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谋无双-第1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306章 巨鹿之战之拉锯战…
王离一听涉间自、焚身亡,眼前一黑,栽倒在地。众人急忙上前,掐人中,捶胸脯,一阵忙碌,方苏醒过来。
王离望着眼前的众人,想起与涉间相处的往事,心中一阵悲伤,难以自已。
军阵上,见过太多的生死,但今天涉间这种死法,却令他肝肠寸断,心疼不已。
倒不是因为涉间寻死的这种方式,而是王离如涉间一样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奈和悲伤。
在眼前的局势下,在前有义军剿不得,后有朝廷反不得的境况下,王离做这样的决定,与涉间遭受的痛苦,又何其相似呢。
悲伤过后,王离令军中收敛涉间的遗体,以将军之礼,葬于巨鹿城外的土岗上。
就这样,经过陆陆续续,一个多月的疏散撤离,到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王离军中,只剩下苏角殿后的三万长城军了。
这一日,王离也终于离开了自己的队伍,在亲兵的护卫下,来到陈余军中。
陈余热情接待,立即加派亲兵,护送王离到齐军大营,再由齐军派兵,护送到齐国琅琊定居。而此时,王离的儿子王元等携亲属家眷,已经秘密抵达此地。
王离自此隐居在此,远离乱世纷争,不复出山。
自此,琅琊王氏根深叶茂,繁衍不息,成为华夏大姓的一支。王离作为其始祖(注1),明哲保身,急流勇退之举,惠及子孙,实为明智之君。此为闲话,按过不提。
这边,张耳知道了王离离军后,以为机会到了,于是,趁机出城向苏角军发起了进攻。
苏角早有准备,对付张耳绰绰有余,很快就打退了赵军的进攻。
张耳不甘心,自忖军力不足,陈余又与自己在和谈政策上想左,立即写信,派人送给项羽,请他进兵,袭击秦军大营。
此时的项羽,已经退到了漳河东岸,原因是章邯的强力攻击。
王离上个月接到章邯的报告,说遭项羽攻击,失去两个营寨,甬道被截断后,派人给章邯送来了手令,大意是:
你章邯二十万大军,出关以来战无不胜,还守不住几十里的甬道,简直令人耻笑。令章邯尽快夺回甬道,务必保证大军粮草供应。
章邯接到令后,不敢怠慢,立即组织队伍,向楚军反扑。
鉴于前次交手的情况,章邯对项羽的战斗力有了领教。此次进攻,不敢托大。
章邯排出了全力进攻的主力阵容,令三千长盾手在前,抵挡对方的进攻,五千弓弩手随后,用密集的弩箭实施火力覆盖。
一旦弩箭齐射,形成的箭雨,恐怕连一只鸟都无法从中飞过,更别说目标更大的人了。
这箭雨,就仿佛后世“范弗利特消耗”的炮火覆盖,任何目力所及的生物,都会被穿成刺猬。
盾弩阵后是秦军的五千铁甲军。这是秦军锐士的重装步军,浑身上下均着甲胄,除了面部和持武器的手以外,都有甲胄包裹,防护能力极强。
这群重装步军,手持一丈长的长矛、戈戟,锋利的兵刃,举在半空,寒光闪闪,在头顶辉映。
这是章邯的应对骑兵攻击的阵法。这些步军的武器均斜着向上,遇有骑兵冲阵,如果侥幸能穿过箭雨,来到盾阵前,这些长矛戈戟,就会齐刷刷地变成戈戟林,密密麻麻,直刺过来,饶是铁马铜人,也被穿成无数个窟窿。
重装步军的两侧,是章邯准备好的大秦铁骑。三万铁骑严阵以待,只等中军一声令下,直插敌人两翼,从两腰处,将敌军截断,直捣敌中军大营。
当然,章邯手里还有数百铁鹰锐士,留在后军,只待战场上出现时机,迅疾出动,对敌军的指挥中枢,施以致命一击。
说白了,只要章邯不大意,以秦军现有的实力和状态,任何一支诸侯军要想从他身上占到便宜,也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当下,章邯指挥秦军,像一个巨大的车轮,向楚军占领的营寨,碾压过来。
即使项羽再勇,楚军的士气再高,可这刀剑弩箭是无情的,这些冰冷的武器,本来就嗜血,何况章邯还有二十万之众,与楚军是四倍的数量,四个打一个,简直就是碾压式围殴。
项羽对此早有准备,见章邯精锐尽出,气势汹汹,当然不能傻到硬拼。当即命令部队向后撤,抛弃了两个营寨,直退到漳河岸边。
项羽军沿着漳河岸边向南,来到事先搭好的浮桥处,快速撤往漳河对岸,之后毁掉浮桥,在漳河东岸立下营寨,隔漳河与章邯军对峙。
章邯也不渡河,依旧退回甬道处,修好营寨,恢复甬道,运送粮草。
项羽经此一役,抢夺了秦军的粮草,补充了自身的补给,心里稍稍安定。
同时,项羽也见识了章邯的组织能力和战斗力。对下一步的对战,心里有了底。
就像陈平所说的那样,与章邯硬碰硬是会吃亏的,楚军的目的,就是要不断骚扰秦军的甬道,不断进攻章邯防线的薄弱处,利用楚军骑兵部队的特点,灵活机动地和章邯进行运动战。
对于甬道处防守的小股秦军,项羽军就时常给他来个偷袭,能歼灭就歼灭,不能歼灭就袭扰。
秦军在黄河、洹水、漳河之间,有三段甬道,这里的防线,不利于重兵把守,只能分立营寨,每个营寨把守一段距离,不可避免地留下漫长的防守线。
项羽令英布率一万骑兵,不停地骚扰秦军的甬道,一个月的时间,九战九捷,屡破秦军防线。
通常情况下,秦军遭受攻击,向营寨处退却。楚军于是上前毁掉这段甬道。
随后,章邯组织兵力进行反击,楚军退走,秦军又恢复修筑甬道。
这样的拉锯战,持续了一个月,双方似乎各得其所,形成了对峙局面。
这天,项羽接到了巨鹿城内赵相张耳的信,信上说,巨鹿城南秦军大都撤走,目前仅剩三万,兵力空虚,约请他绕过棘原的章邯,尽快合兵巨鹿城下,里应外合攻击秦军。
项羽接信大喜,立即吩咐各军做好准备,向巨鹿城下开拔。
注1: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琅琊王氏是东周灵王太子姬晋的后代,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任司徒,时人称为“王家”,子孙遂以“王”为氏。从宗敬下传到十五世为王翦,王翦与其子王贲、孙王离,三代皆为秦国大将,是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功勋之臣。秦末,王离之子王元为避秦乱,“迁于琅琊,后徒临沂”。西汉昭、宣时期,王元四世孙博士、谏议大夫王吉始家皋虞,后徒临沂都乡南仁里,成为于史可考的琅琊郡临沂王氏家族的始祖。
第307章 巨鹿之战之城…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端月,正值隆冬季节,朔风劲吹,寒气逼人。
漳河南岸,楚军大营。
项羽接到张耳的求援信,立即召集诸将会议军机。
项羽首先说道:“我军自袭扰秦军以来,数次截断秦军甬道,抢夺秦军粮草,使王离军粮食供应不上,严重损伤了秦军的士气。”
“刚刚接到巨鹿城内赵相张耳的情报,围城王离军中因不堪粮草短缺,士卒纷纷逃亡,现在围城秦军仅有三万有余。”
“这是一个极好的进攻机会,张耳来信约请诸侯军在巨鹿城下汇合,一起围歼秦军。”
“诸位将军,你们有什么看法?”
英布率先说道:“王离军号称长城军,战力强悍,原来有二十万,不可匹敌,如果仅剩三万军,以我们五万之众,倒是可以一战,我愿意带骑兵,冲击秦军大营。”
钟离昧也赞成道:“目前,经过数次与秦军的交手,我们对秦军的作战特点也有所了解,巨鹿城下,大可一战。”
龙且嚷道:“没什么说的,直接杀过去,与秦军厮杀就是了。”
项羽见诸将战意坚决,心里大喜,随后看向范增和陈平,问道:“巨鹿之战,二位以为若何?”
范增不慌不忙地说道:“如果确按张耳所说,秦军只剩三万,倒是大可一战,不过需要提防身后的棘原之敌章邯,一旦从后面杀过来,我军就会腹背受敌。”
“以老夫之意,可让张耳说服诸侯军,在我军进攻秦军时,保护我们的背后,如此方可万无一失。”
项羽点头道:“亚父所言极是,我也有此顾虑,如此,就修书张耳,令其力促此事。”
陈平此时说道:“将军若想一举歼灭秦军,还应充分利用张耳的城内军进行诱敌。”
项羽看着陈平问道:“如何诱敌呢?”
陈平说道:“张耳军屡次与秦军交战,屡次失败,秦军必然轻视,可让他们先出城挑战,待秦军出营后,我军再从侧面突然杀出,将秦军一举包围,这样才可发挥我军骑兵的冲击力和步卒的混战能力,五万对三万,应该可以一举击溃秦军。”
项羽点头道:“嗯,这样就能降低强攻营栅的难度,又可以减少我军的损失。这就修书给张耳,约定此事。”
当下,计议已定,项羽与张耳互通书信,约定三日后,围歼秦军。
这边秦军大营中的苏角,自王离离开中军后,留守的将士也人心惶惶,个个归心似箭,盼着苏角下令,也像其他士卒那样,遣散回家。
但连日来,从主将苏角那里,丝毫看不出要解散队伍的迹象。依旧出早操,坚持训练,保持警惕,摆出一副高度戒备的状态。
这让下边的将士们,一时摸不着头脑。
但军旅中,军令如山,只要命令没有下达,大家谁也不敢随意放肆。
其实,苏角有他自己的想法。
自王离大将军宣布要解散队伍那一刻起,苏角就打定了自己的主意,他要带所部坚持到底。
尤其是涉间不甘自杀后,苏角的意志更加坚定了,那就是,战斗到最后一刻,维护军人的荣誉。
因为,他不想背叛大秦朝廷,哪怕现在的朝廷污秽不堪,但在苏角眼里,那是内部的事,即使二世昏庸、赵高惑乱,只要一天没有解除他的兵权,作为军人,他就要战斗下去。
当时,当着众人的面,考虑到王离对自己一向不薄,他不能说王离的决定是错的,也不想影响别人的观点,在他的骨子里,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只要王离还在大将军的位置上,苏角就要服从一天。
但同样的,既然是大秦帝国的将军,苏角就要为大秦战斗下去。
直到看着王离的身影,消失在自己的视线中,苏角转后头来命令自己的部将道:
“从现在开始,我就是这支军中的最高长官,这里的一切都是我说了算。”
“命令所部,加强戒备,随时准备迎战。”
“喏。”众将尉们,见苏角这样下令,心里也明白了苏角的想法,他这是要奋战到底。
果不出所料,没过几日,城中的守军就杀了出来,试图借机攻击秦军大营。
苏角命令,坚决还击。
不到半天的功夫,秦军阵前,赵军丢下几百具尸首,退回城里去了。
苏角命令所部,枕戈待旦,时刻准备应对敌军的进攻。
这一天,天刚刚见亮,瞭望哨报告,巨鹿城又有动静了。
苏角忙到营前观看,见巨鹿城门大开,赵军又出城来挑战了。
苏角命令,打开营门,留下一万人马守营接应,自己亲自带领大队人马,出营迎敌。
对面来的,正是赵相张耳的城中守军,大约一万多人,旌旗不整,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