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返抗日战场-第3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够抵抗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炮火、轰炸、装甲、空降的攻击。再加上中国拥有的战略核武器,先进的通讯卫星,苏联还要依靠中国的战略物资援助,这时候去同中国人开战,无疑是痴人说梦。
经济学家沃兹涅先斯基首先说道:”我不是军事家,我只是从我国的经济角度,提出我个人的观点。自从德国法西斯入侵我国以来,我国的经济体系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大批的工厂毁于战火,大批的熟练技术工人,牺牲在卫国战争的战场上。许多矿山、石油等战略资源,落入纳粹军队之手,并对我国后方的铁路、公路、工业区,进行无休止地狂轰滥炸。好在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我们已经着手在内地重建工业体系,生产用于支持战争的物资,并且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毕竟时间很短,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恢复完善的工业体系,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到的。在建立基础工业中,我们急需技术工人、车床、水泥、钢铁、油料、资金等等,然而在战时经济体制下,所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中国和美国等同盟国的支持,我国的经济已经接近崩溃,无法维持这场攸关民族生死的卫国战争。(wwW。q i s u w a n g 。 c o m 无弹窗广告)如果中国和美国同意停战,甚至纳粹德国也同意停战,我们仍然坚持进攻的话,失去了同盟国的支持,我认为很难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彻底将法西斯分子驱逐,恢复所有被占的领土,甚至会因此而亡党亡国。我的意见是,不妨效仿列宁同志,同德国帝国主义签订协议,暂时停止目前的战争。然后放下架子同中国搞好关系,使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待到我们的力量足够强大时,先从那些背叛祖国,分裂祖国的伪政权开始,各个予以击破,最终达到击败德国法西斯,恢复被占领土的目的。即使被中国民族主义分子占领的远东地区暂时不能恢复,也能够解放占被占领土绝大多数的国土,而后再视我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发展情况徐徐图之。我已经说过,我不是军事家,或许我的观点有些悲观,有不当之处请同志们的批评指正。”
”亡党亡国?太危言耸听了吧!完全是卖国投降的言论!是反动的唯经济论!”马林科夫大声地训斥道。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这位深受斯大林赏识,与贝利亚关系密切,多次荣登时代周刊封面的人物,于1902年1月8日出生在奥伦堡一个小官员家庭。
1918年他志愿参军奔赴战场,在连团旅三级部队中工作,从未冲锋陷阵、跃马疆场,只不过是一名胜任案头工作的小政工干部而已。
1920年4月加入苏联劳动党。
1921-1925年期间,在莫斯科一所高等技术学校学习。
1924-1925年期间,虽然有许多党员、学生倾向于托洛茨基的观点,但他却坚持斯大林路线,谴责”托洛茨基分子”的立场,并向中央反映应该把这些人清除出去。这一点很受斯大林的赞赏,立即把他调到中央机关工作。
1925年初,莫斯科设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来审查那些曾经支持过托洛茨基的人,他马上钻了进去,成为中央和莫斯科机关的”权势分子”,是参与清洗大专院校的领导人之一。仅1925年,经过他的手被开除出党的师生就达九万人之多。
马林科夫接着又严肃地说道:”有些同志丧失了一个党员,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最起码的立场,居然要同法西斯分子,同国际共产主义的叛徒同流合污。他们的眼睛只是盯着经济,好像经济是万能的,是决定一切的,却忽视了千百万,拥有坚定的信念,很高政治觉悟的党员和共青团员。为什么那些苏联的叛徒军队,在我们红军的进攻面前一触即溃,甚至反动军官被士兵打死?这就是我们的党团员,虽然被迫加入纳粹的走狗军队,但是他们的心永远是同党在一起的,一到祖国和当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站到这一边来。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我们的经济实力很强大吗?面对来自国内外的武装干涉,在列宁和斯大林同志的领导下,依靠广大的党员和共青团员,不仅粉碎了波兰白匪军的残酷进攻,还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红军队伍,缔造了我们现在伟大的苏维埃共和国。面对德国法西斯和中国机会主义分子的蚕食,我们不应该只是一味地迁就退缩,只能助长这些贪得无厌的反动分子的嚣张气焰。我们要反击,要夺回失去的领土,这是一个原则问题,一定要相信我们的党团员的政治觉悟,所焕发出的无穷战斗力。因此,斯大林同志,我支持向苏维埃的敌人进行不懈地斗争,目前最主要的敌人就是纳粹德国和中国的机会主义、民族主义分子。但是,这个斗争过程要分两步走,我建议首先集中力量向纳粹,极其仆从国发动进攻,用残酷无情的手段,严厉惩罚以乌克兰和立陶宛为首的,出卖背叛祖国的败类。只要做好政治鼓动工作,以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力量,一定会夺取战争的胜利!”
沃兹涅先斯基微微一笑反驳道:”以马林科夫同志的意思,让我们的红军战士,手持马刀去面对敌人的飞机、坦克、大炮、机枪,难道党团员的政治觉悟是刀枪不入的神衣?”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并没有否认武器装备的作用!”马林科夫辩解道。
”马林科夫同志,可是我听着您却把两者严格地分开了,好像只要有了政治觉悟便所向无敌一般,如果这样好像拿马刀都多余了,就用一副党团员的拳脚好了。还有,我们的党团员们需不需要吃饭?穿衣?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我们苏联劳动党人都是唯物主义者,是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唯物主义者。”莫洛托夫也参合进来挪揄道。
国防委员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起来,自觉不自觉低分成了两派,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充满了浓浓的火药味儿。只有伏罗希洛夫元帅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地没有参加争论,这一切都被斯大林看在眼里。
斯大林制止了委员们的争论,然后转过脸来说道:”伏罗希洛夫同志,你不仅是老布尔什维克,还是苏联红军的缔造者,参加过无数次战斗,我们想听听你的意见。”
伏罗希洛夫元帅朝斯大林微微点点头后说道:”同志们说的都有道理,我基本上同意沃兹涅先斯基同志的意见,我们已经没有力量再发动一次全面进攻,或者长期维持一种战争状态。但是我认为,我们既不能四面出击,又不能无所作为,无可奈何地接受现实,为了社会主义苏联的尊严,我们必须要有所动作。目前的战场都是以莫斯科为中心,一个被打得稀烂的城市已经没有任何价值,无非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罢了。按照中国《和平宣言》的规定,莫斯科将无条件地归属我国,我们没有必要再花费精力争夺这一地区。可是我们不妨以此迷惑敌人,暗中集结力量,采用突然袭击的方式,重拳收复乌克兰。”
伏罗希洛夫元帅走到地图前,指着乌克兰继续说道:”同志们请看,伪乌克兰国东连俄罗斯、南接黑海,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诸国相连。我们拿下了乌克兰,如果能够巩固成果,站稳脚跟的话,就如同楔进一根钢钉,对纳粹的众多仆从国,以及伪白俄罗斯国,都是一个威胁。这样,同志们日后收复国土的设想,才有现实的保障。不仅在陆地可以实施突破,黑海舰队可以实施登陆作战,也可以对红军步兵支援作战,前提是一定要做好保密工作,保证战役发起的突然性。而且,一旦得手,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顶住法西斯军队的疯狂反扑,最后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将这个地区划入俄罗斯的版图。”
斯大林沉思片刻问道:”伏罗希洛夫同志,虽然如您所说,是一根楔入纳粹国家之间的钢钉。但是,很可能遭到纳粹,极其仆从国军队的强烈反击,对于来自多方面的攻击,您有把握能够击退所有的反击吗?”
”所以说,斯大林同志,达到这次战役的目的条件只有两个,一是保密,二是充分准备。从兵力配置到武器弹药,都要保证绝对地充足,形成局部绝对地优势。斯大林同志,我想率领一个代表团到中国,一是代表您在《和平宣言》上签字,二是寻求中国同志的援助。我们不妨实话实说,这次行动对中国无利益损害,相信能够得到中国同志的帮助。”
斯大林点了点头微笑着说道:”就这样吧,伏罗希洛夫同志!中国的那位农民朋友,早已改行做更高利润收益的军火商了,他又何乐而不为呢!”众人都轻松地笑了。
长篇写作很枯燥,很孤独,很费神,只有您的鲜花、打赏才是动力。如果您认为写得还算入眼,请慷慨给予作者鼓励。
………………………………
284 中东维和之礼萨汗
1944年10月8日,mzd总统在南京总统府,秘密会见了伊朗退位的老国王礼萨汗,同礼萨汗老国王进行了长达几个小时的会谈。
在原来的历史进程中,关于礼萨汗国王退位的原因是这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波斯的哥萨克旅副指挥官礼萨汗在1921年发动政变,推翻恺加王朝,在1924年建立了巴列维王朝。巴列维王朝建立后,礼萨汗国王与德国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礼萨汗国王究竟同德国好到什么程度,请看下列数据。
1925年,伊朗皇家空军向德国的容克公司采购了第一批3架juf…13型飞机。
1927年,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取得了在伊朗全国专营邮政运输的特许权。
1928年,德国公司承包了伊朗北方铁路的修建工程。
1930年,德国人受聘为伊朗国家银行的经理。
到1936年,在伊朗工作的德国专家已经超过5000人。
伊朗军队的火炮、步枪、手枪等武器装备全由德国制造。
德黑兰大学和其他一些高等院校也由德国人管理。
数以千计的伊朗学生去德国留学。
德国使馆向伊朗国家图书馆捐赠了大量宣传印刷品和图书,并在德黑兰设立了宣传中心。
因为德国想利用伊朗来威胁英属印度帝国和苏联的南部腹地,伊朗则想利用德国来防备宿敌英苏,更想利用德国的先进技术和专家来推进伊朗的现代化,两国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所以德国也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尤其是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后,纳粹宣传部门大力渲染德意志人和伊朗人同属雅利安民族,两国都要反对英国的奴役,都要反对共产主义的扩张,德伊关系越来越密切。
1941年春天,德国已经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伊朗的邻国伊拉克,亲德的”金方阵”军官集团,于当年4月1日发动政变,废黜首相和摄政,由民族主义情绪强烈的拉希德·阿里掌握政权。新政府得到苏、意、日、沙特的承认,与德国复交,并要求英军撤出伊拉克。为了保护中东和苏伊士运河的安全,以及确保英波石油公司对伊朗西南部油田的控制,英国对伊拉克政变做出了激烈的反应。派出重兵占领了伊拉克,拉希德·阿里和”金方阵”军官集团成员逃往伊朗、叙利亚和沙特阿拉伯。
1941年6月22日,德国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q i s u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