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谋无双-第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代王赵嘉致信给燕王喜说:“秦军之所以追得这么紧,是想得到太子丹。如果大王能杀太子丹献给秦王,燕国就能保住。”
  燕太子丹逃到衍水,当时李信带着数千士兵追击燕太子丹到衍水。此时燕王喜派人斩杀燕太子丹,并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此役之后李信深得秦王政信任。
  此次,见王贲伐魏建功,秦王政也想给李信一个伐楚立功的机会,借机锻炼一下李信,也间接分化一下王氏父子在军中的威信。
  这是作为帝王的驭人遣将之术,外人实不得而知。事后,也是凡人所不能理解之处。但,这就是帝王。
  经过朝堂上的一番廷议,秦王政终于可以顺理成章地选将了,于是,秦王政开口道:
  “王翦老将军,你年纪大了,这次伐楚还是让年轻人试试身手吧。”
  于是,当庭议定,派李信为主将,蒙恬为副将,率军二十万,择日劳师,发兵攻楚国。
  王翦见因秦王政说出此一番话,也知趣地告退。
  随后,就推托身体年老多病,申请回家乡频阳养老去了。
  这边,李信整顿军旅,点将已毕,择日誓师出征。
  二十万军中,蒙恬以下,大多还是围攻大梁的士卒,依旧是盔明甲亮,旌旗蔽日,士气高昂。
  丞相王绾携文武百官,俱至灞桥劳师已毕,李信一声令下,大军只望楚境开来。


第一四五章 钳形进攻
  秦王拿下魏国后,伐魏大军人不卸甲,马不解鞍,稍作休整,即派李信、蒙恬统得胜之兵,将统一的矛头,对准了南方大国——楚国。
  楚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一直以来是诸侯中的大国。单从地域上看,楚国地域辽阔,与六国总面积不相上下,自周文王分封至今,在长达八百年的扩张中,奄有江汉,吞并巴蜀,不断兼并周边各小诸侯国,并时常参与中原争霸。
  除了幅员广阔,楚国的军事实力也非常强大,进入战国时期,楚王任用吴起变法,加强了楚国的军事实力,到战国中期,已是一个“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的军事大国,战力与秦国不相上下。
  国政上,在经历了立国之初“鄀国盗牛祭祀”这样的穷苦贫弱的境况后,历代楚王励精图治,对内变革兴邦,发展经济,鼓励耕战,在诸侯国中率先实行郡县(注1)和封国制双向管理;对外利用诸侯国之间的矛盾,伺机北向出击,参与中原争霸,西向征伐吴、越,经过几百年发展,使楚国成为雄踞大江南北,也是唯一能够与秦国相抗衡的泱泱大国。
  而纵观秦楚之间交往的历史,楚国西边与秦国毗邻,两国有时互通姻亲(一直以来,楚国芈氏一直深刻影响着秦国的后宫),有时又互相讨伐,相互之间,互有胜负。
  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楚国虽拥有华夏半壁江山,但却没能一统中国,实在是缺乏秦王政这样的雄才大略之主。
  随着韩、赵、魏、燕四国已落入囊中,秦王政对楚国这只养肥的猎物,早已垂蜒三尺,在他的统一大业里,楚国自然是重头戏,拿下楚国,华夏一统即在眼前。
  而在灭了魏国后,秦王政却面临两个选择,东向攻齐和南向攻楚。
  对此问题,在与群臣的廷议中,廷尉李斯的意见占了上风。
  李斯认为:若先攻齐,则我军的侧后方就完全暴露在楚国面前,漫长的后勤补给线和众多城市,都可以成为楚国进攻的目标。
  最为关键的是,一旦齐被攻,必向楚国求救。而楚国,鉴于灭齐之后,秦国下一个目标必然是楚国,定会不遗余力施救。那时,秦国不得不两面作战,这样,三国之间就会打成拉锯战,耗费日久,实为下策。
  而如果我军先攻楚,貌似楚国强大,但毕竟无法与我大秦抗衡。但即使楚国向齐求助,以现在齐王的做派,必犹疑观望,不敢出兵救楚。
  此时,我们再对齐王恩威并用,施以绥靖政策,齐国必坐而观望,如此,我们即可专心向楚,虽历经时日,楚终可破矣。
  何况,攻楚是早晚的事,此时恰恰是灭楚的绝好时机。
  秦王政听后,深以为然,于是,下决心攻楚。
  此次派军出征,秦王选择李信为主将,对同样为少壮派的将军寄予厚望。
  在秦王政的名单里,可做为主将的青年将军首推王贲莫属,其次便是李信。
  王贲继承了王翦的老成持重,战略战术层面修养颇深,又善于民主,能充分调动属下的积极性。
  李信则是刚猛勇武,身先士卒,善于奇袭和突击。
  至于蒙恬,秦王政将他列入重点锻炼和培养的对象,毕竟两个人年纪相仿,少时曾为伴,除了对蒙恬智将的能力肯定以外,秦王对其信任程度,也超过了前面两位将军。
  此次,派李信主将、蒙恬副将,从某些方面,也体现了秦王政的良苦用心。
  他寄希望于年轻将领的勇猛,挟刚刚拿下魏国的兵锋之威,以几年来连战皆捷的势头,一举拿下楚国。
  为君者,必善于治将,为将者,必善于带兵。
  至于李信所说二十万之数,若放在以前,秦王政也会嫌少,但经过王贲灭魏的胜利后,朝野上下对于伐楚自然有了更高的期待。
  加上李信的性格,年轻气盛,不甘落后,这种竞争心态,也促使他喊出“只需二十万可矣”的口号。
  李信深知,秦王也是有此希冀,或许再多带些兵,更加保险,但,那不符合秦王的预期,也不够有冲击力。
  再说,王贲前面伐楚也只带了十万兵,即连下十几城;如果自己申请太多的兵马,无疑在与王贲的竞争中处于下风。
  何况,兵贵在精而不再在多,李信对自己深谙的快速突袭,长驱直入的战法,一直颇有心得。
  当大军开到秦楚边境颍川郡,稍作歇息,李信在中军帐内,召开了攻楚前的军事会议。
  李信坐在主将之位,望着众将说道:
  “此次受秦王重托,率军攻楚,各位将军当踊跃争先,奋勇向前。”
  “本将军号令既出,立当奉行。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各宜遵守,不得违反。”
  众将齐声道“喏。”
  随后,李信布置战术道:
  “本次攻楚,本将军拟采取钳形突击的战术。我与蒙将军各带十万兵马,分为左右两队,向前突击。”
  说着,李信站起身来,走到舆图前,指着两条水系道:
  “这里有两条河,分别为颍水、汝水,我带一军沿汝水左岸而进,蒙将军带军沿颖水右岸而进。在楚军布置起防线之前,快速突进,直插楚都寿春。”
  “这样攻击的目的是,让楚军摸不清我们的主力所在,难以在短期内判断我军的进攻路线。在其犹豫不决之际,我军快速突进,直插楚都。”
  “这样就使两军成钳形攻势,即互为犄角,又相互策应。楚军攻我任何一军,我另一军进行迂回包围侧击,使楚军顾此失彼,难以两全。”
  “此次进攻的关键点在于速度,所谓的兵贵神速,要敢于坚决地放弃后方,以最快的速度,迅速插向寿春,只要我们拿下寿春,楚国的抵抗力就自然土崩瓦解。”
  李信说完,看着众将,“各位将军,以为如何?”
  注1: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地方设置郡县政权组织形式,楚县是最早的县级行政区域。楚国设尹治县,县尹由楚王派遣,并非世袭,这意味着中国古代官僚制的萌芽。


第一四六章 诱敌深入
  蒙恬看着舆图说道:“将军,我们兵分两路,沿河突进,两军之间相隔数山,一旦被攻,救援起来恐有些不便。”
  李信看了看蒙恬道:“蒙将军无需多虑。我大秦十万精兵,楚军即使数倍于我,也一时奈何不得。只要坚守两日,另一军即可赶到,到时候两下夹击,楚军将难以抵挡。”
  “之所以沿河突进,两个好处:一是两侧皆为山岭,便于军队隐蔽,二是河流可以增加后勤补给转运的便利。”
  蒙恬又道:“楚地战略纵深过于广大,我军本就数量不多,再分路攻击,是否有力量不足之虞;如果再舍弃后方,一旦被敌断了后路,恐怕。。。。。。”
  李信摇了摇头道:“蒙将军不必多虑,以秦楚多年交战的经验看,楚军必以国都为重,在周边的城市,层层设防。”
  “如果楚军胆敢进攻,我们最为欢迎,那正是我军寻找的与其主力决战的大好机会,相反,我倒是最担心楚军闭而不战,一旦与其长期消耗,对长途奔袭的我军倒是不利。”
  “所以,如果楚军一旦攻击我一军,那必定是楚军的主力,我们就可以发挥钳形攻势的作用,聚而歼之。”
  蒙恬和众将听罢,皆点头称喏。
  李信接着说道:“明日起,我军分兵,蒙将军带一队,沿颍河南下,直取寝丘,本将军亲带一军,沿汝水,直取平舆。”
  “喏。”众将齐声道。
  次日,大军兵分两路,齐头并进,顺流而下。
  不一日,李信军中,早已望见平舆城头。
  平舆深入楚境五十里,依汝水而建,人口不足十万。守军为私卒(注1)和县师(注2),约有万人。
  这样的军队规模和武装,怎当得李信十万虎狼之军。
  李信亲自指挥,两通军鼓擂罢,秦军已然登上城头。
  万千秦军随即攻入,城内守军非死即降,部分楚军开南门,逃往后方。
  李信命令大军,沿河继续向南追击。
  再一日,追击到鄢郢,又是一鼓而下。
  那一边,蒙恬军也进攻顺利,拿下寝丘。
  两军遥相呼应,滚滚向前,一路上,接连击败楚军,半月之内,攻占楚地十余城,一时间,楚地人心惶惶。
  李信军一路势如破竹,却始终未予楚国大规模军队接战,眼见得,李信军距寿春仅四、五日路程。
  就在这时,李信接到飞马快报,楚军派兵绕到侧后奇袭,我军侧后方的郢陈,失守了。
  李信接报,未免大吃一惊。连忙飞马命另一侧的蒙恬军,一同向西北方向靠拢,两军约定于城父汇合。
  李信心里明白,现在左右两军,处境极其危险。
  郢陈位于秦境内,是战略大后方。一旦被楚军占领,后续的粮草和后勤供应,将被切断。如果此时楚军对其实施分割包围,不用交战,围困上十天半月,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秦军,将处于死地。
  意识到这一点,李信头上的汗,瞬时就下来了。看来,他的不要后方的钳形攻势,刚一展开,就不得不收回来,先保住军队的安全,再徐图进攻了。
  可是有一点,李信不明白,为什么处于秦境的郢陈会失守呢?
  事情的原因出在楚国这边。
  当楚王听说秦国大军犯境后,急命大将军项燕,统军出战。
  项燕,世代为楚国将领,足智多谋,擅于统兵。如果要说名气,项燕不如他后世的孙子大,他的孙子是史称天下第一英雄的——西楚霸王项羽。后文,关于项氏祖孙项燕、项梁、项羽三人的事迹,会一一道来。
  此时,项燕领命后,急整三军,又发檄征调封国私卒,汇集了三十万大军于寿春,合力抗秦。
  项燕不愧为名将。不仅仅是能征惯战,兵法计谋也是一流。
  项燕事先通过在秦国的情报网,已经知道统军的大将为李信,发二十万兵攻楚,心里稍稍松了口气。
  首先,秦军认为楚国不堪一击,轻装急进,后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