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朕就是亡国之君-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喜宁走出也先的大帐之后,看着天边,招来了小田儿,对着小田儿耳语了几声,小田儿面色惊骇,但还是不住的点头应了下来。
  作为朱祁镇手下现在最大的太监,他之前一直在为瓦剌人做情报工作。
  之前的燕兴楼没有被兴安接管之前,那就是他收集情报的重要的地方。
  现在他虽然情报工作收集不利,但是依旧能够往外传递消息。
  喜宁让小田儿,把那个叫做刘玉的奸细给卖了,上次郕王午门监斩,杀掉了无数的阴结虏人的人。
  大明现在正在抓奸细,只要将镇守独石内官韩政家人刘玉乃细作也这句话,通知给大明。
  大明自然可以把他的竞争对手刘玉,帮他给做了。
  这就是喜宁。
  朱祁镇以为他投靠了也先,其实喜宁只是投靠了自己罢了。
  朱祁钰收到了袁彬的军报,袁彬将营中之事,悉数以闻。并且请求圣裁。
  袁彬请求的圣裁是什么,是太上皇朱祁镇有辱国体,袁彬的意思很明确,他想杀人。
  虽然袁彬没有明确指出杀谁,但是袁彬说在击杀之后,他会引颈受戮,以谢皇恩。
  杀喜宁是不用引颈受戮的,杀掉喜宁也解决不了问题。
  袁彬在书信里提到,他有顾虑,担心自己的家人。
  这就是袁彬想出来的法子。
  朱祁镇的没有下限,总是一步步的伤透了那些忠于他的臣子,最终让这些臣工走上穷途末路,最终走向死亡。
  吴克忠、吴克勤和他的四万骑,就是这样死在了鹞儿岭;
  朱勇、薛绶和他的四万骑,就是这样死在了鸡鸣山;
  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以及在廷文武六十六人,大明京营十数万精锐和民夫,死在了土木堡。
  大同府总兵官刘安,因为朱叫门的一纸诏书,只能进京请罪,若非大明战事紧急,刘安私离镇守之地,焉有命在?
  现在终于轮到了袁彬的头上。
  朱祁钰拿起了笔,写了一封敕谕,在敕谕中,他明确的表示了一旦结亲,立刻格杀。
  至于袁彬家人,世代荣养。
  朱祁钰这封敕谕也是要在古今通集库里备案,日后有人说起此事。
  也是朱祁钰要杀朱叫门,而不是袁彬,袁彬只是奉命行事。
  朱祁钰不在乎青史之名,说他不守孝悌也好,说他贪恋皇权也罢,都无所谓。
  是非公道,自有公断。
  正如慈父所说:「我知道,我死后有人会把一大堆垃圾扔到我的坟上。但是历史的风一定会毫不留情地把这堆垃圾刮走!」
  袁彬是条汉子,朱祁钰至少得给袁彬的家人,留下后路。
  朱棣当年不是就逼得建文帝自杀了吗?
  难道朱祁钰要像建文帝朱允炆一样,下一道模棱两可的诏书:「毋使负杀叔父名」,领导都不愿意承担责任,会让属下相当难做的。
  皇权更替,血雨腥风。
  “可怜了一条大好的汉子。”朱祁钰写完了敕谕,让兴安送到东胜卫,由东胜卫军转给袁彬。
  袁彬做出了弑君的事,即便是有朱祁钰的敕谕,他依旧是只能以死谢罪,即便是回来,也是口诛笔伐,不得安寝,家人也会跟着遭殃。
  兴安面露难色的说道:“陛下,宫里听闻来了消息,有些着急,催着要,太上皇后钱氏,又开始哭了。”
  朱祁钰将手中的军报递给了兴安,无奈的说道:“你说这消息,朕怎么跟皇嫂说呢?”
  兴安接过了军报,看了半天,重重的叹了口气。
  钱氏是个好女子,朱祁镇北狩之后,一直来回奔走,情深至此,让人感慨。
  可惜了,钱氏遇人不淑,她碰到的是朱祁镇,这家伙,啥事都能干的出来。
  朱祁镇的极度自私自利和利己主义,让他身边的所有人,都陷入了无法醒来的噩梦之中,也带着大明走向了噩梦。
  “掐头去尾送入宫中?”兴安看着军报,犹豫的说道:“太医说,太上皇后不能再哭了,再哭下去,怕是,怕是眼睛就要不得了。”
  朱祁钰犹豫了片刻,点头说道:“孙太后那里,原样送过去,皇嫂那里,就掐头去尾吧。”
  掐头去尾,自然是告诉钱氏,朱祁镇在迤北过得很好,两天一只羊,五天一头牛,吃嘛嘛香,让钱氏不再忧心。
  至于孙太后那里,就没必要了。
  “于少保走到哪里了?”朱祁钰放下了朱祁镇的事,问起了自己的肱股之臣去向。
  兴安翻了翻找出了于谦的奏疏说道:“于少保的奏疏在这里。”
  朱祁钰认真的看完了于谦写的奏疏。
  于谦人已经到了宣府,并且已经转了十七个军堡,将这些军堡的种种,说的非常清楚。
  里面有个小细节,那就是秋雨冬雪,山外九州一尺之土皆为冻土,来年无蝗之虞。
  朱祁钰才知道原来蝗虫是秋季产卵在土中,秋收之后,深耕翻土,冬日一到,蝗虫卵都冻死了,来年不会有蝗虫的灾害。
  于谦在奏疏中陈述了许多他治蝗的经验,都是他二十四年来巡查地方,所有的经验总结。
  “翰林院和国子监那帮人整日里没事干,喋喋不休,把于少保之前关于治蝗奏疏,全都整理成册,日日诵读,若有一天前往地方任职,治蝗是头等大事。”朱祁钰将于谦的奏疏拿在手里。
  治蝗很重要。
  于谦在奏疏里,用了一个词,叫泣血以闻。
  具体来说,于谦在奏疏里,写到了一件事,天下蝗旱,至父子相啖者,真禽兽之不若也。
  如果有了蝗灾,甚至会有父子自相残杀,只为吃掉对方的事情发生,那时候人连禽兽都不如了。
  蝗灾之下,人不是人。
  “臣领旨。”兴安俯首说道,其实治蝗二字,岂止是于谦在说,可是地方吏员,也知道其危害,可是却是时有发生。
  京师保卫战打完了,于谦是个很擅长打仗的人,但是他更是一个二十四年的经年老吏,他对于治理地方有许许多多独到的见解,有着更多更好的经验和方法,可以与朝臣共享。
  总之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大宝藏。
  但是大明京官、两京一十三省的地方官们,是不愿意听这些见解、经验和方法的。
  蝗虫起来了,闭上门,又饿不死他们,治蝗又累又苦,干嘛要受那个罪呢?
  没事,朱祁钰可以摁着他们的头,让他们听。
  于谦在奏疏中,最大的内容,还是说的农庄法,除了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之外,他断言,农庄法在宣府必然可行。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于谦对于朱祁钰的农庄法是赞同的,他知道那是一种解决大明膏肓之疾的一种思路,也是军屯卫法的一种延伸,是有很强的执行基础的。
  但是他却并没有立刻马上的推行,而是暂行军屯法,深入调查之后,才确定,这法子切实可行。
  具体怎么做,于谦在回京之后,会面圣奏禀。
  “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朱祁钰收起了奏疏,于谦行至塞外,依旧对朱祁钰这个皇帝行其教育讲经之职。
  器指的是车服,名是爵号,这些东西不可以随意给人,这是君王所需要考虑定夺的事。
  器名二字,有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的说法。
  近来,朝中对于征南将军宁阳侯陈懋封公之事,多有议论,于谦这句大概也表明了他的态度,希望朱祁钰慎重一些,不要给陈懋封公。
  陈懋的功劳可以封公吗?不可以。
  陈懋的征南大将军征伐的不是安南,而是福建民乱,在大明的功赏制度中,西虏人头一颗五十两,民乱人头一颗才二两,而且不给银,折给米粱,而且因为是民乱的原因,对于杀良冒功查的极严。
  那为什么那么多人撺掇着为陈懋封公呢?
  德不配位,功不享爵的下场是什么?
  唯死也。
  这群人撺掇着给陈懋封公的人,压根不是为陈懋请功来了,而是为了捧杀。
  将其捧得高高的,然后让他重重的摔下来,摔得他,死无葬身之地。
  弹劾不了,就捧杀,自古这群文人的招数,大同小异,没什么新鲜的。
  于谦提醒陛下慎重,自然是提醒陛下,一些事,得辩证的看待。
  “朕有那么好忽悠吗?”朱祁钰来自信息大爆炸时代,各种翻转又反转的消息,看了不要太多,让子弹飞,都变成了一门显学,让学了。
  自己哪里有那么好忽悠。
  他感慨万千的说道:“王恭厂那边最近有什么好消息吗?”


第九十一章 临时抽检
  “那边的大工匠说燋炭倒是烧出来了,但是炼钢失败了,温度太低了,铁水直接凝固了,现在大工匠们正在琢磨着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兴安颇为无奈的说道。
  大明皇帝的性子有点急切,总是想一口吃个胖子,木炭烧了几千年,工艺及其成熟。
  这燋炭也是个新东西,需要时间去梳理,炉火烧到多旺,煤到底放多少,这都是问题,需要一步步的来。
  朱祁钰点了点头,他其实也装了一袋水洗煤回到了郕王府,也曾试着弄,但是总是有点缺陷,具体问题出在哪里,他也不是很清楚。
  但是不怕,只要延着这条路走,就是了。
  “礼部的胡尚书将匠爵的事,梳理清楚了,等到明年开春就先拿京师工部和兵部军器监的一些厂试一下,若是可行,则可推而广之。”成敬侍候在朱祁钰的旁边,将礼部的奏疏放在了桌上。
  朱祁钰拿起了胡濙的奏疏看了半天,办事十分周全,并没有可以调出毛病的地方。
  让朱祁钰有些奇怪的是,胡濙这次的奏疏抬头,用的字眼是奏,而非启。
  原来胡濙上奏疏都是礼部启,而现在变成了礼部奏,这个变化很奇怪。
  之前的奏疏都是礼部启开头,突然变成了奏,当然引起了朱祁钰的注意。
  而且其他各部都是如此,比如吏部喜欢用具启铨注、户部会用具启裁度、兵部会用启报声息、工部会用覆启施行、刑部会用具启决放,所有的字眼都是启。
  礼部突然用了这么个奏字,引起了朱祁钰的主意,有点怪,但是说不上哪里怪。
  “陛下,当年太宗文皇帝在永乐六年离开京师来到北衙,一些大事都是奏北衙奉行。”
  “而当时在京师监国的仁宗昭皇帝,臣子们国事都是具启监国位的昭皇帝。”成敬赶忙解释道。
  跟皇帝说,就用奏,跟监国说就用启。
  朱祁钰还是第一次知道这种细节。
  不过从各部的奏疏来看,之前朱祁钰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还是不那么认可的。
  他们现在真的把朱祁钰当做是皇帝了,字眼都变得不一样了,由启变成奏了。
  “原来如此。”朱祁钰点了点头,朱棣日常巡视京营,可谓是皇帝的教科书了,皇帝不抓着刀子,难道让别人抓着刀子攮自己?
  他开始认真处理六部奏疏。
  六部各部有部议,部议结束后,奏于文渊阁做批注之后,送到司礼监,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们,将自己的意见写到了纸上,送到了朱祁钰的郕王府书房来。
  最后由朱祁钰去批红,决定如何去做,大明千万事,其实需要朱祁钰亲自处理的并不是很多,文渊阁和司礼监的出现,就是为了给皇帝分忧解难。
  朱祁钰手中的奏疏并不多,但都是需要皇帝亲自拿主意的大事。
  如果将皇帝的政务分为庶政和武备两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