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就是亡国之君-第4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明革除举人的功名也是要走流程的,这个流程也要经过查补,除了在吏部过一遍,还得到礼部过一遍,这一来二去,流程没个半年时间,压根走不完。
  如果放在正统年间,就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办个加急,比如多给点孝敬,同榜同乡同师递个话。
  总之就是人情世故。
  显然礼部和吏部都没有打算革除李燧的功名。
  所以李燧的参考是符合规则的。
  大明的秀才如果换算成银两购买,需要多少钱?
  金花银一千两,代考作弊至少也要五百两。
  举人那就不是钱能买到的了。
  “草民找到了四川监察御史陈情,可是四川监察御史总是推脱,今日说有事;明日说不闻其详,等闲不能起参;后日又说草民借机生事。”李燧继续说道。
  他是一层一层找上来了的,在地方解决不了,才打算入京来寻找解决的法子。
  大理寺卿夏衡赶忙俯首说道:“陛下,这件事归都察院官,稽查百官是都察院的职责。”
  俞士悦面色轻松了起来,今天这登闻鼓突然响了起来,那是鸣冤,他刑部能逃得了干系?
  结果不是刑狱冤案,他暗呼侥幸。
  登闻鼓响起来的时候,俞士悦的心都快跳到嗓子眼了,这谁啊,有冤情就说,干嘛敲那个鼓?
  这说了半天,跟他们刑部没有多少关系。
  朱祁钰看向了都察院总宪陈镒。
  陈镒压根就不知道这个事儿!
  根本没人跟他提过,这涉及到了四川一省的大事,他居然在登闻鼓响起之前,一点都不知道。
  他无奈说道:“陛下,臣不知其详,臣有失察之罪,陛下,把臣外放为官吧!”
  这总宪的位子,不能再坐下去了,再坐下去,命就没了。
  王文憋着笑,他就坐了几天都察院总宪的位置,就替了陈循到文渊阁做大学士了。
  这活儿虽然辛苦,但是可比都察院安稳多了。
  都察院什么鬼样子,朱祁钰倒是清楚,他当初下旨申饬,不让违反宵禁,就有三人抗旨不遵,和会昌伯一起喝酒到了深夜,甚至还推搡辱骂五城兵马司的宵禁军卒。
  朱祁钰挥了挥手示意陈镒归班,对着李燧说道:“你继续说。”
  李燧振声说道:“陛下,这戥头一户两收,再加上层层摊派下去,可不就是一钱八分,到了百姓头上一年至少就是五钱银子了。”
  “五钱银子,陛下百姓劳作一日不过铜钱二三十文,攒齐这五钱的银子得多少时日?”
  “各级官僚,借用陛下之威名、威势,搜刮百姓,搜刮上来的东西,上司得一半,州县揣到自己兜里的也占了一半。”
  “刚开始干这些事情的时候,还有所顾忌,干了一年二年,成为旧例,再换一任,就开始萧规曹随,经过十年二十年,就变的名正言顺了起来。”
  朱祁钰满是笑容的说道:“这件事,朕已经知道了,你先去东华门看榜,不看也没事,朕告诉你,你会试中了。”
  “好了,退下准备殿试之事吧。”
  “陛下……”李燧还要争辩,胡濙不停的给李燧打眼色,示意他先走。
  李燧不知道陛下的秉性,胡濙能不知道?
  陛下现在说话平静,对李燧笑着说话,是怕寒了李燧这个新晋进士的心,是在保护李燧。
  这件事陛下既然知道了,自然没有不管的道理。
  李燧虽然不懂,但是还是俯首告退。
  奉天殿内十分的安静,只有风吹打罗幕的声音。
  朱祁钰看着李燧离开的背影,陷入了思考之中。
  民变是怎么产生的?
  不都是像李燧这般,在地方闹不明白,到了京师闹腾,在京师闹腾,结果进了京,却也是闹腾不明白。
  四川监察御史什么反应?一推四五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等时日一长,百姓们知道了,这种事控诉无门,也就默默的受这个气,不再想办法控诉。
  各级官僚开始的时候,还是有所顾忌,后来是萧规曹随,最后就变成了理直气壮,归根到底,官僚们发现,百姓并不能拿他们怎么样,可不就是名正言顺?
  百姓就这么受气,就跟个高压锅一样,等到受不了,可不就是民变了吗?
  堵不如疏、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些道理,就是刚读完蒙学的士大夫都会说,可是他们怎么做的?
  层层围堵。
  在奉天殿沉默了许久之后,朱祁钰开口说道:“朕很庆幸,至少还有人肯说,真到了没人肯说,咱大明,差不多也就亡了。”
  这话说的,朝臣们都一头冷汗,陛下的联想能力为何如此丰富?
  这私下摊派,可以说是潜规则之一,各地都有,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整肃吏治之事,已经在做了。
  “练纲在南衙干的不错,让他去四川去,明年年末,朕会派缇骑去暗中走访。”朱祁钰站起身来,走了两步说道:“那个四川监察御史,革罢吧。”
  “尸位素餐。”
  朱祁钰走出了奉天殿,看着天日昭昭,这些都是二十多年的沉疴旧疾,需要一点点去改变。
  他同时还有一丝的庆幸,他搞创收总是生法子,对于加税总是慎之又慎。
  在吏治没有整体清明向好之前,加税就是给百姓头上套枷锁。
  这些人,好狠的心。
  “陛下,陛下四川急报!”一个缇骑风一样的冲了过来,高声疾呼。


第四百九十二章 讲义堂扩招
  “不要如此惊慌。”朱祁钰示意缇骑稳住身形。
  他拿过那封军报,看了许久。
  四川镇雄府发生了民变,这次的民变是一个叫做黄龙和韦保的人牵头。
  黄龙是汉人,韦保是苗人,总计十多万的苗民,七千兵士,攻占了遵义府的两座营堡,一个叫西坪寨,一个叫黄滩寨。
  这次民变的发生的基础,自然是那一钱八分银的戥头,这戥头一年要收五钱的银子,蜀中少银,这五钱银子就是索命钱。
  爆发民变的直接原因是四川镇雄府的一些收税队,捞过界了。
  播州杨氏的海龙屯关堡被夷为平地后,设立了遵义府,遵义府归了四川管辖,在刚刚划界之后,遵义府按制免税赋一年,让百姓安定下来,是当时朝廷的当务之急。
  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四川镇雄府的书吏们,纠集了上百人的“收税队”,如同下乡扫荡一样,跑到遵义府收税去了。
  往常这些收税队,可不敢捞过界,因为别人的地界上也有地头蛇,但是遵义府新设,还没有形成收税队,所以这些收税队就大摇大摆的捞过界了。
  这就出事了。
  百姓们人都傻了,他们拿着皇帝的俗字圣旨,开始武装抗税,这一轮的抗税收税队赢了,但是百姓们活不下去了,最终攻陷了遵义府的西坪寨和黄滩寨。
  这两座营堡被攻破之后,四川地方的民意汹汹,一时间反抗戥头,反对摊派的风力,开始遍及四川各地。
  根本原因,还是吏治昏暗,贪腐成风,百姓不堪重负,为了活命。
  今年夏秋两税要是依旧搞戥头那种把戏,怕是一场遍布整个四川的捅破天的大祸,就会出现。
  吏治昏暗、贪腐成风、上下勾结袒护,沆瀣一气,这能怪到朱祁钰的头上吗?
  朱祁钰自登基以来,对吏治二字,从最开始申斥都察院开始,官邸法、京察、九十五条的《宪纲事类》、大计、考成法甚至酿成了遍布数省的造反。
  朱祁钰对吏治还不够上心吗?手段齐出,多管齐下,可这吏治依旧未有清明之相。
  这是沉疴旧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天日昭昭融化寒冰,也不是一日之功。
  吏治在稳步的推进之中,可是在这推动的过程中,还是出了一些朱祁钰不愿意看到的事儿。
  朱祁钰看着手中的军报有些眩晕。
  地方的处置还算得当,两座被攻占的营堡已经被层层包围,正在有序平定之中。
  可能朱祁钰收到这封军报的时候,民变已经彻底平定了,毕竟路途遥远,即使办了加急,也要九十天的时间。
  可是平定之后呢?
  不妥善处置,四川那如同炸药桶的局势,将会被彻底点燃。
  这戥头实在是太狠了,一钱八分,最后累加到五钱!
  朱祁钰握着手中的军报思考了良久说道:“下旨安抚下地方百姓,首恶械押京师查补。”
  “这十万附逆苗民,劝其安业,若有复叛,严惩不贷。”
  对于四川民变,朱祁钰的处理方式和福建的处理方式是相同的。
  首恶肯定要处置,而且这些首恶之人,可不见得是什么好人,多数都是蛊惑乡里百姓的野心家。
  这样的人,可不是少数。
  福建民变,分为了叶宗留和邓茂七。
  叶宗留是为了福建的银矿和官军起了冲突,而邓茂七则是官逼民反,具体的情况还需要具体分析。
  兴安俯首说道:“臣领旨。”
  朱祁钰回到了讲武堂,又拿出了那份军报,忽然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话:
  「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
  「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
  「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不仅是东方这片土地的悲剧,似乎同样是世界的悲剧。
  芸芸众生,求的不过是等于牛马,坐稳奴隶的时代。
  牛马饿肚子的时候,主人家还知道喂点草料给牛马,不让他们饿着肚子干活,因为牛马真的会撂蹄子。
  现在做牛做马的百姓,皇帝下旨蠲免一年两税,安抚百姓,可是有些人,就是不肯让他们安安静静的吃点草,补补身子。
  非要榨干他们最后一滴民脂民膏,才肯罢休。
  贵州等地这些百姓,在原来各种土司手中遭罪,在王骥等人为了自己的野心叛乱之时,又在叛军手中遭了罪,日盼月盼,终于派来了王师,该是自家人了吧?
  京军的确是自家人,不烧杀抢掠,堪称王师。
  可是遵义府的百姓们,这安稳日子没过几天,来自四川镇雄府的收税队便来了。
  百姓们仍然要被劫掠,仍然要遭罪,仅有的口粮也被抢走了。
  哪怕到了这一步,百姓们扔希望有一个主子,拿他们去做牛马、财物一样的看待,他们勤奋、他们可以自己寻草吃,只求这主子决定他们怎样跑。
  百姓要的太少了。
  譬如福建百姓,他们只希望朝廷能把福建布政使,搞出冬牲,榨干百姓最后一口口粮的宋彰等一众斩首。
  百万人之众的起义,朱祁钰只是一纸诏书,蠲免一年的税赋,他们就已经感恩戴德了。
  朱祁钰靠在椅背上,将鲁迅先生的《灯下笔谈》,按照记忆力的模样,写了出来,递给了兴安,让他送给胡濙,以笔名发到邸报上。
  “陛下,其实农庄法可以在山西、陕西、河南等地,试着全面铺开了。”兴安给朱祁钰泡了杯茶,低声说道。
  他是司礼监的提督太监,自然有议政之权,虽然平日里更像是个大秘书。
  他提出了一个想法,就是扩大农庄法。
  朱祁钰敲了敲桌子说道:“农庄法不是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