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谋无双-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秦王道:“安陵使臣,你的话是在挖坑给本王,本王之所以讨伐诸国,就是为了使天下一统,尽快结束这几百年来纷纷扰扰的征战局面,使天下黔首摆脱刀兵之苦,所谓的以战止战是也。”
“现今,大梁兵临城下,将至壕边,魏国指日可待,国灭之时,安陵岂可以独存。你回去告诉安陵君,也让安陵君劝告魏王,识时务为俊杰,尽早投降,以免玉石俱焚。”
说到此,秦王看了看阶下唐且道:
“不过,我见你也算个忠厚的长者,回去告诉安陵君,如果真为安陵着想,就尽早放弃抵抗,早日归顺大秦,如此,本王可保安陵无恙。”
“念在安陵君识大体,又有些气魄,魏国国灭之前,本王不会派兵攻取安陵,待魏国国灭之日,他的祖业和宗庙都不存在了,那安陵只能姓嬴了。”
就这样,唐且回到了安陵。虽然没有达到秦王允许安陵作为孤城存在下去的目的,但也使安陵赢得了喘息之机,可算不辱使命。(注1)
话说,唐且回到安陵,将使秦的细节说与安陵君,安陵君对秦王对安陵的对策,有了预判,更加坚定了守城的决心。于是,督促褚布加紧练兵,早日成军。
注1:之所以记载这段故事,实在是出于初中的那篇课文《唐且(一作〃唐雎〃)不辱使命》。
据《战国策·魏策四》《秦王使人谓安陵君》记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且使于秦。秦王谓唐且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且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生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且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且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且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且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这里的唐且即唐睢。而最大的疑点,来自于当时诸侯国之间的任何使臣,在觐见国君的时候,是不能带任何兵器和武器的;所以后来才有专诸将剑藏于鱼肠里刺王僚,荆轲将匕首藏在地图里刺秦王的故事。
而此时的秦王早已经历了荆轲事件,秦宫上下,怎可以允许唐睢带剑而入,更如何能允许一个小城的使臣离秦王太近呢?
这个故事恰恰发生在这段时间的安陵,本文不得不补录在此,以正视听。
第一一二章 新式骑兵
这边,褚布在见过魏咎公子后,次日,即随安陵守将走马选卒,很快就选定了所需武卒。
几日后,马镫和环首弯刀配置齐全。随着战马陆续补充,不到半月时间,褚布一千五百匹战马的骑兵纵队,即组建而成。
随后,按照在大梁时,陈平给他的建议,褚布主导对魏军骑兵,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此次骑兵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尽快组建一支典型意义的轻骑兵纵队。
这也是史上最早的轻骑兵部队。
在陈平的理论里,此时诸侯国的骑兵战术,还没有摆脱车战的影子,布阵多以四方阵为主,讲究整体推进,大部分作为整个步卒战阵的侧翼,做机动力量。
在骑兵的装备上,各国依旧沿袭步战中的兵器,以戈戟矛殳为主,配合剑,讲究一寸长一寸强。
但骑兵真正的优势在于速度,以步兵为主的四方阵适合阵地战,而魏军今后骑兵的布阵要注重冲击性,以五骑或八骑为一排,发挥骑兵的突然性和机动能力,组成纵队突击敌军。
而在兵器方面,陈平认为,与之前一直讲究的长度优势,在骑兵的速度面前,已经不重要了。
骑兵的兵器配备应该快速、灵活,利用马的速度突然发起冲击,然后在格斗中,如何一击致命,才是骑兵制胜的关键。
任凭你的戈戟再长,也不及刀剑的锋利。而长武器恰恰刺出一击后,难以回旋,与其这样,还不如配以格斗之王的弯刀,用刀格架出对手的武器攻击后,马和刀就已经到了身前了,挥刀、迅速解决问题。
所以,褚布的骑兵在装备上,弃掉了所有矛、戈、戟、殳之类的长兵器,全部配用弓弩和弯刀。
褚布对骑兵中弓和弩的要求又不同。
使用弓箭的必须是神射手,发挥射术精准的优势,具备骑行中,快速瞄准快速施射的能力,专射敌将和重点目标。
弩箭则是集中排射,远程打击。弩箭进攻时,由一排五骑或八骑的纵列,迅速演变二十或三十骑的横列。前排射完,后排插上再射。梯次搭弩,逐次施射,短时间形成区域密集攒射,为后续冲锋做准备。
褚布先选定了两个伯长(注:统帅百骑的将领)赵方、万保,作为自己的副将,为训练督导。
射术训练由神射手赵方统领,专门训练弩箭准度和阵列施射。
从射术精湛的士卒中,选出了几十名神射手,组成神弓队,专射敌将和重点目标。
所有神弓箭手,最后要达到,不用精细瞄准,把握好骑行节奏,凭感觉施射,准确命中目标的能力。
这是褚布对骑兵施射,总结出的一个规律。
马上施射,即使精细瞄准,也无济于事。因为马在奔跑的过程中,人在马背上是颠簸不稳的,而施射的目标也是移动的。
这样的施射,难度比后世射击比赛里的十米移动靶之类的还要大。
因为移动靶射击,射手是不动的,这样,射手只要根据移动靶向前移动的惯性,计算出靶和弹相遇的提前量,调整瞄准的点,即可打出好成绩。
而如果让这些射击运动员,也骑在一个上下前后颠簸的木马上,再去射移动靶,恐怕没几个能一直取得锦标。
后世当然还有双多向飞碟射击,可那些飞碟,飞出的弧线是固定的,方向也是固定的,而且,射手仍然是站在地上,也没骑在马上。
所以说,类似百年后的“飞将军”李广,骑在马上,一箭射中事先说定的,天上飞行的第三只大雁的脖子,是多么牛叉的射术。
而练就如此精湛的射术,绝对不能靠瞄准,只能是熟能生巧,加上久而久之形成的感觉。
这样的感觉,类似抗战神剧里的神枪手,甩枪(枪必须甩起来,瞄,是打不准的)打断电话线,是一个道理。此是题外话。
除了神射手,其余骑手,均配备弩箭,在运动中组成排弩箭阵,练习速射。骑兵每人携带三十支箭弩,远程杀伤敌军后,再发起纵队冲锋。
说起纵队冲锋,不得不特别交待一下。
按照陈平给出的建议,褚布一改诸侯骑兵车阵式攻击,或者漫山遍野横排冲锋的阵法,实行纵队式冲锋。
这种冲锋的好处是,被敌方箭弩攻击的面缩小,敌军只能看到正面的几排骑兵尖刀,再多的箭雨也施展不开。
而骑兵纵队一旦冲击起来,宛如一把尖刀,快速插进敌阵,秋风扫落叶般,所到之处,敌军身首两异。
在五人或八人骑一组的纵队里,居中的骑手,选力大臂沉,刀法精炼之士,为纵队前锋。
两端则以防守技术好,刀法快的为侧翼,对整个队形进行保护。
使每个纵队,始终保持一个攻击阵型,就像楔子一样,狠狠楔进敌阵。靠巨大的冲击力,迅速冲垮对手的阵型。
最后,在气势上,褚布要求,纵队在进攻时,骑兵必须弯刀高举,任刀锋在天空下,闪着寒光,借着马蹄的轰鸣,士卒一起高声呐喊,营造出排山倒海、雷霆万钧般的气势。
总体目标下达后,开展各个科目的逐项训练。
对于弯刀的训练,由万保负责,主要训练劈、砍、刺、抹。
劈的动作标准,要求借助马匹快速行进的速度,挥起刀,其自身弧度带来的劈砍威力,必须劈开半尺直径的圆木。
砍的技术标准,要求一刀,砍断胳膊粗的树干。
刺的标准,要求出刀刺中挂在半空中的铜钱。
抹的要求,要将悬挂在空中的绳子抹断。
凡此种种,严格的标准,艰苦的训练,在褚布的骑兵队伍中,每天展开。
随着褚布军中,马镫的普遍配置,大大增强了士卒在马背上的稳定性,使骑兵在做各种动作的时候,更加稳定,甚至有一些出色的士卒,更将马上“铁板桥”,“镫里藏身”等动作,普及开来。
一时间,骑兵们绝尘跨沟壑、凌空冲险阻,训练场上,一片人仰马翻。
第一一三章 训练场上
清晨,太阳刚刚升起,碧空如洗,万里无云。
初夏时节,正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
今天,按照骑兵纵队的计划,是弯刀科目训练。
万保带领全体骑兵,已经在校军场上,整队集合。
魏咎早就听说,褚布的营中日夜操练,颇有些气象。
这天晨起,闲来无事,一时兴致所致,魏咎带上几个随从,信马由缰,望校军场而来。
远远地,就听到校军场内,传来阵阵的喊杀声,呐喊声。
到了校军场门口,守卫士卒见是魏咎公子,要去禀报褚布,魏咎示意,不要去打扰,而是立在营门旗影处,慢慢观瞧。
阳光下,校军场上,褚布一身戎装。
褚布坐下一匹高大的红鬃马,掌中加大号的环首弯刀,威风凛凛,面对全体士卒,煞神一般立在一高坡处。
“军士们,既然身为骑兵,就是魏军的骄傲,我们要用战刀,赢得胜利,维护魏武卒的荣誉。”
“在你们胯下的,那不是战马,而是你们的朋友,要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你的战马。”
“而手里的弯刀,是你们身体的一部分,要熟练掌握,运用自如。”
“作为骑兵,就是要杀敌,弯刀所指,人头落地,利刃过处,所向无敌。”
“最后再强调一句:训练场就是战场,宁可训练多吃苦,也不要在战场上送命。听明白了吗?”
整个校军场,一千五百名骑兵齐声回答:“听明白了。”
褚布训完话,万保纵马上前,高声宣布训练内容:
“今天训练的内容,练习弯刀劈砍。每匹马在越过战壕和横杆的同时,劈杀两侧的草人。要求,劈砍迅速,左右开弓。四个草人,一次劈砍不全中的,反复加练十次。”
随后,万保清了清嗓子,大声宣布:
“褚校尉有令,凡一次全部砍中者,奖励肉汤一碗。”
此令一出,骑兵队伍中传来一阵欢呼声。众骑卒,跃跃欲试,都准备喝肉汤。
随后,只见骑兵伙房,将一大釜熬好的肉汤抬到台前来,现场煮熬。一个伙夫,一边熬汤,一边用蒲扇,使劲地往外扇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