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就是亡国之君-第3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兴安带着敕谕带着一班宫人,来到了十王府的襄王府邸,看到了朱瞻墡站在门前,送别罗炳忠。
  “殿下,陛下有旨。”兴安上前了一步高声说道。
  朱瞻墡赶忙跪下,大声的喊道:“臣恭领圣命。”
  兴安拿起了圣旨高声说道:“贵土沃饶,人物亦殷阜,周德之衰,遂成戎狄首。太祖曰: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宜在贵州树建籓屏,封殖子孙,以长治久安。”
  “襄王瞻墡,奉藩贵阳府,总理治贵诸事,三年回朝,钦此。”
  朱瞻墡大声的喊道:“臣领旨谢恩!”
  兴安笑着说道:“殿下,陛下有口谕,再辛苦嫡皇叔,跑一趟贵州了。”
  朱瞻墡依旧有些呆滞的说道:“不是,孤是在地方负责具体事物,还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俸而不治事啊?”
  朱瞻墡对自己的权责有些迷茫,这陛下一通诏书,给他整不会了。
  兴安笑着说道:“殿下在贵州没有王府,住贵州布政司衙门,总理治贵诸事,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临民,食俸却治事,三年为期。”
  朱瞻墡缓过神来说道:“原来如此。”
  其实不难理解,他就是去搭磨坊的,等到磨坊完全搭好了,他就回来。
  三年为期限,搭好磨坊。
  “臣定不负君命。”朱瞻墡忽然开口问道:“那罗炳忠能不能继续调过来给孤做长史啊?”
  兴安眨了眨眼,点头说道:“罗炳忠本就是殿下贰官啊。”


第三百八十三章 暗流涌动的规矩
  罗炳忠怀着对日后贵州生活的无限担忧,终于来到了会同馆,报备使用驿路和驿站诸事。
  大明的给驿制度是非常严格的,罗炳忠一个举人前往贵州本是没有资格使用驿站的,但是这次陛下派人前往贵州,全都可以使用驿站。
  而在这里,罗炳忠意外的发现了襄王朱瞻墡也在会同馆外。
  “殿下这么急着要回襄阳吗?”罗炳忠上前搭话。
  朱瞻墡很气,说好的回襄阳去做乐子人,结果跑去贵州总理诸事,三年为期。
  他现在看罗炳忠也是越看越生气!
  罗炳忠有些奇怪的问道:“殿下?”
  朱瞻墡叹息的说道:“我也要去贵阳!”
  襄阳贵阳一字之差,却是天壤地别。
  朱瞻墡的车驾里拉着一大堆厚厚的案牍之物,朱瞻墡拿出了其中一本说道:“土司之间的世仇,这个有利于我们居中调和他们的矛盾。”
  罗炳忠看了许久,才呆滞的说道:“确定是调和吗?”
  朱瞻墡靠在了车驾的椅背上,十分确认的说道:“肯定是调和,也只能是调和?你难道以为是挑唆吗?”
  罗炳忠当然知道这两个词是反义词,但是有些时候,确实是殊途同归,他点头说道:“殿下高见。”
  朱瞻墡再次拿出了一本来自户部的贵州黄册、鱼鳞册,看了看想要扔出窗外,但是思考了片刻,还是扔到了一旁说道:“毫无参考价值,若非为了大明官员的面子,孤真想扔到窗外去。”
  罗炳忠拿过了那些黄册和鱼鳞册,翻动了一下点头说道:“确实是废纸一堆,这些卫所和府州县的人丁和田亩总是在变化,但是贵州地方的总丁口和田亩,却是自永乐年间设立贵州三司至今,毫无变化。”
  朱瞻墡感慨万千的说道:“不得不说,咱们大明的官员即便是到了九溪十八洞,依旧保持者一如既往的水平。”
  “就像是洪武三十年户部尚书郁新核定天下富户,五十年过去了,到了景泰元年,天下富户依旧是一万四千户一样。”
  “他们一如既往的保持者高度的默契,几十年如一日,黄册和鱼鳞册从不增加减少。”
  罗炳忠认真的思考了下说道:“但是他们也没有让田册和鱼鳞册减少。”
  朱瞻墡愣愣神,吐了口气,感慨万千的说道:“这当然无法减少,所以这才是陛下派孤前往贵阳的目的啊。”
  朱祁钰为什么要再折腾一趟嫡皇叔呢?
  因为贵阳的问题,不仅仅是播州土司的问题,那里还有和大明腹地一样严重的官僚问题。
  比如这田册和鱼鳞册为何不能减少呢?
  因为一旦减少,那么上一任就存在了欺瞒,这代表了上一任在说谎,但是这个上一任很大可能已经升迁了。
  所以,所有的黄册和鱼鳞册,就如同一汪死水,死寂一样,无法撼动。
  而且这种潜规则不仅仅表现在了黄册和鱼鳞册上,到处都是。
  这种潜移默化的默契,必须要有个身份特殊的人,不怕得罪上一任、甚至上十任,掀开蒸笼的盖子去看看,究竟糜烂到了何种地步。
  朱瞻墡坐直了身子,面色凶狠的说道:“升官发财和突然病逝,就是官员的两个方向。”
  “如果遵守规则,那么就会升官发财,如果不遵守规则,甚至连驿站都走不出去。”
  “就像李宾言在山东在驿站被围杀一样。”
  罗炳忠稍微品味了一下,叹服的说道:“那真是太吓人了。”
  朱瞻墡又拿出了吏部的一封历年贵州的官员调动,他看了半天,摇头说道:“这贵州地方的所有的调动,就是八个字,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罗炳忠也看了许久才摇头说道:“是所有地方,除了京官。”
  朱瞻墡叹服,点了点那份人员调动的名单说道:“甚至包括了京官。”
  罗炳忠试探的问道:“那殿下,怎么办呢?”
  朱瞻墡却满是笑意的说道:“其实也不难。”
  “那该怎么做呢?”
  朱瞻墡信心十足的说道:“陛下怎么做,咱们就怎么做,他贵州翻上天了,还能有南直隶的那帮人凶狠吗?”
  罗炳忠看了一眼窗外,那是陛下派来的三百缇骑,点头说道:“殿下高见。”
  贵州的确需要嫡皇叔去料理,而且只需要和陛下在南直隶做的事情一样,就可以稳住局面,最终彻底打破僵局。
  至于京中官僚,那就不是他们襄王和长史要操心的事儿了,扔给陛下去头疼就是。
  而此时胡濙正带着刘吉处理着公务,言传身教。
  “虽然有我的举荐,但是你进礼部的事情,恐怕不会那么简单。”胡濙手里拿着几本书,这是刘吉最近在他的藏书楼借的几本书。
  这些书上有胡濙的笔记,刘吉是个很好的学生,他真的很刻苦,甚至那些当初胡濙做的笔记,都被一字不差的抄录了下来,方便每时学习。
  一些内容刘吉并不懂,但是背下来,日后遇到了自然就懂了。
  “为什么?我明明很擅长礼部诸事。”刘吉有些迷惑的问道。
  胡濙笑意盎然的说道:“正是因为你很擅长,所以你就更不能入礼部了。”
  “这是什么道理?”刘吉眉头紧皱。
  胡濙认真的思考了许久说道:“就像是金尚书身上明明有军功,回京之后,他只能做户部尚书一样,当然一些人的想法错了。”
  “他们完全没料想到,从地方上来的巡抚,挂着兵部右侍郎,巡视地方的于少保,更适合做兵部尚书。”
  “也像现在的江渊一样,他做了兵部尚书,虽然他做的很不错,至少比陈汝言强多了。”
  “这是一种默契。”
  这段话虽然很复杂,但是刘吉还是用力的领悟其中的道理。
  金濂跟随宁阳侯陈懋,不仅仅在福建抵背杀敌,而是金濂从正统三年起,就开始参赞宁夏军务,土木堡之变后,金濂回京却做了户部尚书,而不是更合适的兵部尚书。
  而是正统十三年从地方巡抚入京的于谦,做了兵部尚书。
  因为金濂很懂军务,所以他不能当兵部尚书,因为江渊不是很懂军务所以做了兵部尚书,因为刘吉很懂礼法,所以他不能入礼部为官。
  逻辑都是一样的,官场上有若干的潜规则,这就是其中的一条。
  刘吉疑惑的问道:“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应该才是朝堂吗?”
  胡濙摇头说道:“不,恰恰相反,如果你主官很懂这些事,那些蝇营狗苟,还如何进行呢?”
  “这和我想的完全不同。”刘吉无奈的说道。
  胡濙笑着说道:“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是孔子的话,就是让百姓跟着走,但是不能让他们知道为什么。
  胡濙笑着说道:“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但是我要提醒你,陛下走的是民进则国进的路,这些不合适,以后就不要再讲了,否者陛下会厌恶你。”
  “礼法岂是如此不便之物?要因时而动。”
  有些学问太古老了,陛下已经总论了财经事务,这些不让百姓明白道理的句子,不可以在拿到庙堂上去说了。
  刘吉赶忙说道:“下官清楚了。”
  胡濙继续开口说道:“《韩非子》曰:官职者,能士之鼎也,任之以事,而愚智分也。”
  “眼下,你揽了《寰宇通志》的差事儿,朝堂之事莫问,去重庆府吧,从重庆府沿江而下,把这四万里水路勘测做好,我举荐你到礼部为官,便不再有什么问题了。”
  官场是个名利场,是个熔炉场,是个鼎,只要让官僚办几次事,就能看出他的能力来。
  这也是考成法的妙用。
  为何考成法能够打破根深蒂固的朋党呢?
  因为就是关系通天,若是考成不过,那便无法升迁。
  刘吉迷茫的问道:“可是胡尚书不刚说了吗?我因擅礼法,而失礼法官职吗?”
  胡濙坐直了身子,十分认真的说道:“一套明面上的规矩是大家必须要遵守的。”
  “一套暗地里的规矩,这套规矩,是会随着明面上的规定去变化的。”
  “你如果遵照暗地里的规矩其办事,那只能走在暗地里,见不得光,上不得称,有所求,自然会被人利用,就需要不断的妥协,忍让,去利用你手中的权柄,去交换你需要的另外一些权柄。”
  “如果按照明面上的规矩去做事,那便是仁者无敌。”
  “于少保就是如此的人,所以他即便是废掉了稽戾王的皇位,但是依旧无人可以置喙,并且依旧执掌朝臣牛耳。”
  “我希望你能遵循明面上的规矩,这样日后,但求一个问心无愧便是。”
  胡濙看着刘吉依旧迷茫的神情,笑着说道:“没事,你现在只需要记住我这番话就是了,日后,你就明白了。”
  “谢胡尚书教诲。”刘吉道谢,虽然他不懂,但是当他从重庆府走到松江府,把寰宇通志修出来之后,就会明悟这番话。
  他会遇到很多的权力交换的问题,他会慢慢明白这些道理,这些告诫。多么的重要。
  人生有很多的岔路口,但是这些岔路口如何去选择,完全看刘吉自己了。
  陈循带着翰林院的文林郎,完成了寰宇通志历代文书的整理,随后派出文林郎去了各地,勘验所有的地志是否发生了变化。
  而朱祁钰回京的第十天,终于开始了第一次的奉天殿朝议。
  在净鞭三声脆响之后,在天空依旧未曾完全明亮的时候,官员们终于在大汉将军的检查之后,走进了奉天殿内。
  奉天殿的月台之上,再不是坐着四方凳的监国襄王朱瞻墡,而是大明的皇帝朱祁钰。
  “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见礼。
  朱祁钰笑着说道:“平身。”
  兴安一甩拂尘,高声喝道:“有事出班早奏,无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