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就是亡国之君-第2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陈汝言犹豫了下说道:“设立都司羁縻,并非长久之策,臣以为,设立州府县乡,但是训练义勇团练,还是算了,这不等于训练他们跟大明朝作对吗?”
  胡濙想了想说道:“陛下太宗文皇帝亦有此顾虑,设立都司羁縻无法长久,我大明朝亦有麓川反复之事,瓦剌受封,今又攻我大明,设立州府县管理,皆为生民,又不成熟。”
  兵部从军事安全的角度考虑问题,礼部从历史的角度考虑问题。
  俞士悦也是叹息的说道:“陛下,法不束民,在大明两京十三省,依旧是屡见不鲜,比如生苗,比如麓川土司,都是法不通行。”
  广通王造反是开玩笑,但是他要是挑起了生苗造反,那就是千秋罪人,大明对生苗管理,颇为头疼。
  眼下河套地区面临同样的困局,生民。
  刑部从以法束民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工部尚书石璞叹息,唯独没自己什么事,六部之末,实至名归。
  朱祁钰吐了口浊气满是笑容的说道:“大家提的问题,都是一个问题,朕知道你们在担忧什么。”
  “这个担忧,其实于少保也有。”
  朱祁钰忽然转过头来说道:“兴安,徐有贞巡视黄河,走到哪里了?”
  兴安愣了愣,想了想说道:“快到三门峡了,若是走得快些,不日就到延安府了。”
  朱祁钰点头说道:“朕知道了,让他借着北上,过榆林卫,直到河套。”
  “石尚书,要与徐有贞多沟通,等打下了河套,有石尚书忙得了。”
  石璞呆滞的转过了头,愣愣的说道:“臣领旨。”
  六部之末,唯独他没啥反对意见,为何陛下突然提点到了他呢?
  朝臣们满是疑惑,为何好端端的提起了徐有贞呢?
  徐有贞是个站队失败的人,在反复衡量之后,徐有贞前往地方治水去了,想要回朝,却被朱祁钰打发去治理黄河了。
  朱祁钰深吸了口气说道:“朕让徐御史前往河套,不是无的放矢,朕打算在河套设立三府,朔方、五原、靖虏,以东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为府城。”
  “由山西、陕西、山东迁民移居,由工部大兴水利,再建塞上明珠。”
  明珠岂能蒙尘?
  朱祁钰这话一出,立刻引起了群臣们的议论纷纷,迁民这么大的事,陛下居然想要一意孤行。
  户部尚书金濂立刻说道:“陛下啊,阴山苦寒,时常受到胡人侵扰,迁民移居,非同小可,此乃乱命,臣不奉诏!”
  无论怎么说,现在河套地区,在群臣心中,就是苦寒之地!怎么可以让内地的百姓去塞上受苦呢?
  “怎么能是受苦呢!”朱祁钰一听这话,笑着说道:“金尚书啊,你知道河套一亩地出产几何吗?”
  金濂眉头一皱说道:“多少?”
  朱祁钰十分确定的说道:“两石,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朕可不是胡说,那可是塞外米粮川。”
  “京畿地区一亩熟地,不过一亩一石五斗不到,河套地区,则是一亩两石。”
  “如若大兴水利,渠沟纵横交错,这个亩产,还可以再涨涨。”
  石璞才露出了一丝了然的神情,五部疑问,最后归它工部解决问题!
  石璞乐呵呵的看着群臣,工部也能有今天!
  林绣补充说道:“金尚书,这里有渠家田册为证,河淤土,肥又壮,年年亩产三石粮,这里面有渠家在河套地区的田亩亩算地租等。”
  朱祁钰决定让陆子才一定要在太医院专设雅座,等着渠家三兄弟到了,一定好好招待一番。
  这也不用引经据典了,渠家直接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胡濙少费多少脑细胞啊,一定得是雅座!
  金濂拿过了那几本田册,眼睛立刻满是血丝,怒火冲天的说道:“迁,现在就迁民过去!立刻就迁。”
  “这帮狗东西,亩产不过二石,他们居然要拿走一石三斗!”
  “就是旧亩算,亩算三斗!重一点的苏松地区,也不过亩算五斗!他们居然要拿走比朝廷整整四倍有余的地租,反了天了!”
  “河套百姓饱受渠家剥盘,如同水深火热!陛下,臣请进军,尽快剿灭瓦剌冥顽不明之徒!”
  “诛其罪,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
  “吊民伐罪,此乃周礼、春秋之大义!”
  金濂的这个吊,表示慰问的意思,可不是吊起来的意思。
  他是正经进士出身,这句的确是出自《孟子》,就是惩戒首恶,慰抚百姓,如同久旱逢甘霖一般,百姓大悦。
  金濂为什么如此的愤怒?
  因为渠家在河套地区居然拥有超过了四万顷田,共计四百多万亩地,比襄王府还多了一万顷,至少半个陛下的官田了!
  渠家怪不得会如此的丧心病狂,炸毁了东胜卫的火药库,还要谋求炸毁镇虏卫的火药库,渠家的根,压根就不在祁县,而是在河套!
  “四百万石米粱!他们怎么敢!”
  金濂的怒气已经冲天了。
  要知道江南的米价和京师的米价是完全不同的,京师的米价和大同府的米价也是完全不同的。
  京师米一石五钱,江南的米粱价格稍贱也是三钱到四钱,但是到了宣府一石米就要七钱,到了大同一石米要一两左右。
  河套一年光渠家收亩算地租,就要整整四百万石米粱。
  少一天,朝廷少多少赋税,边方少多少粮草!
  金濂能不急吗?他看见灯盏里有两个灯芯他都心疼!
  怪不得渠成义、渠成仁、渠成德三兄弟要逃跑,人家哪里算是大明人,人家分明是河套人!
  朱祁钰示意金濂坐下,他刚才还此乃乱命,臣不奉诏,这一下子就换了个立场,其画风转的太快了,一时间,让朱祁钰有点不适应。
  这是打算不等大军打完仗,他就打算迁民耕种了?
  吴敬作为盐铁会议的新人,整个人都变得呆滞了,这就是大明朝的盐铁会议吗?
  好像对于陛下而言,出于公心,利于大明,利于大明百姓,那就是最大的恭顺。
  其实想想也容易理解。
  大明强,则陛下强。
  朱祁钰无奈的说道:“至少明年才会迁民,徐有贞要给朕上了治理河套黄河的奏疏,朕才能知道河套地区到底能养多少百姓,迁民几何,这不能乱。”
  “尤其是河套现在有多少人?谁都不知道,迁多迁少,都得细细商议,你先坐下。”
  金濂坐下,也不顾君前失仪,又咬牙切齿,自言自语的说了一句:“迁,定要迁!”
  胡濙深吸了口气,脑海里却是回忆,他开口说道:“其实太宗文皇帝也想迁民河套,但是无民可迁。”
  “洪武二十四年八月,高皇帝在东胜立五卫,大同在城立五卫,大同迤东立六卫,洪武二十六年设立山西行都司,又增设数卫,共计二十卫,十一万军卒。”
  “后来,就是靖难之役了,山东、北直隶等地,一片焦土,千里荒芜人烟。”
  “永乐六年,文皇帝欲设河套诸卫,但是山东和北直隶也在休养生息,只得作罢。”
  朱祁钰这才会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文皇帝想做,但是他做不成,因为当时北方人口太少了,压根无法承担起迁民。
  现在不同了,现在大明已经人满为患了!
  杨洪的脸色更加灰暗,他叹息的接过了胡濙的话茬说道:“再之后,就是兴文叄淞恕!
  “短短二十余年的时间里,前六十余年所做的事儿,尽数荒废掉了,最后山西行都司仅剩六卫,军卒不过三万,还不如洪武二十六年。”
  “陛下,臣想不明白,兴文就一定要叄渎穑俊
  “太祖时候,百废俱兴,孔克坚那措大,都能给高皇帝气受,更别提宋濂、张昶、郑玉、夏伯启等人了。”
  “太祖鼓励文治,设立府州县卫儒学堂,难道不是兴文吗?”
  “那太宗文皇帝呢,永乐大典,包揽万象,成书之日,群臣感慨文皇帝之文治,曰:苟欲考宋元两朝制度文章,盖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者焉!”
  “他们说有了永乐大典,书都读不完了,用之不尽!”
  “文皇帝不是兴文吗?”
  “可是兴着兴着,这怎么就开始弃地、弃民、弃养了呢?”
  “臣愚钝,今日方才解惑。”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们哪里是兴文啊,他们这是借着兴文,损公肥私啊!”


第二百七十三章 只道当时是寻常
  杨洪说的角度,是站在了大明的军卒的角度。
  兴文没兴出什么,但是叄涫钦娴陌盐浔父鴧'松弛了。
  这一点是事实,否则以洪武、永乐年间的大明军队,何至于出现土木堡天变呢?
  朱祁钰看着杨洪略有愤怒的眼神,杨洪屡次都提到了大宋朝的重文轻武招致的灾祸,证明他对兴文叄湟皇录涞牟宦
  朱祁钰说道:“当时只道是寻常,现在才知道,一些政策,完全是有些偏离了正轨,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其掰回来。”
  他忽然话风一转说道:“杨俊当初在土木堡捡到了很多的火器,但是瓦剌人并没有带走它们,是有这么一件事,对吧。”
  杨洪点头,这件事当时在御史提到之前,朱祁钰就已经以防边为急,宽宥了。
  事有轻重缓急,那时候大明京师都不知道天命在何时,杨俊还肯组织百姓,准备依据宣府做最后的抵抗,算得上国之良将了。
  当时以内三关为界限,形成了鲜明的两个世界,山外九州因为兵祸,人人惶恐,人人惊呼大明要完,山内京师,歌舞升平,好多人以为瓦剌人根本打不进来。
  朱祁钰重提此事,当然不是再次责罚杨俊,宽宥就是宽宥了。
  朱祁钰对着群臣说道:“显而易见,瓦剌人不带走他们,是因为火器是一种极其昂贵的武器,只有富裕的国家,才能负担起。”
  这里是盐铁会议,不是奉天殿的弹劾,更不是文华殿的制定政策,而是讨论财经事务。
  朱祁钰笑着说道:“朕常听闻,鞑靼人、瓦剌人他们常年居无定所,随水而栖,每年不同的季节,他们都会如同候鸟一样迁徙。”
  杨洪虽然不知道陛下为何谈及此事,但还是俯首说道:“的确如此,比如凉城,在蒙古人的说辞中夏盘营,就是夏天的时候,他们会到这里来放牧。”
  朱祁钰点头说道:“朕亦听闻,鞑靼人、瓦剌人因为贫寒的生活条件,十四五岁,他们就必须要参与作战,而且一个部族的迁徙时,战时能达到二三十万人,他们自带牲畜。”
  “瓦剌人的也先太师,甚至不需要支出任何军费就可以获得大量的军士。”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免费的往往是最贵的,瓦剌人看似不费一缗可以维持一个庞大的军队,但是只要战败,就是举族危亡。
  他们用以维持军纪的手段,很多时候,都逼必须要使用屠城的方式去维持。
  因为他们聚集在一起的目的,就是发财、劫掠,所以,他们南下总是伴随着一阵阵的屠掠。
  杨洪点头,无奈的说道:“他们十多岁的孩子的确需要参战,的确没听说过瓦剌人需要支付给军士们月盐银,来让他们作战。”
  “当然怯薛军除外,他们的怯薛军的实力极强,月给银一两五钱,曾经远征数万里之遥而不溃散。”
  所有的群臣都呆滞的看着陛下,这为何又说起了瓦剌人和鞑靼人呢?
  这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