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就是亡国之君-第10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若是群臣、万民、青史怪罪的话,那就怪罪朕一个人就行了,这罪名,朕担了!反正亡国之君虱子多了不愁,还差这点戕害番民土著的恶名吗?
  这么一本违背儒家基本礼法,仁义礼智信的奏疏,李宾言就这么堂而皇之的讲了出来,把最后一丝伪善的面目撕下,肯定会遭到大多数朝臣的反对。
  这份奏疏,文渊阁诸位大学士提出了激烈的批评,以文渊阁首辅王文为代表,文渊阁诸位学士,对李宾言的论点和他个人,都展开了严肃的批判。
  王文认定李宾言为邪臣。
  在奏疏中,王文更是丝毫不掩盖其对李宾言的厌恶:
  邪臣李宾言贪万方奇巧器物,不以海律禁逐,反荐于朝,假以修历为名,阴行邪教,延至今日逆谋渐张,其于天学皆有所得,采而用之,此礼失求野之义也。天文生皆言李为今日之羲和,是何其言之妄而敢耶!
  羲和,是三代之上的太阳女神与制定时历的女神,中国最早的天文学家和历法制定者。
  天文生皆以李宾言的《景泰历书》马首是瞻,说李宾言是当今的羲和常仪,是何等的荒诞,他们怎么敢这样!
  兴安正在整理皇帝批好的奏疏,听闻皇帝询问,思考了片刻说道:“臣不懂,要不叫于少保过来?”
  “嗯。”朱祁钰点了点头说道:“宣于少保,辽东战事有些事,也需要沟通一二。”
  于谦自征伐和林回京后,已经快要两年时间,这段时间,于谦的身体略微有些发福,不过马上又要前往辽东作战,这胖的十斤,大抵还能够瘦回来,他端着手,迈着四方步,四平八稳的走在讲武堂的路上。
  秋风吹过,落叶飞舞。
  于谦和兴安一边走一边交谈着,了解着陛下具体要询问什么。
  “参见陛下,陛下圣躬安否?”于谦进了御书房见礼。
  “安,坐。”朱祁钰示意不用客气,落座便是,朱祁钰将李宾言的那本《大统疏》递给了于谦说道:“这个老李啊,仗着圣眷正隆,就整天给朕出难题,不过这难题出的好啊,朕很高兴。”
  于谦坐定,十分认真的看完了李宾言的奏疏,越看脸上的笑意越浓郁,他看着陛下的批注说道:“陛下还真是不遗余力的支持他。”
  微斯人,吾谁与归?
  李宾言始终坚定的和陛下同行,与其说这是李宾言的想法,不如这是陛下的大道之行,李宾言在外巡视十三载,到底不是过去憨直的李宾言了。
  于谦坐定后,思忖片刻说道:“陛下所思之事,设身处地的想,李宾言的选择大抵有三条路可以走,第一条,便是出海去,这也是李宾言自己最想做的事,他仰望星空,对朝中尔虞我诈厌恶至极,故此行事略显乖张,唯不负皇命耳。”
  “他想,朕也想让他去,但是国朝之事多有仰赖,他走不脱,朕也不能让他走。”朱祁钰赞同于谦的说法,李宾言出不了海,是朱祁钰的决定。
  于谦接着说道:“这第二条出路,便是一直在这松江巡抚的位置上坐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他没什么退路,这么些年了,他也无致仕,一旦致仕,失去了权柄,他做的那些事,有的是人,让他生不如死。”
  “但是再在松江巡抚的位置上待下去,松江府就该改名李家府了,李宾言的外号怕不是要变成松江王了,这也是大明巡抚地方九年为限的原因,李宾言已经超期,这个超期是合理的,因为头几年松江府是个渔村,一片滩余,可是再超下去,李宾言很危险。”
  朱祁钰听闻之后,不住的点头说道:“有理,所以这一条路看似是个出路,其实也是个绝路,若是松江府真的是李家府,李宾言真的做了松江王,他就离死不远了,朕就是再想保他,顶多放他出海去。”
  “然也。”于谦喝了口热茶,继续说道:“这第三条路,就是入京,从松江巡抚以户部左侍郎的身份入京的话,李宾言现在就是在为自己的入京做准备。”
  “哦?于少保的意思是,李宾言如此离经叛道的《大统疏》,是为了入京做准备?”朱祁钰眉头一挑,发现了事情不简单。
  于谦颇为感慨的说道:“是,李宾言入京是臣一力主张之事,臣一直看好他,他或许对尔虞我诈之事不精通,但他也不用精通,他的才能这十二年松江巡抚已经证明了他的贤能,那么他要入京就需要获得支持。”
  “他的进京和姚夔、年富进京完全不同,他要和商辂竞争,接手臣主持之事,那就需要支持,而松江府官吏、以及新形势下崛起的一批以大明利益为首务的官吏,就是他的支持者。”
  “他在表述自己的政治主张,获得更多的人支持,最终,不负陛下期望。”
  朱祁钰明白了,姚夔进京是做礼部尚书,年富进京是做工部尚书,这都是六部之事,大明不设宰相府,但是于谦有宰相之实,商辂和李宾言就是在竞争这个位置,百官之首。
  商辂是朱祁钰选的,李宾言是于谦选的。
  如果真的要划分阵营的话,商辂是旧党,李宾言是新党,但他们都是坚实的皇党。
  李宾言要入京,要继任百官之首的位置,那就需要表述清楚自己进京要做什么,要实现什么样的愿景,进而获得支持,很显然,李宾言作为匠城的发起者,他这个新党,更确切的描述是工党。
  其实还有个人很合适,那就是在康国做康国公的王复,也可以竞争下这个位置,而且相比较商辂和李宾言,王复的优势更加明显,因为王复立下的是军功,在当前振武的大环境下,王复这个墩台远侯,显然更具优势。
  其实还有一个人也有这个资格,那就是治水的徐有贞,可是,朱祁钰屡次让徐有贞回京,徐有贞都不肯,非要治水安天下。
  到了李宾言这个位置,想不想进步,已经不完全由他一个人说了算了。
  “那就让他回朝来,这松江巡抚由原来的松江府尹陈宗卿担任如何?”朱祁钰确定了李宾言不是不想做官,而是为进京做准备,便做出了一轮的人事任免。
  “松江府尹领京官衔,陛下圣意独断,臣不敢置喙。”于谦摇头拒绝就这个问题表态,打出了一张,无懈可击。
  朱祁钰收起了鱼竿,想了想又问道:“那于少保怎么看待吴敬的《代数》?”
  于谦也在研究三经厂印出来的《代数》,于谦非常喜欢这本书,大明度数旁通的成果之一,他笑着说道:“臣在坊间听闻,大明学子对新代数颇为支持,倒是翰林院的翰林们反对的声音比较大。”
  “为数学发愁的是学子们,臣倒是以为可以新旧并行,爱用哪个用哪个,那最后大浪淘沙,留下的便是金子。”
  翰林院翰林们反对理由和动机是极为充分的,我们当年受的苦,你们居然不用受了?凭什么!
  朱祁钰和于谦关于辽东问题深入的交换了意见。
  比如关于奴儿干都司复设之事,皇帝和宰相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幅员辽阔的黑土地不应该限制,奴儿干都司是一个失败的教训,官道驿路和船厂,最后都成为了建奴的嫁衣,要统治辽东,就要对整个辽东进行分治,郡县化,是唯一的出路。
  动用五十一万人征伐辽东不是以消灭建奴造反势力为主要目的,郡县整个辽东,才是主要目的。
  当年永乐年间,是国力不足,统治基础薄弱,才只能以奴儿干都司形制,景泰年间的大明朝,人口多到大明已然放不下。
  皇帝和宰相的意见并不总是那么默契。
  比如在是否让鞑靼、兀良哈、瓦剌、朝鲜等地出兵协从,于谦认为是可行的,有些脏活累活,就得让这些人去做,比如对建奴扫穴犁庭,大明京营做就不合适,但是协从军做便合适;
  朱祁钰不想让鞑靼、兀良哈等协从,因为这些地方刚刚王化,人心不定,进军过程中,阳奉阴违,反而拖沓征伐脚步,也就是说,料敌从宽,这些新辟之地的鞑靼人,至少要五十年之后,才能正式成为大明人。
  在这个问题上,于谦选择了让步,扫穴犁庭,于谦有读书人的办法,杀人不斯文,于谦是个读书人,自然很斯文,和林都打扫干净了,离得更近的辽东,就更容易打扫了。
  相比较和林,辽东有黑土地,换种这种事,甚至不需要做太多,自然而然。
  景泰十三年六月,李宾言奉旨回朝,七月中旬,大明皇帝在北土城沙场秋点兵,任命忠国公石亨为征虏大将军,晋国公于谦为总督军务,杨俊、孙镗、范广、刘安、赵辅、朱仪、张懋等一干将领为参将,太常寺卿商辂为杨俊参赞军事,户部左侍郎李宾言为孙镗参赞军事,大明京营精锐尽出,宣府、大同、直隶、山东卫军协从。
  皇长子崇王朱见济、沂王朱见深再入军旅历练。
  皇太子朱见澄也想去,朱祁钰否决了他的主动请缨,太子……去不得,哪怕他有了亲弟弟也不行。
  直隶、山东、辽东都司,共征调二十万民夫,向辽东行都司沈阳开拔,民夫主要从辽东征调。
  景泰十三年十月下旬,辽东大雪之日,大明军云集沈阳,分三路军直扑建州。


第九百六十五章 结硬寨,打呆仗,横碾硬压
  石亨平日里的样子,那真是坐下和谁都能称兄道弟,在京师也是天天变着花样拍皇帝的马屁,当之无愧的大明安禄山。
  这次石亨带着将近五十万人征伐辽东,打头阵的先锋就是自己的侄子石彪,大明皇帝就没担心过忠国公石亨和建州女真沆瀣一气,蛇鼠一窝,杀了于谦、朱见济、朱见深祭旗,直接在辽东反明,拿起安禄山史思明的剧本一路狂奔吗?
  朱祁钰不担心,于谦也不担心,大明群臣们也不是很担心。
  这不是石亨会不会的问题,是石亨能不能做到的问题,无论是杀于谦、朱见济还是朱见深,都需要进行部署和规划,但是大明军是大明的军队,也是皇帝的军队,在大明,武将玩点拥兵自重、养虎为患的把戏还行,让他们带兵造反,没那个先天条件。
  纵观整个大明,哪个武将能造大明的反?
  大明早已经完成了对军队军权的细化管理,对粮饷、升迁、奖惩,这是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对军事进行政治化的结果。
  大皇帝振武这么些年,大明军将的地位,也就好了那么一点点,受了委屈有个地方喊冤而已,一个兵备道的措大,怒斥一个二品副总兵,这副总兵还不敢还嘴,这才是大明武将的地位。
  退一万步讲,石亨就是有那个心,有那个能力,有那么多的拥趸,他也没办法造反,因为他没钱。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大明京营军事在陛下手里是什么样的待遇?石亨能给得了同等的待遇吗?给不了。
  造反是夷三族的活儿,连个最基本的温饱都保证不了,凭什么跟着你把全族的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造反?
  所以,当军队没有稳定的财政收入的时候,就失去了所有造反的物质基础,军队一律不得经……
  当有文臣高喊武将势大,必然会黄袍加身,陛下你要警惕的时候,朱祁钰都会认为对方试图给猫系铃铛。
  鞑清为何会被一个小站练兵的袁世凯给拱了下去?其实很简单,军队找到了赚钱的路子,那就是种鸦片,这玩意儿确实发财。
  石亨在京师的时候是个混不吝的性子,可是一到了军营,石亨就会变成令人闻风丧胆的忠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