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鼎明-第3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有士人才是朝廷栋梁和基石的观念,在他心中根本难以动摇,在明确得到北方缙绅士人们的拥护之后,原本已经认命想当一辈子汉献帝的崇祯皇帝,突然觉得也许他翻身的时候已经不远了。
    在他看来,虽然眼下李征集团节节胜利,但是得罪了天下缙绅士人的李征,却注定不可能长久的胜利下去,舍弃了基石的高楼,无论建的再高,也终会轰然倒蹋!
    由于他没有受到隔绝,而且围绕着他身边的文官集团的不甘心,让崇祯皇帝也再次升起了不安份的心理。
    在他的示意下,在外的文官开始试图收买京城卫戍将领,不仅拿出大笔的钱财,更是许下了丰厚的高官厚禄。
    只是这些达官贵人们与潞州军完全就是两个世界的人,根本就不了解潞州军的组织形态。
    潞州军虽然也是有着贪婪之辈,可以被金钱收买的人不知凡几,但军队构成的主体却是已经在李征改革中受益的自耕农出身,换句话说,这些士兵与这些官员根本就不是一路人。
    这些人在大明官府的百般欺压之下,根本就不会相信大明官员们。让他们放弃能够给他们一家老小一条活路,让他们全家能够吃饱穿暖的李征,转而相信他们画下的大饼,那简直就是做梦。
    也许将领们能够被收买,但是任何将领也不可能下达损害李征利益的命令,否则不用等到军法官拿下他们,士兵们都能直接将他们完全撕碎。
    不过这些文官们的收买计划进行的极为顺利,不仅京城内的卫戍部队已经被他们策反了三营将领,宣大军队更是有数位将领秘密向皇帝效忠。
    极好的开端,让文官们个个振奋之余,也有着淡淡的怀疑,怀疑这可能会是潞州军的引蛇出洞之计。
    但当他们的命令得到那些军队不打折损的执行之后,这些文官的怀疑总算消减了许多。
    毕竟他们下的命令可是将皇长子偷偷带出京城,然后安排他坐上下江南的船只,这种杀头大罪都能犯下了,也不怕这些已经秘密投诚的军队不追随于他们。
    随着局势越来越明朗,参与进来的文武大员也越来越多,甚至这些人都已经拟定好突袭京营总兵苏浩的将军府,然后趁乱带着皇帝直奔天津口,然后坐般直下江南的宏伟计划。
    他们不知道的是,李征此时已经秘密回到京城,而那个被偷偷送出城外的皇长子如今就在他隔壁的房间。
    甚至这些文官武勋们所有下达的命令,李征这里都会有一份副录,他们完全就是在李征眼皮底下不断的蹦哒着。
    李征手中参与其事的人员名单也在不断的增加着,最后几乎裹囊着京城之中所有的文武官员。
    出乎李征预料的是,原本最应该积极参与其事的英国公,却是一直没有参与进来,相反还不止一次入宫劝阻皇帝莫要轻信这些文官,这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们,只会最后连累到皇帝。
    对于英国公的劝阻,已经完全被连续好消息冲晕头脑的崇祯皇帝根本听不进去,不仅痛斥了英国公不助君父的不义,更是痛骂了英国公的不忠。
    若非崇祯皇帝还知道在这节骨眼上,不能重罚英国公以免走露风声,他甚至都恨不得直接仗毙了这个枉顾大明两百余年皇恩的逆臣。
    崇祯十四年正月十五,元宵节。
    今天就是崇祯皇帝和一杆心腹文武准备动手的日子,今天是令人放松警惕的佳节,也是最出人意料的动手时间。
    而李征,也是这么认为的。

第511章 警示
    崇祯皇帝亲自发动的兵变,却是连个水泡都没有冒起,便宣告了失败。
    在约定的时间,约定的信号发出之后,他们也确实等来了已经被他们‘策反’的军队。
    不过这些军队并不是来帮助他们起事的,而是过来按照名单抓人的。
    一看到这些昨日还在自已面前赔着笑脸,点头哈腰的武将,这个时候竟然一脸戏谑的令人将一众文官按倒在地后,许多人脑袋都是当场当机了,完全弄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有一些机灵的文官,高声提醒这些武将,让他们莫要忘了他们放走了皇长子一事。并十分诚恳的提醒他们,这种事情可不是他们现在倒戈一击,就能够弥补的滔天大罪。
    但是回应他们的,也只有不屑的冷笑声。
    很快这些文官便明白了怎么回事,当他们看到李征竟然突兀的出现在皇宫之外,身边竟然还站着皇长子后,所有人都明白过来。
    也许这些武将还演不了这出戏,但若是李征也参与其中,那一切都说的过去了。
    这些武将执行放走皇长子的命令,虽然是出自他们之口,但看这模样,应该是得到了李征的许可,这种情况下,这些武将无论做什么,都不会有任何的责任在首发
    在想明白原来一切都是李征在幕后指挥后,大部分文官都不约而同的跪于地上,不断的哭嚎着分辨这全是皇帝的意思,他们只是依旨行事,完全是身不由己。
    至于武勋们,倒是比文官们多了一些骨气,肯跪地向李征求饶的只是少数,大多数虽然已经吓的浑身颤抖,但攀咬崇祯皇帝的,依旧没有几人。
    并不是这些武勋们个个身怀大义,而是因为他们大多都是大明立国之初便即封爵的世家,已经与大明密不可分,反咬崇祯一口不仅不会给他们减轻罪责,更是会给李征留下一个白眼狼的印象,就算逃过今日,未来也势必难逃一死。
    崇祯皇帝身体剧烈的颤抖着,并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愤怒与羞愧。
    虽然之前便已经明白文官不可用,但是这一次他却依旧傻乎乎的选择相信文官们的策划,但是如今一个个不断攀咬着他的文官,就如同一个个迎面而来的巴掌,直打的他脸色通红,恨不得立即杀光这些无耻之徒,然后再自刎于此。
    “拉下去,以谋逆罪论处。”
    对于现场无论是哭嚎求饶的文官们,还是一言不发的武勋们,李征的态度没有任何改变,直接一挥手,森冷的说道。
    相比于战场上成千上万人的死伤,区区百余人以及他们家族近千人的死活,完全就不值一提。
    当李征的目光望向崇祯之时,眼神中的危险气息也开始凝聚起来。
    留着崇祯皇帝,并不是因为李征仁慈,而是因为李征不想看到一个能够从法理上站住脚的南明小朝廷。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北方不可能在数年间完全平定,在北方没有平定之前,根本不可能出兵江南,那么保留一个内部混乱的江南,便是重中之重。
    毕竟崇祯还在,江南最多也只能出来一个监国,而有这个资格当监国的人,数量还不少。
    甚至一些原本没有觊觎大位的王爷们,对于监国的位置,却也会轻易放过。
    比如李征放过江的福王,周王,鲁王,唐王,以及江南本土的潞王,都是强有力的竞争者。
    这些王爷在大统的继承上或许没有什么竞争力,但是区区一个监国位置,他们却个个都能胜任。
    或许他们本身没有什么野望,但是只要东林党人不对付的福王是坐在这个位置上的,那就不愁这些东林党人不会推波助澜。
    毕竟在之前的历史上,东林党人都生生的为福王泡制出了无法查证的‘七大罪’,眼下选择众多之下,东林党人已经无须再为了血脉靠边站的潞王呕心沥血,只需要多推举几位王爷,就能让福王无法安稳的坐于位置上了。
    要江南不能拧成一条绳,就是李征留下崇祯的最大原因。
    但如今崇祯已经明显表现出了不甘心的情况,李征目光闪烁不定,不断的思考着弄死崇祯的利弊。
    就在李征不断的考量着利弊得失之时,唯一没有参与这场事变的英国公张世泽缓步从崇祯皇帝背后走前,噗通跪倒于地,坚声道,“王爷扫荡宵小,扫除君王面前奸佞之辈,安定大明上下人心,委实大明柱石,社稷之福!”
    这段看似是一片拍马之词,却是令李征改变了主意。
    并不是因为其中马屁有多精彩,相反这个马屁十分的粗鄙,完全是教科书式的对白,根本引不起人多大享受,反而觉得格外僵硬。
    唯一令李征转变念头的,是张世泽那一句‘安定大明上下人心’,虽然不想承认,但是李征还是觉得,留着崇祯这面旗帜在,许多事情做起来也方便的多。
    不管这面旗帜是破烂的还是光鲜的,他做事还是有着大义名份的。
    不过不弄死崇祯皇帝,并不代表着李征会这般轻易的放过他,在他诚恳的‘请求’下,崇祯皇帝不得不欣然的答应了亲自监斩这些‘谋逆’罪臣的要求。
    看着一个个人头不断滚落而下,崇祯皇帝原本劫后余生的窃喜已经飞到九霄云外,虽然崇祯皇帝也杀过不少人,但是亲自见到行刑过程却还是第一次。
    而且这一次一下子便看到百余人头落地,对于他的心理冲击之大,完全可以想象的到。
    行刑数人之后,崇祯皇帝便再也忍受不住胃里的不断翻腾,很没有形象的开始不断的呕吐着。
    但是在李征没有发话之前,崇祯皇帝虽然已经将胃里的苦水都全部吐了出来,但却也只能默默忍耐着,不敢有丝毫的反抗。

    李征眼角默默的盯着崇祯皇帝,对于崇祯皇帝这般剧烈的反应毫不在意。

    他是故意要落一下崇祯皇帝的面子,不仅仅只是为了刺激他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让他留下心理阴影。

    尤其是文官中那为数不多的几个,宁死也不曾攀咬崇祯皇帝的官员,必定会令他深刻的明白一个道理,那便是一旦做错了事情,就要付出惨烈的代价。

    这个代价,今日可以是这些愚蠢的官员,下一次就有可能会落到他本人头上。

第512章 定位
    京城的剧变,让整个大明都为之震颤,也更加坐实了李征国贼的名号。
    但是李征对此毫不在乎,毕竟他代表的是无数自耕农阶层,小部分的上层阶级的任何反攻倒算,他都会以铁血的姿态进行镇压。
    只要李征能够搞定大多数人,少部分人就算对他再仇视和咬牙切齿,都不可能对他造成多大的影响。
    唯一遗憾的是,这些人已经被关宁叛军刮过了一番油水,这次抄家所获并不多。
    在关宁军当时搜刮北京城之时,李征黄雀在后也是发了一笔大财,也正是靠着这笔巨财,李征才能从容在九边布置精锐守边,而不用担心钱粮问题。
    在将一脸铁青的崇祯皇帝送入皇宫之后,李征在自已的王府也接见了两位特殊的人物。
    面前坐着的郑氏兄弟,只看那有些黑油油的肤色,便知道他们都是长久在海上讨生活的主。
    虽然这两人在李征面前一副听话乖巧的模样,但目光中偶尔一掠而过的精光,却也显示着这两人并非是好好的在海上做生意,而是干着一些没本钱的买卖。
    对于郑芝龙这么快便找上门来,李征显然是有些意外的。
    虽然几个月前,在拿下天津港后,他派了一只船南下去寻找郑芝虎,但却也只是抱着得失不计的心态,根本没有想到郑芝龙竟然这么快就有了反应。
    按照李征的预料,郑家应该会是在自已大军越过长江之后才会前来才对,毕竟当时满清入关之后,也是一直打到福建,郑芝龙这才领着族人投降。
    “草民郑芝虎(郑彩),见过王爷!”
    两人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