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谋无双-第2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陛下即位,给予特别奖赏,礼敬有加。丞相不知内省,反而脸上有得意之色,难道社稷臣果是如此么?”
  文帝听了,默然不答。
  周勃对陈平的让位之举,当然心存感激、尊敬外加十分信赖,像以往一样,与陈平时常酒席往来。
  陈平平日里,也很配合右丞相的工作。
  这一天,文帝上朝,左右丞相率文武大臣躬身立于殿内,议完了几件大事,刘恒突然问右丞相周勃:
  “丞相可知全国一年共审理多少案子?”
  周勃一时哑然。
  文帝又问:“全国一年的钱粮收支各是多少?”
  周勃“汗出沾背”,还是说不上来。
  汉文帝转而问左丞相陈平。
  其实,陈平跟周勃一样,同样不掌握皇帝要的这些具体数字。
  陈平很镇定,上前奏道:
  “禀圣上,你所要的这些数字,有专门负责这些事情的主管官员掌握。”
  文帝问:“主管人都是哪个?”
  陈平道:“陛下如果要问全国一年共审理多少案子,则应该由廷尉负责;问全国一年的钱粮收支各是多少?则应由治粟内史负责。”
  文帝当然不傻,紧接着问道:
  “那你们两个丞相做什么事?”
  陈平不慌不忙地说道:“我们主管群臣。”
  “所谓丞相,职责就是辅佐天子调理阴阳,应付四时变化,对下督促不失时机栽种万物,对外镇抚诸侯安定四夷,对内使万民归顺,卿大夫各尽其职。”
  陈平的机智,宽泛而似乎逻辑严密的答辩,巧妙地遮掩了他对具体情况的不查和无知,反给文帝留下了一个胸怀全局的印象。
  汉文帝听罢连连点头称善。
  周勃在一旁羞得直想找个地缝钻进去,连自己的职责范围都搞不清楚,这当的什么丞相。
  退朝后,周勃气呼呼地问陈平:“你平时怎么不提醒我,如何回答皇上问话?”
  陈平笑了笑,心想,这种随机应变的本事,不是教你就学得来的东西,于是对周勃说道:
  “陛下如果问长安中盗贼的数量,你也要硬着头皮去回答吗?”
  周勃服了,较之陈平的足智多谋,自己可是差得远了。
  就这件事,周勃称病请求免除自己丞相职务,文帝准许,从此由陈平一人独担两府。


第490章 文帝的…
  陈平独任丞相后,一时间,朝廷内外,诸多事项在他的调整下,倒也按部就班,相安无事。
  这一日,有人禀报,车骑将军薄昭迎接太后的车驾就要进京了。
  陈平连忙组织迎接,并启奏文帝。
  文帝听说母后到来,便率领文武百官,出郊外恭迎。
  仪仗队伍伫立等候不多时,远远见薄太后驾到,群臣一齐跪伏。
  文帝也当街向母后下拜。
  薄太后安坐在舆驾中,笑容可掬,令车骑将军薄昭,传谕令免礼。
  薄昭早已下了马,遵谕宣示。于是文帝起立,百官也随之起立,前面引导开路,前呼后拥,奉辇入都,直至长乐宫中,由文帝扶母后下了舆驾。
  薄太后登御正殿,又接受文武百官北面祝贺,礼毕始散。
  这位薄太后,也确实像许负所预测的那样,因为儿子称帝,而贵为母后。
  这实在是命运之数。
  昨日有个读者——蚊子菌说,高祖与薄姬的“中奖率不科学”,因为一次就生了个儿子,而且还当了皇帝,这在世界帝王史上,也确实是绝无仅有的概率。
  不过,与其说是概率和中奖率,倒不如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定数,谁知道,这不是高祖不经意而为呢?
  高祖一贯对身后事先知先觉,又怎能没料到自己死后,吕后的一番作为,甚至对于当初高祖在芒砀山,所斩的白蛇,不是也因为斩了中段,后来变成王莽(莽即是蟒,蛇也)篡了汉室江山,高祖的余脉光武帝又得以中兴呢?这是闲话。
  要说薄姬命好,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子有方,而文帝也确实是个孝子。
  在代郡时,薄姬生病很久不愈,代王亲自侍奉,连续十几个日夜,从不懈怠。
  不论饮食还是汤药,必然代王先尝后进,薄氏因此得以痊愈。
  这样的孝道,就算拿到今天,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所以,文帝以贤孝著名于世,最终因此而得到帝位,继承了高祖孝的衣钵,开启了汉初以孝治天下的先河。
  但文帝为了帝位,接下来所做的事情,却是其为政史上极为不堪的一笔。
  在这一点上,太史公的笔,没敢如实记录。以太史公仅距文帝几十年的时间,连鸿门宴的详细经过,都遍访樊哙后人,不惜浓重笔墨,为何对此却语焉不详,无他,实在是为当政者讳的缘故。
  这件事,就是文帝的原配夫人及与其共同所生的四个儿子。
  史书上,没有代王后,也就是文帝原配夫人的名字,但根据吕后掌权后,喜欢通过联姻的方式控制汉室宗亲这一点上看,代王后应该是吕氏的女子。
  吕太后安排很多吕氏女子嫁给各地藩王,文帝的弟弟梁王、赵王的王后也都是吕氏女子。因此,做为听话一族的代王,不可能也不敢拒绝吕太后给他安排的王后。
  除此以外,代王后死的那一年,正是诸吕之乱发生,所有吕后党羽被杀的那一年,因此,文帝的发妻代王后是吕氏女子的可能性很大。
  另据史书记载,汉文帝登基后不久,他与代王后的儿子们悉数病死。
  史书中没有记载病死的原因,而且,不论什么病,也不可能只病吕氏女和几个弱小的儿子吧,何况最小的可能仅有几岁而已。
  这只有一种可能,文帝为了谋得帝位,与诛吕的大臣们,达成了某种协议,那就是,牺牲自己的王后和儿子们,不管她们有辜无辜,也无论是否舍得,更不管事后会不会威胁到功臣一族。
  而王后与儿子们的被杀,文帝为了保持自己一代明君、仁君的形象,没有让人将这些记录下来。
  文帝的妻子、儿子不管因为什么原因被杀害,文帝的手上,都沾上了她们的鲜血,这一点,无论他在之后,做了什么,他的形象都不会因此而改变。
  代王后和嫡系儿子既然被害,眼下皇帝不能无皇后,宗室也不能无太子,立后和立储的问题,就摆在文帝面前。
  文帝这一脉说来也奇怪,薄太后的遭际,原是出于“不科学”和“概率”的意外,而文帝的继室窦氏,也是因祸得福,无意之中成为代王妃子的。
  窦氏原是赵地观津人,早年丧父母,只有两个弟弟,大的名窦建,字长君,小的名窦广国,字少君。
  两个弟弟都年幼,还不能自立谋生,又赶上兵荒马乱,流离失所,窦氏与兄弟二人,几乎不能生存了。
  恰巧赶上汉宫采选秀女,窦氏便去应选,被选入宫中,侍奉吕后。
  不久以后,吕后发放宫人,分赐给诸王,每个王五人,窦氏亦在队伍中。
  因为原籍在观津,窦氏希望能去赵地,好与家乡接近,当下请托主管太监,把自己的心意告诉太监,请他多关照。
  主管太监当即应允下来,不料分派那天喝多了,竟将窦氏的姓名,派入代国。
  等到窦氏得知后,找那太监责问,太监才知道搞错了。
  但名单已上报奏明吕后,不能再改了,只得好言劝慰,敷衍了一番窦氏。
  窦氏也没办法,只好洒了许多珠泪,怪自己命薄,怅然出都上路。
  哪知到了代国,竟被代王看上了,选为嫔嫱,春风几度,递结珠胎。
  窦氏肚子也实在争气,一连为代王生下三胎。
  第一胎生下个女孩,第二、三胎均是男孩,长名刘启,次名刘武。
  当时代王有夫人,还生了四个男孩,刘启与刘武属于是庶出,当然和嫡室所生的没法比。
  窦氏也自安本分,恭敬地侍奉王后,并叮嘱两个儿子听命于嫡室的四个兄长,所以,姐妹之间,下面的兄弟之间,很是和睦。
  代王夸奖窦氏知道礼数,对她格外宠爱。
  到了文帝这时,代王后已亡,后宫虽然还有数人,但都比不上窦氏在文帝心中的地位。
  到了代王入都为皇帝,于是窦氏及两个儿子,也开始展露头角了。
  文帝元年(公元前180年),丞相陈平带领以下诸官吏,联名上书,请立太子。
  文帝又再三谦让,说什么他日应推选贤主,不应该早早建立子嗣。
  陈平又与群臣再次上书固请,说历代以来,立嗣必子,现在皇子刘启位次居长,敦厚慈仁,允宜立为太子,上承宗庙,下副人心。
  文帝于是准如所请,册立东宫,即以皇子刘启为太子。
  太子既定,群臣复请立皇后。
  太子刘启既为窦氏所生,窦氏应该为后,文帝也因上有太后,称须要禀承母后命,才可定夺。
  当下,由薄太后下了一道明谕,立太子母窦氏为皇后,窦氏于是,终于成为文帝继室,正位中宫。


第491章 赵佗再归
  窦氏被立为皇后后,长女刘嫖受封馆陶公主,次子刘武受封为淮阳王。窦皇后的大弟弟窦长君,被文帝厚赐田宅,让他移居到长安。
  窦皇后与窦长君相见,忧喜交集,说起小弟弟窦少君,窦长君却鼻涕一把泪一把,说是被人拐走了,多年没有消息,不知是否还活着。
  窦皇后跟着哭了一场,立即派人到老家清河郡中,令地方有司,派专人查找弟弟窦少君。
  正查找无果,这一日,忽然有人来到宫前,报称是窦少君,已到长安,前来认亲。
  等到了相见,姊弟俩两手相持,相顾痛哭。坐在上面的文帝,也为之动容。随后,召入窦长君,兄弟重逢,更有一番问答的苦情。
  文帝随即令他兄弟在一起居住,又添赐了许多田宅,兄弟两人,拜辞文帝,携手同归。
  周勃、灌婴闻听此事,私下商议道:
  “从前,吕氏专权,我等幸亏没被害死。现在窦皇后的兄弟,都来到京都,将来也许就依仗着皇后一族,当了官再干政,那岂不是我等的性命,又悬在这两人手中?”
  “况且他们两人出身寒微,不知道礼义,一但得志,必然仿效吕氏,对这事,应该早加预防,替他们慎重选择老师和朋友,慢慢熏陶,才不至于有后患。”
  二人商议已定,随即上奏文帝,申请选择正直人士,与窦皇后两兄弟相处。
  文帝准奏,为兄弟两个选择了一些贤士和他们做邻居,相互交往。窦氏兄弟,果然退让有礼,不敢倚势陵人。
  文帝也顾忌吕后的事情重演,仅仅让兄弟俩个安居长安,不加封爵。
  在周勃请还相印,专任陈平为相后,文帝即召陈平商议南越事宜。
  南越王赵佗,之前曾接受高祖的册封,归顺汉朝称臣。
  高祖死后,吕后临朝,开始和赵佗交恶。
  吕后七年(公元前181年),吕后发布了和南越交界的地区禁止向南越国出售铁器和其它物品的禁令。
  赵佗与吕后当政的汉朝关系一度紧张,汉朝与南越国的矛盾激化。
  吕后随即派遣大将隆虑侯和周灶前去攻打赵佗,但由于中原的士兵不适应南越一带炎热和潮湿的气候,纷纷得病,连南岭都没有越过。
  赵佗觉得吕后可能会通过长沙国来吞并他,于是赵佗宣布脱离汉朝,自称“南越武帝”,出兵攻打长沙国,并在打败长沙国的边境数县,显示了自己武力后撤回。
  吕后八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