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就是亡国之君-第4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玩意儿坑蒙拐骗,藏污纳垢,甚至薅到了陛下真武大帝的名头上,在集宁、五原、朔方、靖安、胜州五府之地,搞起了赦罪善功符。
  被于谦在河套地区打了个窝,狠狠的整治了一番。
  “云贵川黔这种巫蛊之术可不少啊,苗疆蛊术可是传说极多。”朱瞻墡坐到了位置上,目露思索的说道。
  罗炳忠低声说道:“哦?殿下的意思是建真武大帝庙不成?”
  朱瞻墡斜着看了罗炳忠一眼,嫌弃的说道:“孤在你心目中就一点恭顺之心没有吗?”
  罗炳忠赶忙摇头说道:“那倒不至于。”
  朱瞻墡摸了摸下巴,半抬着头说道:“大明谁不知道陛下是真武大帝转世,往这上面凑,是嫌孤死的不够快吗?”
  “那倒也是,就是不知道殿下的想法究竟是什么。”罗炳忠想了想,是这个道理,随即他变得迷茫了起来。
  他还以为襄王要用鬼神之说对付巫蛊,但是显然襄王并不打算这么做。
  朱瞻墡一字一顿的说道:“英烈祠。”
  罗炳忠面色大变,猛地退了一步,惊恐的说道:“殿下,还是造真武大帝庙靠谱点,动英烈祠的主意,那不是癞蛤蟆跳滚水锅,找死不看地方吗?”
  陛下对英烈祠的维护是不余遗力的,长洲诗社苏平、苏正两兄弟,搞到了夜不收的头上,最后查出了奸细的身份,可是进了解刳院的!
  还不如大搞鬼神的真武大帝转世靠谱点!至少能落个砍头的罪名,而不是解刳院。
  “孤在你的眼里,就是个蠢货吗?”朱瞻墡非常不满的敲着桌子大声的说道。


第四百九十九章 莫道石人一只眼
  朱瞻墡当然不是一个蠢货,至少罗炳忠清楚的知道这一点。
  他们都共事这么久了,罗炳忠见识过朱瞻墡对风向敏锐的嗅觉,这种能力,大约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叫永远不会站错队。
  但是这次朱瞻墡居然把主意打到了英烈祠的头上,罗炳忠就不得不提醒朱瞻墡了。
  这是真的要掉脑袋的事儿。
  朱瞻墡嘴角抽搐了几下说道:“孤的意思是把英烈祠利用起来,可以有效的缓解厌胜、魇镇、巫蛊之术对百姓的伤害。”
  “比如设立常祭,每年定好一个时间点,祭祀这些为大明死难的英烈,是不是应有之意?”
  “比如英烈祠的管理,定期对英烈祠进行修缮、打扫,负责对人们讲解这些过往?忘记历史,就是数典忘祖!”
  “这些都是对英烈祠的保护,怎么会被陛下砍头呢?”
  罗炳忠听到了这里,终于是松了口气,原来不是要做赦罪善功符的买卖,吓了他一大跳。
  但是他疑惑的问道:“可是英烈祠的祭祀和管理,这些事和减少厌胜、魇镇、巫蛊之术对百姓的迫害,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呢?”
  朱瞻墡颓然的说道:“你是真滴笨啊!”
  “厌胜、魇镇、巫蛊,说到底是不是神神鬼鬼之说,那都是虚无缥缈的传说和故事,但是这些保卫大明的英烈祠的英灵,都是真实存在。”
  “这不比厌胜、魇镇、巫蛊来的更加真实?更让人信服?”
  中原这片土地,有很强烈的崇圣和崇祖文化,利用这种文化去打败厌胜、魇镇、巫蛊这些糟粕,就是朱瞻墡想到的主意。
  既然非要信点什么,为什么不能信一点真实存在的?
  罗炳忠恍然大悟,这不是用鬼神之说对付巫蛊,而是用文化对付巫蛊。
  朱瞻墡面色犹豫的说道:“奉祀英烈,乃是自上而下。”
  “这魇镇巫蛊之术之所以泛滥成灾,其实归根到底,根本原因还是礼不下庶人。”
  “百姓黔首们读书少,道理知道的少,容易受到蛊惑,想要彻底根除这魇镇巫蛊之术为祸乡里,其首要还是以推广农庄法为主,教人读书识字明理。”
  “若天下庶民,皆知书达礼,自然对鬼神之说,敬而远之了,鬼神之说就没了土壤,巫蛊之术,自然只会变成志怪故事罢了。”
  朱瞻墡就大明巫蛊之术的现状,找到了他认为的问题,并且分析了其根本原因。
  就如何缓解巫蛊之术的迫害,谈到了自己的观点,利用英烈祠的英雄事迹,利用崇祖文化打败巫蛊之术。
  对于如何彻底消灭巫蛊之术对百姓的残害,他也有自己解决办法,那就是广教化。
  朱瞻墡和罗炳忠开始就贵州地方的英烈祠的现状,展开了议论讨论,最终拿出了一个祭祀的方案。
  如果能够形成类似纪念屈原的端午节一样的文化氛围,对云贵的移风易俗的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朱瞻墡认为,想要对云贵,或者说对大明进行移风易俗,朝廷应该积极参与和引导民间风力的形成,而不是作壁上观,高高在上。
  改土归流,移风易俗,是朱瞻墡在云贵的主要工作。
  朱瞻墡写完了一份草稿,晃动着自己的脖颈说道:“我打算征召二十万到三十万的民夫,用三年的时间,对云贵地区的道路,进行开山平整。”
  罗炳忠哆哆嗦嗦的问道:“多……多……多……少?”
  朱瞻墡平静的说道:“二十万到三十万,工部和户部清吏司大使,对云贵地面进行了一番梳理,得到的这个数字,我们大约要修近万里的路,在官道进行地面硬化。”
  “殿下,咱真的不是造反吗?”罗炳忠眉头都拧成疙瘩了。
  朝廷到现在都没有形成对硬化路面的共识,仅仅是进行了实验性质的两条小路,云贵居然要比朝廷走的更快。
  最主要的是平整路面,官道驿路会有短暂的不畅通的情况,这实在是太犯忌讳了!
  驿路不通,就会有人问,这嫡皇叔到底想做什么呢?难不成是监国几个月,对权力已经有了渴望?
  陛下那头,他朱瞻墡又怎么解释?
  “造反是没有好下场的,而且要交三次税,孤想造反也没那个条件啊。”朱瞻墡反而不以为意的说道。
  当下的年月里,最蠢的事就是造反了。
  跟皇帝掰手腕,不先看看自己有多大的力气?
  杨洪最后增了颖国公,大明四勇团营的都督是杨俊,眼下就在云贵。
  朱瞻墡脑子有病才造反,还没出门就被杨俊擒去京师换牌子了。
  朱瞻墡继续说道:“哪怕是不进行道路硬化,我们也要平整路面,大肆征调民夫,即便是不修路,我们也要移植桐树建立桐园,也要建滇铜厂,修六枝煤铁厂。”
  “因为云贵川黔和内地有根本不同。”
  “上曰:天下财经事务,是以留供之道,固定之道,流动之道,如四时之变迁,天地之运行是也,循环反复,周而复始。天地人,此三才,留固流,此三财。”
  “云贵的固定资财实在是太少了,能够生产的流动资财太少了,供给留存的资财更少。”
  “所以我们要让云贵动起来,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根本,征调民夫对官厂、官道、驿路、桥梁等地方进行建设,是增加固定资财的不二法门。”
  “同样,我们征调的这些民夫,又不是不给钱,百姓手里有了钱,才能够其购买留供资财,进而刺激流动资财的流动。”
  朱瞻墡如果再活几百年,遇到罗斯福一定会有很多话要说。
  让美利坚焕发新生的罗斯福新政,在1935年到1942年之间,大约花费了130多亿美元,雇用了约850万工人,修建了12。2万幢公共建筑、66。4万英里新道路、7。7万座新桥梁、285个新机场和2。4万英里地下水道。
  如此大的投入,极大的拉动了市场需求,刺激、带动了经济的复苏。
  罗炳忠擦了擦额头的汗,眉头紧皱的说道:“这得多少钱啊?又要调动多少人力物力?我们有那么多的管理吏目吗?一旦弄不好,就是当年莫道石人一只眼啊,殿下。”
  朱瞻墡理所当然的说道:“我们有掌令官,有庶弁将啊,这些都是天子门生,他们负责调度管理。”
  “怎么会弄到莫道石人一只眼的地步呢?”
  “孤算过了,我们对这些官道驿路等公物的投入,大约有四成会转化为对留供资财的需求,这对四万里水路的疏浚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我们要做的是增加百姓可支配的收入,唯有如此,才会大肆增加对留供、流动资财的需要,最终增加固定资财的投入。”
  “如此方为长策。”
  朱瞻墡又提到了一个数字,四成,在投入之后,大约有四成的投入,会转化为对留供资财的需求。
  还有一个关键的词,叫做百姓的可支配的收入。
  朱瞻墡正在逐步的通过实践,完善自己的利柄的理论。
  他的主攻方向是供给侧的改革的廪盈仓,希望百姓的仓里全都是粮食,这是他取这个名字的期盼,而且陛下朱批了他起的名字。
  得到四成和可支配收入的概念,可不是一蹴而就的。
  最开始的时候,朱瞻墡也走入了歧途。
  他认为是供给决定了需求,内地的供给之物,让云贵的百姓生活变好。
  支持他这个想法的有三个支点。
  第一个支点,就是商品的价格可以让货物达到一定的平衡;劳动报酬可以衡量劳动的价值,可以自发性的调节劳资关系,可以调整劳动平衡。
  比如朝廷使用的盐引、南北粮价、棉布价格等等,就可以促进南北粮盐布的流动。
  比如陛下的农庄法、官厂的鲶鱼效应等调节南衙日益不平衡的劳资关系,都佐证了这一点。
  第二个支点,则是货币只是单纯的流动资财,是等价物,是媒介,商品的交换是一瞬间完成,则买卖交易在一瞬间完成,所以百姓们的消费是无限的。
  第三个支点,则是陛下曾经讨论过的利息,利息可以调节固定、流动、留供资财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利息的多寡,可以决定资财的流动。
  以这三个支点,可以得到一个观点,那就是任何商品的生产,除了满足自身需求之外,其余部分都会用于交换,形成对其他商品的交换的旺盛需求,所以供给决定需求。
  这套理论如此的完善,甚至达到了完美的程度。
  以至于朱瞻墡在写出供给决定需求这句话的时候,就兴奋不已,甚至以为可以直接凭借这个理论,得到他想要的头条。
  但是他很快就发现了,仅有供给侧的改革是不完整的。
  在云贵,内地的商品价格的确是极高的,但这些货物运到了云贵之后,根本卖不动。
  是云贵不需要这些东西吗?朱瞻墡不止一次看到了百姓眼中的那种渴求,可是他们买不起。
  所以朱瞻墡很快的就发现了他这套理论的致命缺陷。
  那套几乎完美的理论从根基上是错误的。
  因为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而云贵地区并没有劳动剩余用作于交换。
  东西再好,买不起,就是最大的困难。
  所以朱瞻墡得到了百姓可支配收入这个概念,手里的钱太少,根本不会想去卖什么内地来的奢靡之物。
  朱瞻墡和罗炳忠讨论了许久关于需求和有效需求之间的区别,但是朱瞻墡本人此时对有效需求的概念,依旧是模糊的。
  但是他却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云贵地区百姓手里没钱,官厂生产的货物都卖不掉,内地更没有商贾愿意来云贵了。
  朱瞻墡总结性的说道:“孤征调这些民夫,是为了让他们劳有所得,咱们到云贵,不仅要解决劳无所得的问题,也要解决没地方劳动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