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鼎明-第1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腊月初七,在宣府连战连胜的多铎率军入昌平,与代善合军一处,再攻昌平,仍不克,便移军攻略怀柔,密云一线,大肆掳掠。
十一月底,大明朝廷再次下达勤王诏书,但周边数省,停止没有任何官军奉诏而来,纷纷称病不前。
山东总兵刘泽清称病不前,登莱总兵王国用应诏而来,所部过庆云时,便即哗变而逃,王国用自刎而死。
十二月中,卢象升奉诏率五千精锐出蔚州勤王,于长宁镇被多尔衮所败,所部五千余人,战损过半。
当消息传到朔州时,已经是十一月底了,此时的李征三人,也陷入了进退两难之中。
第298章 静待朝廷传召
此时皇太极的大军已经逐步撤离之中,在皇太极的压制下,各部进退有序,李征三人根本无隙可乘。
这个时候,却是传来朝廷下达勤王的诏书,李征三人的心情可想而知。
尤其是李征,更是觉得一股子阴谋的味道扑鼻而来。
皇太极能不知道大明京城被攻击么?那肯定是不可能的,这本来就是他指使的。
但他却在这个时候好心的撤去了朔州的围困,其中的意味就十分明显的了。
李征更是觉得这似乎完全是针对于他的,毕竟他若是去勤王,就得拿手下这一千几百号人跟对方数万人打一场正规的野战,若是他不去,那更合皇太极的心愿。
因为如此的话,皇太极就不需要冒着折损过多的危险,与李征死磕一场,大明内部自然会有人出手帮皇太极解决李征这个大麻烦。
李征三人的意见也不完全一致,李征倾向于先观察一下满清去向,看下有无机会向前,而曹文诏则是主张就地坚守。
至于虎大威,则是完全的忠臣孝子,主张立即进兵勤王。
不过虎大威虽然满腔忠诚,但是他手下的山西兵却大部分不同意。
不说其他,崇祯二年的遭遇大家都还埋在心中,千里勤王的军队得到的是什么待遇。
朝廷不拿他们当人,凭什么要他们为朝廷卖命?
甚至当虎大威向心腹将领说出他要出兵勤王之后,大部分将领都是激烈反对,最直接的结果便是,朔州城官兵群情汹涌,甚至都出现哗变的迹象。
曹文诏更是有些情绪,因为他之前出城力战而败,朝堂之上基本没有称赞他勇气的,有的都是弹劾他兵败的奏章,眼下他还真没有什么心情去救。
李征倒是可去可不去,就算去的话,如果情况不妙,他还是会直接脚底抹油的,因此他的态度最是暧昧,不旗帜鲜明的赞同勤王,却也不会多么激烈的反对。
眼见整个朔州城,都找不出坚定的支持者,虎大威也很快放弃了大敌在侧,硬要出兵勤王的疯狂念头,只是每日间在房间买醉,连城防也不想理会了。
好在皇太极只是在外张开大网,根本没有攻城的意思,明军内部的矛盾并没有被外部激化,看上去仍旧一副风平浪静。
在空耗了近十日后,皇太极无奈的承认伏击计划失败,当天便移军向东,路过广灵时,将所有粮草尽数打包而行。
行至蔚州之时,皇太极观察了一番城防之后,便熄了攻打的意思,继续向东而行,与已经拿下美峪口的多尔衮会师,向东挺进大明京畿。
此时的京畿,已经是处处烽烟,道路行人绝迹,商队绝灭。
各地明军似乎根本没有收到勤王令一般,大多都是窝在自己一亩三分田里,战战兢兢的等待着京城的消息。
在建奴八旗主力踏入京畿之后,一路上小心谨慎不求有功,但求无功的李征等,也终于顺利与卢象升汇合。
在补充粮草辎重之后,几人合兵一处,继续向东。
并不是李征想明白了,觉得大明朝廷突然可爱了。
而是与卢象升合兵一处后,虎大威陡得强援,对于勤王救架,与卢象升可谓一拍即合。
四路明军中,势力最大的两家已经打成一致,不想被当场教育的李征、曹文诏,只能选择默认决议,继续向东。
与李征三人不同,天雄军对于勤王救驾明显积极不少,除了卢象升经常灌输忠君的洗脑思想之后,大部分都是京畿附近子弟的天雄军,还带着一份保家卫国的思想。
四路明军汇合之后,卢象升自然而然成为了全军统帅,李征几人根本没有丝毫的异议,这也是老上司了。
当他们于十二月初八这日越过美峪口后,却是没有看到后金大军肆虐的影子。
一路小心行军,斥候四处,也没有寻到建奴的影子。
所谓未知才是最可怕的。
若是找到建奴大军踪迹,卢象升倒还算有目标,可以从容应对。
但在这华北大平原上,搜寻不到敌踪,那可是要命的情况。对方都是骑兵,一旦在平原地带被四面合围,一不留神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到了这个份上,卢象升也没有更多的办法,只能将全军能派出的骑兵尽数派出充当斥候,为大军搜索敌踪。
可当斥候们接近京城之时,依旧无法搜索到建奴大军的踪迹。
甚至他们这些数目不菲的斥候到达京城之时,受到的也并非是什么欢迎,城头上的守军一见他们接近,便不由分说,直接铳炮招呼而来,猝不及防之下,倒下了十数骑斥候。
这些百战余生的明军精锐们,没有倒在他们搜索的敌人面前,却是被自己人打死打伤十数人。
当消息传回联军之后,差点让全军都为之哗变。
千里迢迢救援而来,没有任何欢迎也就算了,直接用铳箭箭矢招待,这算哪门子的事情?!
甚至就连卢象升也暴怒异常,立即写了一封弹劾奏章,送入京城,要求惩治敌友不分的西门守将。
听闻卢象升亲自奏章弹劾,军中的怨气这才消散了许多,已经停止的脚步,这才开始向前迈动。
但卢象升明显高估了自己的影响力,也低估了京城之中水有多深,当他数日后大军接近京城之时,依旧没有任何人受到惩罚。
更可气的是,卢象升要求入城之时,还被西门守将刻意刁难了一番,这才放他入城。
卢象升向来受这几路官兵敬重,眼看统帅受到这般羞辱,勤王大军险些直接哗变,幸亏卢象升等全力弹压,这才没在京城外出现大乱子。
不过因为他们的闹腾,原本城中还打算送出一些粮草补给,此时却无人敢开门外送了,唯恐这些在气头上的援军打进城池,那对他们可是杀头的罪名。
幸亏没有粮草补给这事,援军基本上都有心理准备,倒也没人闹腾,只是这士气基本上被这两件小事给折腾没了,若是建奴此时来攻,估计一哄而散都有可能。
卢象升这文官可以入城觐见,李征他们这些武夫就没这个资格了,未经传唤,外将入京可是大忌。
李征三人商量了一下,便即移军城南卢沟桥大营,先行休整一番,静待朝廷传召。
第299章 觐见
在李征等在卢沟桥大营休整之时,皇太极正在指挥大军在密云古北口分批出塞。
这一次皇太极损失惨重,若非最后下定决心在大明京城附近浪这么一躺,这次入寇绝对是铁定的死亏。
对于李征等人在后跟着之事,皇太极不是不知道,他也想全军回师与之打一场决战。但仔细衡量一番后,还是选择了放弃。
首先这四军联合,人数已经超过两万,想啃下来这伙战力不弱的明军精锐,就和做好崩掉大牙的准备。
而且大金八旗兵已经征战快一年,军队疲惫已极,此时决战委实非智者所取,还有一点小麻烦,那便是他刚刚收到消息,已经基本没落的东江镇,竟然还有胆量上岸找自己麻烦。
只有数千兵力登陆辽东,虽然威胁不到大金在辽东的统治,但习惯抢别人的皇太极哪里能够容忍,还有人来抢自己?
最重要的便是莽古尔泰了,皇太极担心自己离开中枢太久,会出现大权旁落的现象,若是祸起萧墙,保存更多实力也是必须之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在最后看了一眼大明之后,皇太极便带着后卫,头也不回的窜入了塞外,冒着风雪向着辽东而去。
这一次入寇的声势,远远超过李征所记忆的那次,李征在十分得意自己这只小蝴蝶终于也开始影响到历史进程的同时,也开始对未来有些迷茫了。
如今的他,已经不可能再拨开迷雾参悟到未来的历史走向,对局势把控的先知光环已经消失大半,未来再不是他可以掌握的了。
第二日,李征三人便接到了崇祯皇帝的召见。
对一个始终做不到忠心耿耿臣子的人来说,深入君王的老巢这种事情,那是一万个不愿意。
尽管不想来,但李征没有选择,也只能硬着头皮上朝。
李征三人的奏章已经交于卢象升转为奏禀了崇祯,三人斩首合计六千余级(包括李悦所部)的辉煌胜利,更是令崇祯原本阴霾的心情大为好转。
“此次朔州之战,共计斩首六千三百一十余级,其中建奴千五百余,北虏一千三百余级,其余则为建奴汉八旗。另缴获镶白旗旗主旗一面,甲喇大旗三面,蒙古大旗六面,其他旗帜无算!另有物资……”
虎大威作为李征三人之首,此时对着崇祯皇帝,正解解巴巴的讲述着此次大战成果。
也许是各地收到勤王令,却始终拖延不前,甚至按兵不动的明军实在令崇祯寒心,崇祯竟然十分亲切的在东暖阁接近了李征三人。
“将作战经过说与朕听听,大小无须隐瞒!”
虽然奏章中已经说过斩首数量,但再次听闻当事人诉说,崇祯皇帝听的津津有味,更是饶有兴致的说道。
皇帝询问,虎大威哪里敢有任何隐瞒,开始诉说着当时的情况。
听着三人如何作战,如何在绝境中不断挣扎的故事,崇祯皇帝时而喜悦,时而揪心,时而痛惜,完全就是一个从未经历过任何战事的大孩子。
也许是虎大威真的太实在,将情况说的实在有些太详细了。在说到守城第四日后,崇祯皇帝原本有兴趣的模样,也变得有些泛味了,再听一会儿,脸上甚至都浮现了一些不耐了。
这也是必然之事,打小便与文章为伴,受四书五经的熏陶,对于战争也许感兴趣,但也只是兴趣而已,对于如何排兵布阵,那是丝毫兴趣也无。
眼见虎大威还在不断诉说,李征有心提醒,但却隔着个曹文诏,根本无法行动。
不过李征没有动,最善于察言观色的侍候太监却是了然于胸,轻咳了一声,主动给虎大威添了杯茶,道,“军门说这么久,想必早就口渴了吧,且先喝些茶水。”
“三位爱卿委实辛苦了!诚可谓朝廷柱石,国之良将!立如此大功于国!朕决不会忘了你们的劳苦功高!”
崇祯满意的看着这个懂事的太监,急忙岔开话题,悠悠的道。
“陛下过誉了,末将愧不敢当!”
一听到崇祯这般夸赞,虎大威与曹文诏顿时身躯一颤,跪倒于地,有些哽咽的说道。
听惯了官话的李征,对于这些话显然有些太过于免疫了,因此动作稍稍慢了一些,但崇祯似乎也没什么怪罪的意思,含笑亲自扶起了他们三人。
“如今朝廷内外交困,外有建奴肆虐,内有流寇虐民……朕委实寝食难安,今有三位国之柱石在,朕总得这心中总算安了一些。”
崇祯悠悠一叹,有些动情的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