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谋无双-第1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太仆大人,一路鞍马劳顿,寡人已命人给太仆准备好官舍,另赐佣仆十人,以供太仆驱使。太仆大人先就官舍休息,择日,寡人再邀太仆,详细计议。”
  说罢,呼唤侍者进来,引领陈平去休息。
  陈平连忙施礼,谢过魏王的恩赐,随着侍者去官舍了。
  待陈平的身影消失在门外,魏王咎方看着相国周市道:
  “相国大人,以为太仆之议如何啊?”
  周市忙一施礼道:“大王,陈平之议,虽听起来冠冕堂皇,细究起来,却多不可行。”
  “噢?说说看,哪些不可行?”
  魏王有些吃惊,他没想到,陈平一亮相,就没有得到相国的首肯,顿时感到事情有些麻烦。
  周市道:“陈平的这些观点,多近迂腐。就拿不去救援陈县,而是将陈王当诱饵这件事,就很难行的通。”
  “想我陈王,首义天下,若任凭秦军攻破陈县,陈王死难,天下将失去主心骨,反秦势力的士气必大受挫伤,放弃陈王而攻打无关紧要的城池,实在不足取。”
  “更何况,一旦章邯不分兵救援,而是由司马欣和董翳来救,我军就会陷入苦战。那时,既解不了陈王之围,又被秦军纠缠住,待章邯解决了陈县之后,再回军攻我,魏国将不复存矣。”
  “此外,关于经济之策,愚臣不懂,不敢妄加评议,仅‘武卒’之说,在军情紧急之际,就不可行,更遑论其他需长久时间才能见效的办法了。”
  魏王咎听相国周市发表着一连串的不同意见,心里刚才因陈平的谋划燃起的热情,登时凉了半截。
  仔细一思考,似乎两个人说得都有道理,究竟怎么抉择,一时间竟拿不定主意。
  魏王问周市道:“那相国之意,这出兵一事,该如何回复陈王呢?”
  周市道:“臣以为,可答应陈王的使臣,就说我们集齐人马,择日即可出兵救援。”
  魏王有些吃惊,问周市:“可万一救援不利,我们就这点家底,若损失殆尽当如何?”
  周市道:“出兵救陈王,是我们的义务,为了确保成功,还需附上一个条件。”
  魏王问:“什么条件?”
  周市道:“齐国、赵国也相继出兵,我们三国一同出兵,加起来就有二十万兵马,这样才有胜算。”
  魏王问:“如何才能使齐、赵两国出兵呢?”
  周市道:“齐国那边,我与齐王毕竟有让城之谊,且在推臣为王时,有所往来,大王可派人前往,晓以利害,明以大义,想必齐王田儋应该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协助发兵。”
  周市讲的“让城之谊”事情是这样的。
  在周市北略魏地时,曾经带兵到了齐地狄城,狄城县令准备据城固守。
  这时,城中有原齐王的后人田儋(dān),与他的堂兄弟田荣、田横等,见天下大乱,也想借机自立。
  田儋想出一计,假装把家奴绑了起来,慌称他暗中通敌,带着家族子弟,将其押解到县署,请县令定罪加诛。
  县令不知是计,贸然出来升堂问罪,被田儋拔出宝剑,砍死县令,然后当众喊道:
  “诸侯皆背秦自立,我齐人怎能落后?齐国由田氏主政一百多年,我本是田氏后裔,理应在齐称王,光复旧国。”
  满城百姓自然没有异言,于是,田儋遂自称齐王,募兵数千,准备迎击周市。


第227章 这老娘们儿
  周市此前未遇激烈的战斗,见狄城齐人已经自立,于是,即引兵退还,成全了田儋的齐王之举。
  所以,周市退回魏地后,齐王也投桃报李,力推周市为魏王,被周市婉拒。
  正是有了这个过节,所以,齐和魏两家,互通友好。此次救援陈王,周市才恳请魏王派使臣去齐国相邀起兵。
  魏王见周市如此说,继续问到:
  “齐国若肯出兵,自然更好。那赵国出兵的事情可不好办,我在陈县时就听说,武臣已经不受陈王节制了。”
  “武臣称王后,陈王为笼络赵王君臣,授张耳子张敖为成都侯,请赵国发兵函谷关一同攻秦,未得回应。周章困守曹阳和渑池时,距离咫尺之遥,赵国也不肯发兵去救。”
  “敖仓之战,荥阳之战,‘假王’罹难赵王都见死不救,这次,陈王又有什么把握,能说动赵王出兵呢?”
  周市闻听,也不禁为曾经的同事武臣脸上一热,心里暗骂赵王,但又不能不为此事找个办法出来,想了半天,终于想出一个理由来,奏道:
  “我王有所不知,现在赵王的父母家眷,都在陈县,为救父母,赵王或许会出兵相救的。”
  魏王听罢,思忖良久,方道:
  “既如此,那就回复陈王使臣,令其禀报陈王,说动赵王出兵,我们这边说服齐王,三国协力,共救陈王。”
  周市施礼道:“大王圣明。”
  君臣商议已毕,知会陈王使者回报,一边派使臣前往齐国游说齐王。
  没等到齐国那边使臣回来,赵国那边却先传来消息:
  赵王武臣死了。
  这消息令魏王君臣始料未及,很快,魏王咎就从消息处,得悉了事情的原委。
  武臣自立赵王后,先后派韩广、李良出兵攻城掠地。
  韩广夺取燕地城池后,拥兵自立,而李良却将北部的常山郡平定后,又奉赵王命南下继续进攻太原。
  李良兵至井陉,遇有秦重兵扼守,挡住李良的去路。
  井陉为著名关塞,两侧皆是高山,中间山谷蜿蜒,易守难攻,十分险要。
  李良引兵到了关下,率军攻打,因器械不备,进攻不利,收拢军马,安下营寨,双方相持数日。
  忽一日,守关的秦军将领,将一封秦二世的谕旨,派使者送递李良。
  谕旨没有加封,由赵营军兵接到后,呈给李良。
  李良心里纳闷,取出谕旨观看,见上面书道:
  皇帝赐谕赵将李良:良前曾事朕,得膺贵显,应知朕待遇之隆,不应相负。今背朕事赵,有乖臣谊,若能幡然悔悟,弃赵归秦,朕当赦罪,赐予贵爵,定不食言。云云。
  李良看罢,未免心下踌躇。
  李良本来是秦庭的官员,因为只是县中一名小吏,没有机会发迹,所以才随着武臣造反,想借此谋得富贵。
  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看到秦二世的谕旨,就像科级小办事员,见到顶级红头文件一样,而且皇帝还亲自点名他,许诺加赐官爵,这是他从来没有得到的礼遇,难免令李良心动。
  究竟是跟着武臣继续混,还是回到大秦体系中去呢?一时之间,李良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其实,这封谕旨,并不是秦二世颁给。二世都不知有李良其人,实在是守关秦将,实施的反间计。
  秦将假托秦二世谕旨,诱惑李良,而且故意不加谕旨的书封,使内容人人可知,使其在赵军营中故意泄漏,方便传入赵王耳中,令君臣彼此相疑。
  李良不知是计,前思后想了多时,才有了一个主意。
  当下遣回秦使,李良率领军队撤向邯郸,准备向赵王申请添兵,若能得兵,就继续攻打,若得不到增兵,再作计较。
  李良带领部属士卒,一路行来,眼看距邯郸只有十余里了,远远看见有一簇车马,吆喝前来。
  队伍当中拥着銮舆,前后有羽扇遮蔽,男女仆从数十,环绕两旁,仿佛似王者气象。
  李良暗想:这种仪仗,除赵王外还有何人?
  随即一跃下马,伏在道旁。
  眨眼光景,那一行车马已驰到李良面前,李良不敢抬头,俯伏在地,嘴里说道:
  “臣李良见驾。”
  李良说完,就听见车中传话,令他免礼平身。
  李良这才抬起头来,向车中一看,车中并不是赵王,而是一个华装炫服的妇人。
  正要开口询问,那一行车马未做停留,已似风驰电掣一般,向身后驶去。
  李良勃然大怒,这分明是在耍弄洒家。于是回头问身边的的左右道:
  “刚才经过的车中,究竟坐着何人,摆这么大的谱?”
  身边的左右,有人认得是赵王武臣的姐姐,忙回道:
  “是大王的姐姐。”
  李良不禁羞惭满面。
  一个堂堂男子汉,领兵打仗的将军,竟趴在地上,给一个老娘们儿行大礼,实在是作呕又丧气,当时,气愤满胸地骂道:
  “大王的姐姐,竟敢这么牛比么?”
  身旁,跟着李良打了几个月仗的将卒们也看不下去了,心想:
  “就是啊,老子在前方打仗,为你们姐弟卖命,回来路上,竟受此侮辱,真是‘婶可忍,叔叔不能忍’”。
  于是,就有将官趁机接口道:
  “天下已乱,群雄四起,只要有兵有地盘,有点本事的都称了王了。”
  “将军威武气概不输给赵王,赵王尚且优待将军,不敢怠慢半分,现在赵王的姐姐,一个老娘们儿,竟敢昂然自大,对将军无礼,不为将军下车,这不是侮辱咱们么?”
  “就是,就是,将军难道甘心受老娘们儿侮辱,不收拾收拾她,我们这帮跟着您打仗的老爷们儿,脸往哪搁?”
  部下将卒们的纷纷不平,顿时,激起了李良的怒气。
  李良越想越憋气,环顾一下众将卒,下令道:
  “弟兄们,给我追上那个娘们儿,把她给老子从车上拽下来,老子要亲手收拾她。”
  说罢,李良奋身上马,狠狠朝马屁股后面抽了几鞭,士卒们也蜂拥向后面追去。
  追了不到数里,赶上了那一行车马,李良当头大声喝道:
  “大胆娘们儿,给老子滚下车来!”


第228章 失礼事大
  赵王姐姐车队,听到身后大声吆喝,不由得约住车马。
  这些王姐的侍从,本来也没有什么勇力,平时,不过在城里摆个场面,展示展示雌威而已。
  见李良带着大队军卒怒气冲冲赶来,心想,要坏事,很多都吓得战战兢兢。
  毕竟有几个胆子稍大的,以为李良不认识赵王姐姐,仗着平日里的气派,撑着喉咙大声喝道:
  “大胆狂徒,王姊在此,汝是何人,竟敢戏侮?”
  李良一揽马缰绳,鼻子里冷笑一下,大声叱道:
  “甚么鸟王姊、龟王姊?就算赵王在此,难道敢轻视大将不成?”
  一面说,一面拔出佩剑,劈头横砍过去。
  部卒们一看,将军动手了,那还等什么,发声喊,上去就是一阵砍瓜切菜,当场砍倒七、八个。
  可怜的那几个侍从,不过是混碗饭吃,王姊跋扈与其何干,陪着出来一趟,竟送了命去。
  霎时间,其余的侍从惊叫着,丢下手里的器物,一溜烟,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跑得没了踪影。
  这赵王的姐姐,平时喜欢喝两口,这次在府里喝了不少,借着酒劲要出城郊游,踏个小草什么的。
  人已喝得醉醺醺的,所以遇见李良,以为没什么大不了的,无非都是弟弟的手下,见着他姐姐,行个礼很正常,也根本没想下车还礼。
  在这时,别说是赵王的姐姐了,就算是赵王本身,甚至在秦始皇确定皇帝可以不必还臣礼之前,所有国君,遇下面大臣觐见行礼,那都是要严格还礼的,容不得丝毫懈怠和半点随意。
  也就是所谓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春秋时期,曾经就有因为君王失礼于臣下而被灭国的例子。
  所以,在我们古代,从朝堂到民间,是极其重视“礼”的。这关乎一个人的尊严,甚至是生死存亡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