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就是亡国之君-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谦看着朱祁钰身上的血迹,摇了摇头,他以为自己劝仁恕之道,大成功了。
  结果全是幻觉,陛下对百姓足够的宽仁,刚强却是丝毫不减。
  做事依旧是丝毫不留余地。
  此时的慈宁宫里,孙太后已经问完了话,只有小田儿比较特殊,请示了陛下之后,同样押送到了慈宁宫询问。
  孙太后又招来了礼部尚书胡濙,问题还是那些问题。
  “胡尚书,你也是四朝老臣了,本宫就问你,我儿,死了吗?”孙太后的表情是极为哀痛的,但是声音还算平静。
  她揉搓着后脑勺,今天的事情发生之后,他整个后脑勺的头皮,都是一阵抽痛。
  庶孽皇帝,太猖狂了,居然在太庙杀人!
  胡濙俯首说道:“死了,陛下大义灭亲,手刃稽戾王。”
  这个性质是绝对不能变的,无论孙太后说什么,这件事错在稽戾王。
  慈宁宫里安静到了极点,掉跟针都能听到,但是胡濙说的很清楚,大义灭亲。
  孙太后的头皮阵阵发麻,一阵阵的抽痛,她深吸了口气,嘴角还在抽动,但是却是一言不发的看着胡濙。
  连胡濙都已经是陛下的人了。
  孙太后出神的看着宫外,叹息的说道:“你知道我儿在迤北过得如何吗?为何我看他面色发白,整个人都没什么力气,走路都是踉踉跄跄的。”
  “按照汉使的奏疏和小田儿的交待,稽王在迤北的日子,受尽了苛责,应当是回城的路上,也未服用水食。”
  大明皇帝想干什么?
  自然是北伐,胡濙的回答直接将罪过,砸在了瓦剌人的头上。
  孙太后猛地睁开了眼,向前探着身子,瞪着大眼,极其愤怒的说道:“那个跟着我儿一起回来的瓦剌女人呢?告诉皇帝,本宫要她死!看护我儿不力!”
  “她该死!”
  胡濙深吸了口气,太后这个样子,他未曾见过,但是四十年的朝堂常青树,立刻就知道了太后到底在问什么。
  他在须臾之间,就想到了问题的答案。
  胡濙十分沉着的说道:“陛下说,瓦剌女子本该死,可怀了稽戾王的孩子,若非如此,那女子,早就死于德胜门之下了。”
  “哦。”孙太后反而未曾生气,她的表情从暴怒慢慢的恢复了平静,似乎是有些怅然的说道:“是本宫,欠考虑了,还是陛下勇武、英明,做事周全。”
  “今日之事繁多,本宫心绪不定,你且先退下吧。”
  胡濙松了口气,俯首说道:“臣告退。”
  慈宁宫内变的十分的平静,那么多的缇骑排成了人墙,而且直接由午门排到了太庙之下。
  孙太后自然是认得永乐剑,陛下想要做什么,她多少猜到了些。
  但是她拦得住吗?!
  陛下在朝堂之上,朝议迎回朱祁镇之后,整个京师一片素缟。
  从文华楼望出去,数个坊间夜里都挂上了白灯楼,那些灯笼,照亮了土木堡天变中死不瞑目的亡魂们,回家的路。
  京营在皇帝的手中立刻就动了起来,枕戈待旦,稍有异动,就是大军入城。
  缇骑们、军官、掌令官、在廷文武闻风而动,赶到了讲武聚贤阁下,随时等待皇帝一声令下,就会取了他儿子的脑袋。
  七尺终当以死报君,就是缇骑、军官、掌令官、大明京营,真实写照。
  当安排了部里之事之后,六部尚书带着大量文官立刻到了讲武堂里,请求觐见。
  天下可还有对她儿子忠心耿耿的朝臣?
  至少在京师并没有。
  至少六部大九卿,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他儿子说那么一句话。
  是朝臣不忠吗?
  但能怪到朝臣头上吗?
  孙太后坐直了身子对着宫宦们说道:“这几日,本宫要吃斋念佛,为我儿超度,有什么事,也莫要打扰了。”
  “是。”众多宦官领命。
  胡濙走出了慈宁宫,重重的松了口气,太后并没有问,葬礼何制,何等谥号,人都已经死了,再谈这些,便无甚意义了。
  胡濙匆匆前往了太庙,正好迎面碰到了朱祁钰,准备打马前往讲武堂。
  他赶忙迎了上去复命,事无巨细的将慈宁宫里的事儿,说的明明白白。
  “圣旨都下了印,发下去吧。”朱祁钰听着胡濙的问话,也算是知道了孙太后,并不算管朱祁镇的身后事了,也管不着了。
  对于孙太后而言,甚至孙忠家里也不再那么重要,如何保证自己的血亲的孙子,活下去,就是孙太后现在最大的事儿。
  朱祁镇的罪己诏,朱祁镇的谥号,朱祁镇的以民礼葬这些圣旨,都在文渊阁压着了,可以通传天下了。
  杀人,自然要诛心。
  胡濙面色犹豫的说道:“陛下,还有一事,稽王府还有几个王妃嫔,膝下无子,是按着旧例一并殉葬吗?”
  朱祁钰想了想摇头说道:“稽戾王已经削籍为民了,没必要殉葬,就在稽王府待着吧,大明不缺她们那点口粮。”
  朱祁镇一辈子可能就做了一件为人称赞的事儿,那就是停止妃嫔殉葬。
  但是朱祁钰却是知道,在原来的历史线里,明代宗的唐贵妃就被朱祁镇给殉了。
  若非汪皇后有个女儿还未长大,汪皇后大概也是要殉葬。
  而且朱祁镇停止妃嫔殉葬这件事,到底是朱祁镇本身下的敕,还是他的儿子朱见深下的圣旨,给他废物老爹脸上贴金,也无法考究了。
  “陛下仁善,德被天下,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这个饱受诟病的人殉制度,终于给停了。
  其实胡濙确切的知道,人殉制度的问题在哪里。
  太祖皇帝当年搞人殉,是为了给朱允炆这个皇太孙登基铺路而已。
  到了太宗文皇帝的时候,太宗文皇帝为了自己的名位二字,全面模仿太祖皇帝的制度。
  这人殉制度就成了惯例。
  陛下今天废了这人殉制度,那是盛德之事,这并不会影响到朱祁钰皇帝的法理,来自于列祖列宗,而非禅让。
  这一点是很明确的,大明并不是一个故步自封,抱着祖宗之法得过且过的日子。
  朱祁钰翻身上马,对着胡濙说道:“胡尚书,葬礼之时,就有劳礼部了。”
  “臣恭送陛下!”胡濙长揖,抬头看着陛下策马奔腾越来越远的模样,这模样,颇有当年太宗文皇帝之风。
  朱祁钰来到了聚贤阁,翻身下马说道:“三经厂现在印教科书的是活儿是不是特别繁重?还有空闲的吗?”
  朱祁钰的第一册的《国富论》结合大明的实际情况,已经写得差不多了,这两三天就能定稿。
  大明的财经事务不能这么烂下去了,太糟心了。


第一百八十四章 抓捕喜宁的超级长跑
  兴安知道陛下想印书,陛下最近可是写了不少,可是三经厂实在是不堪重负了。
  他低声说道:“陛下,三经厂,印俗字表和算术已经很吃力了,而且山外九州,大同、宣府、京畿,要的越来越多,这墨、纸都是不小的支出,现在三经厂,规模有点不够用了。”
  “主要是墨和纸,三经厂的制纸太贵了些。”
  朱祁钰点了点头说道:“朕知道你难,但是大明的百姓更难,现在的困难主要是纸张和墨对吧。”
  兴安俯首说道:“还有人,三经厂人手不太够了。”
  “只出不进,怎么能维持得住呢?”朱祁钰也是点了点头,拿起了于谦的奏疏。
  “你嫌贵,朕也嫌贵啊。”
  这是一本于谦和金濂的联名上奏,汇报了农庄法进度汇总,大明的农庄法推行是有基础的。
  大明也不是从一开始就皇权不下县,在第一次造黄册的十年时间里,和第二次造黄册的十年里,大明实现了皇权到大明的角角落落。
  大明为何可以可持续性的崩溃两百年,依旧在松锦之战,差点就把清廷给灭了?
  那可是个上升期的新生政权,大明在那时,已经是个垂垂老矣,只剩下个脑袋,就要入土的政权了。
  无它,血槽厚。
  大明每一百一十户设为一里,其中丁粮最多的十户为里长,里长乃是十年一轮换。
  而鳏寡孤独人户,则分摊到了这一里之内,被称为畸零户,既不纳粮也不劳役,但是里长要管他们饭吃。
  而每一里都设有老人三到五名,负责督导百姓勤务农桑。
  而且每一里,都设有保甲,人数不等。
  这是当年大明将皇权伸到乡野的制度,也是朱元璋、朱棣对官僚们,动不动就大开杀戒的底气。
  于谦改良后的农庄法的推行,在京畿则是依托于京营十二团营,在山外九州依托于大同卫军和宣府卫军。
  卫军的掌令官,每年轮换,掌令官每人掌六里,除了各里里正以外,会有两人帮忙管理,分别是儒学堂的军生、义勇团练的队正。
  老人制,从老人换成了卫所儒学堂的军生,负责教村里的孩子们读书写字。
  保甲变成了义勇团练,一人管理义勇团练。
  这么换的目的,自然是保证集体农庄的初步运行。
  其实在朱祁钰看来,应该再加一个妇女主任,组织妇女生产活动,就齐活了。
  朱祁钰和于谦聊过妇女主任这个话题,于谦只是表示,此事等到农庄法运行几年,看看效果,再行讨论。
  为时过早。
  在百姓们,尤其是乡野的百姓们看来,大明皇帝的新政是什么?
  是朝廷派了个官,管他们的里正,然后军生定时到村寨里上课教孩子读书写字,还有了有组织的义勇团练,保护他们的粮仓,驱赶野兽和流匪。
  对于百姓而言,他们似乎干的还是过去的的活儿,但是又有点不同。
  过去的缙绅老爷们,可不会教他们读书写字,更不会告诉他们,该怎么算清楚自己该拿多少粮食。
  那些老爷们,最怕这个。
  “户部已经推动了将近一万三千个里的合并管理,大约有两千余掌令官,奔赴京畿各地。”朱祁钰将手中的奏疏放下。
  朱祁钰放下了手中的奏疏,大明的农庄法正在稳步的推行,已经囊括了超过六百五十万人,共计一万三千多个里,每一个掌令官奔赴地方,要管六里的百姓,算上畸零户,大约三千余人。
  这中间的问题何其的多?
  他这个皇帝如临九霄,是看不到推行这些政令的困难。
  而这些问题,绝大多数,都在州府县和户部得到了妥善的解决,需要朱祁钰亲自过问的并不多。
  这就是船长的职责,他并不需要去锅炉里看看每一铲多少煤,他只需要指明方向,大副、管代就会将此事做好。
  一片欣欣向荣。
  而金濂给朱祁钰算了一笔账,农庄法对于朝廷而言,是个合适的买卖。
  至少明年的京通两仓的一千库,并不会因为农庄法的推行,而有半分的减少,甚至可能多收,五十万到七十万石的粮。
  但是百姓们手中余粮,将从之前的不到一半,升到六成至七成。
  这就是农庄法到现在推行变得越来越顺利的原因。
  马上就要到麦子收割的季节了。
  “关于纸张和笔墨之事,待到再次计省会议之后,我们再行讨论,你去把这本书,先印出三十份来,计省会议要用。”朱祁钰将手中的一沓草稿交给了兴安。
  大明有活字印刷书,乃是铜制活字。
  但是大明的大部分的教科书却是用的雕版印刷,因为雕版印刷印制精美,活字印刷也就是能看罢了,偶尔还有错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