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谋无双-第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项燕站在战车上,绝望地看了一眼寿春的方向,缓缓举起了手中锋利的青铜宝剑。
  【作者题外话】:《788819+1918远东战云》推荐一本大佬的书,陈启民回到民国初年,办实业、练军队、兴教育,平灭北极熊,恶战东洋倭,终于打出一个大国的尊严和地位。


第一五二章 楚国的最后抵抗
  项燕举起青铜宝剑,对着自己的脖项,猛地一抹。
  就在项燕的宝剑,快要抹到脖子的时候,猛地,一条手臂伸出,拦住了他的胳膊。
  紧接着,旁边又上来两只手,擎住了他的宝剑。
  “大将军,不能啊。”项燕定睛一看,是自己的两员副将。
  其中一个副将说道:“大将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全军需要您,楚国更需要您。”
  另一个副将也说道:“是啊,大将军,我们保着您,咱们杀出重围,先撤回去再说。”
  项燕说道:“四十五万大军,就这样败了,我还有什么面目去见楚王,如此多的将士,我岂能一走了之。”
  副将说道:“大将军,退守淮南,大可一战,现在不是内疚的时候,快走,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另一个副将对那人说道:“你带卫队保着大将军快走,这里我来抵挡,快,快啊。”
  说着,不由分说,副将接过项燕手里的令旗,站在战车的帅字旗下,高声呐喊着,挥舞着令旗,指挥各军向中军靠拢。
  另一个副将,连忙带着大将军卫队,拥着项燕,向后军突围而去。
  不到一刻钟时间,帅字令旗下的副将,就成了“铁鹰锐士”的俘虏。
  没办法,“铁鹰锐士”们以为他是那个大将军,非要活捉他。
  但当他们押着副将到中军领赏时,才知道这仅是个副将,项燕早已在乱军中逃跑了。
  这场屠杀,直到晌午过后,才渐渐落幕。
  天空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乌云翻滚,老天似乎也对这些惨烈的杀戮看不下去了,不一时,竟下起了瓢泼的大雨。
  霎时间,荒野里,山坡上,整个战场上,各种兵器盾牌横叉竖卧,遍地都是;血水与雨水交织横流,成千上万姿态各异的战死之卒,躺在那里,任这雨水肆意冲刷着,涤荡着。
  王翦冒雨收军,打扫战场,盘点损失。
  略略整军后,次日,强渡淮水,挥军直向楚都寿春杀了过去。
  此时的楚都寿春,已经无兵可守,几近空城。
  闻听秦军杀到,连忙四门紧闭,动员青壮劳力,登墙守城。
  寿春刚为楚都不久,城池建设尚未展开,城墙不高不厚。同时,这些临时凑齐了的人,哪里是秦之虎狼的对手,半日时间,四门皆失守。
  秦军蜂拥而入。
  百姓四散逃避,家家闭门,满城一片狼藉。
  蒙武先头部队,率先攻进王宫,一代楚王负刍,成了阶下囚。
  王翦率大军入城,随即约束军队,查封府库,登记居民,张榜安民。
  王翦一面派人向秦王报捷,一面整军,乘胜追击,占领和平定楚国周边的城邑。
  史载,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王亲往樊口受俘,责负刍以弑君之罪,废为庶人。
  秦王的大度和自信,与此可见一斑。
  王翦拨十万军护送秦王返咸阳,其余大军,依旧逐城扫荡,所过之处,或战或降。
  楚国最后的抵抗来自于项燕的淮南之战。
  项燕败退至淮河以南后,立昌平君为楚王,纠结残兵,聚拢贵族和封国的“私卒”,短时间聚集了十万人马,继续与秦对抗。
  王翦和蒙武挥师急进淮南,不给项燕喘息的机会,经过半月时间的对峙、鏖战,围歼楚军残部。
  项燕见大势已去,兵败自杀。
  这次,已经没人能阻挡他的赴死决心。
  就像后世巴顿将军所说:“一个军人最好的结局,就是在最后一场战争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
  项燕做到了。
  虽然那时没有子弹,但这是他带领楚军做的最后一次抵抗。
  无论从胜败层面,还是作为一国的军事统帅,已经证明了他的价值。
  将士们的血染红了楚国的这片土地,楚王被俘,国已经灭亡。作为楚将,此刻唯有一死,才对得起一世英名,对得起楚王的信任,对得起士卒们的抛头颅洒热血,对得起身前身后的楚人。
  回过头来,对比楚国数百年间其他的将领,项燕无疑是极为出色的将领之一。
  他带领楚军,给了扫荡六合、志在统一的秦王最后有力的一拳。以至于秦王不得不倾国之兵,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攻灭楚国。
  项燕是在秦统一的大势之下,上演了一出勇于抗拒命运的悲剧。
  不过,现实毕竟不是戏剧,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华夏统一,终将变为现实。
  项燕的抗争,虽然是统一形势大潮中的一朵浪花,但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在同样彪悍的楚民族心中,一直埋伏着楚南公的那句惊天动地的誓言: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此为后话。
  项燕自杀后,昌平君熊启被秦军所俘。
  众将们问王翦,好歹也是末代楚王,是否将其像负刍一样,交秦王处置。
  王翦轻蔑地摆了摆手,示意手下,推出去直接杀了。
  王翦深知,对于熊启这样的人物,秦王没有杀他的兴趣。尤其曾作为两代秦王的重臣,在两国交战的****反叛,秦王对于宽恕他也没有任何可能。
  虽然熊启贵为楚考烈王的公子,对于春申君惑乱宫闱造成楚王身份之乱耿耿于怀,让他曾经安于仕秦的心,起了波澜。
  但既然入仕秦国为臣,就该尽臣之责。就像后世的汉武帝与匈奴王子金日蝉的君臣之义一样。而中途反叛,在任何层面上,都说不过去。
  自古以来,对于背叛,上至君主,下至平民,都从骨子里往外的充满了痛恨。
  因此,王翦杀掉昌平君,也算了却了秦王的一个小麻烦。
  淮南之战,楚国的最后力量终于消耗殆尽。
  楚境略略安定后,次年,王翦与蒙武继续挥军乘势向南,跨过五岭,征伐百越。经过象征性的抵抗后,越君最后投降。
  楚国的南部,自来是越族人居住的地方,此次降服越族,对华夏统一作出的贡献极大。
  自此,东南至南部大块的疆域,归于华夏,成为自此以后,华夏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王翦和蒙武大军,用了三年时间,到秦王政二十五年,即公元前222年,算是彻底平定了楚地。
  秦王在楚地设立楚郡,不久,又分为九江郡、长河郡和会稽郡。楚国被彻底灭亡。


第一五三章 北方怎么办
  再说秦王嬴政,见楚都已经拿下,亲往樊口受俘,斥责了楚王负刍的弑君篡位,将其贬为庶人。
  眼看楚地不久将由王、蒙二将完全扫平,心中不觉大慰。
  于是,在游览了一番楚境风光后(嬴政好游,史上闻名),秦王起驾,带着十万得胜军,返回咸阳。
  军至咸阳,秦王吩咐暂且修整。
  秦王下一个征服的目标,自然将目光移向舆图的北方。
  那里有一个东方大国——齐国,在其不远的上方,另外还有两个不大的地方,燕和代,孤悬在一角。
  这一日,秦王嬴政驾临章台宫,与群臣计议下一步的征伐计画。
  秦王自亲政以来,听取了李斯、尉缭等人的意见,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统一全国的策略。
  一直到现在,这个策略都在按部就班地,按照事先的部署进行。
  在秦王的内心,一开始最担心的是六国的合纵,当年信陵君魏无忌合纵五国,攻秦函谷关的记忆,始终在秦王心头挥之不去。
  当此时,以秦国之力,消灭六国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成问题。但如果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秦,情况就难料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太多了。每次东出,往往都会因为诸侯国之间的相互配合,使秦国折戟。
  所以摆在秦王面前的棘手问题是,如何能使六国不再“合纵”,使秦军以雷霆千钧之势,迅速扫灭六国,统一天下。避免过多的纠缠,以免消耗国力。
  为此,同是魏国人(大梁人)的尉缭,于秦王嬴政十年入秦游说,反被秦王欣赏,留在秦国被任为国尉后(从此也可以看出,魏国留不住人才的可怕后果),为秦王献上了破六国合纵的策略。
  尉缭主张“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劝秦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说白了就是用金钱去笼络各个诸侯国的重臣,让他们不与秦国为敌,弄乱六国的谋略,从内部分化瓦解各国。
  对于这一点,尉缭还算了一笔账,秦王只必须花几十万钱财就可以分化瓦解各诸侯国,远比派大军征伐简单,不管怎么算,都是件很划算的事情。
  这番劝谏一针见血地戳中了秦王的心思,离间东方国家,也一直是秦国的传统做法,何况,作为秦王,何曾在乎多付出些金钱。
  所以,秦王立即重用尉缭,并委派尉缭施行离间之计,使六国无法形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秦国。
  而深受秦王器重的李斯,则从战略上,给秦王制订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总体策略。
  这一策略,继承了秦国历代远交近攻的政策,确定了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具体战略步骤。
  李斯建议,先攻韩赵,“赵举则韩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魏、拔荆,东以弱齐燕”
  这一战略步骤可以概括为三步,即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然后各个击破,统一天下。
  在这种战略方针指导下,秦国先后攻取赵国邯郸,俘虏赵王。赵亡后,公子嘉逃往代郡,自封为代王,继续苟延残喘。
  随后,因为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秦国又派王翦、辛胜伐燕,击破燕军,轻取燕都蓟城。王翦又派将军李信率军急追东退的燕军,追击到衍水击破燕太子丹率领的残部。
  此时逃到辽河流域的燕王,认为秦军攻燕,完全是由太子丹的谋刺阴谋引起。代王赵嘉劝燕王杀太子丹,献首于秦以求和。于是燕王杀太子丹,献首求和。
  此时,燕残部逃往辽东,由于地方偏远,对全局关系不大,秦即把兵力转用于伐魏灭楚。
  韩魏皆灭后,方开始大规模对楚作战。
  此番经过三年左右时间,对楚战争基本告一段落,所以,秦王的视线,又转移到了北方。
  秦王坐在御座之上,问群臣下一步征伐之计,廷尉李斯上前奏道:
  “启奏陛下,伐楚三年,我军大获全胜,尽平楚地,应指日可待。当今之计,北方诸国,以齐最为强盛。”
  “臣以为,当先遣一将,先行灭了代、燕,扫除后顾之忧,再使其引兵向南,征伐齐国可矣。”
  秦王闻奏,看了看群臣道:“诸位爱卿,以为如何啊?”
  丞相王绾出班奏道:“廷尉大人此议可行,臣附议。”
  秦王又转向武将丛中,问道:“若发燕、代并齐,何人可以带兵呢?”
  王贲出班奏道:“启奏陛下,臣愿意带兵,征伐燕、代并齐,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秦王笑道:“左将军若领军,寡人无忧矣。将军需带多少人马呢?”
  王贲奏道:“启奏陛下,臣只需十万即可。”
  “哦,又是十万?灭燕、代可,灭齐,恐不够吧。”秦王有了李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