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鼎明-第2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这种强迫参战的精神状态,也让李征对于关宁军随后的表现,产生了深深的畏惧。甚至都有些后悔,为何当时不将关宁军再次打散然后向后方后送,令其直接充当地方治安部队了。
若是大战开始之后,他再给自已来这么一手,那真的哭都哭不出来了。
没有办法之下,李征也只能将中军一分为二,一部分充当督战队列于关宁军后方,火炮火铳齐出,只要关宁军胆敢无令后撤,就直接将其原地歼灭!
关宁军的表现,却是一如即往的稳定,面对弱敌,他们如狼似虎,面对强敌他们基本就是一个打酱油的,看似与吴三佳一方打的热火朝天,但真实伤亡估计连宣大军的零头都不到。
好在在潞州军督战队就在后面的缘故,他们还不至于一看到满八旗便直接跑路,就算是在作戏,怎么说都算是一种难得的进步了。
李征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在大战开启后,这些关宁军能够在满清大军进攻之时,咬牙顶住半个时辰,能够坚持到援军增援前不崩溃就足够了。
一天的时间,双方就在这种不断试探中结束,对于双方的强弱,在情报汇总之后,两军统帅都在晚上有了一个大概的估计。
不过可以想象的到,当双方统帅都已经有了考量,第二日的战斗热度必然会上个台阶。
但李征更明白,这种决战决不会轻易的全面开启,只因双方都输不起。
李征更担心的是,在南边坐山观虎斗的李闯集团会是一个什么态度,会不会在这个时间捅自已一刀?
第455章 无边的血债
满清这边,看似人多势重,但日子并不好过。
去年京畿之战的政治影响慢慢显现出来,此战不但打破了满清好不容易建立的军威,而且因为外藩蒙古参与了全程,并且均损失惨重之下,更是让蒙古人开始态度首鼠两端起来。
特别是喀喇沁和土默特两部蒙古因为投降满清比较晚,一直担任的便是最大的炮灰集团,损失更是惨重。随着那些残余返回各草原部落,后金的名声便一直在跌落。
崇祯十年入寇之战开局和收获都不错,刚刚投降不久的蒙古人信心都开始膨胀,但突然冒出来的潞州军在唐水河畔与蓟州,连续与满清大军战平,并且令蒙古人损失惨重之后,这些蒙古人顿时想起了大明两百年的积威了。
尤其是在蓟州,潞州军迫使多尔衮的战果去掉一半的事实,更是令他们军心大受震荡。
蒙古人可不管多尔衮最后一个回马枪多么的漂亮,他们只知道是一个后金的王爷统领的十万大军被区区两万人的潞州军战平,并且被逼交出一半的收成,这在实际意义上,已经是战败了。
随着消息的扩散,很多蒙古人开始不看好后金,包括已经投靠后金的蒙古人中,也不断有人逃跑,最多的一次包括上千人。
最近两年,到了每年年底惯常的朝拜之时,至少三成的蒙古部落没有来,主要集中在喀喇沁和土默特,连最忠诚的科尔沁也只来了往常一半的台吉。
外部条件不利,内部同样没有理顺,皇太极虽然除掉了最大的障碍莽古尔泰,但战绩上的缺陷,让他的威望远不如原本的历史,内部看似平和,但其实危机四伏。
尤其是崇祯十年,多尔衮先败后胜,掳掠了大笔钱粮之后,多尔衮的声势更是不断的激增,隐隐已经开始有了威胁皇太极地位的迹象。
这个不安分的弟弟虽然表现的依旧恭顺,但是皇太极却是不敢有丝毫的放松,想杀又没有适当的理由,想用却也不敢太过于大用,委实头痛的紧。
然后便是普通的旗丁层次,两年前掳掠虽然不少,但是粮草物资的大头都是在各旗旗主手中。
因为连年旱涝灾害对收成的影响,各旗虽然靠着掳掠来的钱粮,还不算缺衣少食,但在各旗贵族不改之前盘剥的故态,旗丁生活依旧还是比较困苦。
尤其是听说这一次要与十万众的潞州军大战,受到之前战局的影响,各旗士气十分低落。许多人都不明白,明明大明有那么多可以抢劫的地方,为何偏偏非要与潞州军打生打死!
内忧外患之下,皇太极也颇有难以招架的感觉,最可恨的是潞州军的骑兵在一步步壮大!
他们的马匹来源肯定是来自喀喇沁和土默特等部,在两部的欢喜冤家——宣大两军,也在中间充当了中间人的角色。
这些骑兵使得潞州军最后一块短板被补齐,其战术必然越加灵活,之前的伏击失败便体现出了这一点。
满清十数万人虽然派出了十万计的骑兵,但也只斩杀了最落后的数百人,而且还没有敢继续深入,眼睁睁的看着对方快速的消失在伏击圈外。
伏击失败,与潞州军的关系已经是不死不休。如今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当皇太极催动大军向大明京师而来之时,便已经明白两方决战已经不可避免。
但皇太极担心的是,对方这一次所来的兵马,大半都是旁系,其嫡系主力并未齐至,这一次就算打赢了,其根未断,那就算不得胜,对方依旧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对付潞州军,他一直在默默的思索,想要灭掉对方,只有两种办法,一种便是斩首,将李征击杀,潞州军必然会四分五裂,然后再拉拢一批,打击一批,边缘化一批,但是却不足以彻底的消灭他们。
要么就是攻入对方腹地,彻底的将潞州军连根拔起。这种办法是最彻底的灭亡办法,但却是最不可能做的到的。
皇太极对于崇祯七年朔州还历历在目,三千潞州军与万余大同兵硬抗自已十数万大军,却是鏖战多日而看不到拨城的希望。
但是自崇祯七年,双方初次交手以来,李征拉出来的军队,似乎每一支都一样的能打,与这种敌人逐城相争,他估计自已的族人就算死光一个不剩下,也不可能真正做到彻底荡平潞州军老巢。
眼前估计是最后一个机会了,趁着李征自大到以不足两万本部,外加七八万降军就与自已决战的优势,这一次定当彻底将李征留下,解决了这个祸首!
只要将他这个维持潞州军上下团结的蛇头斩落,至于他留下的老部下,自然就可以从长计议,不用担心这帮人还能翻出天来!
“鳌拜,去传令各王爷贝勒入帐商议!”
皇太极思索良久,筹划出了大概的作战部署,扬声高呼道。
等了片刻,却没有听到有人回应,他诧异的抬起头,却是突然想起来,鳌拜已经战死了。
皇太极顿时愣住了,神情一片的落寞。鳌拜是他计划中的一部分,负责斩首行动,眼下少了这个强悍助力,事情的难度则更是上一个台阶以上。
“陛下节哀,鳌拜为国尽忠,死得其所!奴才一定要亲手斩了那李征,为鳌拜报仇,为陛下解忧!”
一旁的好友兼皇太极贴身侍卫达素,眼见皇太极脸色落寞,忍不住的劝慰道。
“达素,去吧,寻多王爷贝勒与蒙古台吉入帐军议!”
皇太极振奋了一下精神,挥挥手说道。
达素虽然说的豪迈,皇太极虽然也是含笑表示信任,但在皇太极心底,这个达素却是远远比不上鳌拜的。
虽然双方的武勇可能不相上下,但是在头脑方面,达素就及不上鳌拜之十一。简单来说,达素可以是一个勇将,冲锋陷阵不遑多让,但是让其办理一件极重要大事之时,却是应变能力不足,容易错失机会。
皇太极不由的有些愤怒起来,鳌拜之死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令其数年来一直都不愿轻易碰触。
在他手下的亲卫中,论头脑,也许是亲卫队长索尼为最强,但是其人却是有些文弱,当不得战阵。达素只是一莽夫,不足以当大任。
偏偏唯一一个既有头脑,又有武勇的鳌拜,却是早早战死,令其如今想要找一个合适的人选,都有些不能!
不知不觉间,满清已经有无数的人命丧生于李征的魔爪之下,这李征欠大清无边的血债,也是时候来一个清算了!
第456章 战前布置
满清大军各部将领齐聚一帐,左边是女真的几十个王爷贝勒,右边是蒙古的二十几个台吉们,而排在最外的,则是几个身穿蟒服的汉人降王。
从这个排位就可以看的出来,汉人的地位最低,而且话语权也最少,能入这大帐的也只有那寥寥数人罢了。
“睿亲王,眼下决战在即,你与那李征大战数次,经验最多,且说说你的建议。”
眼见人已经到齐,皇太极目光投入如今满清内部炙手可热的多尔衮,平静的说道。
“皇上圣明,可见万里,在皇上面前,哪有臣弟说话的份?”
多尔衮当然明白皇太极的意思,也根本不想答这种对则无功,错则秋后算帐的问题,打着马虎眼道。
“朕想听听你的意思!”
皇太极顿时眯起了眼睛,锋利的目光死死盯着多尔衮,根本不打算就这样轻易放过他。
“关宁军!他们是潞州军最弱的一环,先集中满八旗,彻底击溃他们,再侧击李征本部!”
多尔衮退无可退,只能硬着头皮说道。
不过他还是留了一手,说出了这个谁都知道的共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皇太极有些失望的移开目光,他当然明白多尔衮是在藏拙,虽然已经到了如今国战的局面,但是因为双方的互不信任,却也只能是眼前这个局面。
“禀圣上,斥候来报,潞州军正于阵前大肆开挖壕沟,并且修筑工事,决战宜早不宜迟!而且此战首要便是斩杀李征,其次才是消灭尼堪的军队!”
看到皇太极脸上的失望,还有眼底那丝无奈,多尔衮犹豫了一下,又是张口说道。
“唔。”眼见多尔衮一下子便说到了点子上,皇太极惊讶之余,心中也更多了一分忌惮,开口说道,“十四弟说的不错,大清善野战,确实不能拖成攻防战。”
‘二哥,你的意思是?’
皇太极目光转向代善,态度温和的询问道。
“皇上睿智圣明,我老了,打仗这些事就不要问我了。”
代善一如即往的滑头,含糊的回应道。
不过皇太极显然早就习惯了代善的这种态度,点点头,将目光转到了另一人身上。
“济尔哈朗,你还有何补充的?”
“禀陛下,奴才以为,若是按照睿亲王的布置,那中军便只剩下汉军旗了,若是汉军旗一个不慎,没有顶住尼堪的中骨突破,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济尔哈朗就痛快多了,他是皇太极的人,说话自然也不需要多斟酌什么。
“你觉得何人可以相助汉军旗?”
皇太极点点头,然后又有些意味深长的问道。
“奴才觉得平南亲王新附,不宜令其置身于凶险战场。而且其与汉军旗皆讲汉话,也方便沟通,倒是合适的人选。”
济尔哈朗这话说的极是漂亮,看似是对吴三桂的一片爱护,但事实上却是将其正面放在了潞州军的锋锐之上,可谓深得皇太极之心。
皇太极欣慰的点点头,转头看向远处的吴三桂,微笑道,“平南亲王,这一次恐怕无法让你参与到铲除国贼,为你故君报仇了。你且隐忍片刻,不知你意下如何?”
虽然皇太极用的是询问,但吴三桂却不会听不出客气话,闻言也只能躬身谢道,“陛下与豫亲王厚意,小王感激不尽。”
“平南亲王勿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