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鼎明-第3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大明立国之初,便即对东南定义为盘剥对象,赋税也是远远过于大明北地,向来都是攫夺东南养北地的国策。
    两百年下来,也让东南缙绅对于大明的态度既怨愤又带着傲气,怨其只会抢夺,傲气其全依仗自已而活。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崇祯皇帝听信东南士人代表东林党的怂恿,以‘国不与民争利’为借口,废除南方各类杂税之后,大明的财政便立即开始崩溃。
    东南压力陡降之下,北方的压力只能迅速飙升,再加上天灾人祸,大明的情况便江河日下,等到流寇四起之后,更是太祖朱元璋在世,成祖朱棣复活,也不一定能够力挽狂澜了。
    崇祯这般作法,也让原本还勉强能够维持的九边重镇,一下子糜烂起来。
    这也造就了另一个严重后果,那便是南北对立,北方觉得南方那么富庶,供应抵抗异族的北地边关,是理所当然之事。
    南方富人却是觉得北方那些穷鬼事情太多,耗费太大,甚至都有人在民间散布放弃北地,南北分治的想法。
    虽然这种说法敢应和的人不多,但却也已经代表了一种民意的态度,那便是南北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对立。
    在明末,无数的降将降兵投降满清之后,便开始大举向南进攻。
    一路上屠城灭地,杀伤无数。
    除了满清故意的纵容和授意之外,这种南北对立的情绪也占了很大的原因。
    事实上就算不是满清入关,北方只要再次形成统一,南方也不会那么容易融入进来,北方想要一统南方,不杀戮一场根本不可能得到南方。
    而李征不愿意成为这个屠刀,但清洗南方的顽固份子却是必须之事,那将李自成等流寇赶过去,他只负责战后重建就容易的多,也顺利的多。
    因此在暂时无力对满清进行大规模灭族战争之前,李征也只能无奈的将辽东这个烂摊子扔给李开远。
    毕竟李开远完全就是在以战养战,在没有将抢来的物资全部消耗完毕之前,他还是可以保持着强大的攻击力。
    只要李开远还在草原上,满清就不可能有任何的喘息机会,李征大可以在等待几年,将北方的元气稍稍恢复一下,再大举向北,彻底灭掉他多年来的梦魇。
    对付李自成,李征并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虽然李自成打的是均田免赋,似乎完全是为底层百姓争得一口吃食的革命者形象。
    但是均田免赋,他的军队粮饷又从何而来?
    唯一的办法就是杀大户,但是大户数量就那么多,杀光吃光了以后呢?就只能吃中户了。
    但是在这明末十数年的战乱之下,中户自我保护的能力肯定远远比不上大户,数量只能比之大户数量更加的少,又能为他带来多少粮饷?
    根本不需要太过精妙的统治,李征也完全可以算的出来这个结果,整个北地的大户,中户,富户全部斩尽杀绝,也不可能让他的大军坚持一年以上!
    虽然李自成部也在鼓励百姓开垦荒田,但是在免赋的情况下,李自成要么是毁约向百姓索取赋税,要么就只能将稍稍恢复一些元气的百姓吃下,没有其他的任何选择。
    一年的时间内,根本不可能让百姓有多少粮食,甚至全部收缴了,也不一定能够满足他那百万大军的肚子。
    在李自成不破釜沉舟裁汰大半军队,全面扶持百姓大规模开荒,兴修水利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维持的下去。
    不能让自已的军队吃饱,不能让百姓有条活路活下去,未来的战乱只是迟早之事。
    除非李自成能够一路吃下去,不断的攻城掠地,向前再向前,走出大明,打入东南亚,走向世界,直到整个世界全部占领。
    但这可能么?
    百姓们是在听从李自成那句,‘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歌谣中投奔而来的,也是因为这句歌谣,无数除了烂命一条再无寸缕的百姓们,前赴后继的用血肉之躯,为李自成拿下了一座座城池。
    令得李自成只用少量的嫡系军队,就可以统辖着无数的百姓不断向前,数月时间便即席卷了河南、山东、安徽三省,令其摇身一变,成了坐拥三省之地,带甲百万的绝世枭雄。
    不过成也百姓,败也百姓。
    在这数月以来,吃光了抢来的粮食之后,狂热的百姓们已经在每日减少的粮食供应上慢慢清醒了过来,他们渐渐发现,自已的生活并没有变得更好。
    分到的田地数量虽然不少,但是在这见鬼的天灾面前,他们依旧是不堪一击的,虽然他们每日都在即日的劳作着,但数月辛苦种下的粮食,收获的甚至还没有种下的粮种多。
    粮食供应已经没有了,虽然眼下靠着省吃俭用下的粮食,日子还能维持一段时间,但是田地没了产出,来年的生活依旧充满着绝望。
    三省虽然被李自成事实上占领,但是在李自成将缙绅斩杀一空之后,各地的治理也成了问题。
      李自成手下的人,虽然杀人是一把好手,他们坐堂审案也勉强凑合,但各项政务却是完全满眼黑,只是认字都是一件无法完成的重任。

    尤其是地方上,各地投奔李大王的山匪盗贼们,已经完全完成了洗白,自以为已经得了从龙之功,开始在各地招摇过市,祸害乡间。

    各地的刑事案件数量急剧攀升,官府这边却是只能听之任之。短短几个月时间,闯营治下普通百姓便开始对地方官府充满着怨恨。

    再加上缙绅余孽的挑拨之下,闯军治下表面看似平静,内部早就开始崩坏。

    在这种情况下,李征大军一步入河间府,立即变得如鱼得水。

第490章 好狠的心啊
    自天津入静海县,根本不费吹灰之力。
    静海县有流寇数千,在数万大军面前,他们连跑的机会都没有,就被无边的铁流直接淹没。
    地方上原本招摇过市的盗贼们,也是一瞬间被清洗一空,或成为尸体,或远遁于深山之中。
    对于潞州军的到来,最先表示欢迎的便是缙绅余孽们,这些人在李自成大军到来之前,大部分都作鸟兽散,甚至有的躲入深山已经数月,听闻官军到来,一夜之间,便全部从无数躲藏地汇聚而来。
    对于这些残存的缙绅们,愿意充当带路的,李征是表示欢迎的,对于义正辞严要求李征为他们取回各自家产者,李征都会十分仁慈的赏一顿板子。
    如今的李征已经不太需要这些旧缙绅们的协助,在山西各地书院之中,有着无数等待着位置的学子。
    从崇祯五年李征办起第一座书院开始,李征就没有停止过办理书院,一直到崇祯九年与朝廷撕破脸之后,各地的书院开始由暗转明,在无数钱粮的支持下,山西一地早已经实现了免费教育。
    虽然大半的孩子都是被拦在了小学程度,但是绝对的基础数量之下,能够在中级学院合格毕业的学生,每年都有几千人之多。
    这些人才是李征博弈天下的底气所在,虽然从学院出来的人大多选择军中服役,但是还是有三成的人选择从文。
    这么多年积累下来,李征可用的人才可谓数不胜数,根本不存在地方上缙绅不配合就无法行政的问题。
    这些与李征理念相同的学生,才是李征重新改变大明的基石。
    虽然这些学生大多都在山西,但如今李征军中就有数量不菲的可用之材,挑选个数百人弃武从文,暂时治理地方,也完全足以胜任。
    山西的地方治理并没有任何的高明之处,以工代赈兴修水利,减免赋税休养百姓,安稳发展两年左右,就算天灾依旧,但有了自救能力之后,百姓们也能多少有些积蓄。
    然后官府再鼓励商贸,或者干脆自已组建商行,对外交换有无,慢慢繁荣市场。
    虽然只是简单的路数,带来的变化,也只是给百姓一个稳定的环境和一个喘息恢复的机会。
    但是华夏百姓是最坚韧不拔的,只要有了一条活路,只要官府能够指引大概的发展方向,百姓们自已就能很快将一地变得繁华起来。
    李征这些年做的都是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将基础打的更牢固一些。
    比起南方缙绅们,北方士绅十分的懂变通。
    在看到那些理直气壮要田要钱的人被痛打一顿,扔死狗一般扔出去的人之后,他们便个个将小心思彻底掐灭。
    他们眼前的人是李征,是那个连皇帝都不放在眼中的大国贼,是那个杀的蒙古人建奴人头滚滚的铁血屠夫,那个连皇太极都在他面前落荒而逃的男人。
    在李征面前,他们又有什么资格提任何要求?一个区区进士的身份,在人眼中根本如同蝼蚁一般,一根指头就能碾死!
    聪明一点已经开始向李征靠拢,只要能够在这静海县谋个一官半职,他们的家业也不是不能再次恢复过来,而且这个李征新败皇太极,麾下兵马兵强马壮,眼看就是新朝气象,这个时候投靠而来,说不定未来就是一个从龙之功,这可是百世难逢的大好机会啊!
    但李征对于求官之人,却是一概不见,只是拿出数个小吏的名额出来。
    许多人都是觉得这是李征在羞辱于他们,敢于向李征要官之人,大多都是自诩为饱读读书之辈,许多人甚至还有进士的出身。
    以进士之身做一个不入流的小吏,别说光宗耀祖了,完全就是辱没门楣!
    愿意充当小吏的一个也无,正当残存的缙绅们冷笑着准备看李征如何收场之时,李征却是直接分出一只数百人的队伍,大军没有多作停留,直奔河涧府沧州城而去。
    在众缙绅们冷眼之下,这只数百人的小部队,大半开始巡视城池,十数个军官模样的人也没有坐堂处理公务,反而在一众文人惊掉大牙之下,开始熟练的书写着公告,榜文。
    缙绅们还没有胆大到敢行到近前观看内容的地步,只是心痒难耐立于远处,看着奋笔疾书的军官,人人脸上都带着惋惜。
    只看那提笔的姿态,虽然坐姿不可避免的带着军人的挺直,就可以看的出来此人是真正读过书之人。一个读书人,却是做了一个舞刀弄枪的丘八,委实是明珠暗投,李征也太过于遭践读书人了。
    不多时,那军官,不代理县官已经风风火火的写了数张榜文,随手招来几个士兵,便打发他们出城张贴,并为百姓解说榜文。
    令众缙绅惊异的是,那几个士兵竟然没有请军官解释文字意思,直接接过榜文便行,似乎他们个个都识得字一般。
    这些缙绅们也来了兴趣,跟着那些士兵们出了城,想要看看这些士兵是不是真的识得字。
    当榜文被贴在城门口之外,这些缙绅们一看,差点笑出声来。
    这些字许多见所未见,偶尔有几个见过的也是缺失极多,已经字不象字,虽然写的依旧横平竖直,但依旧惹人发首发
    但是当这些士兵开始按着榜文向周围百姓逐字读榜之时,他们便笑不出来了。
    看着那些一个个简单的字体,他们突然发现,只是听过一遍,他们竟然就能将这上面的字认个七七八八。
    而且上面的有一些奇怪的符号,也让断句变得极为简单,他们中间一些有识之士一观,就在心中掀起滔天大浪。
    若是他们年幼之时,接触的是这种字,那么他们启蒙就会变得极为简单,而且这种字也不似繁体字那般读记困难,而他们读书人为何地位独崇?就是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