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谋无双-第1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此时,章邯率军陷落邯郸后,也挥军北上,来到了离巨鹿城几公里的棘原,驻扎下来。
  这样,两军对垒,诸侯军共计十五万,秦军四十万。双方僵持在那里,不进不退,不攻不打,形成战争史上颇为独特的奇观。
  张耳心里清楚,按照军队实力,诸侯联军是打不过秦军的,何况人数也不占优,但是,联军已经组成,不打是无法解围的。何况巨鹿城中兵少食尽,坚持不了多久。
  但怎么打却是个问题,眼见联军已经达到,但都远远地不敢靠前,张耳知道,诸侯各军,也是害怕秦军的实力,不敢贸然进攻,更不愿为救赵国,充当炮灰和冤大头。
  如果要调动诸侯国的援军主动攻秦军,赵军就必须做出样子来,鼓励诸侯军向前进攻,尤其是楚军,到目前还在五十里外的安阳。
  于是,张耳给城外的陈余写信,命他带兵进攻秦军,打给诸侯们看。
  陈余考虑到自己的这点兵马,进攻秦军,也是送死,屡次拒绝。
  相持了一个多月,不见陈余进攻,诸侯也不动,张耳大怒,
  派张黡、陈泽前去陈余军中。
  二人责备陈余说:
  “当初您和张耳丞相结为生死之交,如今赵王和丞相要死于早晚之间,而您拥兵数万,不肯相救,那同生共死的交情在哪儿呢?”
  “现在,诸侯的军队都在观望,无非是希望我们率先发起进攻,而借助诸侯的力量,合力进攻,就有可能歼灭秦军,为什么不和秦军决一死战?何况还有十分之一二获胜的希望。”
  陈余道:“我估计即使向前进军,最终不光击退不了秦军,还有可能全军覆没。”
  “这种不顾一切同归于尽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如今一定要去进攻秦军,如同把肉送给饥饿的猛虎,有什么好处呢?”
  张黡、陈泽说“事已迫在眉睫,需要以同归于尽来确立诚信,也需要做给诸侯军看看,哪里还顾得上以后的事呢。”
  陈余道:“我死没什么顾惜的,只是死而无益,退秦兵我自有办法。”
  张黡、陈泽问:“什么办法?”
  陈余道:“这就不是你们二位所知的了。”
  张黡、陈泽见陈余不肯进兵,只好说道:
  “张丞相说了,如果将军不肯发兵,请借我二人一支军,我们自去攻秦。”
  陈余见如此说,也无法再推辞,于是,就派了五千人马让张黡、陈泽带领着试攻秦军。
  二人当即带着五千人马,杀向王离军大营。
  结果,没听见什么喊杀声,五千人马,须臾间便全军覆没了。
  张耳在城内一见,只有愤愤不已,也没什么办法。
  但陈余却不同,他确实有办法。
  他的办法,与李良经历的一样,只不过,这次反过来,是陈余写信,向王离劝降。
  陈余在给王离的信中写道:
  “白起身为秦将,向南攻陷了楚都的鄢郢,向北消灭了赵括的军队,攻占的城池,夺取的土地,数不胜数,最后还是惨遭赐死。”
  “蒙恬身为秦将,向北驱逐匈奴,在榆中开辟了几千里的土地,最终也被杀于阳周。”
  “这些都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战功太多,朝廷无以封赏。如今将军你世代为秦将,功高位重。即使你打胜了仗,还希望得到什么封赏呢?
  “再看眼下,这三年来,各地起义不断,秦虽然到处围剿,士卒伤亡以十万计,而各地反叛的诸侯却越来越多。”
  “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都是因为二世昏庸,赵高弄权,残害忠良。天下苦秦,六国纷纷自立,已经势不可挡。”
  “赵高一向阿庚奉承,如今形势危急,他也害怕秦二世杀他,所以必然要找藉口杀将军来推卸罪责。”
  “将军你在外时间长久,朝廷里跟你有嫌隙的人就多,赵高的一手遮天,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即使将军你建立了功业,也是不是一样被杀呢?”
  “有功也是被杀,无功也是被杀,你难逃一死。现在上天要灭秦,不论智者、愚者,谁都能看得明白。现在将军你在内不能直言进谏,在外已成亡国之将,孤自一人却想支撑危局,难道不可悲吗?”
  “将军你现在的最佳选择是,率兵与诸侯联合,订立和约一起攻秦,共分秦地,各自为王。这样的结果,跟身受刑诛,妻儿被杀相比,哪个好呢?”
  陈余的这封信,可以说是直击王离的心窝,深深地触动了他。
  王离心里明白,虽然自己爵位已至列侯,是时下秦军的统帅,但同样的,危险也正来源于此。
  尤其是蒙恬被杀,奸臣赵高当道,二世昏庸的前提下,无论战胜战败,自己都有可能如同陈余信中所列举的那样,结局就是白起、蒙恬的下场。
  想到此,王离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同赵国谈判。
  在王离的眼里,赵国作为曾经秦国的老对手,与齐楚两国一样,都是曾经的大国,如果谈判,也只能找这样合适的对象,更何况,此次齐楚都发来援兵,而对面城里是赵王,自己将来提出的条件,也容易得到满足,因此,王离决定,亲自与赵国商谈会盟。
  于是,双方开始了秘密的接触,王离利用自己军事上的优势,与巨鹿城内的赵王歇和巨鹿城北的陈余谈判。王离、赵王歇、陈余的使者,往来穿梭于三军之间。
  这场会盟,被后世说成是投降。
  陈余主张促成与王离的会盟,因为他冷静地判断,假如与秦军开战,城外是王离的二十万大军,城南是章邯的二十万大军,那是死路一条。
  巨鹿城内有同意会盟的,也有反对的。丞相张耳坚决反对。他以当时与武臣摧枯拉朽便席卷赵地的胜利成果来判断,秦军不过是一些草囊饭袋,不难击破。
  于是他力主陈余从城外发动进攻,城内里应外合,消灭王离,以此在造反军中建立威信,从而称霸诸侯。
  张黡、陈泽二人支持张耳的观点。于是他们自告奋勇出城游说陈余。在遭到拒绝后,二人为了证明自己的主张正确,便带领陈余给的五千人马,向王离发起进攻。
  为了消灭钜鹿城中主战派的幻想,显示自己会盟的实力,王离指挥秦军,彻底地消灭了张黡、陈泽和他们带领的五千人马。
  关于会盟问题,王离军中也不是铁板一块。当事情在秘密进行时,还没有什么问题;可是,随着张黡、陈泽和他们带领的五千人马被消灭,赵王歇和张耳也同意了会盟,事情就必须拿到桌面上征求诸将的意见了。
  而正在这时,咸阳传来一个消息,加快了王离谈判的步伐。
  【作者题外话】:本书写到这里,逐渐进入到很多历史谜团和争议之处,欢迎读者朋友们发表观点,为此,作者建了一个QQ交流群949901369,随时恭候大家,一起参与讨论,当然,也可以搬个板凳只听不语。


第300章 巨鹿之战之王离…
  现在,摆在秦帝国最高军事长官王离面前的选择题,着实让他为难。
  帝国的掌门人,从一代圣主,换成了残暴的昏君,身边还有专以害人为营生的宦竖赵高。
  从蒙恬被杀的那一刻起,王离明白,下一个军方被杀的对象,无疑只能是自己。
  这个灾祸降临的时间,也许是等到他凯旋还朝后的某一天,也许就是正在指挥将士们浴血奋战的路上。
  像蒙恬那样的死法,让王离心中充满了愤懑和不甘,他也绝不想毫无作为的接受。
  如果是由于自己战败了,军事上的无能或失利,让他承担这个责任,也无可厚非。
  可自己怎么会战败,尤其对眼前这些所谓诸侯的抵抗,那些乡勇级别的,权且靠着人数唬人的乌合之众,在王离亲手训练出来的威武之师面前,还能称得上是军队么?
  对于战胜眼前的对手,王离充满了信心。
  就像在谈判期间,对方突然杀出来的五千兵马,前军将领苏角请示他怎么办?
  王离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一个也不准活着回去。”
  结果,苏角很好地执行了命令,将敌人全歼。
  这就是恐怖的战斗力。
  王离之所以下这样的命令,他心里很清楚,对方的阵营里,有人对与他谈判心存疑虑,更有主战派强烈反对,对战胜帝国军队心存幻想,他们试图试试王离的态度和实力。
  那有什么好说的,谈的拢就谈,不想谈,那就让你们看看我王离的厉害。
  所以,对于打败对面形形色色的诸侯军,王离心里有十足的把握。毕竟此时的诸侯军,比秦统一之前,差上不止一点半点。
  武器装备不说,单说训练水平和作战能力,那可绝不是把农民从地头拉来,将锄头换成刀剑那么简单。
  但,王离不能干掉所有这些对手,因为那样对他没有任何好处。
  现在的局面就是,干掉对手,自己完蛋;不干掉对手,自己也有被撤换的风险。
  看似二选一的选择题里,没有一个是对自己有利的答案,那干嘛还要选,何不走第三条路呢?
  这第三条路,原本不在教科书里,也没有标准答案,实在是被逼出来的。
  那就是,会盟谈判。
  利用自己手握帝国最精锐部队,将兵在外的机会,利用在军事上占绝对优势的地位,为自己、为手下的二十万将士,某一条生路。
  这是王离在综合了眼下的局势,做出的最明智的选择。
  对手没有能力打败自己,这是他谈判最好的筹码。
  王离在此刻,是有谈判优势的,毕竟谈判桌上,是以实力地位和对方说话的。
  正如他判断的那样,自那五千兵被歼以后,对面确实乖乖地坐在了谈判桌前。
  之所以谈判进行了断断续续四个月,王离知道,赵国那边内部出了问题。
  一是有主张派态度强硬,左右了赵国的国政,那个负责谈判的陈余,很多事情做不了主,这是目前最大的麻烦。
  二是,王离这边开出的条件,对方短时间内满足不了。
  这个条件是,赵国以及诸侯,在双方达成协议后,秦军士卒解甲归田,要保证秦军将士的生命安全。
  陈余已经初步答应了他的条件,但需要上报赵王,还要与齐国协商。
  正在王离等待对方回复的时候,他收到了咸阳传来的消息:李斯死了。
  在咸阳来的人处得知,秦二世对李斯是“俱五刑(注1),夷三族。”
  这实在是一个莫大的讽刺,李斯是《大秦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却因为莫须有的“谋反”罪名,死在自己制定的法律下。
  同时,王离从李斯的死讯里,窥到了自己未来的命运,尤其在朝廷中,王离和李斯是坚定的主战派,政治和思想上,都是相承一脉的,如果秦庭追究起李斯的余党,王离不可避免地在其中。
  这无疑坚定了王离尽快离去的决心。
  他要离开大秦王朝,但他又不能造反,也不想成为一方诸侯,更不想做别人的战争工具,他只想找个相对安宁的环境,度过余生。
  他想到了琅琊,自从那次陪始皇东巡,第一次见到大海的那一刻起,他就喜欢上了大海。
  当时他曾想,如果自己的晚年能在此度过,也不枉余生了。
  现在,这个机会就摆在眼前,那就是,尽快结束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不再为昏庸的二世卖命,利用手中的军事优势,为自己、为手下的将士们,谋一个好的出路。
  因此,王离加快了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