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就是亡国之君-第4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胡濙拿出了那本《谏治国君道臣义疏》放在了桌上,犹豫了下,推给了王直。
  王直拿过来看了半天,终于看明白了怎么回事,他呆滞的说道:“你这写的是真的大逆不道啊!”
  万言书,指的是很多条,不计其数,胡濙大约写了三千余字,远不到万言的地步。
  但是大多数奏疏,其实都很短,胡濙写的这本,的确是万言书了。
  “要不算了吧。”王直有些拿不准的说道。
  这万言书里的内容,实在是有些大逆不道,虽然极为恭敬,但是写满了君王的应当履行的职责和承担的责任。
  很有那种给猫系铃铛的味道。
  大逆不道!
  但又不完全是,胡濙这里面的数十条,王直都看了,句句肺腑,句句都在大道之行。
  胡濙笑着说道:“所以,还是算了吧。”
  王直把奏疏推给了胡濙,手却按在奏疏上,一动不动,他深吸了口气说道:“还是上吧,算我一个。”
  王直在后面写上了自己的名字说道:“上!哪怕是有责罚,你我二人共同担责便是。”
  “要不把于少保也叫上?雷霆之怒降下来的时候,天塌了有个高的顶着呀。”
  胡濙笑着说道:“我去寻于少保。”
  两人分别之后,胡濙去找了于谦,于谦看完之后,又添了一千余字,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胡濙正好碰到了金濂,就和金濂说了下此事,金濂就站在廊道里,看完了奏疏,把那万言书留下,夜里斟酌了许久,几次易稿,才开始誊抄,又加了一千余字。
  礼部、吏部、户部、少保都签了字,江渊是兵部,听说此事之后,就找到了金濂,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工部尚书石璞,人去治理黄河了,工部的主事也特意过来,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这道万言书辗转了几个衙门,到了陈镒手中,陈镒代表都察院,写了自己的意见,文渊阁的王文,是通政司,胡濙要上奏,自然要和王文沟通一下。
  当胡濙拿着奏疏准备上书的时候,刑部尚书俞士悦拦住了胡濙,气喘吁吁的说道:“不是,你们怎么每次有事都不喊我啊!”
  刑部尚书俞士悦,每次都赶到最后一刻,才得知消息,匆匆赶来。
  俞士悦手里拿着本奏疏附到了后面,笑着说道:“我也加了一千余字。”
  胡濙终于走进了聚贤阁。
  朱祁钰早就知道了万言书的存在,但是他一直等了三天,才拿到了这本奏疏。
  当厚重的万言书放在桌上的时候,朱祁钰略微有些吃惊,万言书不过是虚指,则六部明公、文渊阁首辅、都察院总宪,真就搞了一万字?!
  他先翻到最后,看到了签名。
  “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平安泰事。”朱祁钰眉头直跳,开篇明义,这是奔着皇帝权责范围来的。
  自己到了干了什么天怒人怨之事,让重臣联袂上书,正君道、明臣职?
  “胡尚书,这奏疏太长了,朕且看看再议如何?”朱祁钰看了一点,决定好好研读,这份万言书,可比南衙来的那些读书人为奸臣们狺狺狂吠的万言书,要充实的多。
  不仅仅是字数,更加言之有物。
  朱祁钰要慎重的对待。
  不慎重也不行,这是一本类似于海瑞「嘉靖嘉靖家家皆净」,规劝君王行正道,臣子守本分的奏疏。
  相比较《谏治国君道臣义疏》,《权谋十三卷》也是大部头的书,更是将臣子的种种行为进行了分类。
  朱祁钰不讨厌群臣谏言,正如朱元璋嘉纳解缙《大庖西封事》其言,让解缙又写了《太平十策》。
  朱元璋听不进去劝吗?只是不愿意听那些元儒忠义之士的宽纵之语,却对良言嘉纳。
  朱祁钰手中这本奏疏,分量很重。
  胡濙无奈的说道:“其实臣上这奏疏没啥用,陛下所行皆为大道,何须规劝?”
  恩泽后世?
  《大庖西封事》、《太平十策》,但凡建文朝听进去一句话,也不会被燕府夺了天下。
  太平十策中最后一策就是振武,武举定式,卫所儒学堂增加武学等等。
  朱祁钰一愣,笑着说道:“那为什么还要上?”
  胡濙脸色愠怒的说道:“那帮摇唇鼓舌的蠢货,上了一本胡言乱语、废话连篇的万言书,若是臣不上一本万言书,以正视听,礼法何在?”
  “所以就有了这本《谏治国君道臣义疏》。”


第四百二十四章 这就是贤臣良相?
  众多的诗社们笔正,为了他们背后依仗之人,上了一本不知其云的万言书,胡濙就不得不上一本万言书,以正视听,维持礼法。
  即便是触怒了皇帝,他也是必须要做的,这是他作为礼部尚书的职能。
  朱祁钰笑着说道:“怎么会没有用呢?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朱祁钰这句话是出自《刘向说苑》,朱元璋有几本特别喜欢的书分别是《道德经》、《韵府》、《心经》、《刘向说苑》。
  朱元璋还亲自注解了道德经,并且以此去甚、去奢、去泰。
  刘向说苑,是朱元璋爱不释手的另外一本书,主要讲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纵横之论。
  刘向是西汉时候汉宣帝时代的人物,他主要的成就治《春秋榖梁传》、《列女传》、《战国策》和儿子一起编纂了《山海经》。
  韵府,是一种类书,是宋末元初阴时夫所写,写词和作诗时,选取词藻和寻找典故,以便押韵对句之用的工具书。
  朱元璋在定鼎之前,识字不多,更别说引经据典了。
  但是元儒义士们上奏疏,总是各种引经据典,欺负老朱不识字,朱元璋为了看懂读书人到底想说什么,才抱着韵府这本类书,翻看典故,也就是当字典用。
  心经,就是唐玄奘翻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是一本翻译梵文的哲学书籍。
  解缙曾经激烈的批评了朱元璋不该看这四本书,因为这四本书一本比一本离经叛道。
  《说苑》已经足够离谱了,说的是先秦纵横之论。
  《韵府》更是抄辑秽芜,略无可采,后来解缙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类书,就是为了实现当初对朱元璋的承诺,写一本大明的类书。
  朱元璋批注道德经用了整整八年的功夫,当时批注完成的时候,儒生无不骇然,难道高皇帝要弃儒学而不用了吗?
  解缙等人的入朝,标志着大明朝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读书人,而不用再受气元儒义士们的气了。
  万言书,是一种大明常用来明确君道臣义,纠正朝纲的重要工具,从明初解缙到嘉靖年间海瑞治安疏,都是如此。
  当诗社的这群人,把万言书作为逼迫皇帝释放奸商的手段时,胡濙必须要维持万言书本来的作用。
  这是礼法。
  朱祁钰笑着说道:“好,很好,朕会细细看过之后,再与众爱卿讨论此奏疏。”
  “陛下英明,臣告退。”胡濙松了口气,陛下并没有生气,这是最好的结果。
  胡濙最害怕的就是之前那本万言书惹怒了陛下,这本万言书再上的时候,陛下会以为群臣们是在合力逼宫。
  朱祁钰用了一刻钟的时间,先不求甚解的看了一遍。
  比如第一篇写的就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从先秦时候《尚书·泰誓》《古文尚书·五子之歌》、《皋陶谟》、《管子》、《荀子》开始,一直到大明朝。
  讨论的就是民惟邦本历朝历代思想沿革。
  比如汉时贾谊说:「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比如宋时陆九渊说:「民为大,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邦本,得乎丘民为天子,此大义正理也」等等。
  从先秦、两汉、隋唐、两宋,民惟邦本的不断演化,胡濙指出:「治平之世,唯有民本」。
  于谦的主要内容讨论的是国家之制,强调天下为公的理念,引经据典,总论天下之制。
  和胡濙一样,从先秦开始一直到大明,天下为公思想的不断沿革。
  比如引用《尚书·周官》:「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墨子·兼爱》中说:「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于谦最后指出:「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
  六部尚书、都察院、文渊阁就大明的治国之道,进行了总论,总结历朝历代的思想变迁,讨论大明未来前进的方向。
  “《谏治国君道臣义疏》,治世之策,好呀!”朱祁钰对这本君道臣义的奏疏,爱不释手。
  朱祁钰多少理解了一些当初朱元璋收到解缙万言书时候的欢喜了。
  言之有物,对大明有利的万言书,对于君主而言,当然多多益善。
  虽然之前那本万言书,满篇的废话,但是朱祁钰还是耐心的看完了,甚至还反思了一下自己执政以来的一些错误。
  两相对比之下,《谏君道臣义疏》就更值得细细研读一番了。
  兴安沏了一壶茶,笑着说道:“陛下,这不是为人臣的职责吗?”
  “好好的万言书,好好的公车诣阙,差点就变了模样,这就是公车诣阙本来的面目啊。”
  朱祁钰笑着说道:“朕再看看,他们平时一个个忙忙碌碌,看不出,居然全都是满腹经纶!而且他们写的内容,何尝不是他们这么些年来,对国朝的思辨呢?”
  不仅仅是朱祁钰在思考大明的前进方向,群臣们也在思考,他们对过往进行了总结,对未来展开了展望,对当下的问题,进行了梳理。
  这才是万言书的本来的面目,差点被这帮屁股歪的笔正给玩坏了。
  兴安从小黄门手中抱了一堆的奏疏放下,无奈的说道:“陛下,弹劾吏部尚书的奏疏……”
  朱祁钰看着数十本奏疏,眉头紧皱的说道:“都是弹劾王直的?”
  “是。”兴安点头,陛下的脸色已经从兴高采烈,变得阴云密布了。
  朱祁钰颇有些无奈的说道:“解祯期犯了错误,为何一定要扣在王直的身上呢?”
  “败则怀恨在心,胜则反攻倒算,还真是文人风骨啊。”
  解祯期借着王直的名义胡作非为,跟王直有什么关系?
  王直推行吏治,把人得罪干净了,这稍微出现了些状况,便被群起而攻之。
  兴安想了想说道:“我不杀伯仁,伯仁因而我死?”
  这个典故,就是王直的先祖,东晋宰相王导所言。
  西晋晋怀帝、晋愍帝被匈奴所俘,琅琊王氏帮助晋室衣冠南渡,辅佐晋元帝建立了东晋,便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格局。
  一山不容二虎,王氏和司马氏就王位展开了极为激烈的争夺。
  当时王导的哥哥王敦起兵叛乱,王导在朝为官带着妻儿老小诣阙请罪,请求晋元帝的宽恕,当时周顗入宫为王导求情,周顗的字即为伯仁。
  周伯仁,为王导辩白,但是王导并不知道。
  王敦起兵成功,大权独揽之后,就问王导,这个周伯仁能不能信任,能不能用,要不要杀,王导都一言不发。
  最终,周伯仁被王敦所杀。
  王导后来才知道,周伯仁为他辩白了,才悔不当初的说了这句,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兴安的意思,就是王直虽然没有作恶,但是王直的故旧之情、戚畹之谊做了恶,那王直也应该引咎致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