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就是亡国之君-第4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阿尔泰语系的突厥文、回鹘式蒙文字,都是表音文字,都是由各种元音辅音字母构成,这些元音辅音排列组合,就变成了文字。
  然后这些文字,每出现一个新的事物,就需要多一个词组,多一次的排列组合。
  也先不会写回鹘式蒙文,所以他看不懂成吉思汗法典,对于蒙文,也先甚至不如王复都懂得多。
  西夏和金国在两宋交替的时候,都出现了自己的仿汉文大字,然后他们很快就弃之不用了。
  在胡元统治中原的一百年时间里,蒙古人逐渐使用汉文,而非他们的回鹘式蒙文,除了词太多无法理解以外,还是不够方便,出现一个没见过的事物,就得排列组合一番。
  胡濙笑着说道:“那倒不是,论衡曰:人有所犹,固有所劣;人有所工,固有所拙;瑕瑜互见,长短并存。”
  尼古劳兹终于愣住了,呆滞的问道:“这是什么意思?”
  胡濙就是在显摆,显摆自己的历史长远,而且根基深厚。
  汉文博大精深,认七百个字只是蒙学罢了。
  胡濙满是笑意的解释道:“就是说,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人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领域,瑕疵和优点互相借鉴,长短就可以并存了。”
  “我明白了。”尼古劳兹点头说道。
  埃莱娜坐在旁边,一直写写画画,她在记录他们谈论的内容。
  胡濙疑惑的说道:“有件事我一直有些疑惑,你知道亚历山大·马其顿王吗?”
  尼古劳兹点头说道:“当然,我可是看《亚历山大远征记》长大的,有什么疑问吗?”
  胡濙不动神色的说道:“那这个亚历山大·马其顿王是不是有一个万王之王的称号?”
  “是的。”尼古劳兹疑惑不解。
  胡濙点了点头终于搞清楚一件事,笑着说道:“那就好。”
  尼古劳兹更加不明所以,他眉头紧蹙的问道:“我敬重您,不仅仅是因为您是大明长老院的一员,也是因为您的知识如同海洋一样宽广,更是因为您的坦率。”
  “但是我实在不明白,您为什么会问到亚历山大。”
  胡濙笑着说道:“亚历山大·马其顿王的后代建立了波斯帝国,波斯王子俾路斯请求大唐出兵援助,龙朔元年的求助这次求助是第五次了。”
  “龙朔初,俾路斯又诉为大食所侵,是时天子方遣使者到西域分置州县,以疾陵城为波斯都督府,即拜卑路斯为都督。”
  胡濙说的是大唐朝波斯都督府的建立,是俾路斯的请求。
  随后俾路斯到大唐朝贡,唐高宗李治册封了俾路斯为波斯王。
  俾路斯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
  俾路斯把他们家世代相传的称号万王之王,给了唐高宗李治。
  胡濙研究史料的时候发现,新旧唐书中,李治动不动就说自己是万国之主。
  比如总章元年(668年)夏四月丙辰日,彗星出现在天边,群臣纷纷上奏说:「星孛于东北,此高丽将灭之征。」
  李治曰:「高丽百姓,即朕之百姓也。既为万国之主,岂可推卸罪过于小蕃!」
  然后李治就派李勣率领大军,去了趟高句丽,破了高句丽的京师,把高句丽的王高藏和诸多大臣给抓到了京师,随后设立了安东都护府。
  李治的父亲李世民喜欢自称天可汗,这是个西域汗国的尊称。
  可李治这个万国之主的封号,就很古怪了。
  要知道称号这东西可不是随便说说,否则天天嘲讽别人蛮夷,自己搞个莫名其妙的称号出来,岂不是贻笑大方?
  称号很严肃。
  要不然法提赫赶忙费劲儿打君士坦丁堡,也先干啥费劲儿去拔都萨莱?
  不都是为了个称号吗?
  李治的这个自称曾经让胡濙疑惑了好久,直到对比中西方史料,尤其是大秦国文牍之后,胡濙终于搞清楚了万王之王,和万国之主是一样的。
  是来自于那个亚历山大·马其顿王。
  而且翻译工作持续进行之后,才发现大宛国的贵山城、西辽的苦盏城是一座城,他们都在碎叶城相距不到五十里的范围。
  苦盏(alexandria eschate)的意思翻译出来,就是最遥远的希腊人,或者最遥远的亚历山大。
  在唐高宗时期,都是归西域都督府管辖,管理西域诸国的册封之事,包括继承了万王之王的波斯国。
  尼古劳兹呆滞的看着胡濙,他说的好有道理。
  “大明承袭了唐制,所以一定程度上,你口中的小亚细亚半岛、巴尔干半岛,在法统上,归大明所有。”胡濙再次张口说道。
  胡濙为什么要研究这个?
  ……
  万王之王和李治万国之主是有确切联系的,这一点在《尼布楚条约》的谈判发生了一件趣事,大约就是沙俄一直巴拉巴拉自己是罗马第三帝国,鞑清的使者就说我们还是马其顿第二帝国,就把这段渊源讲了讲,把沙俄方搞得一愣一愣的。尼布楚条约是鞑清打赢了沙俄的入侵,然后在外兴安岭划界,外兴安岭以南皆为鞑清领土范围,包括了库页岛在内。两百年后,鞑清开始丧权辱国连连失地,连满贵人都骂街,因为这是背叛祖宗的决定。


第四百七十五章 罗马与大明文化差异的根源
  胡濙为什么要研究关于万王之王和万国之主?
  其实原因很简单,陛下要纳来自大秦国的公主,胡濙总要研究一下,堵住某些风宪言官的嘴。
  明承唐制,这万国之主,自然对小亚细亚半岛和巴尔干半岛的宣称权,那么陛下意图恢复万王之王的领土,纳一个来自大秦国的公主,就是应有之意了。
  君士坦丁堡就在巴尔干半岛到小亚细亚半岛的交界处,巴尔干半岛包括了大部分希腊地区。
  至于日后是否真的要攻伐,那也是日后的事儿了。
  胡濙和尼古劳兹继续喝茶,沟通着东西的差异。
  按照中国世代沿袭的大一统、五德轮回中正朔,也就是朝代的正统来说,面前的东罗马帝国的公主和使者,无疑就是泰西的正朔。
  如何最快速简单的了解一个文明的根基?
  了解他的家庭制度。
  在任何文明之中,家庭都是社会的基石,“家”作为社会中最小的单位,可以从根本上反应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现状。
  大明的人丁统计之中,只是以户计算,而非用口计算。
  户就是社会的基本单元。
  尼古劳兹运来的文牍中,反复出现的单词familia,表示罗马法中的户。
  这一点中国和罗马是相同的。
  胡濙抿了一口茶,他极其擅长品茶,只是岁数大了,品不出那些细细的香味儿来了。他笑着说道:“大明很重视家庭。”
  尼古劳兹想了想说道:“我们罗马亦是如此,十二铜表法,亦被称之为罗马法,到今天依旧是一步极好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虽然被日耳曼蛮族给毁掉了,但是我们罗马依旧保存着完整的拓本,在十二铜表法中规定了一夫一妻制度。”
  十二铜表法就是罗马法,这也是重点翻译的内容。
  法家的大同世界里,追求的是一断于法,一切交给律法去约束。
  大明在进行大思辨,将历朝历代的律法条文拿过来看看,罗马法也不是不能看看。
  胡濙点头说道:“此乃礼法也,《楚辞·天问》曰: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闵妃匹合,厥身是继。”
  “所以中国,正妻制度在夏之前,便已经确定了。”
  屈原这几句说的是大禹有治水之功,又得到了涂山国女子为闵妃,婚配来繁衍子孙。
  胡濙聊得是婚姻法,这可不是胡濙胡咧咧,比如在《诗经·小雅·棠棣》曰:「宜尔家室,乐尔妻帑」,也是这样的描述。
  帑同“孥”,指的是儿女。
  为此太史公在匈奴传中,怒喷匈奴乃蛮夷,就有一条说的是: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之后生了个儿子,呼韩邪单于死后,王昭君哭诉求归,因为匈奴实行收继婚制。
  收继婚制,就是父亲死了,妻妾归儿子所有,如果没有儿子,归弟弟所有。
  王昭君是汉人,哪里受得了这个?丈夫死了,王昭君当然要求归。
  但是当时的大汉皇帝是汉成帝,汉成帝敕令王昭君从胡俗,王昭君嫁给了自己的继子复株累单于,又生了两个女儿。
  或许汉唐的和亲,有用公主嫁娶,每年去看望公主探听蛮夷虚实的可能,但。汉成帝绝非如此!
  他就是用美人安抚匈奴,不让匈奴南下。
  因为汉成帝沉迷酒色,荒废政务,百姓揭竿而起,外戚专权,神器假手于人,交给了太后王政君外戚家族把持。
  王莽能够篡汉,就是因为太后王政君是王莽的姑母。
  王莽是外戚。
  王昭君的出嫁,从头到尾都是西汉国力衰微,酿成的一出悲剧。
  一夫一妻制是父权的重要保障,正妻的出现正式确认了父系继承制,具体而言就是屈原所说的厥身是继。
  《明律集解·附例·户婚》规定:「兄亡收嫂,弟亡收妇者,各绞。」
  弟弟如果收嫂子,哥哥收弟妹,一律绞死。
  尼古劳兹继续说道:“西塞罗曾说:没有权力,便不可能存在任何家庭,所以根据十二铜表的规定,家长对家族的任何成员都有生杀予夺的权力、有分配财产的权力、有决定子女婚配的权力。”
  “到了今天,也是这样的。”
  胡濙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说道:“中国亦有此法,一夫一妻、同姓不婚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左传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不蕃的意思是,不健康的,先天不足的,故此之周礼始,同姓不婚,是为了孩子健康。”
  “家长有权杀死自己的子女吗?”
  尼古劳兹点了点头说道:“是的。”
  胡濙终于察觉到了一些异常,但是他不动声色,只是喝茶,在和尼古劳兹沟通之前,胡濙就曾经说过,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杀人者死,是一种律法中追求的公平,虽然各地的私刑很多,但是死刑从唐朝时候就已经掌握在了皇帝的手中,叫死刑三复奏,大明亦是如此。
  聊到这里的时候,胡濙就发现了,中西方的发展轨迹就出现了分歧。
  在罗马法中更强调“父”,而在周礼之中,更强调“子”,也就是孝。
  比如十恶不赦的罪名中就有不孝、不睦两条,不孝敬父母、谋杀自己的亲属,都属于十恶不赦的大罪。
  罗马法中间父权,确切的说是家长权,凌驾在了律法之上。
  这种家庭的构建差异,就直接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
  因为家国同构。
  家是国的子集,家是国的基本单位,那么家庭制度的建立,通过类比机制,就会泛化至整个国的方方面面。
  家庭制度的泛化,是因为家庭形成了组织形式也就是诸多家族、宗族。
  而种种的组织内外的关系,构成了国的礼法。
  譬如说:天地君亲师。师与徒的关系中,师父二字,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爱生如子,事师如亲;这是师徒之中的父与子。
  还有臣与君的关系,君父,君父就是指天子,从《春秋》臣子背君父,事虽不同,其类一也开始,就专门指君主了。
  尼古劳兹能被派到大明来作为末日使臣,不是蠢笨之人,他无奈的说道:“胡尚书,我敬重您是因为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