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就是亡国之君-第5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祁钰还专门让太常寺的乐户,做了迎接,朱祁钰本打算在奉天殿迎接于少保归京,文武百官相迎,结果于谦说什么也不同意,才算作罢。
  于谦不喜欢这些排场,但是圣意难违。
  “于少保一路辛苦。”朱祁钰站在聚贤阁的门前,等待着于谦,本来他打算在德胜门接到于谦,可这于礼法不合,最终朱祁钰只能在聚贤阁门前了。
  礼法不是不便之物,但是天子出迎,兹事体大,于谦为此背上了什么权臣的恶名,岂不是乱了尊卑?
  “臣于谦拜见陛下,陛下圣躬安否?”于谦结结实实的行了个三拜五叩的大礼。
  “朕安,快快平身。”朱祁钰拉住了于谦,上下打量了一番,低声问道:“喘疾可有发作?”
  “承蒙陛下厚爱,未曾复发。”于谦赶忙说道。
  欣可敬是太医院的院判,随行的医倌,他赶忙俯首说道:“陛下,确实未曾复发,于少保此行未有疾恶。”
  “那就好,那就好。”朱祁钰长松了口气说道:“走,朕有事要说。”
  胡濙站在一旁,面色奇怪。
  他在德胜门外的土城接到的于谦,看着于谦那全甲的缇骑和铁林军,胡濙终于察觉出了些异常,就于谦出行这阵仗,还是在北古口大营,于谦能被刺杀?
  于谦压根就没有被刺杀,他胡濙被皇帝给演了!
  胡濙想明白了,气的连连摇头,也只能摇头,说到底,皇帝是阻止他身败名裂,是爱护他这个臣子。
  朱祁钰、文安侯于谦、宁阳侯陈懋、礼部尚书胡濙、文渊阁大学士通政司通政司王文、锦衣卫左都督卢忠、指挥使马硕、司礼监提督太监兴安齐聚御书房。
  朱祁钰示意诸位臣工都坐下说话。
  朱祁钰坐直了身子说道:“脱脱不花入京献了盟书,现在脱脱不花已经去了津口的四夷馆。”
  “此次会盟,朕以为意义重大,朕已经派了襄王,带着大明的官吏,前往鞑靼诸部宣谕,安定一方,为了永消边患,朕打算将鞑靼诸部,改土归流。”
  “草原广袤,地广人稀,和内地迥异,鞑靼百姓深受鞑靼王朘剥之苦,此为一;鞑靼诸部仇杀不断,人口凋零,此为二;百姓生机皆仰赖天赐,年景稍差则是饿殍千里,此为三。”
  朱祁钰示意兴安将几张高丽贡纸发了下去说道:“这是朕的打算,诸位明公,皆是我大明中流砥柱为朕之肱骨,此事诸位看完,可集思广益,为大明和鞑靼共谋福祉。”
  胡濙眉头紧蹙问道:“盟旗制?”
  “然也。”朱祁钰点头说道:“漠南共有六盟二十四部五十一旗,漠北共四盟四部八十六旗,漠西共八盟四部六十四旗,共计十八盟、三十二部,二百零一旗。”
  漠南大都是鞑靼和兀良哈的底盘,而漠北和漠西主要是瓦剌人的地盘,瓦剌虽然西进全面向西收缩,但是依旧控制着绝大多数漠西的地区。
  这是一种总体规划,目前可以实现的只有漠南的内六盟,也就是鞑靼和兀良哈。
  漠北和漠西大部分地区的外蒙,还是以羁縻为主,甚至得大打出手一番,才会有结果。
  旗就是各部族的牧区,而盟则是各部大牧区,朱祁钰切割了漠南诸部,划分区域,防止生乱。
  朱祁钰看向了马硕,颇为郑重的说道:“朕感谢墩台远侯这七年来,风餐露宿夜不收哨,收集鞑靼诸部的敌情,若非有他们,朕连鞑靼、兀良哈、瓦剌诸部到底有多少人都不清楚。”
  马硕俯首说道:“为了大明,臣等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马硕这不是空口白牙表达忠心,而是夜不收真的在这么做,大家有目共睹。
  朱祁钰继续说道:“脱脱不花入京,所有鞑靼王未满二十岁皆到大明四夷馆就学,这是大明与鞑靼和议的前置条件。”
  “鞑靼、兀良哈诸部的政治核心已经崩溃,是时候动手了。”
  于谦看完了敕谕,颇为担忧的问道:“臣以为诸鞑靼王不得领兵,应该是首要,否则军民混居,权责不明,日久必乱。”
  “卫所、农庄并不是适用于草原诸部,所以关内的军制并不适用于漠南,臣以为应当设立镇虏将军、鞑靼总兵官,总管六盟兵务。”
  乌格齐曾经开玩笑的说,鞑靼的军备只是让鞑靼人相信他们被保护,而不是让大明相信,因为大明知道鞑靼的军备保护不了鞑靼。
  鞑靼诸部的比丁、练兵之事,可交给各旗负责,但是统兵、发兵等事,还是得大明说了算,否则这缔结盟书,不是白签了吗?
  至于商量鞑靼的事儿,为什么没有鞑靼人参与这种事,坐在御书房的诸位,并未察觉到有所不妥,似乎是理所应当。
  毕竟脱脱不花在津口。
  “于少保言之有理。”朱祁钰颇为认同的说道:“此事交于文安侯受理。”
  于谦却摇头说道:“还是让武清侯石亨、宁阳侯陈懋去做吧。”
  于谦推辞了这个差事,他的权柄太大了,再往自己怀里揽权,他不发作,也要有人逼得他黄袍加身,少揽权,多做事,就是现在于谦的为臣之道。
  “那就交给宁阳侯陈懋和武清侯石亨去做吧。”朱祁钰看向了陈懋,陈懋俯首领命。
  朱瞻墡不肯留在京师,于谦不肯揽权,朱祁钰也不好多说什么,都是为了大明权责清明。
  大明形成现在的政治格局,有很多很多的原因,但其中都绕不开一条,朱祁钰现在正年轻。
  “臣以为各部盟学、部学和旗学,都应该遣汉儒生前往授课,若是各盟自理,一来各盟没有教书先生,二来,汉儒生授课三五代人之后,皆是大明,方能长治久安。”胡濙颇为认真的说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道之行也。
  朱祁钰颇为担忧的说道:“但是这些儒生怕是不肯到塞外吃苦啊,云贵川黔朕甚至许给了举子和同进士出身,去的儒生寥寥无几。”


第五百八十章 景泰十六姓
  胡濙听到了陛下的担心,也只能叹息,别说是云贵川黔边方之地,甚至连稍微偏僻一些的地方,愿意去的读书人都是少之又少。
  朱祁钰翻找了一下,拿出了题本,开口说道:“洪武初年,高皇帝广开社学以兴文教,在洪武二十三年,各地社学已经名存实亡。”
  “九成九的私塾都建在了城池之中,从各地农庄汇总的消息来看,卫所儒学堂出来的军生是唯一愿意在农庄教泥腿子读书写字的人。”
  朱祁钰这份报告是于谦结合各地农庄弄的,大明各地农庄压根就没有学舍,都是儒学堂的军生在教授这些孩子们读书写字。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唱高调,喊口号一个比一个积极,真到了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时候,一个比一个躲的快。
  大明教育口现状。
  “朕有个不成熟的想法,我们是不是可以暂停科举,六年后重新开科,任何没有在地方任教超过五年的举子,都不得参加会试。”
  “如果到云贵川黔蒙等边方之地,时间缩短为三年。”朱祁钰试探性的问道。
  于谦立刻坐直了身子说道:“陛下不可,此事兹事体大,若是暂停科举,六年后重新开科,大明万千读书人何去何从?”
  “陛下,事涉朝纲,还请陛下三思!”
  胡濙也连连摇头的说道:“此事太过于冒进了,陛下,臣也以为不妥,若是停了科举,大明官场立刻就是一潭死水,没有活水进,这朝纲崩坏,旦夕之间。”
  于谦和胡濙反对这种做法,因为事涉朝纲大计,暂停科举,可不是小事,稍微弄不好就是亡国的政令。
  于谦想了想继续说道:“陛下,一块坏肉,粘的满锅腥臭,若是强按着去,这些人必然心存不满,反而将大树的根腐化,若是自愿前往,则完全不同。”
  “陛下,想想夜不收收哨的墩台远侯,没有人要求过他们。”
  “这也算是为陛下过了一遍筛子,谁能用,谁不能用,一目了然,何乐而不为?”
  于谦知道皇帝心中对酸腐文人的忌惮,并且以此为切入点劝谏陛下收回成命。
  这些酸腐文人下乡,还不如让他们待在城里风花雪月,在朝廷倡议之下,愿意自愿前往之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心里必然揣着大明。
  胡濙还要说话,朱祁钰伸手打断了胡濙的进言说道:“朕已经说了,是个不成熟的想法,别说圣旨,甚至连口谕都算不上,二位爱卿不必紧张。”
  “远赴边方的读书人给一份合同,月给禀米一石,随时定俸如何?”
  朱祁钰说的这种解决办法,就是给编制,定俸禄。
  “月给禀米一石是不是太多了。”胡濙有些肉痛的说道:“按照鞑靼米价,月给禀米一石,最低价也是一块银币,如果再加上运抵等事,两块银币也打不住。”
  “倘若遇到灾年,更是昂贵。”
  在御书房的诸位,可不是不知柴米油盐贵的人,看似只给禀米一石,但是实际发到这些人的手里,至少需要两到三石的行政成本,若是再加上修路灾荒等因素,那还要翻倍。
  “胡尚书的担心,不无道理。”朱祁钰对胡濙的说法非常赞同,月给一石,真的很贵。
  朱祁钰思忖了片刻做出了决定,平静的说道:“至于具体定俸几何,留给户部和计省商定吧。”
  “满口仁义道德,用到的时候,却是一个人影都看不到,若是踊跃,朕何须忧心。”
  “不能为君分忧,读再多的圣贤书,又有何用呢?”
  众多臣子沉默不语,陛下说的是实情,这也是陛下为何对文人常怀警醒的原因。
  这到云贵川黔蒙边方任教,也不是什么掉脑袋的事儿,就是吃点苦,稍微吃点苦就叫苦连天。
  夜不收干的是掉脑袋的斥候之事,三千夜不收每次都能收到上万余人报名,没点本事还进不了夜不收。
  能怪皇帝对酸腐文人有偏见?不给这些酸腐文人机会?
  真的是他们自己不争气。
  朱祁钰不是没办法,但是正如于谦所言,这帮人下了乡,真的有可能败坏大明的根基,摇唇鼓舌,弄的大明一地鸡毛。
  “陛下,关于鞑靼人丁,也是需要登记造册,臣以为,是不是让他们改为汉姓?”胡濙开口打破了这份寂静,读书人就这个模样,若是给禀米还是不肯去,那就只能按着陛下说的法子,暂停科举了。
  胡濙提到了王化鞑靼的另外一个重要的事儿,改名换姓。
  “那先给孛儿只斤氏改个汉姓吧,就改元姓吧。”朱祁钰忽然想起了奥斯曼王国的那个康姓使者,改姓这种事,大唐就做过一次,效果极佳,到了大明依旧有昭武九姓之人。
  胡濙拿出了一本奏疏,给孛儿只斤氏下面填了一个元字,然后将奏疏递给了兴安说道:“臣给鞑靼诸部八盟定了十六个姓氏,还请陛下朱批。”
  胡濙常怀恭顺之心,给孛儿只斤氏改姓,那只能陛下来,他要是提前写上,那是僭越。
  胡濙既然提议,自然是有所准备,鞑靼人平日里叫什么,那不归朝廷管,但是在大明他们只有汉姓汉名。
  朱祁钰拿过来看了看,朱批了胡濙的奏疏,胡濙从来不说废话,说干就干。
  “景泰十六姓。”朱祁钰看了片刻将奏疏还给了胡濙。
  蒙古文是表音文字,确切的说,只有发音,这会引起极大的不便。
  朱祁钰就知道,后世的日、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