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鼎明-第2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八旗一体化之所以没有人亡政息,也得感谢多尔衮这个野心家,这个差点直接接手皇太极身死之后满清一切的家伙,为了自身的得益,最终帮助皇太极完成了一体化进程的最后一环,那便是对八旗旗主明升暗降,令他们失去了军队控制权。
多尔衮扫除了一切障碍,成功将的朝政大权系于一身,不仅得了一个皇父摄政王名头,更是将皇太后都弄到床上愉快的玩着游戏,威望可说一时无两。
只要能再给他个十年八年稳固局势,培植党羽于满朝之中,他日取了皇位也是易如反掌。
不过多尔衮却是又一个嫁衣王,一切都做完了,却是没了时间。在一次外出打猎之时,失手跌于马下,暴毙而死,时年三十九岁,一切的付出倒是完全成全了福临小皇帝。
多尔衮绝对是个有心机,有手段的人物,遏必隆虽然是镶黄旗旗人,但是对其也是极为忌惮,这次受多尔衮指派而来,更是不敢就这般让事情黄了,虽然愤怒,但却依旧没有敢直接就此离去。
“哪这事就麻烦了,我们提的条件你们不答应,你们提的条件我们不接受,那要不你先回去,咱们再打两仗试试,说不定你们打赢了,那就什么也不用给了,不是么?”
眼见遏必隆在这种条件下,已经气的全身哆嗦却依旧没有离开的意思,李开莫顿时底气十足,十分‘关切’的建议道。
这个十分戏谑的话语,顿时令得在场的潞州军将领们发出一阵阵的哄笑声,谁都听的出来这话里的调侃意味。
“你!”
遏必隆老脸都气的通红,不断的哆嗦着,却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回去吧,何必再这般浪费口舌!”
李开莫不屑的打量了对方一眼,说真的,在连续几架干过之后,他心中对于满清的恐惧基本上已经消散的差不多了。
所谓满清八旗,也不过如此罢了!也就是欺负一下大明那帮子鱼腩废物罢了,在我潞州军面前,不过尔尔!
“我可以代表我家大将军,答应你们金一万两,银五十万两,粮草二十万石,丁口五万!若是再多,再便只能一战了!”
尽管狂怒于胸,但遏必隆还是一字一句的将自己的底线讲了出来,若是这还不答应,那大家只能在战场上见了。
“没问题!”出乎遏必隆的预料,此言一出,李开莫立即答应了下来,但接下来的话,却是让他再次发狂了,“那我军伤亡以及军费赔偿的八两万黄金,一百五十万两白银还有三十万石粮草,你们何时送来?”
“将军这般说话,岂非就是没的谈了!”
让李开莫惊讶的是,几乎发狂的遏必隆却是快速的平静了下来,沉声的问道。
“谈,你们有什么资格谈?我们死了那么多兄弟,你们还想谈什么!?有我们在旁边,你们能安稳过的了蓟州天险么?你们过的去,粮草物资也想安稳过去?”
李开莫虽惊却不乱,冷冷的看了一眼遏必隆,摇摇头道。
“两军交锋,生死各凭天命!我家大将军让外臣带了一句话过来,若是一拍两散,那明日大将军便会驱使那数十万的青壮出战,我们倒要看看,李将军虎威是何等了得,能在多久将他们屠戮一空!”
遏必隆目光阴测测的看了一眼李开莫,但说出来的话,却是一下子令李开莫差点直接蹦了起来。
屠杀数十万的青壮百姓,这根本就是想都不敢想之事,若是李征真的做了,无论是不是事出有因,他都会遗臭万年!
这个意外情况,也让原本信心满满,只为了按照李征吩咐多敲诈一番的李开莫头顶都开始冒汗,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多尔衮,算你狠!明天日出之前将答应本将的东西送来,否则本将就算冒天下之大不违,就算拼到最后一兵一卒,也不会让你们轻易过关!”
一直隐藏在后的李征终于开了口,直接答应了遏必隆给出的条件,他是真的被多尔衮的疯狂给吓到了。
不过这并不是虚言恫吓,如果多尔衮真的被逼到了这一步,入寇的钱粮丁口无法安全带出关,哪怕只为了一拍两散,大家都得不到的心态,他也绝对有这么做的理由。
第408章 罢兵
两万两黄金,五十万两的白银,还有二十两石的粮食,还有十万丁口,多尔衮给的十分痛快。
并不是他信任李征的为人,而是他终于握到了李征的把柄和弱点,相比于这点钱粮,他对于抓到李征的弱点更加的感兴趣。
但弱点并不是致命缺陷,他相信李征能混到如今的位置,必然不会是一个妇人之仁之辈。
所以他不会赖掉这笔帐,十年来寄人篱下的日子,也让他学会了洞穿人心,不会踩过别人的底线。
李征千里征战而来,若是一点好处都没有,那根本就不可能善罢干休,与其到时闹的灰头土脸,大家都一点好处都拿不到,还不如拿些小钱打发了他,来日再清算这笔旧帐也不晚。
这笔钱粮当然不可能当着两军面前交易,多尔衮安排好一只数千人杂牌军押送,然后无意中被潞州军侦骑看到。
接下来便是顺理成章的潞州军劫获了这批物资,多尔衮顺理成章的清理了几个突然被空降在这支队伍里面,充当领军之人,也是他不想再看见之人。
潞州军拿到好处之后,反应也很是合理,派出大量军队保护这批物资丁口缓缓退入大军之中。
受这批物资的拖累,潞州军的行军速度自然而然的急剧下降。就算心有不甘也只能停步不前,否则就是自己找虐了。
大清铁骑就算放风筝都能玩死他们,事实上潞州军很上道也很有自知之明,拿到东西后便慢慢的距离满清大军越来越远,两军终于在七日后脱离了接触,各自收兵回家。
崇祯十年十一月初,满清这场声势浩大的入寇终于结束,千里不请自来的找事的潞州军也开始踏上返程之路。
沿途,李征也将所有丁口全部放开,去留随意,九成以上的百姓选择离去。
对此,虽然下面人意见不小,但李征没有什么可惜的,他是一个懂得尊重别人之人。
在回程之路,各部伤亡也不断汇聚而来。
此次出征,潞州军合共出兵二万二千三百人,一共十个步兵营,外加一个骑兵营。
回来之时,却是只剩下一万六千不到的士兵,六千余官兵战死沙场,密集的骨灰包堆满了十数辆大车。
骑兵营损失了两千余骑,基本上已经完全失去了建制,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再次恢复过来,没个一年半截是不太可能了。
长子营状况最为凄惨,整个营基本上是被全歼了,只留下百多种子,这些人中,还有少数重伤的,每日都有新的阵亡将士产生。
徐勇右翼的韩店营伤亡过半,也处于被打残的边缘,急需休整补充。
其他各营减员都不少,最好的情况也是损失百多人。
重伤者以及伤残者,零零碎碎报上来的人数,至少也有千多人之多,触目惊心。
至于轻伤者则是不计其数,可以说各营都有不少,整支大军已经基本上到了崩溃的边缘,战斗力已经急剧下降。
这一次大战建奴,至少歼灭对方近万,击伤对方更是无算!
如果再考虑到潞州军完全是与数倍之敌大战,这场战斗完全可以算是一场辉煌的胜利,但是充斥在潞州军上空的,并不是战胜的喜悦,反而是处处都化不开的哀伤。
阵亡六千余,这在潞州军建军以来,可是从来没有发生过之事。
别说阵亡近三分之一,就算伤亡总和达到三分之一的战斗,潞州军都没有遇到过一次。
他们每每遇敌,无不是摧枯拉朽,就算偶有失利,那也能且战且退,敌方的伤亡更会远远高于自己。
但这一次与建奴一战,伤亡之众令他们心中蒙上一层阴影的同时,更是充斥着一股不服气的愤懑。
尽管他们一次次战胜对方,但却总是无法将之击溃,更加没有出现过一次歼灭战。
对方灵活无比的骑兵战术,也让他们处处位于主动位置,胜则狂飙猛进,败则可以迅速摆脱追杀。
就算是鱼腩一般的汉八旗,大败之下也可以通过骑兵突袭牵制,让他们无法得建全功,只能一次次的防守反击,却始终无法给对方一次致命的打击。
尽管追杀敌人是骑兵营的任务,但是没有人会将作战不力这个罪名送给他们,骑兵营一路征战则来,人数减半也从来没有退缩过,他们已经尽力了,在数万敌骑的压迫下,人力是有限的。
因此,在李征要求将领们上报总结战场心得之时,对于加强骑兵营规模的建议,几乎是每个将领都在不断提及之事。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骑兵营至少应该扩大至万骑以上,才能保证与满清的战斗时,不会再出现之前尴尬情景。
对此,李征却是有些不置可否,在他那个时代,骑兵已经脱离主力位置两百余年了。
因为有这种前瞻思维在,李征始终对于扩大骑兵没有太大的兴趣,当火器化军队出现之后,骑兵的威慑力已经日薄西山。
虽然他也承认就算在后世二战之时,骑兵依旧还能活路在一些科技并不发达的战场之上,其中也必然有其的道理。
好吧,实际情况是,李征根本负担不起太大规模的骑兵队伍,这已经不是银子的问题,而是粮食问题。
一万骑兵需要粮草,可能组建十万步兵都不成问题,有这十万步兵,李征还怕他满清个屁,无论谁来,都会在这股钢铁洪流面前碰个头破血流!
这个问题根本还是在大明朝廷身上,若非当年袁都督擅自停了蒙古人猎杀建奴一级五十两的赏银,蒙古人只怕现在还在与建奴开战。
若非当年林丹汗与建奴血战之时,大明一直提供精神支持,却丝毫不愿拿出任何干货武装林丹汗,估计辽东如今还处在一片硝烟之中。
若是大明当年在林丹汗与土默特蒙古人开战之时,能够态度坚决一些,集结九边精兵为土默特人撑腰,让他们能够不开战,估计现在建奴还在与林丹汗与土默特人征战之路,怎么可能一次次入寇却丝毫无阻?
太多太多的失误,崇祯皇帝每次都避开了的有正确答案,在所有正确答案之路,拼命找到一个最为错误的,然后拼了命的执行下去,这才为满清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满清没有征服蒙古人之前,与大明交战,就如同下象棋之时,一方车马炮齐全,另一方天生没有双车,这种差距不可以道理计。
哪怕大明有一个懂下棋的,就可以将满清这种象棋国手给逼的险相丛生。
只是可惜的是,崇祯皇帝在一众略懂棋数之人中,偏偏挑出来最不会下的,而且这人还偷偷将自己的双车斩去,最后更是一连串的骚操作,让对方生生补上了双车。
在满清征服蒙古人之后,拥有广阔无边大草原的满清,就不再是大明这帮子庸人们能够抗衡的了。
事到如今,就算李征头疼,压力极大,他也得尽快给自己补上双车。
不过他肯定不会在山西养着这支骑兵,他的目光已经越过山西、陕西,那片塞上草原才是他的骑兵应该出现的地方……
第409章 为谁而战
崇祯十年十一月十一,潞州军来到京城之下。
在一众战战兢兢的目光下,潞州军根本没有丝毫停留的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