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谋无双-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公孙敖的意思很明显,万人军队,面对动辄十万计的强大秦军,几乎是没什么抵抗力的。
陈平见问,不慌不忙地答道:“这些军队,原则上要听从大将军的统一号令,但在行动上要给予充分的自主权。”
“噢?”
‘统一号令’令公孙敖心里很舒服,毕竟他是魏王任命的国家军队的统帅,但‘行动自主权’又是什么鬼?
第九十一章 帐前献策(三)
陈平看出公孙敖的担心,说道:“这些外城郡军队,或许是左右大梁保卫战,或者说延续魏国存在的决定性力量。”
“大将军只要下达命令,给所派各城郡万人之将充分的征兵、训练、调动的自主权,除了像我大梁一样,实行全民备战外,命令他们坚持做两件事,即可扭转战局。”
“哪两件事?”公孙敖前倾身体,问道。
陈平:“第一件事,固守城池,遇围不救。”
公孙敖有点懵了,这两者听起来好像有点矛盾啊。
陈平:“固守城池,是要积极募兵,组织训练,修护防御,遇敌来攻,即可固守城池。”
“守城时各自为战,拼力顽抗到底。颁布拼死固守令,有不尽力战而降者,任何士卒皆可斩其头,斩者即为守将。”
“这样,每城郡之守,必将带兵拼死抵抗,最大限度消耗和迟滞秦军的进攻。”
“遇围不救,就是除了守卫本城拼死抵抗之外,即使他城求助,也不得倾城而出,全力救援。”
公孙敖忙问:“‘遇围不救’,用意为何?”
陈平:“为了保护城池和消耗秦军,防止我军被秦军调动,在城外被歼。以每城郡万人之军,据城而守,可以一抗十,就像安陵那样,一个城池最少可拖住数万秦军。”
“而一旦离开城池,那就是一对一了,迟早会被秦军逐个吃掉。秦军向来喜欢围城打援,歼灭有生力量,我们必须反其道而行之,凭城据守,耗费时日,尽量杀伤敌军,岂不是秦军最头疼的策略。”
相国道:“嗯,有道理。可是那城池终究会破,那守军岂不就……”
陈平道:“即使城破,已经给秦军大量杀伤,战略拖延、消耗敌军的目的,已经达到。”
“城破之后,将士守卒可展开巷战突围,就近编入附近郡守军队再战。如此节次抵抗,秦军如果逐城攻取,恐怕几年也拿不下魏国。”
公孙敖点头:“如此说来,遇围不救看似违背兵法,非胆识之士不敢擅为,当今之时,却是可行之计。”
陈平接着道:“遇围不救的要点,就是以城为据,耗敌杀敌,避免和强秦力拼,以我之强,对敌之弱,最大限度保存有生力量,避免被敌歼灭,此乃第一要务,务必作为军纪传达执行。”
公孙敖问:“那第二件事?”
陈平道:“第二件与第一件相关,就是充分授予在外城郡将领的灵活作战的决定权,积极开展对秦军的‘麻雀战’和‘游击战’。”
“虽然强调遇围不救,但不是说军队闭城不出,如果没有秦军来攻,则可以适当出击,灵活机动的展开游击战。”
“而对于被围之城,不被秦军围城所诱,要以我为主,趁敌不备,主动出击,与围城秦军展开袭扰。”
“不管哪座城被攻,附近各郡军队,均要轮番派出小股精锐骑兵,在攻城敌军的外围偷袭、夜袭秦军,就像麻雀一样,频繁攻击骚扰秦军。”
“这一行动,授予诸郡之将充分的行动自主权,不必请示,灵活机动,根据地利和战场时机,各自为战,以消灭秦军有生力量为主,以疲惫秦军为目的,互相配合,使秦军顾此失彼,疲于应付,无处发力。”
公孙敖点了点头:“这倒是个好计策,秦军大规模军队,想打也无处发力。”
陈平接着道:“对于秦境距大梁的沿途各城军队,命其开展游击战,要日夜袭扰秦军的运输线,使秦军每运送一粒粮食,一只秣禾,都要付出代价。”
“主要目的:断敌运输线。以山为要,利用地形地利优势,不断袭扰、甚至彻底切断秦军粮道,使秦军粮草接济不上。”
“无论什么战将、再厉害的军队都要向粮草低头,一旦切断秦军粮草,军队很快就会陷入极度混乱的状态。”
“就拿秦军后期保障能力来说,运输一石粮食到前线,需要消耗十乃至几十倍的成本,我们反复袭扰反复切断,必将极大增加秦军的后期保障困难。秦军,虽然战力恐怖,但后勤恰是他的弱点。”
“以长平之战为例,其实秦军不是胜在离间赵王以赵括换廉颇,秦军偷换白起;也不完全是秦军的诱敌深入战术,最终之所以秦国战胜,实则胜在军粮上。”
“长平之战持续了三年,到了后期,双方的后勤压力都到了极限,临阵换帅、急于出战也是赵国支撑不下去的表现。”
“而秦王听说赵军被围在山谷里、粮草被断,但又无法一举消灭赵军。为了支援秦军,增加粮草供应,秦国甚至不惜实行赐民爵一级,动员国内十五岁以上劳力奔赴长平运送粮草。”
“战场上的大军就像一只风筝,没有后期粮草的保障,战争局势马上急转直下。”
“最后,粮草决定了长平之战的结局。说白了,赵军是被饿的不行了,才放下手里的武器。”
“后来赵军的投降以及被坑杀,其实都是后勤补给不足造成的。因为秦国也处于崩溃的边缘,几十万降卒的吃喝,是个巨大的麻烦,否则白起也不会坑杀投降的赵兵。”
“所以,断敌粮草,是本次大梁保卫战的决胜关键所在,有请大将军,严令沿途各城郡之将,务必坚决贯彻执行。”
陈平引经据典,侃侃而谈。
“好。”
公孙敖待陈平说完,忍不住喝了一声彩。
相国魏陉喜笑颜开道:“想不到陈平君有如此退敌良计,实乃大将军之福、魏国之幸啊。”
公孙敖道:“老夫粗鲁刚直,适才唐突冒昧,还望陈平君莫要见怪。”
陈平起身相谢道:“承蒙相国大人、大将军能容在下畅言,感激不尽,如能为保大梁存魏国,略尽绵薄之力,实是愚下平生之愿。”
相国魏陉续问道:“陈平君似有余计,还未尽言,敬请道来。”
公孙敖忙道:“还望陈平君言无不尽。”
第九十二章 帐前献策(四)
陈平也不再客气,接着说道:
“相国大人、大将军容禀:这抗秦第四计,即是加紧改良和打造守城军器。所有铁匠铺和冶炼,统一归官府管辖,开足马力,全力以赴赶制防城器具。”
“舍弃现在武卒常用的戈、戟、殳等兵器,那些兵器,适合野战、车战、近战,我们守城需多备抛石车、强弓劲弩、标枪,尽快多生产长矛、长剑,弯刀等急需军械。”
说到此,公孙敖道:“抛石车、强弓劲弩,定要多多准备,这长矛、长剑,需要什么形制规格?”
陈平道:“长矛需用丈八,长剑也要三尺三。”
公孙敖道:“现在我军的矛,长仅丈余,便于回旋,如今改为丈八,是为了便于捅刺?”
陈平道:“大将军所言极是,守城时直上直下,无需回旋,丈八之矛,从上惯下,可攻云梯上之敌。距离越远,我方越有利。秦军戈戟矛枪,不过丈余,攻城时又多以短兵器为主,我军可以居高临下,远距离即可捅刺,因其盔甲遮护部位,训练长矛时,只需照脸部攻击为要。再配以叉铲,叉铲云梯之上的敌军,一铲到底。”
公孙敖颔首:“那长剑呢?”
陈平道:“剁手。”
公孙敖微微一笑:“好主意。”
陈平道:“城上守兵,每人配备长剑一把,遇到侥幸登城秦军,长剑剁手,以杀伤为主,失去手的士卒,还有什么战斗力呢?何况一名伤员救助,需浪费士卒两人以上救援,大大消耗敌军战力,增加运输困难。”
“除了长剑,还要打造环首弯刀,组成弯刀突击队,遇城墙防守失利紧急处,弯刀突击队冲上去,拼力砍杀,任何秦军,都会成为我突击队的刀下之鬼。”
公孙敖问:“环首弯刀,这是什么武器?”
陈平道:“环首弯刀,是在下研究的一个新型武器,本来是给骑兵准备的,也适合近战、夜战,从现在开始,各个城池的守将也要尽快赶赴郡县,抓紧训练打造弯刀突击队,以备袭扰秦军之用。”
公孙敖眼睛一亮:“可有图示。”
陈平从怀里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环首弯刀图,呈给公孙敖。
这环首弯刀,长三尺,弧形单刃,刀锋较长,头尖背宽刃薄,带有护手,可双手持握,便于砍、抹、劈、刺,使用灵活,力道猛,攻防兼备。
公孙敖看着弯刀图,揣摩良久,猛一击案:“太好了,这玩意近距离格斗太灵活了,这回定让秦军,尝尝这环首弯刀的滋味。”
说罢,将图纸呈给相国魏陉道:“此刀还望相国大人,令工师尽快打造为盼。”
魏陉接过图纸道:“好说,此事无需大将军挂心,本相立即安排。”
陈平接着说道:
“这第五计,组织一支硬弩部队,配备能射百丈之外的硬弩,分列四城,单射敌军之将,斩其首,使秦军不敢靠前指挥,打击敌军士气。
公孙敖道:“百丈之外恐怕射不到,我军的硬弩,射程最多不过二三百尺距离。”
话未说完,公孙敖见陈平面露微笑,醒悟道:“莫非陈平君,还有图纸?”
陈平点了点头,又从百宝箱式的怀里,拿出另一幅事先准备好的绢布图纸:
“这个硬弩又称‘斩将弩’,可交予工师尽快打造,每个城墙上尽量多配备,用于远程攻击。”
“第六计为坚壁清野,将大梁附近十五里范围内的所有房屋和建筑,全部拆毁,人员迁入大梁,官府统一提供住处,适龄男丁充军备战,木材物料运到城内,用作守城之具,不给秦军任何可用之资。”
“城外所有弓弩射程之内的障碍物,全部清除,扫清视角,不给秦军以隐蔽和依托的障碍。所有水井填埋或投毒,使秦军无水可饮。”
“这第七计,征集大梁所有的石匠、木匠、泥瓦匠,组成一支工兵突击队,分布四城,遇城损坏,不避箭矢,即刻组织抢修。”
公孙敖道:“工兵,闻所未闻,却是个好主意,这样就不怕秦军的抛石车、冲城车毁城了,当日攻城当日修复。”
“第八计,自今日起,在秦军来大梁的路上,派兵毁掉道路桥梁,迟滞秦军,为大梁守城赢得时间。”
这第九计乃是防秦奸细,请大将军立即下令,封锁所有进出大梁的路口和城门,禁止任何人离开大梁。对于非大梁之户和外民,集中管理,以防秦国奸细混进城来,传递守城情报。”
第十计,请大将军任命一游击将军,将全部骑兵带出城外,在附近郡县驻扎,伺机机动。授其虎符,使其有权调动指挥各郡守军,各郡的守军,也一并听从游击将军指挥,随时补充游击队伍,适当组织大规模的游击战,配合大梁守城。”
陈平滔滔不绝的讲完,一时间,大帐内鸦雀无声。
俄顷,相国魏陉和大将军公孙敖互相看了看,脸上都一致露出难得轻松的神色。
相国手捋须髯道:“若此,不仅大梁城池可保无虞,就是魏国,也当有救了。”
公孙敖也道:“陈平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