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鼎明-第2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他大军陆续从城边绕行而过,回返西安。
    李开远真正头疼的是临潼城内的气氛,这是一种能够感觉的到的蠢蠢欲动,尤其是在洪承畴大军回返之时,感觉更加的明显。
    只是这股势力并没有一个整体的秩序,和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这才被李开远的大军压制的不敢稍动。
    但是如果洪承畴发动大军围攻,天知道会出现什么情况。
    李开远的问题就是,他能够感受的到这股暗流,却没有太多的理由对城内的不安定势力动手,他如今麾下人多而且成分混乱,只是统一整合都有些力不从力,更加没有干涉外面洪承畴大军的能力。
    好在李征大军已经在南下的消息,也是令李开远安心不少,随着李征大军越来越接近,城内的气氛也一天比一天安寂。
    只要不聋不瞎,谁都看的出来,一场大战,正在步步走来。

第377章 建奴入寇
    西安城下。
    李征与李开远在城下汇合,浩浩荡荡三万余人,对西安形成了半包围的态势。
    不同于其他地方明军龟缩不出的窝囊象,西安城的守军,在各个城门外都有兵驻扎,数量虽然不算太多,但却极为棘手。
    城外,梅花桩,弩墙林立,整个西安完全就是一个巨大的堡垒工事,想要靠近西安城,这些林立的工事就必然需要一个个的拔起。
    李征绕着城池转了一大圈,也不得不佩服,守城的洪承畴完全就是一个人精,多年的征战让他经验丰富,手段老辣。
    城外是密密麻麻的工事,城头上则是林立的火炮,若是再配合火铳兵与弓箭兵作为掩护,那更是令人头痛之极。
    对付这种防守严密的城池,要么就是不惜代价用人命堆出来,要么就是长期围困,让城内粮草耗尽不得不投降。
    但这两种办法对于李征来说,都有些不妥,他没有那么多的炮灰来完成前者,更没有时间在这西安城下久耗不决。
    不过来都来了,不打一下试试,李征过不去心中那个坎。
    尤其是洪承畴这种人物,不一棍子打死他,他以后还会有数不尽的恶心事在等待着自己,那更加的令人头痛。
    拨除外围林立的工事,一共持续了三天时间,除了潞州军训练有素,勇猛善战的原因外,守军士气不高也占了极大的比重。
    往往一通火铳齐射,杀伤数人后,一个据点的陕西兵便仓皇后撤,战斗欲望极为低下。
    若非李征刻意控制着推进速度,以减轻伤亡,恐怕以这些守军的士气,一天时间都守不住。
    扫清外围之后,进入火炮射程之后,城头的火炮就没有停歇过。
    在无数的炮弹声中,从上到下都避免无味损耗的潞州军,也只能在距离城池两百余步之外停下脚步。
    这个距离已经可以进行穴攻破城了,李征也不着急这几天的工夫,下令数个工兵营开始掘地,准备爆破攻城。
    一连数日,两军就在炮火相互问候中渡过。
    守军不会出城野战,潞州军也没有发起攻城,双方在密集的火炮声中彼此交换着微不足道的伤亡数字。
    五日以后,潞州军穴攻队伍终于挖到了城墙脚下,数个明显的穴攻方向,却是被城内反挖坑道灌水给破坏掉了,很是损失了不少潞州军的工兵人手。
    但是还是有两三个穴攻通道没有被发现,成功的布置好了火药,一切准备就序之后,数声爆炸声响起。
    西安城东的城墙猛的炸开数个大口子,连带着旁边的城墙,也倒蹋下来数米宽。
    就在城外欢呼雀跃,准备就序的数个攻击队伍整装齐发,准备攻入城内之时,一道加急的情报却是送入了李征的手中。
    情报很简单,只有寥寥的十数字,‘细作急报,十万建奴予崇祯十年六月十七,破口入关!’
    这个突发情况,一下子令李征完全失去了对洪承畴的兴趣,比起内部矛盾,李征更加警惕建奴的动向。
    按照他原本知道的历史,建奴再次入寇会是在崇祯十一年秋,但如今生生的提前了一年入寇,完全将他的计划全部打乱。
    既然入寇时间已经提前,建奴会不会还按照历史上那般,只肆虐于京畿与山东省,就完全不好说了。
    因为这个加急的情报,李征紧急下达了收兵的命令。
    在震天响的呜金声中,无数已经接近城池,就要蜂涌而入的潞州军,在大为震惊之余却还是毫不犹豫的直接放弃了已经唾手可得的西安城,潮水一般的退了回来。
    根本来不及任何解释,李征在大帐之中紧急召见了所有出征将领,将建奴入寇的消息通报一通之后,便即下令全军撤退,回防山西。
    对于全军回防山西,所有人都没有任何异议。
    在建奴强大的威胁下,内部已经几乎空虚的山西老巢才是重中之重,谁也不想回去之后,看到的只有断壁残垣。
    在西安城头上,原本已经急的满头大汗的洪承畴,此时却是看到李征部,竟然在这个当口突然撤兵,然后更加满头雾水的看着他们直接收拾行礼,一副打道回府的模样后。
    所有人都有些发蒙了,根本就不明白到底出了什么事。
    在一头雾水的情况下,所有人都隐约猜到,肯定是出了什么大事了。几个二愣子将领甚至提议立即出城偷袭一把试试,反正对方这般焦急的要离开,就算偷袭不成,也不怕对方会掉头攻城。
    这个愚蠢之极的提议,顿时受到所有人的痛骂,眼下城池防线已经出了大问题,对方能在这个时候撤退,绝对已经是老天保佑了,若是将其真的激怒了,这个大的口子,谁能守的住?
    在城头上一双双关切的目光中,潞州军以快的吓人的速度,收拾好了物资粮草,然后便是骑兵在前呼啸而出,为大军前驱。
    后面便是一营营收拾好的军队,踏着急骤的鼓点,快速而又毫不犹豫的向东开进。
    在面对城池的这一边,数千潞州军纹丝不动,李征的大旗在这支队伍中高高飘扬着,竟然是李征亲自负责断后。
    撤兵的过程,自午后一直持续到天色将黑,但潞州军似乎根本就没有打算扎营休整,而是不断的向东而去,一副大事将要发生的模样。
    看到这个势头,甚至连洪承畴心中都有了出城偷袭一把的念头,但盘算再三,洪承畴依旧是将这个诱人的想法给放弃了。
    他并不是战场上的稚儿,更不是容易热血上头的年轻人,他深深的明白潞州军野战之时的犀利,那可是能够与建奴真刀真枪正面刚的存在,虽然断后的军队只有数千,但他也不敢冒任何的风险。
    潞州军依旧在徐徐而退,这最后数千人开始撤退之时,李征更是带着亲卫亲自在后押阵!
    有主帅亲自压阵之下,潞州军上下撤退丝毫不乱,有条不紊,完全就没有给人任何的偷袭机会。
    在潞州军全军的火把慢慢消失在夜色中之后,西安城中也飞骑奔出了数十骑斥候,远远的后边吊着,观察并送行潞州军的离开。
    好在潞州军并非是佯退,数日之后便即来到黄河渡口,更是毫不停歇,直接摆渡过河。
    不过斥候们并没有因此而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也终于得到了来自京城的消息,建奴再次入寇,京城戒严,崇祯皇帝再一次下旨各地前往勤王!

第378章 不速之客
    潞州军过了黄河,留下陆平率领四千人守卫河津防守之后,大部并没有停留,继续向着潞州府而去。
    一路穿府过县,到达潞州府长治之时,已经是七月底。
    各路消息不断传来,建奴又一次自古北口,喜峰口破口而入,遵化,蓟镇,玉田在十数日内相继沦陷。
    这次建奴入寇声势浩大,奉命大将军多尔衮、阿济格率领正白旗,镶白旗及镶蓝旗及蒙古上三旗为右翼兵自古北口破关而入,岳托、豪格率镶黄旗,正蓝旗,镶红旗及汉八旗上三旗为左翼,于喜峰口毁关而入。
    两翼大军相合超十万众,其中甲兵过半,完全可以称的上是兵强马壮,历次入寇所不及。
    保安州,延庆府,昌平府连续被右翼兵攻城,城中财富子女尽被掳掠一空,千里为之一空。
    及至八月初,多尔衮所率右翼兵与岳托、豪格汇师于大明京城之下,耀武扬威之后,又一南一西向着京畿腹地扫荡而去。
    房县,涿州,固安,新城陆续告破,多尔衮右翼军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如一把尖刀插入豆腐之中一般,大半个月,便将顺天府打的千疮百孔!
    左翼兵在岳托的指挥下,也是进军无比的顺利,连破三河,香河,武清,静海,直插入河间府。
    河间府百多年未经刀枪,更是不堪一击,兴济,沧州,南皮诸城几乎毫无抵抗之力,几乎都被一鼓而破。
    再向南时,更是一马平川,沿途各县无不望风景降,一时之间大明京畿几乎插满了满清龙旗,似乎已经改朝换代了一般。
    左翼兵再向南后,便一分为二,岳托率兵南东挺进,拿下吴桥,宁津二城,勒马京畿与山东边界处,虎视眈眈山东。
    豪格则率镶黄旗,正蓝旗向西扫荡而过,不放过一城一县,展开地毯式的掠夺。
    大清铁骑在前方奔驰,后方则是一处处冒着浓烟的城市与村镇,道路与村落城市中,处处都是累累的尸首,完全就是一片世界末日景象。
    相比于左翼军进展无比的顺利,南下进入保定府的多尔衮却是遇到了小小的麻烦。
    在进攻小城高阳之时,遇到了大明帝师孙承宗。
    在孙承宗的感召之下,高阳城自发组织了义勇抵抗清兵入寇。
    连续数日,在孙承宗全家为榜样登城死战的鼓舞下,清兵始终拿小小的高阳城无可奈何。
    不过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如何顽强的抵抗都是没有希望的,更加不会有奇迹的出现。
    在连续打退清军数次进攻之后,在多尔衮大发雷霆斩了数个拖延不前的家伙之后,抢劫的已经盆满钵满的八旗只能奋起余勇,拿出真实的本领冲上了城头。
    在百战余生的八旗兵面前,只靠一腔血勇,没有受过任何军事训练的乡勇们,在没有城墙的保护后,完全就不是这些屠夫的对手,往往十数八旗兵就能将百多义勇兵杀的崩溃逃散。
    随着城头上攀登而来的清兵越来越多,高阳城不可避免的坠入了地狱之中。
    伤亡不小,更因为被逼着登城的愤怒,高阳城也顺理成章被清军进行了屠城。
    不过满清虽然野蛮,但却与大明一样,十分的遵守这个时代的游戏规则,那便是优待读书人。
    在全军军民被不断屠杀之中,多尔衮也展开了对孙承宗的招降工作。
    不过作为五朝元老,年迈古稀的孙承宗显然已经看透了生死,果断的选择了拒绝,只求可以体面一死。
    对于这个要求,眼见无法挽回的多尔衮大度的表示了同意,直接赐下了三尺白绫,给予孙承宗保留了最后的尊严。
    耽误了数日,但大局方面清军却依旧完全处于绝对优势。
    但接下来,分兵掳掠的多尔衮如同踩了臭狗屎,运气一下子降了下来。
    再向南推进之时,却是连续碰到殊死抵抗之辈,获鹿县是其中最悲壮的一个,县事吕之萌在县令弃城而逃之后,却没有跟随其后,而是联络城中县绅魏天贵,赵民征,谢昌绪等人决意与城偕亡。
    千总刘邦祚、王振基,宗族子弟吕汉等率兵与义勇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