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谋无双-第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约兵勤王,实非上策,还望我王、大将军阁下三思。”
  陈平一番透彻的分析,顿时令整个王宫内所有的人,默然无声。
  公孙敖虽然心里承认陈平说的有道理,但不仅面子上过不去,他好不容易想到应敌之策,而且,以他对魏王的了解,即使他不提,魏王肯定也有此此想法,更何况,他也实在是想下个赌注,用外城的大军,与秦军殊死一搏。
  他沉吟半晌,方道:“司马所说,虽有道理,但那是建立在我军失利的基础上,如果我们能周密计划,战术得当,城内城外夹击,一举击溃秦军,你的这些担心和分析,也就仅存在于口头上了。”
  说到这儿,公孙敖对魏王说道:“臣以为,即使有风险,为了尽早解大梁之围,摆脱这一不利局面,也值得一搏。”
  魏王沉吟良久,方道:“陈司马所说,似有道理。但今日之事,提醒寡人,与其被秦军围困至破城,不如调动全国之卒,与之拼死战一场,结果怎样,也未可知。”
  随后,对公孙敖道:“大将军即按此议,着手去办吧。”
  公孙敖施礼道:“谨遵王命,臣定当击溃秦军,解大梁之围。”
  陈平见话已致此,已毫无余地,便上前启奏魏王:“启奏陛下,既如此,臣恳请出城,伺机协助外将攻击秦军。”
  魏王准奏。


第一二九章 出城
  进入夏季的大梁,可能是太阳仰角过高的原因,气温上升的有点早。
  这不,辰时刚过,太阳已经晒得人的头上开始冒汗了。
  街上的行人,尽量躲在树荫底下走。
  那些临街卖茶水的铺子,生意倒是格外的好。哪怕城外十几万秦兵围城,但似乎,老百姓的日子还得一天天过。
  每天午时时分,东城门会定时开放,那些想逃离大梁的人,经过若干的严格盘查后,会被放行。
  但有什么人愿意空着手离开大梁呢?
  有钱的人,不舍得那些家业,既然钱都带不走,那还有必要离开吗?何况,秦兵即使进城,又能把老百姓怎样呢?
  听说除了长平之战,秦军坑埋了四五十万赵军和民夫外,还没有太多屠城的传闻,既然这样,又何必急着出城呢?
  就像离这儿不远的韩国,据说五年前,秦国的内史腾,攻破韩国的首都新郑,俘虏了韩王安后,将王室贵族外迁,百姓们仍然安居乐业,也没什么其他的变化,大都该怎样过日子,依旧怎样过日子。
  所以,出城的,多是那些没家没业,不想与大梁赌下去的人。大多数有家有业的,都选择留在大梁,以观动静。
  除了百姓的心态,三街六市也是一样,照样商贾贸易,除了物价有些上蹿下跳以外。
  但茶舍里,却有不同。这不同,源于茶舍的一个功能,每日都有各方面的传闻。
  这世界很奇怪,任凭交通断绝,但,各地各种各样、七行八市的传闻,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会以各种方式,在该出现的地方出现。
  来源虽不明,传播的方式是口耳,速度却很快。有的还添油加醋,进行若干加工。比如:
  “听说,魏王要去外城调兵了,要把几十万大军都调过来,围攻秦军。”
  “要是这样就好了,几十万,够秦军喝一壶的。”
  “要是这么说,这大梁就该解围了,可快点解围吧,我那十几担盐,还在齐国边境上,不敢往过运呢。”
  “可不是,城外的麦子马上就该收割了,这新麦子也该进城了。”
  “听说前段时间,秦军的运粮队,在榆关的甬道里,被魏军的骑兵伏击了,据说杀死了好几千秦军,粮草运到榆关城,粮仓都堆不下了,榆关几年也吃不完。”
  “听说,这次打秦军运粮队的,是魏文侯时的吴起转世,带领五百天兵天将,只那么轻轻的一挥刀,秦军就都掉下马来,乖乖地看着,魏军把粮草运走了。”
  “你说的不对,我听说,带兵的是个黑大汉,是吴起手下的将军,就像个黑煞神,大喝一声,秦军就屁滚尿流的把粮食交出来了。”
  凡此种种。
  此时,茶馆深处,陈平正一手端着茶杯,独自品着茶。
  那茶色淡淡的,看起来那么舒心。品一口,浓郁的茶香,沁入心脾。
  这个茶舍,是陈平常来消遣的地方,也是他打听各种消息的渠道来源。
  褚布自出城以后,陈平就一直在关心着他的消息。
  骑兵部队组建的怎样了,改革轻骑兵的思想,实现的如何,遇到运粮队打得如何,魏咎那里是什么情况?
  诸如此类,始终挂在陈平心头。
  为防奸细,陈平建议对大梁封城,但也同时封闭了各城郡与大梁的信息联系。
  虽然,大梁还可以对外发布王令和指示,但也仅仅是单向的。任何外界消息和反馈,大梁官方无法获得。
  无奈,陈平只好来这个茶馆,坐在角落里,听取一些有价值的消息,以便于自己做判断。
  除了做判断,陈平一直在盘算着自己离开大梁的时间。
  这个念头,自那日送行褚布,就暗暗埋在陈平心里。
  近段时间,公孙敖对他的态度,所作所为,让陈平日益不安。要不是考虑到来大梁的目的和初衷,陈平可能早就闪人了。
  最终让陈平下定决心的,是前日在王宫里关于调兵的争论。
  当魏王同意了公孙敖约兵勤王的请求后,陈平离开大梁的念头,就更加迫切了。
  那天,出了王宫,陈平仰天长叹:
  “如此,大梁将不保,魏国亡矣。此乃天意啊!”
  陈平心里知道,不管外城汇集多少魏军,在能征惯战的王贲和秦军面前,迟早会成为案板上的肉。
  不说魏军现在的战斗力,即使公孙敖亲率大军出来,也根本不是王贲的对手。
  关键是离开了城池,失去了城墙的依托,有多少魏卒也不够虎狼一般秦军屠杀的。
  另外,自己作为作为半路出来的谋士,在魏王那里位卑言轻,即使有很好的策略,一遇资深朝臣的反对,魏王心里的天平,已经不以事情的本身做取舍,不可避免地参杂所谓谁更忠诚和更可信的问题。
  更何况,自己与大将军公孙敖之间的微妙关系,已经开始变味了。
  尤其是矫诏勤王事件发生后,陈平深知,公孙敖绝不会就此放过自己。
  虽然自己在魏王面前给他脸上贴了很多金,但两人之间的性质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在心胸狭窄的公孙敖眼里,自己已经成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
  尽快离开这里,是最明智的不二选择。
  正所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何况还有一个拎着尚方宝剑,时刻虎视眈眈,盯着自己项上人头的顶头上司——大将军。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陈平心里虽然做好了离开的大算,出于本能,内心里还是有所不甘。
  “只可惜,魏王答应奖赏我的十万钱,还没拿到手。”
  “唉,反正出城也带不走,就当从来都不曾有这个赏赐。”
  “再说,我陈平连高官都不稀罕,要这钱又有何用。”
  “唉,可惜啊,大梁,可惜啊,曾经辉煌的魏国。”
  陈平心里感慨着。
  此时,茶馆里,进来一对母子,那孩子看起来和鸽儿差不多大小,在掌柜和伙计的引逗下,咯咯地笑个不停。
  本来还在信马由缰、胡思乱想的陈平,被眼前温馨的母子,瞬间击中了。
  “鸽儿。”
  “张姜,还有如烟。”
  陈平嘴里默念着,心里泛起一股暖流。
  离家三个多月了,也该回去看看她们了。
  对了,老婆张姜当时说什么来,好像是说:“等你回来,我就。。。。。。”
  陈平一想到此,屁股已经坐不住了。
  他连忙出了茶舍,赶回驿馆,简单收拾了一下自己的行李,打进一个包裹里,挎在身上。
  他趁无人注意,也没有和任何人打招呼,径直来到东城门前,经过严格的检查后,混在人流里,出了东城。


第一三零章 阵战之法
  陈平出了东城门,回头望了望大梁,这座三个月来,自己处心积虑投入了智慧和感情的城市,心里忽然涌起一股奇怪的感觉。
  那感觉,既有恋恋不舍,也有莫名的轻松。
  走不多远,前面是秦军的检查站。
  一排营帐,搭在路边,几十名秦卒,手持武器,挨个检查出城的人群。
  陈平冒做行脚商人,要赶回北面老家投亲,顺利地过了秦军的关卡。
  当他再次回过头,最后将目光,投向远处的大梁城时,此刻他的心情,已经变成“冲破藩篱驰骏马,拨开日月腾蛟龙”了。
  陈平转过头来,望着阳武户牖的大路,迤逦而来。
  有读者会问,陈平为什么不去找褚布呢?
  这个问题,陈平心里早已有了答案。因为褚布军,很快也要在被征召勤王之列,到那时,也不得不赶来大梁。
  而且,褚布只是一个骑兵将领,根本无法左右决策,也不能独立成军作战。失去了机动性的骑兵,不过是与秦军互相厮杀的消耗战,陈平已经无法在其中,发挥任何作用,覆灭也是迟早的事。
  陈平知道史书上记载,秦灭魏即在今年,原本想通过自己之力,挽救一二,现在看来,实在是勉为其难,或者更确切地说,天意难违。
  看来,秦之统一,是大势所趋,上天作合。
  所以,陈平决定,先回家,守着老婆、孩子,隐居下来,视天下局势变化情况,再做打算。
  这边,先按下陈平回阳武不表。
  单说大梁城里,次日,大将军帐前点名,独独不见陈平,公孙敖心里暗道:“这小子跑了?”
  公孙敖心里不免有些遗憾,遗憾的是,自己暗自的打算没机会实施了。
  但同时,他又很庆幸,庆幸身边的一个危险,自此解除了。
  不过,这种遗憾和庆幸,很快就被紧张所取代。
  勤王调兵的命令已经发出,按照计划,十日后,各城勤王之兵将陆续汇集到安阳邑,接下来,如何战胜秦军,还是很令人头疼的问题。
  虽然在魏王面前夸下海口,但,对付秦军,还是要真刀真枪地干,何况,魏王将天下之兵,尽数托付给他,他也实在不敢懈怠。
  要说公孙敖对于魏国,不可谓不忠心。但无奈能力有限,面对秦国战神级别的王贲,再加上秦国那些嗜血的锐士们,公孙敖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小心。
  他也深知,一旦此次城外会战失利,那大梁城的陷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所以,公孙敖近日来,可谓是茶饭不思,连日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对付秦军的胜战之策。
  作为军中资深老将,公孙敖的大将军位置,也不是浪得虚名,尤其在阵法上,他可谓是颇有心得。
  无论是《六韬》、《吴子》、《尉缭子》,还是诸世的兵书,上面关于阵法和交兵的要旨,公孙敖可算烂熟于心。
  加上数十年来,与秦、齐、楚等国之间的频繁交战,公孙敖也积累了丰富的阵战经验。
  如果让他在守城和阵战中选择,那么,选十次有九次,他会选择阵战。
  这也是为什么他一定要建议魏王,汇集天下之兵,与秦军决一死战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了能发挥他的特长,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公孙敖不想让城外的几十万大军,在大梁被秦军围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