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谋无双-第1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身边的将士们,也对即将到来的受降仪式,充满了期待。
  秦兵的队伍,迈着铿锵的脚步,向王宫前进,像好多进城的胜利者一样,头是高扬的,脸上是骄傲的。
  就在章邯的车马,距离王宫不到一箭之地的时候,只见王宫内,一股浓烟冲天而起,隐约似有火光。
  随后,王宫门前,等待迎接章邯的臣僚队伍中一阵混乱。
  有人叫道:“不好了,魏王自坟了。”
  “什么?”章邯心中不由的一紧。
  不多时,那位议降的大臣,满脸慌张地跑近前来,不无惶恐,不无痛心地报道:
  “章邯将军,我们的魏王,他。。。。。。”
  说到这儿,那大臣将手向身后的王宫一指,那意思,你自己去看吧。
  章邯心说,人都自坟了,那还看个球。
  老子是来受降的,本想着风光风光,没想到,魏王竟用这种方式了断,这出受降戏,没了主角,那还唱哪出?
  章邯吩咐随从,前往查看仔细,在确认是魏王后,章邯径自回营去了。
  魏王咎,以这样一种宁为玉碎的方式,为自己短暂的魏王生涯,画上了一个遗憾的句号。
  临济一役,章邯击败齐楚魏联军,杀死齐王田儋,魏王咎自坟,一仗灭两国之君,在秦国历史上,独一无二,在史上也属少见。
  此役之后,齐地、魏地又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
  齐王田儋的堂弟田荣,率齐军余部,向东退却到东阿,收拾兵马,整顿武装。
  魏咎的弟弟魏豹,趁乱逃了出去。
  魏豹环顾了一下当今天下局势,认为南边的楚国,反秦势头正猛,于是,投奔楚国寻求支持,以求复国。
  章邯见齐魏两地,已经基本平定,派少量兵马守城,待咸阳派吏来守,自己整顿兵马,向赵地杀了过来。


第232章 霸王出世
  再说陈平,自离了临济,一路向楚地而来。
  路上不断打听楚军的下落,得知项梁军刚攻下薛城,于是,径往薛城而来。
  到了项梁军中,项梁得知陈平曾为魏王太仆,当即热情相待。
  项梁与陈平晤谈,深为陈平的学识和机智折服,考虑到侄儿项羽勇力无敌,身边缺少智囊,于是授陈平以客卿之职,派至项羽军中,辅佐项羽参议军机。
  于是,陈平在项羽军中,安顿下来。
  行文到此,不得不用专笔。
  既然西楚霸王,“千古无二”的神勇之将,楚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我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的代表人物,以武力出众而闻名天下的一代枭雄——项羽,已经出场,任何一部描写楚汉时期历史的作品,都不得不用浓墨重彩描述一番,本文也不能例外。
  项羽,周朝诸侯国项国后代,姬姓,项氏,名籍,字羽,泗水郡下相县(今江苏省宿迁市)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项梁,项燕之子,项羽的叔父。
  项羽父亲早亡,项梁将项羽抚养长大。
  项燕被秦将王翦所围,兵败自杀后,楚国随之灭亡。
  当时项羽年方七岁,但祖父的英雄壮举,时常激励着项羽。
  项家世代贵族,家中虽遭变故,但资产尚有很多,书籍也满屋。
  项梁为了培养项羽,就请了先生教项羽读书。
  项羽看见书就头疼,看一会儿,就想睡觉。
  就这样对付着学了几年,不学了。
  项梁就让项羽学剑术,学了半年,又不学了。
  项梁不禁大怒,怒斥项羽道:
  “你这也不学,那也不学,这样下去,什么本事都没有,长大了找个像样的工作都难,拿什么混饭吃?”
  项羽答道:“读书识字有什么用?不过记住个人名,看个热闹。学剑也就是护护身,只能和一个人对敌,没啥意思,要学就学万人敌。”
  项梁听罢,转怒为喜,觉得项羽人小志大,心里暗暗高兴,便道:
  “你既然有这个志向,那就学兵法。”
  于是,项梁将祖传的兵法书籍拿出来,教项羽学习兵法。
  项羽一听学兵法,和打仗有关,很高兴。
  一开始学习时很用心,渐渐的又倦怠起来,所以兵法大意,只学个大概,不肯深加研究。
  项梁见他本性难移,学什么都没长性,也无可奈何。
  有一日,项羽在外边和小伙伴们吵架,结果,项羽动手打了人家,下手很重。
  人家的大人不干了,来项家问罪。结果,双方发生争执,项梁将人打伤,被人告到官府。
  秦帝国的刑法,严禁私斗,违者都要投进监狱。项梁也不例外,被抓后,囚于栎阳狱中。
  项梁与蕲县狱掾曹咎关系密切,马上给好友曹咎带口信,托曹咎写信给栎阳狱吏司马欣。司马欣当然也很给面子,很快就找了个理由,抵过了项梁的罪,无罪释放。
  看来,走后门之风,在秦时就很盛行,这也难怪,任何时候,都是有熟人好办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项梁出狱回家后,被仇家看到了,喋喋不休,还要官府抓项梁治罪。
  项梁哪受得了这个气,与仇家争执中,拳脚相加,也是出手重了些,竟将那厮打死。
  项梁见闯出大祸,人命关天,杀人可是重罪,不是写封书信就能搞掂的,不得已带着项羽逃到会籍吴中(今苏州)。
  毕竟世代贵族,举手投足颇有气派,加上出手阔绰,很快,项梁在吴中与上层人士结交渐多。
  吴中的士大夫,也不知项梁的来历,何况项梁、项羽隐姓埋名,伪造身份,逐渐在当地混出一些名气。
  项梁喜欢助人为乐,又豪爽义气,当地人每遇地方重大活动、社区**,或者一些婚丧嫁娶,都请项梁主持。
  这些事情,对项梁来说,简直小菜一碟。每次策划、组织、调度、协调,就像指挥军队一样,管理得井井有条。
  一个人的能力,从平时既能看出来,就像是怀孕的妇女,无法隐藏肚子一样。
  吴中的人,逐渐认识到项梁的能力,乡中的年轻人也愿意听其指挥。
  那年,秦始皇东巡,游会稽,乘龙船渡浙江,项羽与项梁一起随着两岸的人潮观看。
  只见銮驾威仪,天子气派,真个是:銮驾翩翩下九阍,群臣稽首拜天恩。风光一时无两。
  人丛中,项羽指着銮驾对项梁说:“彼,吾可取代也!”也就是,那小子,没什么了不起,我可以代替他。
  吓得项梁赶紧捂住项羽的嘴,四下看了看,说道:“不要胡乱说话,倘被听见,会被灭族的!”
  项梁将项羽拉出人群,回头看了看,见无人注意,放下心来。
  项梁这才仔细打量了一下项羽。平日里疏忽,竟没注意,此时的项羽已满二十岁,悍目重瞳,身高八尺开外,力能扛鼎,器宇不凡,不免使项梁对这个侄儿另眼相看。
  即使是吴中年轻人中,凡是和项羽比试过的,或者知道项羽名气的,都非常忌惮项羽。
  自此,项梁见项羽志气不小,也开始有意栽培他,知道这个侄儿不在人下,将来必有一番作为。
  因此,项梁叔侄暗暗着手准备,募集壮丁数十人,招兵买马,私铸兵器,训练子弟,静待时机。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在大泽乡起兵,天下大乱,楚地俱受震动。
  陈胜在陈县称王后,派兵东略,兵锋直指吴越。
  同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见许多郡县或被义军攻占,或者起兵自立,也想顺应局势,起事造反。
  但毕竟是一介文官,不明阵战之事,他想起了项梁,在平常的交往过程中,知道他熟悉兵事,且有韬略。
  殷通派人去找项梁,一同商量计议。
  项梁奉召前往,殷通降阶相迎,引入密室,对项梁说道:
  “现今蕲县、陈县均已失守,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是上天要灭秦的节奏啊。”
  “自古云,‘先发制人,后发者制于人’,本郡守准备乘机起事,君意以为何如?”
  项梁这几天,本来就在琢磨着造反,刚才见郡守唤自己来时,还惊出了一身冷汗,听殷通这一席话,不觉松了一口气。
  但转念一想,万一殷通是在试探自己呢?就问道:“郡守可知造反的厉害?”
  那意思,这可是玩命的事,你是当真还是试探我。
  殷通闻言一愣,旋即笑着道:
  “项梁兄,你是不相信我?以为我在试探你,对吗?”


第233章 项梁造反
  项梁冷眼看着殷通,没有答话。
  虽然平日里,两人多有来往,表面上也很融洽,但毕竟一个是一郡的父母官,一个是想借机造反的逃犯,两个人身份不同,立场自然也不一样。
  殷通的心思是,脚踩两只船,见机行事。
  事急则起,捞个戈命的本钱;事缓则守,借着手中的权力,先发制人,把控局势,免得限于被动。
  而项梁起事是铁了心的,有没有殷通,他都必须造反了。如果殷通不起事,首要的,是要拿殷通开刀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个人虽然在谈论造反的事,但出发点不同,目的不同,态度也自然迥异。
  眼下,既然殷通主动提出来造反,不管是不是试探,项梁决定先答应下来,再见机行事。
  于是,项梁换了副口气,对殷通道:
  “既然郡守大人想起事,不知计画如何?”
  殷通见项梁的疑虑打消,就将自己的计画详细说了出来:
  “此次约请项君,就是想一同起事。作为郡守,本郡大权在握,方便召集众人。而项君知兵,正可助我一臂之力,发挥作用。”
  “行兵打仗,必须先选择将帅。环顾吴中之地的将才,莫如有超过项君者。”
  “此外,还有勇士桓楚,也是一条好汉,可惜他犯罪逃跑了,不在此地。”
  项梁见提到桓楚,知道是个亡命之徒,郡守殷通一直想捉拿而不得,心中突然对殷通的目的产生了怀疑。
  项梁暗想:“这殷通表面上,是约请我和桓楚起事,搞不好是担心我们造反,到时他无力控制,想借此时机,先发制人,将我们一网打尽,消除他的隐患,也未可知。”
  想到此,项梁不禁出了一身冷汗。
  他知道,一旦这一判断是正确的,那么,殷通只需一两个狱卒,就可以将他和桓楚监押起来,那时,纵有千般本领,也如困在笼中的猛虎,无能为力了。
  这样不行,不管殷通起事是真是假,都不能把命运交在别人的手里,何况,两个人之间,随时可能成为对手或敌人。
  项梁心中计议已定,对殷通道:
  “桓楚现在在逃,外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向。”
  项梁说着,观察了一下殷通的脸色,见没有什么变化,接着话锋一转说道:
  “但是,我的侄儿项羽,平时和桓楚在一起耍的比较好,两个人经常出双入对的,也许他知道桓楚的下落。”
  “待我回去问问,看能不能通过我的侄儿,把桓楚找回来。如果能将桓楚找回来,就有了一个得力的助手,这事就容易成了。”
  殷通大喜道:“既然令侄知道桓楚的下落,何不叫他去走一趟,找到桓楚,一同前来成就大业呢?”
  项梁又说道:“大人之命,敢不遵从,回去我就和侄儿说,让他明日进谒大人,听大人号令。”
  当即约定,项梁次日带项羽来见郡守,知会桓楚下落。
  项梁起身告辞殷通,直接回到家中,让人找来项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