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就是亡国之君-第3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南直隶的私权合力太大了,朱祁钰拆分南直隶就是为了拆成一盘散沙,自然是怎么散怎么来。
  散装苏州省和凤阳省,才是朱祁钰想要的结果。
  既然要拆,那就一拆到底,保留了南京的留都地位,但却是只管应天府地界了。
  朱祁钰继续开口说道:“北衙送来了名单,确定了三司主事,不日就开始调任。”
  “李贤,你负责把这凤阳省、苏州省的三司,建起来。”朱祁钰将手中的名单递了出去,拆分南直隶之事,几乎就确定了下来。
  让朱祁钰有些遗憾的是,他甩到北衙的一杆,又空了。
  本来拆分南直隶,这种事在朝中反对浪潮应该很大才对。
  但是此时朱祁钰人在南衙,此时反对陛下南衙发来的奏疏,那是想拥立襄王登基吗?
  所以大家有什么反对意见,都憋在心里,等到陛下回京之后,再坐到了宝座上,再议。
  朱祁钰坐直了身子说道:“李宾言,你前往松江府,开设松江府市舶司,此事朕给你三个月的时间走访,五个月的时间去营建,给你一年的时间去做,给你三年时间去经营。”
  李宾言俯首领命,走出文华殿的时候,他依旧在琢磨,为何要把南直隶拆成这样。
  等到朝臣退去,朱祁钰对着卢忠说道:“密切盯着南京的国子监,看看咱们太学生有何高见。”
  朱祁钰希望南京的仕林们,闹出像山东那样罢考的事情来,这样一来,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废掉南京的国子监了。
  朱祁钰希望他们可以朝天阙。
  这样南京就可以更加忠诚一点了。
  朱祁钰的目光看向了北方,也不知道此时的北衙如何了。
  此时的泰安宫里,汪皇后、杭贤妃正在生闷气。
  唐贵人生产了,生下了一个皇子,陛下在南衙,所以尚未赐名。
  汪皇后生闷气的原因很简单,陛下在南衙身边跟了个人,陈选侍。
  汪皇后闷闷不乐,若果是通过选秀正经入宫,汪皇后自然无话可说,可是这女人,居然是烟花世界出来的女子。
  陈婉娘本身并不是贱籍,而是民籍,毕竟要货于显赫的势要之家,若是贱籍,如何能入得了势要之家的眼?
  但是那也是皇帝逛窑子领回家的人!
  她能乐意才怪!
  但是她也不好说什么,陛下去烟云楼,事涉应天府是否绝对忠诚的国朝大事,那必须要办。
  但是办事就办事,居然还带了个女子出来!
  “姐姐,那陈选侍,是不是整日里抱着《如意郎君传》极为擅长枕上风情?要不能迷的陛下五迷三楞?”杭贤妃无奈的说道。
  唐云燕哄着孩子,怒气冲冲的说道:“姐姐,妹妹也就是坐月子,否则非要杀到江南,看看那是个什么妖精!”
  “李妹妹,你去!下江南,把夫君的魂儿给拽回来!”
  李惜儿无奈的摇了摇头,她却是没信心把夫君的魂儿勾回泰安宫。
  “我去!”唐云燕看着怀里的孩子,又有点咬咬切齿,这孩子再晚来一些多好,她就可以去南衙把夫君的魂儿拽回来了!
  但现在,她还要奶孩子,去不得。
  四个人都叹了口气。
  “要不请母亲做主?”唐云燕说的母亲,自然不是慈宁宫里的孙太后,而是泰安宫里的吴太后,也就是陛下的生母。
  汪皇后摇头说道:“算了,等夫君回京再说吧,陛下人在南衙,国事繁忙,咱们就别给夫君添乱了。”
  “本来这后宫安宁,也不知道这陈选侍是什么性子,是不是那种争宠之人,否则这后宫要是生事,又惹夫君心烦意乱。”
  汪皇后盼着朱祁钰回京,朱瞻墡也盼着皇帝回京,他有点控制不住局面了。
  此时朱瞻墡在北京的文华殿内,看着吵吵嚷嚷的群臣,就是颓然。
  都察院的陈镒颇为愤怒的说道:“南直隶是我大明龙兴之地,为何要将南直隶一分为四,苏州省、凤阳省,南京、松江府,这是要做甚?”
  陈镒是苏州人,他就这样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乡被拆成了一团散沙,人都傻了。
  但是陛下不在京师,他也不好上奏说这等事。
  但是他还是要反对的,否则告老回乡之后,不是被家乡人戳着脊梁骨骂吗?
  胡濙老神在在的说道:“陈总宪反对,可以上启给监国,再由监国下印,奏禀陛下。”
  陈镒看着胡濙这个样儿,气不打一处来的说道:“胡尚书,你也是苏州府人,这事儿,你就不怕被骂吗?”
  胡濙闻言坐直了身子说道:“陈总宪有所不知,胡某已经二十年没回老家了,死后打算埋进金山陵园的,落叶都不归根。”
  “陈总宪跟胡某讨论同乡结党吗?好呀,胡某这就参陈总宪一本结党!”
  陈镒一听,这一顶结党的大帽子就扣在了自己的脑袋上!
  陈镒终于知道了王文当初的感觉了,胡濙这嘴皮子,实在是太利了。
  “不是,胡尚书你别乱说啊!”陈镒一听这个立刻就有点怂了。
  结党,亡国之祸,大罪。
  胡濙立刻追问道:“那陈总宪的意思是,陛下不在京,才在文华殿,如此大放厥词吗?还要质问胡某为何不结党?”
  “这除了结党,看来胡某还要再参一本,陈总宪毫无恭顺之心啊。”
  陈镒目瞪口呆的看着胡濙,自己就说了一句,都是苏州府人士,就被胡濙抓到了话头里的小辫子。
  “那陈总宪还要上奏疏吗?”胡濙不再穷追猛打。
  陈镒深吸了口气,这胡濙在一天,他们都察院这群言官,想要规劝陛下,就难如登天!
  关键这老倌,身体健康,眼看着还能撑很久!
  胡濙立刻说道:“那监国的意思呢?给陈总宪的奏疏下印吗?”
  朱瞻墡立刻说道:“这事孤不干!陈总宪要反对,自己上奏去!孤就是个监国,别把孤拉下水!”
  他这个二侄子皇帝出京之后,送回北衙的敕谕本就没几条,拆南直隶一条;废湖广、贵州宣慰司一条。
  朱瞻墡才不肯掺合这等事,他们爱怎么反对怎么反对,自己上奏反对去!
  陈镒无奈的说道:“把南京归苏州省吧,这样就没必要选择首府了,南京三司治所,大家都认可,何必折腾成这样?”
  既然必须要拆,那还不如为家乡争取点利益,把南京争取到苏州省,这样的日后苏州省紧密的团结在南京治下,江苏省各府也都服气。
  毕竟南京是留都,也最繁华。
  成敬和小黄门耳语了几声,高声说道:“陛下下来敕谕,苏州省的首府定在了徐州,凤阳省的首府定在了庐州。”
  陈镒瞪大了眼睛,拆的这么散吗?


第三百七十三章 大明皇帝也不行!
  “好了,南直隶的拆分已经势在必行,孤以为,此次叛军合力,未尝不是南直隶的势要商贾合力。”
  “如此教训,陛下亲征南下数月不归,孤以为应该吸收教训,拆分南直隶之事,孤持赞同意见。”
  朱瞻墡的气势一变,坐直了身子说道:“眼下更重要的是贵州、湖广土司之事。”
  朱瞻墡为何立刻就从襄阳府直奔北直隶了呢?
  他的嗅觉是极为灵敏的,他对湖广、贵州了解极深。
  王骥用王振,而非王振用王骥,乃是安远侯柳升南征回来的判断,这事在朝堂上也不是什么机密之事。
  湖广、贵州、云南、缅甸等地的宣慰司,一直是朝廷心腹大患。
  四次平定麓川,粮饷周转半个大明,历时十几年的时间,这些宣慰司,如何治理,是摆在案头急切的问题。
  广通王谋反可是和三苗寨一起,号称四十万苗兵,虽然最后一个苗兵也没响应,但是大明在这些地方的统治,太过薄弱了。
  难道仅仅凭借黔国公去镇守吗?
  大明的政令也应该跟进。
  朱瞻墡郑重的问道:“手下那问题,陛下要让改土司世官为流官,这些流官,谁去做?”
  “九溪十八洞之地,素来险恶,民风彪悍,治理不易。”
  “我们派过去文进士,手无缚鸡之力,若是让举人、进士前往,他们愿不愿去?”
  朱瞻墡人在襄阳,太了解长江以南的土司世官,如何作威作福,而且人家作威作福了千余年,对大明的朝政也是爱理不理。
  他从襄阳府逃跑,是因为他知道,跑的慢了,真的有可能会死。
  胡濙叹息的说道:“永乐十一年,太宗文皇帝废思州、思南宣慰司,也不是没想过让流官去代替世官,但是朝中文进士多不愿往,此事作罢。”
  强扭的瓜不甜,甚至可能是个生瓜蛋子。
  当初土司世官改制推行了一半,设立州府县,但是并未形成实质性的管理,因为没有流官愿意去九溪十八洞之地。
  与其不情不愿,还不如维持土司现状。
  “派举人前往吧。”朱瞻墡提到了另外一个想法,举人在大明可以做官,但是一般也就是做到知府就到了天花板了。
  土司世官改流官,举人前往,自然是拨开举人做官的天花板。
  从朝廷选才这件事上来看,苗疆民风蛮横,如果能从苗疆颇有建树,其才情和能力,定然不会差。
  九溪十八洞擅长养蛊,从这地方养蛊养出来的官僚,那绝对称得上蛊王了。
  江渊作为兵部尚书,开口说道:“我们应该给每位前往土司任流官的举人,配一名掌令官,一正一佐贰,这样一来,举子内心对于安危也安心些,同样,也更方便牧民之事。”
  胡濙众人听到这里不住的点头,这是个好去处。
  朱瞻墡忽然转头问道:“罗长史,若是有掌令官跟着,你愿意去九溪十八洞为流官吗?”
  罗炳忠认真的思考了半天说道:“臣愿往九溪十八洞,但是得有兵,如果掌令官只负责宣谕牧民,那也无用,没有军卒傍身,土人何惧流官、掌令官呢?”
  罗炳忠的这个意见,让在廷文武思考了许久,最终朱瞻墡笑着说道:“这是国朝重事,还是上奏陛下定夺的好。”
  掌令官掌兵,治理当地土人,是掌义勇团练,还是掌管精锐,掌管多少戎兵,都要仔细商议。
  朱瞻墡开口说道:“本身都司有兵,具体掌兵几何,还需因地制宜,有的地方熟苗多,生苗少,自然兵寡,有地方熟苗几乎没有,那自然需要兵众。”
  诸多臣子俯首说道:“殿下高见。”
  朱瞻墡继续说道:“那么第二个问题,湖广、南直隶要设立大规模的农庄法,陛下出了近六万顷田亩,倒是够用了,我们应该让这些农庄在各省连成一片。”
  “这样方便垦荒也方便吸纳投效百姓,这件事需要府州县通力配合,难办啊。”
  王文想了想说道:“其实可以纳入考成,一年之内,将这些庄子建起来,依旧采用京畿、靖安、山外九州、福建之法,以掌令官掌三到五里为佳。”
  文渊阁和吏部共同执掌考成之法,吏部考察天下百官,文渊阁考察六部。
  王文以为以考成法为主,推广政令最佳。
  “吏部没问题。”王直直接表态点头说道:“就以这次农庄法试行,全面考成!”
  朱瞻墡翻着奏疏忽然开口问道:“陛下在西安、太原、开封也有农庄先行,为何济南府没有啊?”
  胡濙拿过了奏疏,看了许久,虽然山西、陕西、河南的规模不大,只有不到百顷,但是的确都有试点先行。
  唯独山东孤零零的一个试点都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