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谋无双-第2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朱家是个著名大侠,虽然也喜欢儒家学问,但朱家却因为行侠仗义而闻名。事迹曾被太史公列为《游侠列传》之内,曾藏匿和救命的豪杰有几百个,普通人被救的不计其数。
  周家之所以想到朱家,也是实在没有办法的,眼下,皇帝陛下下了悬赏令,也只有朱家可以救他了。
  朱家与周家是老朋友了,明知周家是欲保全此人,有意转托。于是将季布看了一番,问明身价,立即交付。
  朱家买来季布不久,很快就知道了他的身份。
  毕竟,将军的光芒,不是普通衣服和装扮就能遮盖住的。
  要不然怎么说,男人怀才,就像女人怀孕一样,是掩盖不住的呢!
  朱家买来季布,便不动声色,安置他和其他奴仆一样,在田地里耕作。
  但是,朱家告诫他的儿子说:“田间耕作的事,都要听从这个佣人的吩咐,而且你们要和他吃同样的饭。”
  交代完这些,朱家便乘着轻便马车到洛阳去了。
  朱家到了洛阳,暗想满朝的功臣公卿,只有滕公夏侯婴,比较讲江湖义气,平时也耳闻多有豪杰之士与他来往,于是,就去府上求见夏侯婴。
  夏侯婴早就耳闻朱家的大名,连忙请入,彼此晤谈,却是情投意合,相得甚欢。
  于是,夏侯婴就将朱家留在府中,连日的酒宴招待,对酌谈心。
  朱家说些江湖上的事情,娓娓动人,说得夏侯婴非常开心,越加敬重。
  朱家见时机差不多了,就乘机进言道:
  “我听说朝廷颁下命令追拿季布,究竟季布犯下什么大罪,还要涉及三族这般严厉呢?”
  夏侯婴道:“季布早先跟随项羽,多次围困陛下,还有一次,差点危害陛下,所以陛下一定要捉拿他杀掉他。”
  朱家见说,反问道:“藤公看季布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夏侯婴道:“我听说他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倒也是一个贤士。”
  朱家又道:“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
  “项羽虽然死了,但曾经跟过项羽的人还有很多,如果因为曾经跟过项羽,那项羽的臣下难道全都要杀死吗?”
  “现在陛下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这不是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么?”
  “再说凭着季布的贤能,陛下追捕又如此急迫,这样,季布无地容身,必将远走,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去,就是向南逃到越地去了。”
  “这种忌恨勇士而去资助敌国的举动,就是伍子胥所以去楚投吴,乞师入郢,落得倒行逆施,要鞭打楚平王尸体的原因了。”
  “您是朝廷心腹,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陛下说明,为国尽言呢?”
  夏侯婴明人不用细说,自然知道朱家的意思,乃微笑道:“君既有此美意,我亦无不效劳。”
  朱家见游说目的达到,就向夏侯婴告别,回至家中,静候消息。
  果然,没过几天,便有朝廷命令颁下,赦免了季布,叫他入朝见驾。
  这时,朱家才叫来季布,将事情一一向季布说明。
  季布当然感激不尽,随后拜谢,辞别了朱家,到了洛阳,先见滕公夏侯婴。
  滕公夏侯婴,将朱家的一番斡旋,详细与季布说了一遍,并将高祖赦免季布的事情,详细说明。
  季布再次感激一番,拜谢过夏侯婴后,随即随夏侯婴入朝,屈膝拜在大殿前,向高祖磕头请罪。
  高祖见季布来拜见认罪,也没再责备他,反倒好言相慰道:
  “你既然知罪前来,前面的过错,朕就不计较了,朕授你为郎中,就在当朝做官吧。”
  季布谢恩而退。
  自此,季布就在汉朝做官,但朱家见季布已经如愿,从此也就不再见季布了,朱家的侠士之举,现在社会,已经很难看到了。


第412章 诛丁公信戍…
  高祖宽大了季布,随后,又做了一件让大家瞠目结舌的事情。
  季布的同母异父的弟弟丁公(据《楚汉春秋》上记载:丁公薛人,名固,也称做丁固)听说季布得了郎中的大官,也兴高采烈地赶到洛阳。
  丁公自信满满,对人说道:“我救过皇帝的命,我也去求份富贵。”
  前文曾说过,丁公曾经在彭城之战中,率兵在彭城以西追上了高祖,高祖急了,回头对丁公说:“两条好汉难道要互相迫害吗?”丁公便带兵返回,高祖因此突围而去。
  丁公早就想入都求见,因为怕高祖不念旧情,以怨报德,所以未敢进京。
  等到听说季布遇赦,并且得了汉朝的官,自己暗想,季布是高祖的仇家,都能得到郎中,如果自己拜见高祖,那岂不是前途不可限量了。
  于是,丁公赶紧跑到洛阳,求见高祖。
  高祖嘱令传见。
  丁公拜在阶下,口称万岁未毕,高祖已经勃然变色,喝令左右卫士,把丁公捆绑起来。
  丁公连称无罪,哭道:“陛下不记得彭城故事么?”
  高祖拍案怒骂道:“我正是为了此事,才将你治罪,那时,你为楚将,为何放跑敌人忘记自己的职守?”
  丁公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后悔来不及了。只好闭上眼睛等死。
  高祖下令卫士将丁公牵出殿门,到军营中示众,传谕道:“丁公作为项羽的臣子却不忠诚,让项羽失去天下的人,就是丁公。”
  游街之后,就斩了丁公,又传谕说道:
  “要让后面做臣子的人都知道,千万不要仿效丁公!”
  从这件事上,高祖没有像普通人那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是一般人的价值观,高祖不是普通人,他要做杀伐决断的千古帝王,他的价值观并非服务于道德,而是服务于统治。
  身为人臣,不尽其责,放走敌人,坑害主公,实为不忠。丁公既然能背叛项羽,日后也很可能背叛高祖,这样的人,即便有通天之才,高祖也不敢用。
  高祖在称帝之前,是打天下阶段,他需要的是能臣,而在此之后,则是治天下阶段,他需要的是忠臣。
  丁公即使能力再强但忠诚不足,这样的人正好撞在了高祖的枪口上,之所以杀丁公,就是要告诉身边的文臣武将:
  无论你们对我有过多大恩德、对大汉有过多大功劳,只要有不忠之心,就会落到和丁公同样的下场。
  当然,高祖对于项伯,那是例外。
  高祖刚刚斩杀了丁公,虞将军入殿,报称陇西戍卒娄敬求见。
  高祖狐疑地看着虞将军:“陇西戍卒?何事见朕?”
  原来,娄敬是齐地的士卒,正随部队到陇西戍守边塞,路过洛阳。
  娄敬进城后就摘下拉车子用的那块横木,穿着羊皮袄,去见同乡的虞将军说:
  “我希望见到皇帝谈谈有关国家的大事。”
  虞将军反问道:“就凭你,一个戍卒?”
  娄敬道:“戍卒怎么啦,我听说皇帝陛下历来不问出身,只要能对国家有帮助,我这个主意,对国家有很大帮助,麻烦您给通报一声。”
  虞将军见说,答应代为禀报,但要给他一件光鲜的衣服换上。
  娄敬说:“我穿着丝绸衣服来,就穿着丝绸衣服去拜见;穿着粗布短衣来,就穿着粗布短衣去拜见;穿什么衣服,不影响我为国家献计,我是决不会换衣服的。”
  虞将军只好作罢,这才进宫把娄敬的请求报告给高祖。
  高祖一听,来了兴致,令人宣入觐见。
  娄敬从容趋入,行过了君臣礼,高祖问道:
  “听虞将军说,你见朕,要谈国家大事?”
  娄敬便说道:“陛下建都洛阳,难道是要跟周朝比试一下强盛兴隆吗?”
  高祖道:“希望如此。”
  娄敬说:“陛下取得天下跟周朝是不同的。周朝的先祖从后稷开始,尧封他于邰(tái),积累德政善事十几代。公刘为避开夏桀的**而到豳(bīn,)居住。太王因为狄族侵扰的缘故,离开豳,拄着马鞭只身移居到岐山,国内的人都争相跟着他去岐山。”
  “到了周文王做了西方诸侯之长时,他曾妥善地解决了虞国和芮(ruì)国的争端,从此才成了禀受天命统治天下的人,贤能之士吕望、伯夷自海边回来归附于他。”
  “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不约而同到孟津会盟的八百诸侯,大家都说殷纣可以讨伐了,于是就灭掉了殷。”
  “周成王即位,周公等人辅佐他,就在洛邑建造成了都城,把它作为天下的中心,四方各地的诸侯来交纳贡物赋税,道路都是四通八达的。”
  “这样的君主,有德行就容易靠它称王统治天下,没德行就容易因此灭亡。”
  “凡是建都于此的,都想像周朝那样,通过德政来感召人民,而不是想依靠险要的自然形势,让后代君主骄奢淫逸来虐待百姓。”
  “在周朝鼎盛时期,天下和睦,各方诸侯心向洛邑,仰慕周君的道义,感念他的恩德,依附并一起奉事周天子。洛邑不驻一兵防守,不用一卒出战,八方大国的百姓没有不归顺臣服的,都进献贡物和赋税。”
  “到了周朝衰败的时候,分为西周和东周两国,天下没谁再来朝拜,周室已经不能控制天下。不是它的恩德太少,而是形势太弱了。”
  “如今陛下从丰邑沛县起事,招集三千士卒,带着他们投入战斗便席卷蜀、汉地区,平定三秦,与项羽在荥阳交战,争夺成皋之险,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使天下百姓血流大地,父子枯骨暴露于荒郊之中,横尸遍野不可胜数,悲惨的哭声不绝于耳,伤病残疾的人们欲动不能,这种情况却要同周朝成王、康王的兴盛时期相比,我个人认为这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再说秦地有高山被覆,黄河环绕,四面边塞可以作为坚固的防线,即使突然有了危急情况,百万之众的雄兵是可备一战的。”
  “借着秦国原来经营的底子,又以肥沃的土地为依托,这就是所说的形势险要、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地啊。”
  “陛下进入关中把都城建在那里,山东地区即使有祸乱,秦国原有的地方是可以保全并占有的。”
  “与别人搏斗,不掐住他的咽喉,再击打他的后背,是不能完全获胜的。如果陛下进入关中建都,控制着秦国原有的地区。这也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而击打它的后背,才可操纵自如啊。”
  说完,娄敬施礼下拜。


第413章 迁都与平燕
  娄敬的这一席话,有理有据,说得高祖不住点头。
  但定都这样的大事,岂能是一个小戍卒一番话就能改变得了的,当下,命娄敬暂退,另召群臣商议。
  大臣们都是崤山以东地区的人,争先恐后地申辩说,周朝建都在洛阳称王天下几百年,秦朝建都在关内只到二世就灭亡了。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函,背靠黄河、洛水,险亦足恃,不如建都在这里。
  高祖听着各位大臣们的议论,越发弄得没了主意。
  想了多时,决定还是召来足智多谋的张良,商量可否,方能定夺。
  张良应招而来,拜见过高祖,在听完了高祖的咨询事项后,略作沉吟,说道:
  “诸位大臣们说的有一定道理。”
  随后,话锋一转,说道:
  “但是,洛阳虽有这些天然的险要,但它的腹地太小,方圆不过数百里;田地贫瘠,而且容易四面受敌,属于四战之地。”
  “陛下请看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