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就是亡国之君-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不如他杨王占了,把那应缴税赋补齐,也好过宣府知府四处求爷爷告奶奶,搞出三七分账,七成还是人家的戏码,山外九州民风彪悍,逼急了,他们真的会杀人的。
  于谦略显一些无奈的说道:“卫所军饷不敷,一切仰给有司,有司又仰给内帑,倘若内帑入不敷出,又当如何?”
  “这次陛下内帑动用至少两百万银,京师之战大胜特胜,但是内帑有出无进,终有溃竭之日啊。”
  “前唐府兵制消,则唐有安史之乱,我大明有军所溃烂,则有今日闽地民乱、麓川反复。”
  “陛下的农庄就是解决的法子,乡野土地归农庄所有,陛下取一成半核入太仓,稍微算算,算是减了赋。”
  “这关键就是农庄了。”
  “杨王所言的镇守、总兵、世家大族、勋臣外戚、缙绅巨贾为何得以侵占,而无人敢言呢?因为他们世受皇恩。”
  “现在陛下将地还给了百姓,再有人夺他们的地,那陛下降下的可不不是皇恩,而是雷霆之怒了。”
  于谦简单的解释了下军所屯田和农庄之间的差异。
  “我觉得不稳妥。”杨洪却摇了摇头说道:“百姓孱弱,面对僭越之人,必然处于下风,到时候,该隐占隐占,该摊派摊派,没什么不同。”
  于谦作为经年老吏,出任地方二十四年,早就练就了一身圆滑的功夫,杨洪这话,说着说着就落入了于谦的话套里了。
  于谦看着门外,满是感慨的振声说道:“杨王啊,万夫一力,天下无敌!”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乃是诚意伯刘基所言。
  刘基就是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刘伯温。
  明初,军屯卫所法,就是刘基弄的,他奏请执行,而后朱元璋才四处炫耀: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后来刘基因为胡惟庸案被牵扯,改良军所军卫法,自此便没有了下文。
  军屯的废弛,也立刻愈演愈烈。
  任何一个制度,都不可能万万世沿用,若不能革故鼎新,军屯之糜烂,就是日后大明天下之糜烂。
  这朝堂上烂一点,天下就得烂一片!要是朝堂上全都烂了,大明各地就会揭竿而起了。
  刘基作为首先提出军卫法的人,他能不知道军卫法的腐烂是必然的吗?
  可惜,他无法再改良了,因为已经被牵扯了。
  杨洪深吸了口气,看了于谦一眼,这种事办好了,千古流芳。
  办不好,一个奸臣一个昏君,是跑不了了。
  陛下动什么不好,非要从土地开始动手呢?
  两人不再讨论这法子是否切实可行,相顾无言。
  他们都清楚的知道,僭越之人,面对一个百姓的时候,会耀武扬威,随意凌辱,但是面对一群百姓的时候,反而会畏惧不前,心生惊惧。
  眼下的福建,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于谦终于图穷匕见,看着杨洪低声说道:“陛下提出以京畿、福建为试点,眼下山外九州纷扰不断,百姓离散。”
  “若是山外九州可依此法,那必然最为彻底,也可验证陛下之农庄法,是否合用了。”
  “若是军卫改农庄,兵丁何来?”杨洪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于谦一听杨洪的说辞,也便是明白了,杨洪这算是答应了下来。
  他也是松了口气,山外九州之局势,还要多仰赖这位塞外诸部人人畏惧的杨王。
  毕竟瓦剌人虽然暂时退了,但是依旧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南下。
  杨王愿意明确表态听从皇帝的旨意,而不是推脱、打太极、摆困难,这是个重大的好消息。
  于谦满是笑意的说道:“军卫法也好、农庄法也罢,若是不训练义勇团练,又有何用呢?”
  “若是真的能实行下去,何愁兵丁呢?”
  “也是。”杨洪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
  这是军卫法的核心,万夫一力,天下无敌!
  当年军卫法有效的时候,什么时候愁过兵丁二字呢?
  大明当年喊出天下无敌,是真的天下无敌。
  他们清楚的知道,来自底层百姓的支持,多么重要!其实军屯法的败坏,何尝不是一种当年的选择呢。
  于谦忽然眼中凶光一闪,嘱咐道:“陛下言,若有阻拦,格杀勿论。”
  “好,格杀勿论!”杨洪深吸口气说道。
  干这种事,要么一点也不干,要么就是彻底不留后手,一做到底,没有什么绥靖可言。
  这几乎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事,稍有差池则万劫不复。
  于谦在朱祁钰的影响下,变得也不那么温和了。
  “但愿大明能够万世永安。”于谦握着拳,突然用力的咳嗽了几下。
  痰疾,这么些年了,一直不见好。
  “于少保。”杨洪看着于谦咳嗽到脸都变得惨白,有些慌乱。
  大明现在需要柱石,于谦怎么可以在这个时候倒下。
  “无碍,无碍。”于谦终于止住了咳嗽说道:“杨王,某最近要到山外九州去,最少的一个月多的时间,具体看看陛下这农社法是否合用。”
  “现在这个时间点?”杨洪瞬间就愣住了……
  于谦这是要把自己放在火架上烤啊,大战结束,不趁机揽权,将京营牢牢的控制在手中,去山外九州巡抚。
  这万一……万一陛下对废立之事,有猜忌之心,觉得你于谦有权臣之心,这不就等同于,自废武功吗?
  杨洪只担心陛下,并不担心其他人。
  其他人不是于谦的对手。


第七十九章 朕,要多生儿子!
  今天又是上朝的日子,也是京师之战爆发以来的第一次上朝。
  瓦剌人从紫荆关而入,一直到紫禁城下,再到仓皇逃窜,一共不到七天的时间。
  天色未亮,地平线泛着鱼肚白的时候,他已经来到了午门之外,这一次他刚到城下,城门缓缓打开,上朝的钟声才慢慢响起。
  与上次截然不同的是,上一次,他也要等在门外等钟声响过三次,才能入宫。
  朱祁钰在奉天殿下,翻身下马,静静的等待着在廷文武入宫。
  他看了一眼身侧的珠帘,这一次里面没有了孙太后,也没有了钱太上皇后,空无一人。
  朱祁钰重重的吐了口气,坐在了龙椅之上。
  “参见陛下,陛下圣躬安。”群臣行稽首礼,拜见了大明皇帝朱祁钰。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成敬阴阳顿挫的高声喊着。
  吏部尚书王直,立刻站出来大声的喊道:“臣,为陛下贺!”
  “瓦剌西虏大兴刀兵,汹汹至京师城下,三战皆负,甚至连瓦剌太师也先的亲弟弟孛罗也被陛下手刃!”
  “臣为陛下贺!为大明贺!”
  王直说完,群臣立刻长揖俯首大声喊道:“臣等为陛下贺!为大明贺!”
  朱祁钰满是嗤笑的摇了摇头,就连一向要南迁的徐有贞也在恭贺的队伍中,只是他面色有些怪异的问道:“王尚书,朕何时阵斩了也先胞弟孛罗?”
  孛罗死了?
  他是上前线打仗去了,不过是去夺朱祁镇的龙旗大纛而去,也未曾对孛罗下手,何来阵斩孛罗一说?
  于谦看朱祁钰一脸茫然,站出来说道:“陛下带十三骑探敌营,城头大将军炮轰鸣之下,孛罗不知道是炸死了,还是被陛下砍死了。”
  “瓦剌步战,才溃散四散而逃。”
  “原来如此。”朱祁钰这才点了点头,这才了然,为何瓦剌步战,那么的不堪一击,突然就散架了。
  德胜门外一战,与步战接敌这份功劳,的确是要算在朱祁钰本人身上的。
  德胜门大战,他可没有简简单单的参与,而是冲锋在前,阻敌在后,尽全功,这份功劳自然要算在自己头上。
  给别人论功行赏,他自己皇帝就没有功劳了?
  没人给他论功行赏,但是做了什么,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射杀朱祁镇龙旗大纛执旗手的是他带领的十三骑,骚扰周旋瓦剌步战的也是他带领的锦衣卫缇骑,德胜门外的上半场,的确是朱祁钰本人打下的,孛罗死于炮火之下,的确得算在他的头上。
  他平静的说道:“区区小贼耳,不足挂齿,兴安,宣旨。”
  兴安身边有个小黄门,手里端着一个盘子上面一大堆的圣旨,这些都是册封的圣旨,具本开列诸将校功绩,封赏诸将。
  “朕以凉德嗣承大统,仰惟祖宗创业之艰,宵旰孳孳,勉图治理,以大兄太上皇帝銮舆未复,痛恨日深,方诘兵数十万,欲以问罪于虏。”
  “而虏以使来请迎复者屡皆诈,太上皇帝诏旨,谓若重遗金帛以来,虏必款送还京。”
  “朝廷固疑其诳,而于礼难辞,拒悉勉从之,奈何其计愈行而诳愈笃……”
  这段诏书是给京师保卫战定调儿,胜利者是不会被审判的,胜者为王,自然可以将事情定性。
  首先必然是瓦剌入侵,这一性质。
  其实从朱祁镇被俘开始,派遣使者送去金银之物,再到宣府、大同扣门之举,最后到德胜门外想要让于谦和石亨迎驾之事,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尤其是朱叫门的龙旗大撵出现在了德胜门外,大明新皇帝不得不亲自上阵,这件事更是着墨极多。
  这道圣旨,会通过驿站,通传全国各地,告诉大明的百姓,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宣读册封圣旨就用了小半个时辰。
  王直一直等到了旨意宣读完毕,才起身出列说道:“陛下,臣有大事启奏,陛下,该移宫了。”
  “陛下乃大明英主,却一直住在王府里,坊间多有传闻,臣斗胆,还请陛下移宫。”
  王直作为文官之首,并没有觉得这份圣旨,有任何的不妥。
  太上皇做得,陛下自然说得。
  太上皇带着二十万精锐,在廷文武七十余人,征战迤北,一战被打的全军覆没。
  大明新皇帝带着一群京师老营2万人,备操军、备倭军20万,打的也先抱头鼠窜。
  而且不是依托于城墙有利地形,是在城外与敌接战!
  为什么说不得呢?!
  王直作为吏部主事,文官之魁首,压根对圣旨,没有任何反对的意思。
  反而觉得陛下该移宫了,一直住在郕王府算怎么回事?
  朱祁钰则看着王直,一言不发,坊间传闻,其实只是托词罢了。
  之前朱祁钰一直住在郕王府里,也没见王直请求移宫,现在京师保卫战打完了,开始请旨移宫了。
  算是以王直为首的大明文吏,认可了朱祁钰这个皇帝。
  朱祁钰却不太想同意,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唐明皇李隆基要住在兴庆宫内,而不是移宫到太极宫或者大明宫。
  太极宫是隋宫旧址,唐初李渊、李世民都在太极宫,大明宫是李世民为了安置李渊建的宫殿,而后李渊病逝,大明宫停建,随后在武则天手中兴建。
  之后大明宫就成为了大唐的政治中心,但是李隆基偏不住在大明宫或者太极宫,而是在自己的藩王旧址上翻盖了兴庆宫,一直在安史之乱之前,都住在兴庆宫内。
  这是为何?
  朱祁钰本身是庶皇帝,这皇位乃是群臣共举,那封来自迤北的禅让诏书,连个印都没落,在廷文武,都心知肚明,那是假的。
  在朱祁钰看来,这皇宫,就是群臣立的猪舍罢了。
  他们想要养猪,而朱祁钰偏不想当那头任人摆布的猪。
  住进了皇宫之后,他还能那么方便的接见于谦、金濂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