有材料充足不需要等待的情况下,恐怕一个月就能下水。
看似时间短,但其实工时却并没有节省,一块外部甲板虽然只用了半天就搞定了,但这却是四组十二个人忙活了半天的结果,这么一算的话,一块外部甲板的工时差不多就是七十多个小时,整个外部船体甲板一共两百多块,算下来单单只是船身外部甲板就用了一万八千多个工时呢。
虽然看似人力太过浪费,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李元景还等着后面下饺子呢,不尽快培养点人出来,拿什么下饺子?
……
时间来到了贞观十年的七月份,距离李承乾来到海州已有三个多月。
而李承乾也在两个月前离开了海州,回长安继续去完成自己的深造。
而早在三个月前就决定要来海州的李世民,直到现在才终于踏上了海州的土地。
其实早在两个月前李世民就出发了。
但皇帝出来一趟不容易,总不能为了赶路而赶路,大好的江山,总要视察一番的。
于是,中间李世民在各地都停留了一阵,在洛州停留了五天,用于视察各地,其他大小县城也多多少少的听了一天或者两天。
自从登基以后,李世民也很少离开长安,这一次出行反倒是给他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虽然纸面数据李世民一直都很清楚,但有些东西从纸面上是看不到结果的,只有当你亲自站在这里的时候,才能真正的感受到这里的一切所带来的震撼。
走在平稳的长洛新官道上,不受任何天气的影响,没有尘土飞扬。
李世民虽然没有看到来来往往的人群,但是在路过某处的时候,还是能看到聚集在一处的大量人群。
几乎每隔一段就能看到这种场景。
李世民自然知道这是为什么,皇帝车队前行,前面是有禁军开路的,所有出现在这一段的人,都需要进行临时管控,什么时候皇帝过去了,什么时候他们才能走。
所以这一路上李世民走的是专用道,除了他的车队和护卫以外,没有任何商业队伍。
但是单从这些商队聚集频率来看,李世民也能看到大唐商业正在迅速发展的前景。
更不要说在潼关的时候,李世民还查看了潼关的入关记录,平均每天都要有不下于四五百支商队进出潼关。
出了洛州再往东,这种美好的体验就没有了,因为新官道就到这里。
从水泥路上下来,让李世民体验到了什么叫做冰火两重天。
这一路上李世民可谓是吃尽了苦头,但看到海州似乎并不属于洛州的商业,李世民却不由的皱眉道:“这里为何会有如此繁华的商业?”
“陛下,这里的商业并不像您看到的那般繁华,与长安和洛州相比,也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前来迎接的海州都督连忙解释道。
“哦?有何不同?”李世民倒是有些好奇,遍地都是店铺,虽然目前来看人并不多,但若是没有客源,这些人在这里开店干什么?有钱烧的?
“陛下,海州的主要经济来源便是对外商品的输出,所有前往半岛,耽罗州以及东州的船队都会选择这里作为停靠地,对于商人来说,售卖的那点货物连上船的尾巴都比不上。
这些店家多为长期供应海外商品的商人,他们在港口附近都长期足有仓库,这些店铺是官府负责建造,以低价租给他们的,一则是为百姓提供些许的便利,二是有这个资源就要利用起来。
而作为交换,这些商人售卖的货物是有些限制的,每人不能买太多,但是价格要比其他地方稍低一些,另外就是这些店铺也成为了他们对外展示的一个平台,不少周边的商家会选择来这里挑选货物,然后选择合作。
整体而言,海州这些年的税收是逐年增长的,不过受制于朝廷对耽罗州及东州的政策补贴导致必须要将半岛的收入拿出一部分,所以税收的涨幅始终有限,不过即便如此,去年的税收也突破了一百万贯。”
李世民不由的点了点头,一百万贯对于朝廷来说并不多,毛毛雨一般的存在。
但也足够引起李世民的重视了,目前税收还是三十税一,按照李世民的预想,只有在取消了大多数原本的旧税之后才会提高商税作为弥补,一百万贯的税收,也意味着这里去年一年至少产生了三千万贯的交易,这个在大唐已经能排进前三了。
也仅仅落后于长安和洛州,而超出其他地区一大截。
大唐第一闲王
大唐第一闲王
第四百章:后悔的李世民
然而现实就是这么的残酷,一个海州一年的税收才不过一百万贯,而朝廷修建一条长安至潼关的官道就超过了百万贯。
而偏偏海州在大唐目前还是排名第三。
当然,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其他因素,若是没有那些对东海道的补贴在内,海州的收入必然会更上一层楼。
但对于国家的掌控者来说,这些其实只能算是毛毛雨。
这些补贴和短时间的收入不足并非没有意义的,而其他方面的投入也绝非浪费。
修路一事前前后后直接动用了八个县参与,近二十县负责抽调人手来帮助运输后勤等。
这些所有参与了修路的县,去年的收入较之之前提高了大概一成。
也就是说,朝廷修了一条路,然后在去年一年之内,等于是让朝廷平白多出了三个县的收入。
而且这还不是一次性收入,路就在这里,以后还会带动其他方面的收入。
可以说这是一本万利的事情,而户部那边有过精细化的测算,给出了一个未来数年内的各县财政收支涨幅预计,总结的结果便是,若能保持现状,大概六七年左右,朝廷便可收回这条路的投资。
但是这种测算是非常不准确的,或者说是从某个角度来说是非常不准确的。
因为他们给出的预计很保守,虽然在他们自己看来是个很大胆的预计,按照每年涨幅一成来预计。
李世民现在是真的兴奋了起来,大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朝廷的日子越来越好。
虽然有大量金银,先前只能通过钱庄去慢慢的投放,现在则可以通过修路等基础建设来花钱。
而为了避免短时间内有大量的资金进入市场,朝廷在修路规划方面也很谨慎。
并不会因为有足够的人,就同时去开始数十条路的建设。
“这些商家的货物是怎么运过来的?”李世民突然问道。
“一些规模不大的商家往往会选择在这里开设工坊,然后在四周各县收一些原材料,有些没有的,则去更远的地方收购,具体的运输要看实际情况,西边和北边来的走陆路,南边来的根据路程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